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现将《南通市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元月十六
南通市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导 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一五”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手段,带动和促进城市化,再创跨越式发展新优势,为提前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服务,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中心课题。结合我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在对信息化发展趋势和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南通市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有序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信息产业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全市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
1.信息化基础网络基本覆盖全市
“十五”期间,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入超过40亿元。
基础通信网络整体发展水平跻身全省前列,全市已建成大容量、数字化、覆盖所有乡镇的光缆骨干传输网络;在接入层,经过连续多年大规模实施光纤接入网工程,目前光纤接入已覆盖全市所有乡镇以及市区大部分办公楼、党政机关、院校和小区等;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增至40G,接入端口达30万个;全市局用交换机和移动通信交换机总容量分别超过300万门。
广电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6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了省-市-县(市)-乡(镇)光缆大联网,光缆传输网络已延伸到村,入村率达95%以上;有线数字电视传输平台、党政数据网平台搭建完成,宽带Internet接入网进行了大规模扩容,接入能力大大增强,网络传输带宽优势更加突出,已能够满足未来政务信息、数字电视、宽带数据、Internet接入等各类业务的需求。
2.政务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
市级各部门基本建立了办公局域网,有的还延伸至区、县一级的下属部门,部分实现办公无纸化。“中国南通”政府网站围绕推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便民便企服务等核心环节,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工作,网站功能不断强化,2005年进入全省优秀政府网站行列。新区行政中心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架设了互联网、园区网、机要网等多套网络,同时也为以后的网络扩充预埋了光纤。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得到了广泛重视,基础地理、文件文档、社会保障、农业信息等一批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相继投入使用。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方案制定完成,一期工程网络平台设备招标已经结束,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各重点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不断深入,大大提高了政府部门的服务工作效率。南通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开发完毕并投入试运行;南通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将过去单独运行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的管理系统整合到一个系统中,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基本实现了“五保合一”;财税部门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扩大试点,建成了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开发应用了税银库行联网系统,实现了税款的实时划缴入库,网上报税顺利推行;金融部门全面开通了同城票据实时清算系统,实施了银行卡联网通用工程,建成了全国唯一的电子化全辖大范围账户管理网络,并在国内第一个实现了同城跨县市业务票据截留;南通公安通过实施四级网网络带宽改造和网络延伸工程,公安专网覆盖了全市所有的基层部队,初步建成了集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实时图像监控、GPS车辆定位为一体,110、120、119“三台合一”的现代化指挥系统;市区普教系统城域网建设全面启动,部分县(市)的教育城域网建设正在积极组织实施,全市已有147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南通港航EDI系统实现部分开通。
3.企业信息化工程取得较大成效
全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300工程”顺利实施,共直接支持了500家企业实施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信息化项目515项,这些重点项目的示范效应辐射带动了全市3000多家企业实施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程,累计带动投入资金10亿元,目前全市90%以上的定报企业推广了信息化单元技术。通过实施企业示范、行业示范和区域示范,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全市重点在纺织服装、化工医药、机械制造等行业中,推进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水平达到70%以上,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二是全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普遍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设计能力,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提升了技术创新水平,加快了市场反应速度,这批企业平均缩短设计周期40%。三是不少企业通过建立信息网络把信息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以数据库为核心、信息流为纽带的整体,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面目前已达到60%,主要骨干企业约有50%建立了内部信息管理网络。四是有一批企业信息化工作达到了一定水平,有15家企业信息化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倍增计划,1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信息化示范和试点企业,20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信息化示范企业。
此外,行业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建立,由南通海盟金网软件科技公司建立的“叠石桥家纺绣品城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已吸收了近千家纺织服装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4.社会信息化逐步普及
农村信息化起步良好。市里建立了南通农业信息网,利用网络来推广农业技术,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指明了方向。2003年4月,南通市被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列为全国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试点市,两年来,通过典型引路、宣传发动、完善设施、优化队伍、推广应用,到目前为止,全市电算化推广面达100%,148个乡镇全部运用电脑进行村级财会核算、布置村务公开栏、测算税费归户底册、开具税费收入专用票据、进行年报汇总等工作;全市农经系统已购置计算机207台,管理软件207套,初步建立了市、县(市)区农办、乡(镇)经管站三级以会计电算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网络;部分县(市)自行开发了内部信息传输系统,有的已将土地承包管理,劳动力转移等纳入管理系统,部分村还采用触摸式电脑显示屏进行村务公开。
