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明确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及职责分工,维护投资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经济效益,使铁路物资供销企业更好地为铁路运输生产建设服务,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快步走向市场,开拓经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和其他有关财经法规,结合铁路物资供销企业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依照资金运动的规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运动进行组织、监督和调节,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独立的经济管理工作。它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职能性管理工作。
第三条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正确组织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和处理各项财务关系,挖潜增效,提高生产经营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四条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在内部财务管理中,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执行各项财经法规,合理组织经济核算,加强基础工作,遵守财经纪律,接受国家财政、审计、税收、物价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做好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充分发挥内部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铁路物资供销企业。
第二章 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第六条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现行组织机构的情况下,实行国家和铁道部宏观调控、监督下的分层管理负责制。
第七条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财务管理层次
一、铁道部财务司的财务管理
(一)作为国家资本金出资人的代表,在铁路内部行使法规赋予的权力,取得规定的投资回报,监督各级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本收益。
(二)规划、指导、监督、检查部属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执行财经法规的情况。审查、汇总并向国家提报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财务报告。
(三)参与审批企业资产经营形式和产权变动的经济行为,组织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政、金融、税收、外贸、外汇、投资、价格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
(四)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并负责监督、检查。
(五)检查总公司根据国家和铁道部宏观管理的要求,结合本企业特点所制定的财务管理办法执行情况。
(六)考核总公司的财务指标,对总公司的资产经营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七)规划、指导对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及对适合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的推广和应用。
(八)需要由铁道部财务司管理的其他工作。
二、铁路物资供销企业总公司的财务管理
(一)根据国家和铁道部宏观调控、分层管理的原则,总公司作为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人,在本系统行使国家和铁道部赋予总公司的权力和承担相应的责任,监督所属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资本收益、利润分配和资金管理。
(二)贯彻国家和铁道部有关财政、金融、税收、外贸、外汇、投资、价格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保证按规定对投资者的投资回报。
(三)依照国家和铁道部有关政策法规,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监督所属企业资本金的使用,统筹管好用好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资金,指导所属企业加强成本费用管理,考核主要财务指标,审核、汇总、上报各类财务报告。
(四)监督检查所属物资供销企业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的财经法规情况,对所属物资供销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对所属企业的资产经营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五)根据铁道部财务司的宏观管理要求和制订的财务管理办法,指导所属企业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实施细则。
(六)规划、组织、指导财会人员的培训和财会电算化等现代化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七)需要由总公司管理的其他工作。
三、物资公司及以下具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条件的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根据国家和铁道部宏观调控、监督下的分层管理的原则,企业作为国家资本金及其它资本金的直接使用和经营者,行使国家、铁道部、总公司赋予企业财务管理权责,综合使用各项资产,负责本企业资金的筹集、供应、运用、回收,并对其运动全过程实施全面管理。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负连续的经营责任。
(二)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定本企业的财务计划,合理使用资金,加强成本费用控制,定期经济分析,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按期提供财务报告,按规定进行利润分配,上交税金,保证提供投资回报,自觉接受国家财税、物价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落实企业经济责任制,企业要将已确定的年度财务指标逐层分解到有关科室(经营部)、材料厂并考核各部门的经营成果。
(四)科室(经营部)、材料厂要根据公司目标成本和经济责任制的要求把分解后的财务指标落实到班组,并进行部门成本费用的核算。
(五)根据本办法及总公司的要求,制订适合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提高财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财会电算化水平。
第八条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分工
一、企业法定代表人(经理、厂长)的职责
