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
  直辖以来,重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重庆工业已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但必须清醒看到,我市总体上仍处于欠发达阶段,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工业规模还不大,实力还不强,后劲还不足,工业化水平还不高。为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深入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工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从国际看,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高端制造业不断回流;新兴经济体利用资源要素成本优势,吸引传统制造业向本地转移,对我国工业发展形成双重挤压。从国内看,消费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业下行趋势明显。加速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方向,是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提升重庆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是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目前,重庆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全市经济以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不会根本改变,通过工业化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任务不会根本改变。全市上下,务必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重庆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做大重庆工业经济。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把发展工业作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着力推动集群发展,着力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推动技术进步,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构建符合重庆实际的现代工业体系,推动全市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重庆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集群发展。要促进资源要素向产业集中,做强做大产业集群,发挥集群综合效应。围绕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不断延展上中下游,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推广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占据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

  

  --坚持环境配套。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重点,配套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加强资源要素调度保障,兑现落实优惠政策,提升政务服务能力。要围绕制造业能力提升,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研发以及物流、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坚持开放引领。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开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拓展“引进来”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引进消化吸引世界先进水准的技术、装备、管理、研发和营销等体系,整体提升工业发展水平。遵循国际市场规律,稳健“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推动产业和企业跨越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体系,提升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质量。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设计,依靠改革和创新,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引导生产要素更多流向工业经济。

  

  --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策导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更大力度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彰显特色,错位发展。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推进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地方经济。

  

  --坚持绿色发展。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抑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工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节能减排。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构建起工业持续增长的动力结构和能力体系,实现以下目标:

  

  --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十二五”工业投入累计达到1.5万亿元,建成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0个左右百亿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工业从业人数占城镇就业的比重达到35%。

  

  --产业水平大幅提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2%;工业装备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

  

  --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一等及以上产品比重提高到95%以上,质量损失率降到0.2%以内;品牌产品销售占比提高到80%。

  

  --经济效益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年,净资产回报率达到10%,总资产贡献率达到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用电产出达到30元/度。

  

  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到2020年,全面构建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国家现代制造业基地。

  

  三、做强做大重庆工业“6+1”支柱体系

  

  (四)加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实施“云端计划”,重点打造6000亿笔记本电脑、2000亿软件及信息服务、1000亿通信设备及物联网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大智能家电、集成电路与元器件、光伏与led、智能仪器仪表、应用电子、电子装备六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坚持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大力引进芯片、硬盘、液晶面板等核心零部件厂商,提高整机及电子元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能力。高水平建设一批云计算中心,鼓励云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云计算产业链。大力引进跨国公司或国内龙头企业研发总部和结算中心,建成集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与营销结算于一体的全流程产业链、价值链。“十二五”期间,全行业累计投入3000亿元,智能终端年产量达到2亿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

  

  (五)优化提升汽车产业。加快形成以长安为龙头、整车企业为支撑、零部件企业配套的“1+6+1000”汽车产业体系,形成乘用车、微车、商用车、特种车四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在渝布局,抢占中、高级乘用车市场,推动微车提档升级,巩固中高端商用车优势地位。大力发展特种车、改装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盈利能力。以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为重点,提升配套水平。积极推动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产业化,加快充电站配套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全行业累计投入20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轿车及suv占比超过60%。

  

  (六)振兴先进装备制造业。面向全球开发和引进增长潜力大、竞争优势强的装备工业产品,打造千亿级摩托车产业集群和轨道交通装备、风电成套装备、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环保安全装备、船舶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页岩气装备等能源装备、内燃机、大型铸锻件、基础零部件等十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瞄准潜力巨大的通用航空市场,海外并购与国内合作相结合,加快培育发展轻型飞机、直升机制造产业。加快用信息化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信息自动化装备。加大新一代摩托车研发和产品多元化拓展,促进配套企业改造提升,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世界摩托车之都。“十二五”期间,全行业累计投入25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重点整机产品本地配套率提高到80%。

  

  (七)努力发展综合化工产业。深度推进与国际化工巨头及央企的合作,促进综合化工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广“一体化、园区化、集群化”模式,加快推进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等战略性重大项目,构建天然气化工、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资源优化配置、竞争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化工基地。延展综合化工产业链,发展化工终端产品制造业。调整原料和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和低附加值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单位资源产出强度。优化生产工艺技术,扶持精细化生产。实施安全隐患企业搬迁和技术改造,提高化工行业生产及产品安全。“十二五”期间,全行业累计投入15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新上项目每立方米天然气产出25元以上。

  

  (八)改造提升材料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升级发展,加快构建钢铁、铝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铜材料、玻璃及深加工、水泥及制品七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西部精品钢材基地、中国铝加工之都、长江上游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国家新材料研发基地。支持重钢、西南铝等重点企业与国际行业引领者的技术合作。提高对汽车、装备、电子信息、建筑业等主导产业的本地供应率,强化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实现从单一材料制造向完整产业链转变。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加强铁矿石、铝土矿等重要资源的全球收购与储备。“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20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500亿元,电子信息、汽车用材本地满足率分别提高到60%、50%。
  (九)积极发展能源产业。加快千万千瓦电源项目建设,优化电网布局,强化多元电力保障。加大天然气勘探力度,突出抓好页岩气开采和综合利用。推进成品油气储运设施建设,提升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二五”期间,全行业累计投入20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煤炭产能稳定在4000万吨左右,电力装机2200万千瓦,天然气开采量120亿立方米,油品输入量860万吨,页岩气开采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工业化运用。

  