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全市新建成信息化小区20多个,市区部分老小区通过实施光纤接入和有线电视双向改造试点,“家庭上网工程”得以大力推进,社区用户可实现多种接入方式和多种终端上网。和平桥街道、百花苑社区等街道、社区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试点取得成功,通过加强与医院、学校、银行、商场等的合作,尝试网上购物、网上医院等应用的开发和推广,社区居民已逐步开始享受到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
5.信息产业增长强劲
“十五”期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以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突破16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在苏中地区处于前列。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凸现,市开发区以及通州、海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形成一定规模,通州市平潮镇建成省级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重点企业增长强劲,产业逐步向大集团和大企业集中,全市拥有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的企业7家。产品结构优化,数字彩电及音响、CDMA通信直放站、集成电路后道封装、片式元器件、高性能电极箔、大容量铝电解电容器、光电子器件、新型光缆等一批产品正逐步成为南通电子信息产业的主流产品。全市5大类29个品种的电子信息产品中,有10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10%。
全市从事软件产品开发和服务的企业近50家,从业人员400多人,7家软件企业和21个软件产品获得信息产业部认定,基本形成了以软件外包、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为特色的软件产业发展格局。
2005年全市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3.97亿元,电话用户数达486.4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总数为27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216.4万户,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30万户。
6.信息化科研与人才竞争力日益提高
2004年全社会科研与开发经费(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0.93%,全市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数为343.9人。“十五”期间,全市专利授权数累计达到2851件,专利授权数和科研经费年增长均超过20%。为配合企业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从信息化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市区还在4所高校和2个培训单位建立了6个市级信息化培训基地。同时,建立起一支由专家学者、一线示范企业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组成的专业的信息化咨询队伍,这支队伍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提供咨询、评估、监督和指导,为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保证。
(二)存在问题
1.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重硬件、轻软件、轻应用现象普遍存在。各种信息网络发展较快,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却没有达到相应程度,信息资源规模小、范围窄、质量差、更新周期长、共享程度低,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部门信息应用系统硬件建设热情较高,但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整理和利用比较薄弱,专业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
2.信息化资源共享水平较低
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存在自建、自用、自管的“信息孤岛”现象,一方面在部门信息系统建设中,不同部门强调各自利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现象突出,形不成合力,导致信息化建设分散、资源不能共享、低水平重复建设;另一方面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存在规范不统一,资源共享难以实现。此外,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以及上网条件等束缚,全社会普遍享有信息化所带来便利的目标难以实现,“数字鸿沟”存在扩大趋势,制约了信息化所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
3.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项目融资手段比较单一,政府部门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前期投入轻后期维护、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开发的现象,导致财政补助资金不足,特别是缺少设备运行管理、维护和维修方面的经费。另一方面,信息化在行业间应用、投入不均衡,导致企业主动参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机制不健全,发展后劲不足。
4.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我市信息产业与苏南地区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产业生产要素集约度不高,大企业不大不强,区域同构化现象严重。我市信息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制造上,缺少整机产品,产业层次较低,特别缺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品。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增值服务比重较小,缺少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增值服务企业。软件产业发展尤其薄弱,2004年全省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累计认定软件企业607家,登记软件产品2432项,而我市软件产业仅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只有7家软件企业和19个软件产品获得认定。
5.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
我市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尤其突出,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各地各部门以及各大企业普遍缺乏能站在科技和市场前沿、组织领导重大工程项目和科技攻关的带头人、能主持系统建设与系统集成的中高级人才、既了解市场又有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以及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与系统集成、计算机和通信产品设计开发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二、“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发展趋势和环境分析
(一)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发展呈现以下五种趋势,主要体现在:
1.“信息高速公路”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日益成为信息化的支撑
通讯技术网络的超高速化,是当前世界发展的潮流。“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建成为一个能够提供超量信息的高速网络,而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其与计算机技术融合而成的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信息基础结构,正逐步深入千家万户,从而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加速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增进相互理解和全球意识。
2.以服务为导向的电子政务建设向深度应用加速推进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基本迈过基础设施建设的门槛,进入整合应用、协同服务的新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任务。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公众服务职能,已经成为电子政务的建设重点,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的目标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同。