(一)企业法定代表人(经理、厂长),是企业合法经营的全权负责人。要学习贯彻、执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遵守财经法规、制度,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经济责任制,对生产经营结果承担责任。
(二)全面落实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要求,根据企业经营目标,组织和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审定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计划,落实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并负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三)接受国家财政、税务、物价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和审计;执行财政、税务、物价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分决定。
(四)支持并保障企业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总经济师、副经理)依法行使职权。
二、企业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总经济师、副经理)的职责
(一)企业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总经济师、副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经济代理人,在财务上对企业负有经济责任。
(二)负责宣传、贯彻国家、铁道部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制度和法规,遵守财经纪律,维护企业合法利益,组织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施细则,并监督检查本企业的执行情况。
(三)组织编制、审批和执行财务收支计划,拟定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有效地使用资金。
(四)组织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监督企业财务部门下达落实各项财务考核指标,组织企业有关部门降低消耗和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五)组织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定期检查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
(六)负责审核财务报告,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有责任。
(七)负责对财会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定期考核,支持财会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八)组织运用和推广现代化财会管理技术和手段。
(九)协助企业法定代表人(经理、厂长)对企业生产经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等问题做出决策。参与新项目开发、技术改造、科学研究,审查工程概预算、工资奖金等分配方案,参与重大业务计划、经济合同和经济协议的研究审查等,并检查执行情况,考核生产经营成果。
(十)负责协调好财务部门与企业外部相关部门,以及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的关系。
三、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责
(一)按照国家财经法规的规定,负责编制、执行财务收支计划,遵守各项收入制度,严格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加强日常会计核算,保证完成财政上交任务。
(二)负责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和控制制度,组织指导科室(经营部)、材料厂等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监督协调基层单位的财务工作及有关部门的财务收支、财产保管、收发、计量和检验工作。
(三)参与企业内部各项费用定额、储备定额、工时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等的制定。监督有关职能部门落实《铁路物资供销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办法》,负责成本费用核算工作,负责检查和考核成本费用计划执行情况。
(四)负责成本费用预测、控制、监督和分析,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负责检查和考核成本费用计划的执行情况。
(五)参与企业签订经济合同、协议和有关经济活动的决策,合理调度资金,负责资金全过程管理,处理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六)依法计算交纳税金和国有资产收益;正确分配利润,按期向有关部门提报各类财务报告。
(七)负责对材料厂等部门财务机构的业务监督和定期考核,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八)落实和运用现代化财会管理技术和手段。
四、企业其他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一)计划统计部门:
负责编制和落实各单位提报的生产供应计划,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及维修计划,做好综合平衡,保证完成企业效益指标;制定和管理物资储备定额及材料消耗定额;健全统计台账;提供有关资料和各项计划实施情况及数据分析资料。
(二)业务部门:
根据生产供应计划,负责企业商品销售合同的签订、商品的采购、供应,以及物资价格制定、销售货款回笼,以降低采购成本,合理储备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并提供有关定货和供应合同等资料。
(三)储运部门:
健全物资管理制度,正确计量、收发、利用、管理和定期盘点库存商品与库存包装物等物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修旧利废和回收,压缩仓储作业费用;及时办理商品入库、发运手续;按规定提供有关资料。
(四)人事劳资部门:
贯彻执行国家用工制度和劳动工资政策,负责制定、管理和执行劳动定额、用工计划、工资计划、职工教育计划、奖惩方案及劳动保险;改进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监督考勤制度的执行情况;提供劳动生产率指标和有关工资统计资料。
(五)设备部门:
按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制定设备购置和维修计划,合理调配企业内部机械,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负责制定、管理、执行设备利用定额和能源消耗定额;负责机械设备的管理养护工作,保证其正常运转,减少维修和养护费用;负责机械设备的验收、报废和清理;提供有关设备管理的资料及统计指标。
(六)基本建设部门:
负责企业基本建设管理,工程概算、预算;办理工程合同、协议的签订;做好预算成本费用项目分析,负责工程调价和索赔工作;按期提供工程验工计价,未完工程盘点和工程竣工资料;负责企业房屋、建筑物的管理和维修。
(七)行政管理部门:
按照成本费用计划,严格控制企业自用材料的采购;加强库存材料的管理,正确计量、检验、收发、领用和定期盘点,做好修旧利废和回收工作,压缩费用指标;负责企业低值易耗品的发放和管理,保证在用低值易耗品的准确、完整。
(八)其他部门:
根据企业的职责分工,在职责范围内努力增收节支,挖潜提效,并配合财务部门压缩有关成本费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各级铁路物资供销企业的职能部门可根据企业机构设置的实际情况,自行调整。
第九条 企业的各项财务关系
