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节日”和“假日”的赛跑
一段关于“五一”,不止于“五一”的梦话。
今天中午和同事一起吃饭,自然聊起五一。我说想想现在的节日都有点变味了,资讯灵通与时俱进的同事马上问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问题,各方讨论很激烈,你认为“五一”是应该放三天还是七天?我说,其实我关心的不是这些,这是那些吃皇粮的专家学者们讨论的话题,并且三天还是七天好象也只是与假日有关,与节日无关。
又比如在过去的“五一”里,我们可能都会有快乐有烦恼有改变,但充其量这些只是凑巧发生在五一假日里的事情,与五一的节日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关系。
“五一”,源于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运动,原本含义叫做“国际劳工日”,又称“国际示威游行日”,其实是一个有关斗争的纪念日,中国翻译为“国际劳动节”,看着就喜庆了很多。
今年的“五一”,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全世界凡是有工人的地方几乎都在游行,他们在反对失业,反对降薪;台湾的工人在游行,他们要求政府解决失业问题,否则就“解雇”马英九;朝鲜也有游行,不过他们是在向领袖金正日表示祝贺。
中国内地,撇开农民工也有数千万人失业,有很多人没有房子住,没有奶粉钱,但是“五一”这天,这里却没有游行,没有斗争。对领导人来说这是一个庆祝和颁奖的节日;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个旅游的机会、消费的借口;有些公司的业务骨干这几天还要忙着给关系户意思意思。。。这些都没有斗争,是歌舞升平。
三天假期之中,被问及最多也问得最多的就是五一有什么安排?上哪玩去了?人们传递的都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祝五一节快乐”之类温馨而俏皮的段子。我也收到这样的短信,很感动,朋友在游玩的百忙中还记得我。
可是等一切静下来,看着全世界工人兄弟热火朝天地争取着自己的权利,看着周遭商家亢奋的促销口号,我真的不知道,这个节日,劳动者的快乐在哪里?
想起前几天,4月30日,我一个80后小妹看了《南京!南京!》,回来说很恨日本人(政治正确的说法应当是痛恨日本军国主义,呼唤和平)。我不知道这种恨意是不是电影制作的初衷,但我隐约看到这可能是一个市场,一个消费的噱头。五一节中,又有多少这样的噱头?
小妹讲他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有一对小年轻看到日本兵虐待中国平民的镜头时在那里取笑调侃,一个老人劝他们闭嘴,两小年轻正准备反唇相讥,但马上遭到全场观众的怒吼,不得不灰溜溜地逃出了影院。这当然是很解气的一个场景,但也很可悲,因为那对小年轻不会是个例,我们有太多那样对历史的无知和遗忘。甚至那些怒吼的观众,在出了影院,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以后,还有多少人会记住、关心、反省那段历史?
小妹还在上大学,还不是“劳工”,五一本来好象与她无关,她也不会想到要为劳工的权利上街游行,但五一带来了放假,她有时间看电影,她也会去游玩,会很快乐。我们的工人兄弟呢?五一对他们来说也有快乐,快乐在于有几天的休息,在于工作可发三倍的工资。也许休息和三倍的工资里有他们的“权利”,但这些“权利”与他们的斗争无关。
在我们悠久的文明古国,很多节日都经过很多世纪了,清明、端午、中秋等等。人民群众一度很不满意,因为在这些节日里我们还在上班,还要工作。当人们不满意的时候可能会去想很多与节日有关的事情,而思考本身就很可怕,它会带来怀疑,所以工作中的节日会带来不稳定。
前几年韩国申请“端午祭”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获得成功。这事情就好象自家的牌坊给竖到人家门口去了一样,让国人很憋屈了一阵子。一时间专家教授出谋划策,愤青愤老愤少慷慨激昂,几乎要引发全民公投(如果有全民公投的话)。
党和政府最终很“智慧”地响应“民意”,把这些节日变成了假日,连带其他的清明、中秋也跟着端午节“沾光””放假了。这不,今年一下子多了好多假日,人民群众不由欢欣鼓舞高呼党的政策暖呀暖人心。
当然,“五一”节一直都在过,而且是一直都有假放的,一度还放了七天假。
可是这么多年的节假日过下来,我们理解了节日、保住了节日、记住了节日吗?好象没有。我们记住、我们期待的是休息,是三倍的工资,是游玩,是消费。这些现实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没有纪念,确切点说它不是节日,而是假日。也难怪国家设的只是“假日办”而不是“节日办”。
在政府商家的操控以及国人的遗忘中,节日与假日在节假日中展开了赛跑。外来的“五一”已渐行渐远,不知道传统的端午、中秋在假日的喧哗里,能否留住节日?(武汉律师 吴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