3.企业信息化向网络企业信息化发展
未来世界将是网络世界,企业信息化将越来越依存于各种网络,向智能化、虚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从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发展到过程集成、企业间的集成和网络集成。同时在数字化基础上,虚拟化技术的研究迅速发展,促使企业从生产过程信息化向管理过程信息化发展,将出现更多的“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商务环境也将进一步改善,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企业物流现代化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4.提高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将是今后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如何有效地缩小“数字鸿沟”,使广大群众都能享有廉价、便捷的上网机会,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提高信息化普及水平,满足全社会各阶层老百姓的信息化需求,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等重大任务的完成,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各级政府所关注的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5.信息产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并仍是我国政府支持发展的重点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信息产业转移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中国、东欧、南美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预计未来5年内,世界1/3的IT制造业将转移到中国,产业转移呈现由跨国公司主导的趋势,直接投资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产业聚集发展态势明显,新的分工体系基本形成。电子技术将不断应用于改造机械、汽车、交通、建筑、轻纺、冶金等领域,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和倍增效应,催生新的技术领域和产品门类,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二)环境分析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都对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信息产业部正在研究制定“电子强国”和“电信强国”战略;我省提出“两个率先”、“三沿开发”及“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我市提出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导向都为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开拓了新的空间,营造了良好的综合环境。
“长三角”作为全国三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加工基地,是我国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之一。因此随着苏通大桥、沪崇苏通道在“十一五”期间的建成,以及“融入苏南,接轨上海”战略的成功实施,我市信息化的发展接受上海及苏南辐射必然会越来越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面临的挑战
虽然无论是从政府政策支持还是本身的区域条件来讲,未来五年我市信息化的发展将面临很多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与苏南地区的差距,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是“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此外,随着与上海、苏州等城市距离的缩短,保障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势必也将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三、“十一五”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决策,按照市委提出的“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 、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引进外资与鼓励民资共同发展,抓住沿江沿海大开发的契机,积极推进“数字南通”建设。紧跟踪信息化发展方向和潮流,不断采用新技术,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应用为主导,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为主要内容,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充分调动全市上下的积极性,发挥后发优势,完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力争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全市信息化总体水平跻身省内先进城市行列,并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先进水平,基本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服务齐备、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产业持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具体目标是:
1.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力争到2010年末,基本形成宽带、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宽带接入基本覆盖全市,宽带覆盖率达到100%;完善宽带城域网建设,建设全市光纤主干路带宽20GB以上,实现光纤到小区、到楼、到户,宽带接入网进一步向镇、村延伸覆盖,达到光纤全部入村;促进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的高速发展,实现各大骨干网络的互通互联,力争实现电信网与计算机网络兼容、广电网搭载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具备电视电话功能,为最终实现“三网融合”做好准备。
2.信息化普及指标大幅度增长。到2010年,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超过400万户(含小灵通用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超过600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争取达到150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力争超过100万户,力争每百户互联网用户数达到45户;有线电视入村率100%,入户率达80%,实现通过有线电视使远程教育入村的目标;市区、县城及中心城镇80%的家庭具备三电(电话、电脑、电视)一体化条件,农村(包括边远地区)用户至少具备一种以上方便、快捷的上网方式。
3.政务信息化基本实现。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政府机关电子政务网络,市级各部门政务信息网络实现整合,到2010年,全市机关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实现政务资源、社会管理、社会发展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实现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的电子化、数字化,初步建成服务型导向的电子政务系统。
4.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定报企业单元技术推广应用率达100%,基本实现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形成健全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与咨询服务体系。同时2010年末,南通市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电子商务的主节点之一,成为省内联结苏南、辐射苏北的信息中心,重点企业全部实现原材料采购、货物订购、产品销售的商务电子化,争取使电子商务的网上交易额占全部商品交易额的30%以上。
5.信息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工业销售收入500亿元,年均增长25%;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大型企业和企业集群,争取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15家,超50亿元的企业3家。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亿元。