一、企业与投资者的财务关系
按照国有资产产权实行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分工监督的原则,铁道部经国务院授权为国有资产产权代表,在授权范围内管理监督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国有资产,行使所有者权力,承担所有者义务。行使所有者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派监事会或成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督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求投资回报,维护所有者权益;监督企业经营成果,审批企业的资产经营形式和产权变动等经济行为,如承包、租赁、股份制转让、联营、中外合资合作、向境外投资、向个人私营企业或境外投资者转让产权等。
企业则依法拥有法人财产权,为享有正当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和投资回报的责任。
二、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关系
企业按规定经批准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者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包括向本单位集体经济企业的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关系主要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关系,投资不改变投资产权的属性。对投资必须坚持按评估确认或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计价,对股权投资在财务核算上按规定采取成本法或权益法,必须保证企业的投资收益。
三、企业与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关系
(一)企业负责出面对外签订各类经济合同,并与所属企业及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签订内部承包合同。
(二)企业与其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相互提供的商品和劳务,遵循等价交换,以货币形式进行内部结算。
(三)企业根据资金分级管理的规定,加强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周转,可制定内部银行或资金调度中心管理制度,对内部往来实行有偿占用,发生利息列财务费用。
(四)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的各种上交款项由企业财务部门统一汇总上交。
(五)企业与以国有资产为主兴办的多经企业,要明确财务关系,占用物资公司的资金作为短期借款或长期投资,经营中临时相互垫付的款项,通过内部往来及时结算。上述多经企业的财务报告,按财政隶属纳入企业财务报告。
四、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内容,配合协作,完成企业的各项指标与任务,针对资金、成本、费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自职责,制定各项管理办法。
五、企业与职工的财务关系
职工作为经营生产的工作者为经营生产提供活劳动,企业以工资和奖金的形式和职工进行结算,这种结算要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和《劳动法》的规定原则进行。职工工资的提高,要与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相适应。
第三章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关联法规:全国人大法律(1)条
第十条 建立并完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原始记录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是进行财务预测、财务管理、计划分析的重要依据。为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准确、完整,健全财务核算资料,要建立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一、要统一规范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和填制方法。原始记录要具备以下内容
(一)原始记录名称(如发票、收据等);
(二)填制时间;
(三)接受单位名称(台头);
(四)经济内容;
(五)经济业务的实物数量、单价和金额等;
(六)填制单位和填制人姓名;
(七)经办人签名或盖章。
二、要严格规定原始记录的填制要求
必须制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收发、质量、工时、作业量、设备利用、自用料消耗、领退、转移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报废、毁损等各环节原始数据的记录工作。原始记录的填制必须做到内容真实、完整,数据准确,字迹清晰,填报及时。
三、要加强原始记录的保管
(一)对应作为记账凭证附件的原始记录,要随同记账凭证装订保存。
(二)数量过多的原始记录如工资单等,可以单独装订保管,但在封面上要注明记账凭证的日期、编号和种类,同时,在记账凭证上要注明“附件另订”和原始记录名称和编号。
(三)各种经济合同、存储保证金收据以及涉外文件等重要原始凭证,应另编目录,单独登记保管。
第十一条 建立并完善定额管理制度
定额是资金管理和考核的重要尺度,也是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的直接依据。各单位要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以经济责任制为中心的,先进、合理的定额管理体系。
一、要确定定额管理的范围。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管理需要,确定本单位定额管理的范围,一般应包括物资储备定额、磅差率、损耗率、自用料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劳动定额、人员定额、工时定额、设备利用率等。
二、要规范定额制定的依据、方法和程序。定额的制定要立足于先进、合理的原则,着眼于控制成本费用和提高管理水平,要考虑主客观因素,如市场环境、法规要求、经营目标、人员素质、技术水平、设备状况等,要明确牵头的组织部门,确定必要的程序,规范计算的方法。
三、要加强定额管理工作。首先,对定额的执行要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明确各项定额的组织部门,把责任和管理权限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对定额执行情况按规定办法给予奖惩;其次,要建立定期的定额修订制度,要根据有关因素的变化,适时修订定额指标,修订时间原则上应一至二年修订一次,但最长不得超高三年。
第十二条 建立并完善计量验收制度
一、各单位要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计量设备,并做好各种计量、检测手段的日常维修、校正工作,保证准确无误。
二、对各种物资的收发、领退、内部转移等各个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计量验收,建立验量与验质相结合的计量验收管理制度。
三、建立物资采购、保管中的超合理损耗审批办法。
四、制定必要的检查考核办法。
第十三条 建立并完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
此部分内容见本办法中的存货管理制度和其他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建立并完善财产、物资清查制度