  (十)鼓励发展消费类制造业。坚持绿色生态、品牌质量和循环低耗的发展道路,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造纸、纺织服装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西部地区最大的造纸及纸制品生产基地。建立和完善企业营销和配送体系。从源头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20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重点药品企业全部通过新版gmp认证。

  

  四、着力提升重庆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立足“1+2+7+36”开发区(园区)平台体系,按照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快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产业集群。两江新区重点打造汽车、电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加快实现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点打造世界级电子产业集群,建成全球重要的电脑、打印成像设备研发制造基地。重庆经开区和高新区重点发展智能终端设备及机电、家电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长寿、万州等国家级开发区重点打造综合化工、冶金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西地区重点发展综合化工和材料产业,增强摩托车、轻纺等消费品制造及汽车、电子信息零部件配套产业的优势地位。“两翼”区县重点发展能源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农产品、资源深加工产业。力争到201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基地2个、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0个,全市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85%。

  

  (十二)促进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国有、民营、“三资”企业的积极性,着力发展“十百千亿”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深化改革,全球范围开展兼并重组,优化组织结构,推进管理创新,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为纽带,瞄准国内市场、重庆需求,“走出去”参股、并购。力争到2015年,培育千亿级企业(集团)5户、百亿级企业(集团)40户、十亿级企业300户。建立大型龙头企业和中小微配套企业的合作机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工业整机的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达到70%以上,重要原材料实现本地采购。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促其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大微企扶持政策落实力度,鼓励配套类微企发展。力争到2015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万户,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微企达到10万户。

  

  (十三)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施技术改造专项计划,努力在制造基础工艺研发、基础材料应用以及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制造质量上取得突破,加大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力度,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引导企业按照市场供求和产品生命周期,建立新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体系。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产品成果中试基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依托企业技术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提升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展技术攻关,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技术标准制订,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的开发和保护,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鼓励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岗位能手创建活动。力争到2015年,技术改造投入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35%。

  

  (十四)强化质量建设和品牌塑造。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制定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收购国外品牌、自创品牌海外注册等方式,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品牌。建设工业质量检测体系,推动质量控制由制造环节向设计、制造并举转变。力争到2015年,重点骨干工业企业对标达标率达到100%,产品不合格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培育中国驰名商标40个、市级名牌产品800个。
  (十五)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完善和落实安全标准和规程,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坚持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切实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追究。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全面达标,在综合化工、采矿、内河航运等高危行业,强制推行一批安全适用的技术装备和防护设施。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彻底淘汰安全性能低下、危及生产安全的行业和企业。加快完善多层次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十六)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坚决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及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关闭散小企业年度计划,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隐患突出的落后产能,严格控制引进高耗低效项目,限制发展过剩产能。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奖优罚劣,形成“三高一低”企业退出机制。以等量置换和减量置换,严格控制水泥和煤炭生产规模。力争到2015年,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00万吨、玻璃产能150万重量箱、焦化产能100万吨、铁合金产能3万吨。

  

  五、落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保障措施

  

  (十七)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物流产业对工业的服务支撑能力。努力提高“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班列,渝深、渝沪五定班列等三个铁路集装箱班(专)列和国际货运航班开行密度和运载能力,实现多式联运和无缝对接,提高周转效率,降低物流运行成本。着力增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融通支撑能力,搭建银企常态化对接合作平台,支持各类国有、民营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推动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发展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发展一批原材料、电子零部件及其它特色产品为依托的专业化交易市场。加快建立专业性电子商务及结算平台,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加快发展会展业,搭建企业市场开拓对接平台。规范发展法律、会计、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

  

  (十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立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奖惩挂钩机制,用地指标向发展快、特色突出、用地集约节约的园区倾斜。支持园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产业定位和不同产业对标准厂房结构布局的特殊要求,建好各类标准厂房。推进研发设计、产品检测、物流配送、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园区污水、固体废物处理等环保设施。强化产城互动,建立与产业相配套的员工生活、交通和娱乐等设施。

  

  (十九)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示范。滚动实施100项技术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投入产出强度高和带动性强的示范工程项目,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布局、招商、落地、建设及竣工达产中涉及的各类问题,促进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加强项目策划,瞄准国际产业转移大趋势,按照“6+1”支柱体系和产业链培育方向,建立总投资2万亿规模的项目库,滚动实施年度十大工业项目引进计划。

  

  (二十)强化运行调度保障。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业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持市内资源高效开发和区域能源战略合作、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存量供应与增量供应并举,构建清洁、安全、可靠、低碳的能源保障体系。常态化设立保障企业煤电油运供应的调度专项基金,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建立健全与兄弟省区市资源能源合作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强化需求侧管理,建立要素供应与单位产出挂钩的机制。

  

  (二十一)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和保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公共财政对企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推动产教对接、校企合作。加强人力资源统筹调度,完善劳动力资源培训储备调度机制。加快建立职工工资收入与工业经济同步增长机制,有效解决制约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瓶颈。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产业中高级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培养力度,落实对中高级人才的各类扶持政策,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弘扬企业家精神,培养和造就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队伍。加强新型工业化知识的培训,注重培养专家型党政干部。

  

  (二十二)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有、民营、三资企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要素成本低廉、具有竞争力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出台配套政策,减轻工业企业发展负担,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结构性减税,用足用够中央赋予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收费和经营性收费,除国家行政规章确定的收费事项外,可取消的一律取消,暂不能取消的一律按低限收取。市级及以上开发区内新建工业生产性建筑,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严格执行国家税法,按企业实际融资利息计算财务成本并作为税前抵扣。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与工业税收同步增长的机制,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发展工业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对新型工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强化督查,确保本意见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