四、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根据以上总体目标和要求,“十一五”全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分为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环境建设四个方面。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进一步加强对电信网、数据网、有线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增强全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容量,不断提高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确保我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为全市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基础传输网。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信息基础网络,为全市信息化建设提供大容量、高速率、高灵活性、高可靠性的能满足多层次通信需求的传输服务。加速城域网的升级改造,到“十一五”末,建成覆盖全市的全光传输网,主干网带宽达到40Gbps。扩充和完善市、县宽带骨干网,实现光纤对所有镇、村的覆盖。
宽带接入网。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在SDH(同步数字系列)网的基础上,采用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高速路由器、光交换机等技术和装备,改造现有数据通信系统,建设IP宽带多媒体网络,形成融合多种业务和现有网络的IP核心网络。全面实施“光纤到楼”、“光纤入户”的建设,新建小区全部实施光纤宽带网接入,保证小区用户实现百兆桌面接入,旧小区通过逐步改造,宽带覆盖率达到95%。鼓励企业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向用户提供支持多种业务的接入服务,形成光纤干线传送、无线和有线方式灵活接入、资源开发多样化的宽带接入网。
固定电话网。继续扩充和完善固定电话网,加速城域网的升级改造,推动电话网向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发展。大力开发和培育农村电信,提高农村地区电话的主线普及率。充分利用现有固定电话网络资源,发展增值业务,提供数据接入服务。
移动通信网。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的建设,密切关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前沿,不断提高移动通信的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在条件成熟时及时引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GSM和CDMA网络开展增值业务,在提供良好语音服务的同时为移动通信用户提供方便、快捷、丰富的数据和多媒体服务。
有线电视网。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加快有线电视网的升级改造,建成数字化、交互式、多功能的广播电视综合网,实现电视节目采、编、播及用户接收全过程的数字化,有线电视网依托光纤干线覆盖所有乡镇。全市电视播出全面向数字电视平移,2008年普及市区数字电视。开展付费数字电视和交互式数字电视应用。积极开展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多媒体传输业务、视频点播(VOD)等网络多功能业务。
(二)普及信息化应用
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坚持以应用为重点,不断提高我市政府与社会公共事务、企业与社区的信息化水平,快速推进全市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1.发展政务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延伸到各级机关,构建起一个互联互通的、资源共享的政务信息处理基础平台。重新规划和实施各部门的文件流转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制定全市统一的公文交换规范,实现文件在全市各部门及各县(市)、区之间跨区域、跨平台的无纸化流转,初步实现电子政务的协同办公模式。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对外政务服务和内部办公网络之间的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实现政务信息系统的深层次应用。
规范建设各部门重点信息应用系统,促进国土、规划、建设、劳动保障、财税、公安、港口、金融、教育、农业、水利、交通、卫生等部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建设,提供政府对外办公效率,为全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完善信息发布功能,提高重大公告、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事手续信息发布的速度和数量,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工商、财政、银行、海关、税务、商检、统计、保险和技术监督等部门现有业务服务系统实现联网,使政务信息依法共享和业务流程网上联动,如商务活动中的登记、支付、报关、商检、纳税、承保、统计等业务,均要实现网上承办和数据信息共享,实现网上联动稽核、交叉认证和业务交换处理。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形成系统完善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大力开发具有南通特色内容的信息资源上网,为全市的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重点工程:
(1)南通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南通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建设工作;逐步实现主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地理信息应用,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门、公安部门、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及城市灾情应急处理部门能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来处理城市问题。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建立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交通、水文、行政单元以及公用地块地籍数据在内的数据框架,最终建成南通市空间三维仿真地图,健全南通市空间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城市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基础。到2010年,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成为满足全市信息化建设各领域需要的先进适用的信息整合基础平台。
(2)南通市电子政务工程。一期工程主要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完成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实现“中国南通”政府门户网站的整合,初步形成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体系,完成公务员电子邮件系统、公文流转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初步完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宏观智能报表系统的建设。二期工程在一期的基础上,完善电子政务城域网的功能,推进各县(市)、区网络分中心的建设,建设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建成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应用监管系统、公务员信用管理系统。最终建成一个“创新、整合、规范”的电子政务系统,使全市电子政务总体应用水平达到长三角地区先进水平。
(3)南通市政务信息资源库。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资源,依托电子政务建设提供的技术环境、技术标准、信息标准、安全规范,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在市级层面建立起衔接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机制。制订政务信息资源库各项技术标准,统一搭建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服务内容架构,实现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信息资源共享。