此部分内容见本办法中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和在建工程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 建立并完善财务分析制度
一、主要内容: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资金、资产分析、成本费用分析、收入分析和利润分析等。
(一)资金、资产分析:这是财务分析的核心内容。首先,各单位要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和要求,计算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金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商品流通费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指标,分别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其次,各单位还必须从内部管理和决策需要出发,建立一些必要的补充分析指标。
(二)成本费用分析:此部分内容见《铁路物资供销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办法》。
(三)收入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销售商品的数量;
2.销售商品的价格;
3.商品销售税金方面;
4.商品销售直接成本费用方面;
5.其他业务收入方面。
(四)利润分析:利润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利润构成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利润构成指标,分析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成绩。
2.企业利润计划完成情况分析:通过计算利润增减额和增减率,分析、评价利润计划执行情况。
3.利润变动因素分析:影响利润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工作量、毛利和期间费用。为此,要建立工作量变动、毛利变动以及期间费用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等指标,分别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4.营业外收支分析:对营业外收入分析,重点是检查是否按正当途径取得,以及有无漏列项目;对营业外支出分析,重点是检查遵守国家规定情况,有无扩大开支范围。
5.利润率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销售利润率、销售毛利率和资金利润率等指标,综合评价企业的盈利情况。
二、分析方法: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三种。
(一)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是将企业连续几个会计年度的相同项目进行比较,观察这些项目的变化情况,以反映这些项目在各会计期间增减变化的性质和趋势,判断生产经营成果的好坏和财务状况的优劣。
(二)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是通过计算同一会计年度财务报告上相关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上某一方面的情况。这些相关项目,可以是同一张财务报告上的不同项目,也可以是两张不同财务报告上的相关项目。
(三)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是将各个影响指标的因素通过连续依次替换,计算确定各因素对指标完成结果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分析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分析的内容而定,必要时,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三、分析时间: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分析。
四、基本要求:
(一)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
(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三)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相结合;
(四)企业获利能力分析和财务状况分析相结合;
(五)经济因素分析和非经济因素分析相结合;
(六)企业内在因素分析和外在因素分析相结合。
五、组织程序:财务分析涉及面很广,所需的资料来自各有关方面,因此,各单位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组织程序。首先,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财务分析的需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其次,各部门所提供的原始数据必须保证时间和质量;第三,财务部门对所有的原始资料经确认无误后方可作为计算依据,并保证分析结果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 资金的筹集和负债的管理
第十六条 企业资金筹集是指企业为了生产经营的需要而向企业外部或从企业内部筹措和集中所需资金的财务活动。
一、资金筹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起点。企业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采用多种方式和渠道筹措资金,并强化资金的管理,以做到合理筹集,有效使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奖金从来源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所有者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金及资本公积、公积金、公益金以及未分配利润等;二是企业负债,包括:借入资金以及应付未付款项等。
第十七条 企业资金的筹集
一、筹集资金的原则
(一)必须遵循国家和行业的有关筹资政策、法规;
(二)筹集资金必须保证企业内部资金结构的合理,正确运用负债经营;
(三)选择最低成本的筹资方式和筹资对象。
二、要建立资金需求量的预测制度,内容为
(一)根据生产经营上的需要和挖潜增效的要求,测算当年在经营周转方面所需资金。
(二)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及发展的需要以及投资可行性分析,确定当年需投资项目,编制投资预算,确定扩大再生产方向。
(三)按照企业当年经营目标的需要,测算其他方面的资金需求。
(四)根据企业管理的层次及国家与行业的资金政策,预测各种资金来源的可能数额。
(五)根据量入为出、资金平衡的原则,反复研究,确定资金需求的合理目标数量。
三、要进行资金成本分析
(一)资金成本是企业为取得和使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资金使用费和筹资费用两部分。
1.资金使用费是指企业有偿使用资金而支付的费用,如银行贷款利息等。
2.筹资费用是指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如委托金融机构代理发行证券的注册费和代理费,向银行借款支付的手续费、咨询费等。
(二)资金成本分析可采用资金成本率和综合资金成本率两项指标进行考核:
资金使用费+资金筹集费
资金成本率=-----------×100%
筹资总额
综合资金成本率=拥冢钪肿式鹄丛占全部资金的比重×第n种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率
通过筹资成本与预期利润的比较,辅助筹资决策。
四、除发行股票外必须有明确的还款计划
(一)为取得周转资金而筹资的,应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说明,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还款计划。
