很多人也许并不赞同笔者的观点。司法实践中,其他股东起诉出资瑕疵的股东,要求其履行对公司出资义务的情况比比皆是,往往都得到支持,其主要依据是旧公司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所认缴的出资,应当向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理解这一条款的真正含义,要将其放到公司法体系中去考察。该条款在旧公司法第二章“设立”一节(从第十九条至第三十六条)中,以第二十七条为界,在此之前都是有关公司设立前的规定。因此,第二十五条所指的“违约责任”,是指公司成立之前,股东如果不交付认缴的股本,就要对其他股东承担违约责任。严格来讲,他们还都不能被称为股东,只是发起人而已。此时,各发起人之间尚处于合同关系阶段,各自缴纳出资,共同验资,申请设立公司,如果有人违约,当然要承担违约责任。一旦公司成立,发起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转化为股东之间的关系,各股东基本上只与公司发生法律关系,相互之间已经没有了直接的法律关系,更不可能有因出资瑕疵而出现的违约责任了(新公司法的相应条文是第二十八条,体系编排与此并无大的差异)。
公司成立时,发起人是作为一个团体,共同向国家申请设立公司的。如果说其中有人虚假出资,而其他人对此毫不知情,是很难令人相信的。多数情况都是其他发起人明知这一情况,却出于其他考虑决定还是先让公司成立再说。那么,事后又如何再去追究违约责任呢?而且股东之所以为此事对其他股东提起诉讼,背景多是双方之间关系失和,争讼的结果未必真对公司整体有利。当然,也有情况是公司发展确实需要股东缴付欠资。但这可以通过公司的决议,以公司的名义出面索要。总之,公司成立后,发起人的身份就已经转化为股东的身份,就应当以新的身份开始新的关系,不应当再受旧的关系影响。这样的法律安排使得法律关系简单清晰,也是出于实际生活的考虑。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周 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