(4)应急管理系统。以119 、122、110“三台合一”为基础,整合现有的120、供电、供水等其他社会应急救援系统,构建城市公共安全早期监测、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保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实现通畅的通信、调度,实现公安、卫生、交通、气象、地质等部门的联动,实现从通信调度向信息调度发展发挥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建立应急知识库,提高应急预案的决策速度。
(5)社会征信系统。加快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将各个金融机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集中起来,实现数据整合;建立专业征信公司,从信贷征信入手,向银行或消费者本人提供信用报告,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有力推动信贷的发展,信用报告从为金融业服务开始,逐步向社会其他相关行业及个人开放,征信系统中的某些信息经过处理能为企业的市场分析和营销策略制定服务。建立南通市数字认证中心(RA),开发企业和公众信用数据库。
(6)全市电子数据中心。对全市各类统计数据、文档数据科学规范地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和存贮管理,建成南通市统计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建设和完善南通市统计数据库,其中包括人口普查数据库、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建成南通市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档案中心和数字档案馆,完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全市提供高效、安全的信息服务。
2.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紧密围绕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生产自动化、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推动企业全面信息化。
在纺织服装、化工医药、机械制造等行业进一步综合运用数控(NC)、模拟与优化、过程控制、质量检测与分析等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数控化率,加快实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PS)、企业资源计划(ERP)、办公自动化(OA)、产品数据管理(PDM)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实现生产管理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到战略层面。
以信息化为契机,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有选择地实施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KM)、商业智能(BI)等系统,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使信息化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而是要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信息化的层次与水平。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协调和支持作用,将视角从单个企业提高到行业和产业层次,针对纺织、服装、化工、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搭建良好的行业信息化平台,加强产业链的集成。
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的应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法规配套的原则,促进我市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逐步实施政府采购、招标的电子化,并开展网上结算、网上报税、网上登记、网上年审,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活动,营造一个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重点工程:
物流综合信息平台。以南通港航EDI平台为基础,实现港口、集装箱场站、船代、货代、海关、国检、外贸等部门的集装箱运输单证电子报文的数据交换,逐步将应用范围扩大到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大型骨干企业,并与市政府网络、有关单位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推动港口传统物流逐步向社会化的现代物流转变,努力拓展贸易、银行、保险、税务等领域的单证传输,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快速、可靠、灵活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做好电子商务的配套,最终形成南通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并提供有关统计信息和其他增值服务。
3.加速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以信息技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增加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着重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促进公益事业的信息化,针对农村地广人稀的特点,发挥信息化的独特优势,将教育、卫生、政治、经济、科技等信息资源通过电视、网络等送入各村各户。第三,利用信息网络推动农业产业化,做好农村基本情况、灾情、农业科技、生产资料、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农业资源等数据库的开发和上网工作,通过网络加强农业经济信息的交流,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从而有效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第四,加大对信息员的培训。通过对信息员的培训来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技术水平高、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进一步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4.实施社会信息化,以信息技术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大力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逐步实现居民生活的数字化以及日常生活、管理和服务的全面信息化。参照国家和省相关标准,制定我市数字社区标准,实施“示范性智能小区”工程建设,选择高等院校、机关大院、高档住宅小区等具备较好条件的社区作为智能小区和公众信息服务的试验点,建立起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小区示范点,并逐步扩大示范点的数量和范围。按照宽带到户-Internet接入-社区网站规划设计-物业管理网络化-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建设社区ATM/SDH通信环境,实现光纤到小区、到楼、到户,并辅以HFC、UTP及XDSL技术的用户接入,在网络及相关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用户通过因特网进入数字社区,提供社区新闻、信息发布、智能抄表、自动缴费、配送商品、安排物业维修等服务,进而通过网络来满足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需要,如远程教育、电子医疗咨询、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服务、视频点播等。
重点工程:
全市公共信息终端普及工程。从开展城市公共信息亭建设项目入手,主要在南通市区及乡镇的主要公共场所建立信息亭,进而将网络终端逐步延伸至基层各居民集中居住点,在城市居民小区、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地建立公共信息服务站,免费提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缴费业务、金融服务等公共信息服务,不断充实完善,以实现为广大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的最终目标。
(三)发展信息产业