(二)企业筹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要对该项目的市场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制定生产经营计划的基础上作出还款计划。
(三)由于其他方面的需求而筹资的,也应制订相应的还款计划。
第十八条 企业资金的管理
一、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原则
企业要根据国家宏观指导计划和市场需求,按照“以销定购,以购定资,兼顾其他”的原则,合理地分配使用资金:
(一)要优先保证物资供应的采购,特别是铁路重点物资所需的资金。
(二)注意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和资产结构,合理安排扩大再生产投资和长期投资。
二、资金的管理
(一)要逐步改变分户头、多账号、分散管理资金的状况,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二)要加强采购供应环节资金的管理与考核,严格按合同控制商品的采购与供应,对计划外的商品,要建立管理制度,按规定进行操作。
(三)企业内部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采取各种措施压缩在途商品资金。
(四)要制定先进合理的储备定额,合理的安排物资储备,尽可能地减少储备资金的不合理占用。
(五)要在销售环节上建立健全收取货款责任制,认真清理债权,减少结算资金的占用。
(六)要根据管理要求,结合企业情况,制定合理的内部资金周转指标和其他有关资金的考核指标,落实到各个部门,并明确对资金管理的责任,实施有关奖惩办法,督促各部门、各环节和有关责任人重视资金的管理和运用。
(七)建立健全资金运用分析制度,定期进行资金状况分析,找出资金管理中的问题,挖掘资金运用的潜力,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损失,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十九条 资本金的筹集
一、企业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吸收货币资金、实物和无形资产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金,但不得吸收投资者已设立有担保权及已租赁的出资。
二、投入企业资本金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计价,并在有关合同、协议、章程中明确约定。
三、投资者未按投资合同、协议、章程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企业或其他投资者可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
四、企业筹集到的资本金,在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内,投资者除按相应的条件和程序依法转让外,一般不得抽回投资。
第二十条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对筹集到的资本金,依法享有经营权,承担民事责任,并负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
一、企业必须拥有符合国家规定并与其经营服务范围相适应的资本金。
二、企业必须坚持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一致的原则,注册资本一般不得减少。铁路不同行业企业单位的资产要实行有偿调拨。调拨时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调出单位按对外投资核算,调入单位按实收资本核算。铁路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相互无偿调拨资产的,可以调整资本金,但要保持总量不变。
第二十一条 现有铁路独资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时,应对企业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理,界定产权,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和验资,并经铁道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经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要相应调整企业的账面价值和国家资本。
第二十二条 现有铁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要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并将全部净资产折价作股,每股的票面价与股份总数的乘积作为股本入账,净资产与股本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入账。
第二十三条 企业要在季、年度财务报告中对资本金的变动情况做具体说明。
第二十四条 资本公积金是指企业由投入资本本身所引起的各种增值,这种增值一般不是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资本公积的主要来源是资本溢价或股票溢价、法定财产评估增值和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等。
一、资本溢价,是指企业在筹集资本金过程中,投资者缴付的出资额超出资本金的差额。
二、法定财产评估增值,是指企业因产权变动、进行股份制改造或国家规定的其他应进行资产评估的行为而进行资产评估时,其评估资产价值与原账面资产净值的差额。
三、资本金汇兑收益,是指企业收到投资者以外币缴付出资时,因汇率变动形成的汇兑收益。
四、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是指捐赠人不谋求对企业资产提出要求的权力,同时不因其出资行为而对企业承担责任的方式,向企业的投资。
五、国家各种专项拨款及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专项基金。
第二十五条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其资产评估净值原则上要全部记入“实收资本”。因合资各方共同协商,同意按注册资本中各自投资的比例将各方的部分出资作为“资本公积”时,记入“资本公积”的投资净值不得超过记入“实收资本”投资部分的30%。
第二十六条 法定财产评估的计算方法
企业正常持续经营过程中需要进行财产评估时,按照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和清算价格法等四种评估方法进行。
第二十七条 接受捐赠资产价值的确定
一、接受现金捐赠时,应以受赠现金直接入账。
二、接受实物捐赠时,一般应以实物发票、账单所记金额入账。
三、接受没有发票、账单的实物捐赠时,参照同类实物国内或国外市场价格并参考报关单、有关协议以及其他资料后确定的价值入账。
四、当捐赠实物为旧固定资产时,要按原值扣除估计折旧后的净值入账。
第二十八条 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金的规定:
一、企业普通股股东可以向董事会提出将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金的要求。
二、企业资本公积金累计价值额达到公司实收资本30%以上时,超过部分要转增资本金。
三、经董事会研究决定并办理增资手续后,资本公积金可以转增资本金。
四、转增股本时,要按普通股股东所持股份,采取增加股份或增加每股面值的方法,同比例增加各个股东的股本。
五、优先股股东不享有公积金权益,在企业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时,不得增加优先股股东的股本。
第二十九条 资本公积金减少的规定:
一、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金。
二、投资者以外币投资时,因汇率差形成汇兑损失时,要按入账时的汇率折算差额减少资本公积。
三、企业折价发行股票,要按发行价格与股票面值的差额减少资本公积。
四、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和清产核资时发生的资产减值,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减少资本公积。
第三十条 企业负债是指企业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一般按偿还期限的长短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第三十一条 流动负债的管理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其他应交款等。
一、短期借款是指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各种借款,是企业为维持正常生产经营需要或抵偿某项债务而借入的资金。
(一)短期借款一般应有相应的商品作为物质保证。企业必须制定信贷计划,定期进行预测,遵守信贷合同协议,接受债权人的监督,实行专户管理,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二)企业对借入的短期借款,除归还借入的本金外,还要按规定支付利息,作为筹资费用,列入损益,列入财务费用。处理方法如下:
1.如果短期借款的利息是按期支付的(按季、半年),或者利息是在借款到期时连同本金一起归还,并且数额较大的,为了正确计算各期的盈亏,可以采用预提的方法,按月记入当期损益。
2.如果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是按月支付的,或者利息是在借款到期时连同本金一起归还,但是数额不大的,可以不采用预提的方法,而在实际支付或收到银行的计息通知时,直接记入当期损益。
二、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等而发生的未清偿债务。
(一)应付账款的入账时间要以所购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或承受劳务发生为标志。
1.在货物和发票账单同时到达的情况下,应付账款一般待货物验收入库后,才按发票账单登记入账。
2.在物资和发票账单不同时到达的情况下,待货物验收入库后,取得发票账单的,按发票账单入账,否则,在月终按估价入账,下月冲回。
(二)企业要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明确责任,按规定办理结算,认真核对账目,及时进行清理,防止拖欠,并按规定向财务主管及财务负责人提供应付账款的动态变化情况。
(三)应付账款一般应在较短期限内支付。由于债权单位撤销或其他原因,使企业无法支付应付款时,该应付账款应记入营业外收入。
(四)对于应付账款的现金折扣,财务处理上可采用总价法或净价法。
三、预收账款是指买卖双方协议商定,在商品销售尚未发生,劳务尚未付出时,由购方先支付一部分货款或定金给供方而发生的一项负债,这项负债要用以后的商品、劳务等偿付。企业预收账款后,要按合同承诺履行义务,否则,应及时退还预收账款。
四、应付票据是在商品购销活动中由于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而开出、承兑的票据。商业汇票分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一)商业承兑汇票是由收款人签发,经付款人承兑,或由付款人签发并承兑的票据。
(二)银行承兑汇票是由收款或承兑申请人签发,并由申请人向开户银行申请,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票据。
(三)企业要设置“应代票据备查簿”,详细登记应付票据的种类、号码、签发日期、付款日期、票面金额、合同交易编号、收款人、实际付款日期及金额等资料,以便反映签发和到期承兑情况。
五、应付工资是企业对职工个人的一种负债。
(一)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以及其他工资性收入,应当纳入工资总额。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基数的确定与调整,应当报有关部门审查核准。
(二)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按职工类别、工资总额的组成内容等进行明细核算,按规定支付职工工资。
(三)企业必须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依据实现利税计算)增长幅度,职工工资平均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依据增加值计算)增长幅度的原则。企业必须根据经济效益的增减,决定职工收入的增减。
(四)企业的工资调整方案和奖金分配方案应提请职工代表大会审查同意,并接受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督。
(五)企业应当每年从新增效益工资中按规定提取不低于10%的工资储备基金,工资储备基金累计达到企业一年工资总额的,不再提取。
(六)企业按规定计划外雇佣人员的工资必须纳入工资总额。
六、应付福利费是企业准备用于企业职工福利方面的资金。
(一)职工福利费必须按国家规定工资总额的14%从成本费用中提取,其中8%用于医药卫生费,6%用于福利费,按规定据实列支。
(二)企业要编制应付福利费收支计划,提请职工代表大会审查通过,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做到合理安排,量入为出。
(三)企业对大笔的福利支出要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
(四)职工福利费的开支项目按《铁路物资供销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七、应交税金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事某一经济活动要向政府交纳的各种税收。企业必须按照规定履行纳税义务,依法完税。
八、应付利润是指企业按规定依法纳税后实现的净收益,根据合同协议、规定、章程等规定,需要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反映企业应付给国家、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投资回报。
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台账,登记支付各出资者利润情况,以保证出资者的利益。
九、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规定从成本费用中提取,尚未支付的费用,包括预提租金、保险金、借款利息和预提修理费等。
(一)企业要按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提尚未支付的费用,包括预提租金、保险金、借款利息和预提修理费用等。
(二)预提费用的受益期可以确定的,按照受益期预提。
(三)实际支付的金额与预计数额有差异的,应当及时调整计提标准,差异在终期调整成本费用,不得保留余额。因特殊情况必须保留余额的,应在财务报告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加以说明。
第三十二条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限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它是企业向债权人筹集的可供长期使用的一种资金来源。
一、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借入的偿还期限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技术改造借款、更新改造借款、小额设备借款、网点建设借款、科技和新产品开发借款、基建借款等。
(一)申请借款必须符合“择优选择、区别对待、以销定贷、按期归还”的原则。
(二)企业的长期借款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编制分析报告。
(三)长期借款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贷方审查认可后,签订借款合同。