“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仍是我市发展的重点,要在认真分析国内外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信息产业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努力缩小我市与国内先进城市在信息产业上的差距。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围绕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培育有竞争力的产品集群,力争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形成规模大、结构优、效益好、外向型的信息产业格局,主要产品技术质量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带动下,大力发展六大类重点产品,即:(1)集成电路产业,包括的产品有集成电路封装、晶圆、多晶硅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重点企业有综艺集团、南通富士通公司、海安绿山电子公司等;(2)现代通信及光通信产业,包括的产品有光传输产品、光接入产品、光传输网产品、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和光子器件等,重点企业有中天集团和通光集团;(3)新型元器件及电子材料,包括的产品有铁基纳米磁材、金属化薄膜电容器、互感器、新型元器件和新型电子材料等,重点企业有江苏中联集团、江海电容器公司、江苏思源互感器限公司、百格电子公司、南通皋鑫电子公司、南天集团、南通电阻器总厂等;(4)数字化视听产品,包括的产品有数字电视、数字电视机顶盒、激光磁头和数字音响等,重点企业有永兴多媒体、新福达电子公司和南通桑普力兰公司等;(5)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包括的产品有智能电表、光导体集成电路封装设备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等,重点企业有林洋电子、精技机电(南通)公司和恒通电子仪表公司等;(6)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包括的产品有通信直放站、射频电缆和光纤光栅监测器等,重点企业有东洲通信公司、江苏长虹、中天科技和通光集团等。
软件产业发展的重点:一是利用综艺集团软件企业的优势,把推进“综艺数码城”建设作为发展南通软件产业基地的重要契机,鼓励和扶持综艺集团在外地的软件企业实行本土发展,争取“十一五”期间我市软件产业有大的突破。二是利用“十一五”期间,南通过江通道的相继建成,加速融入上海都市圈的机遇,主动承接上海软件产业辐射,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业务。三是结合全社会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积极推动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主要是为数控机床等传统产品和设备配套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四是面向政府、社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大力开发和发展应用软件和应用系统软件产业。五是面向广阔的娱乐市场,积极发展动漫等网络游戏软件。
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信息增值服务,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积极发展基于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宽带多媒体平台的信息增值业务,重点推动以内容产业为核心的各类网上信息服务。大力扶持发展上网中介服务群体,推动ISP(因特网业务提供商)、ICP(因特网内容提供商)、ASP(应用业务提供商)和HSP(宿主业务提供商)等的发展,鼓励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上网,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偿使用,积极拓展国内外信息服务业市场。优先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推动互联网接入服务、在线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数字地图、视频点播、远程教育、动漫和游戏娱乐等增值服务。加快建立网上支付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服务应用系统,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网络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为城乡居民提供购物、教育、医疗、证券保险、农产品、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结合南通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以计算机组装和销售为主的信息产品服务业,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品服务企业。
重点工程:
(1)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海门三大市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作为南通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和发展的有效载体。科学地制定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向园区的合理流动。通过运用财政、税收、投融资等产业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外企业来园区投资和发展。同时在基地内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良好的生产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力争“十一五”末,至少有一个基地达到省级标准。
(2)南通软件园。首期建设占地20亩,拥有孵化面积11000平方米,125个孵化单元的孵化园区,二期继续在新区建设45000平方米的孵化园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软件产品技术开发评测中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及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并和其它区外企业实现共享,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市内外企业入园创业。
(四)营造信息化发展环境
一是基本建成适应我市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在引导、帮助企业和基层更好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范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同时,研究制订一批地方性政策、标准,推动全市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健康发展,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巩固和扩大信息化建设成果。根据需要适时制定出台《南通市信息化建设绩效考核办法》、《南通市电子政务数据交换标准》、《南通市政务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南通市信息化基础管线建设管理规范》、《南通市软件产业发展政策》等文件。
二是基本建成适应我市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创新环境。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提高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进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加强“产、学、研”有机结合,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建立市科技创新中心,重点为产品开发能力弱的中小企业提供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有偿服务,促进我市信息产品升级和信息技术进步。
三是基本形成适应我市信息化发展的人才环境。一方面要增强我市对信息化各级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采取合理的用人制度和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惠条件,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批能跟踪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能适应21世纪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骨干队伍。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简化引进人才的手续,加强人才智力的合作与交流。吸引有技术、资本以及管理才能的海外留学人员来南通投资创业,并创造有利条件支持外来信息技术人才,携带创新成果在我市兴办高新技术企业。
重点工程:
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政府提供相关配套和经费资助,发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主体作用,加快本地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继续教育、普及教育和网上教育等各种途径和手段,开展信息技术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普及工作,形成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五、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
加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协调力度,切实保证各项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要求相一致的信息化建设宏观管理和协调体制,发挥各级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政府各主要部门广泛参与的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同时,参照国家、省及兄弟城市的做法,切实推动成立负责信息化工作日常管理的信息化办公室,与市发改委合署办公,既作为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也作为市政府信息化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切实打破部门之间职能分离、利益分割、管理分散的格局,促进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合作与协调,保证各项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实施。根据信息化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的需要,设立专门的项目工作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确保全市信息化工作按照总体发展规划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的实施。
(二)强化信息化工作绩效考核
坚持目标考核制度,在全市各行各业广泛开展信息化建设达标工作,每年结合城市信息化工作重点,制定出信息化工作考核意见和量化标准,认真组织实施,纳入目标考核体系,进行考核验收。研究提出全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化工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推广第三方绩效评估机制,通过量化的测评手段提高信息化工程的投入产出比,降低信息化投资风险,规范全市信息化项目建设。
(三)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
一方面适当增加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预算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对我市信息化建设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积极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把投资的重点转移到关系信息化建设全局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跨部门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和维护上来。充分运用政府的行政影响力,全面引入有利于竞争、联合、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和鼓励各行业、地区、社会团体、个体及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和投入信息化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融投资体系,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运用资本市场进行信息化直接融资的新路子,力争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内外项目、资金、技术,加速我市信息化建设。
(四)加强信息化的合作交流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信息化互动,进一步强化与周边地区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数字化城市规划与建设、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互利合作关系,力争全市信息化率先实现“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积极宣传和推介我市的信息化发展,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参加国际高层次的专业会展,扩大影响、促进交流,积极牵线搭桥,为信息化的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提供高效务实的服务。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目 标 值 |
1 |
宽带覆盖率 |
100% |
2 |
固定电话用户总数(含小灵通) |
400万户 |
3 |
移动电话用户总数 |
600万户 |
4 |
电话普及率 |
150部/百人 |
5 |
互联网用户数 |
100万户 |
6 |
有线电视入户率 |
80% |
7 |
定报企业单元技术推广应用率 |
100% |
8 |
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额占全部商品交易额 |
30%以上 |
9 |
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 |
500亿元 |
10 |
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 |
150亿元 |
11 |
软件产业销售收入 |
20亿元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 目 内 容 | 投资估算 | 实施单位 |
1 |
信息基础网络改造、优化及完善工程 | 进一步加强对电信网、数据网、有线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促进“三网融合”。 |
300000万 |
各大通信公司及市广电局 |
2 |
南通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 完成“南通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建设工作;逐步实现主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地理信息应用。 |
1000万 |
市国土局 |
3 |
南通市电子政务工程 | 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完善各项电子政务应用。 |
3000万 |
市政府网络管理中心 |
4 |
南通市政务信息资源库 | 制订政务信息资源库各项技术标准,统一搭建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服务内容架构。 |
500万 |
市政府网络管理中心 |
5 |
应急管理系统 | 构建城市公共安全早期监测、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
2000万 |
市公安局牵头,卫生等有关部门配合 |
6 |
社会征信系统 | 加快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实现数据整合。 |
1000万 |
南通工商局牵头,人行、税务等部门配合 |
7 |
全市电子数据中心 | 对全市各类统计数据、文档数据科学规范地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和存贮管理。 |
1000万 |
市统计局、档案局、政府网络管理中心 |
8 |
物流综合信息平台 | 推动港口传统物流逐步向社会化的现代物流转变,努力拓展贸易、银行、保险、税务等领域的单证传输,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快速、可靠、灵活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 |
3000万 |
市服务业办公室、港务局 |
9 |
全市公共信息终端普及工程 | 在南通市区及乡镇的主要公共场所建立信息亭,免费提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缴费业务、金融服务等公共信息服务。 |
10000万 |
市信息化办公室 |
10 |
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 | 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海门三大市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作为南通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和发展的有效载体。 | 通州市、海门市、市开发区 | |
11 |
南通软件园 | 首期建设占地20亩,拥有孵化面积11000平方米,125个孵化单元的孵化园区,二期继续在新区建设45000平方米的孵化园区。 |
2500万 |
市科技局 |
12 |
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 | 发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主体作用,加快本地人才的培养。 | 各有关高校及培训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