(四)企业必须按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不得挪作他用,不得使用借款进行违法活动,并按期归还本息。
(五)企业要定期提供有关计划、财务报告等资料。
(六)长期借款利息的处理
1.长期借款利息一般按年计息,也可按季或月计息,到期还本付息。
2.使用长期借款购建固定资产,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或大修理工程时,应区别情况处理。
(1)与固定资产购建、工程有关的,在固定资产尚未竣工验收之前发生的,应记入有关固定资产的成本。
(2)与固定资产购建、工程有关的,属于外币借款的,在固定资产尚未竣工验收之前发生的外币损益记入有关固定资产的成本。
(3)在固定资产竣工验收以后发生的利息及外币损益记入当期损益。
(4)筹建期间发生的,记入开办费用。
二、债券是企业为筹资而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债务凭证,是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重要方式。
(一)企业发行债券必须由职工代表大会制定方案,并做出决议;公司制企业必须由董事会做出决议。
(二)企业要按规定向证券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企业可按规定自办发行,或委托发行债券。
(三)发行债券的总额不得超过企业资产净额的40%,债券的票面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
(四)企业要按规定根据市场情况选择发行债券的种类、期限,确定发行价格,但不准折价发行债券。
(五)企业要按规定计提利息和摊销溢价数额,进行账务处理,记列损益。
(六)企业必须履行发行债券的有关合同协议,按规定还本付息。
三、长期应付款是指企业除长期借款与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项。如采用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外设备的应付款,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等。
(一)应付引进设备款
1.企业按照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外设备时,要按设备的外币数额和规定的汇率折合为人民币,作为实际发生额记账。
2.设备外币金额包括:设备及随同设备一起进口的工具、零配件等的价款,以及国外的运杂费等。
3.补偿贸易中用于归还外商借款的是企业的商品,而不是相当于税利部分的商品。
(二)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1.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是由于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而产生的长期应付款。
2.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按该项租赁活动实际发生时的实际金额记账,包括构成固定资产价值的设备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租赁手续费、利息等。
3.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视同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租赁期满后,按合同规定设备所有权归企业的,转为企业固定资产。
4.在租赁期内,企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同企业自有固定资产一样计提折旧,其折旧费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第五章 货币资金和应收及预付款项的管理
第三十三条 货币奖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停留于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第三十四条 货币资金日常管理权限
一、企业货币资金收支管理的权限
(一)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具有自主支配使用企业货币资金的权利。
(二)铁道部和总公司对所属企业货币资金的使用具有检查、监督权。
(三)企业货币资金收支必须由企业财会部门具体管理,并组织日常收支业务的会计核算。
(四)企业货币资金的一般日常收支由企业财会部门按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办理,特殊情况下的收支需按内部管理规定报经企业主管领导批准。
二、货币资金日常管理的要求
(一)企业要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管理制度,财会部门要设专人负责货币资金的管理,坚持货币资金钱、账分管的原则,非出纳人员不得经管现金和其他有价证券。
(二)企业要正确、及时地反映货币资金的收支动态与结存情况,财会部门各结算账户分管人员要及时办理货币资金的结算业务,出纳人员对货币资金收支要及时记账、登账、坚持日清月结,做好货币资金的核算工作。
(三)出纳人员必须根据财会主管或指定人员审核签章后的收、付款凭证办理货币资金的收付款业务,收付款后要在收、付款凭证及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或“付讫”戳记。
(四)企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货币资金的安全。出纳工作要选择安全场所,配备专用保险柜和必要的安全防范设施。
三、货币资金日常管理的信息反馈
(一)企业要建立健全货币资金日常管理的信息反馈制度,随时掌握企业货币资金的动态,合理组织、调度资金,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要。
(二)企业财会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反馈货币资金运用的信息:
1.建立健全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收支结存日报,托收日报制度,及时反映货币资金当日和当月累计的收支与结存情况。
2.建立健全往来款项结算动态表,定期反映各项应收、应付款项的债权债务情况,特别是银行结算中的人欠与欠人的款项,对其中金额较大的债权债务,要单独列示发生日期、对应单位、往来业务内容、金额和挂账原因等,按规定归类汇总,以供领导决策,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清算。
(三)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资金平衡会议,总结和分析资金运用情况,对各部门的资金进行平衡安排,提出改进资金使用的有关措施,解决、清理结算中的有关问题。
第三十五条 现金管理必须按照国务院发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2号)及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银发〔1988〕288号)的规定进行管理,并接受开户银行的监督。
一、严格按规定提取、存放和使用现金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可在下列范围内使用现金:
(一)职工工资和各种工资性津贴;
(二)个人劳务报酬。包括稿费和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的报酬;
(三)支付给个人的各种奖金。包括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各种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
(四)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现金支出;
(五)收购单位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支付的价款;
(六)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七)结算起点(现行规定为人民币1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
(八)确实需要现金支付的其他支出。如因采购地点不定,交通不便,抢险救灾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办理转账结算不够方便确实需要支付现金的支出。
二、库存现金限额是企业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现金由开户银行核定的最高限额,由企业向开户银行申请,银行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核定,一般情况下为企业3~5天的日常需用款。
企业每日的库存现金余额不得超过核定的限额,超过限额的现金必须按规定送存银行。
三、企业必须加强对现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
(一)建立健全现金账目,及时逐笔记载现金收付,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
(二)出纳人员收入现金时,要将签章后的收据交给交款人,支付现金时,领款人应在付款凭证(或原始凭证)上签章。
(三)不准挪用、套取或坐支现金,不准以“白条”抵充库存现金,不准有账外现金和公款私存,不准单位之间违反规定借用现金。
(四)出纳人员发现账款不符,要报告财会主管,对浮多或短少款项做出记录,按规定进行处理。
(五)财会主管要按规定对库存现金进行检查,每月不得少于一次,并做出检查记录。
第三十六条 银行存款的管理必须遵照银行结算办法的规定执行:
一、银行存款的管理
(一)不论何种款源的资金,都必须及时入账,不得在账外管理,不许有账外存款。
(二)不得签发空头及远期支票。
(三)不得签发空白现金支票和没有收款单位、签发日期和用途的转账支票。
(四)禁止出租出借账户,或将账户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
(五)企业只能在一家银行开设一个基本账户,并要尽量减少在银行开设的其他辅助账户或专用账户;在几家银行开设账户时,只能在一家银行开设现金结算户,支取现金。
(六)财会部门要设立银行票据使用登记簿,按规定对支票、商业汇票、银行汇票、本票等的使用情况进行登记。
二、银行存款的核算
(一)银行支票及有价证券由出纳人员保管,银行票据由指定人员填写,按规定办理银行票据的作废手续,银行留存印鉴要分别保管与使用。
(二)银行存款的各项收付业务,要由会计人员根据有关原始凭证及时编制银行收付款凭证,经财会主管或指定人员审核后,据以登账。
(三)银行存款日记账是记录和登记经济业务中不使用现金而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的账簿,企业要按开户银行、存款种类及货币种类,分别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的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结出余额。
(四)银行存款日记账要定期与银行对账单核对,每月至少一次。属于银行对账单或本单位记账错误的要立即按规定更正,在此基础上,将账面余额与对账单之间不符的未达账项按规定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调整平衡,使之相符。
三、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与管理
(一)建立健全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及时办理各项银行存款收支结算,随时掌握银行存款动态,合理安排,节约使用各种银行存款资金。
(二)按规定开设银行账户,以便于银行存款的结算和管理,防止企业资金的分散和流失。
(三)对银行存款的各项收支业务应由财会主管人员或指定人员负责审核,未经审核的银行存款收支业务,出纳人员不得办理结算。
(四)定期对银行存款各账户的收支及结算进行检查和分析,对不符合规定的收支与违反会计制度、银行结算制度的款项,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
第三十七条 银行存款结算是在银行信用的基础上,以存款账户为条件,用银行信用收支代替现金流通,是货币结算的主要形式。现行的结算方式有: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支票、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等。
具体结算的规定,要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颁发(银行结算办法)和(银行结算会计核算手续)的通知》(银发〔1988〕391号)、《异地托收承付结算办法》(银发〔1994〕256号)、《关于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和铁道部行业推行商业汇票结算办法的通知》(银发〔1994〕163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 其他货币资金是指与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存放地点及使用用途不同,但仍属于货币资金的款项。主要包括企业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和在途货币资金等。
一、其他货币资金的管理
(一)其他货币资金的管理应同现金和银行存款一样,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现金与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执行。
(二)财会部门要由出纳人员或另设专人负责其他货币资金的管理。加强对其他货币资金的保管和监督,定期对其他货币资金的占用情况及时核对和清理,防止其他货币资金的流失和不合理占用。
(三)要按照规定办理结算,填制各种凭证。
二、其他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与监督
(一)企业对内部单位或个人挂支其他货币资金必须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应视业务需要和用途,经有关领导批准,财会部门审查后,方可办理。
(二)企业内部单位或个人所挂支其他货币资金,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不准挪作他用。
(三)企业财会部门要按制度的要求设置账簿及台账,进行明细核算。
(四)企业内部单位或个人挂支的其他货币资金,要及时与财会部门进行清算,挂支一个月无动态或事后一个月内不清算的,企业财会部门有权采取必要措施将款项收回。
(五)企业对信用卡的办理要从严掌握,如确因工作需要与业务需要办理时,要经企业领导和财会主管同意,方能向银行申请办理。企业要制订有关“信用卡”的使用范围,持卡人的责任、权限,监督和审批办法等制度并按照各专业银行“信用卡章程”规定严格执行。
第三十九条 企业的外币业务是指不同外币的折算以及用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进行的款项收付往来结算和计价等业务。企业的外币业务,不仅包括实际发生的外币收支业务,还包括外币结算的往来款项。
一、企业对外币的管理要遵循以下要求
(一)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二)严格执行国家对外汇管理的规定,不准在指定的金融机构以外进行外汇买卖,不准以任何形式套汇及在境内市场上流通、使用和计价。
(三)外汇收入,必须及时调回境内,并按银行挂牌汇率,全部售给外汇指定银行,所需外汇支出由银行按照国家外汇管理的规定办理。
(四)要按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要求,建立外币资金的登记和保管制度,保证外币资金的安全。有进出口业务和外汇收入的企业,可以按规定在指定银行开设外币结算账户。
(五)认真编制和执行外币收支计划,保证进出口等业务外币资金的需要。
(六)加强避免外币风险的管理,增加收入,减少损失。
二、外币业务的核算
(一)有外币业务的企业,要在外币业务明细科目,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单独进行外币业务核算,并登记外币金额和折合率。
(二)外汇汇率可按规定自行选定,方法一经确定,不得任意变更。
(三)有关外币的账簿要反映外币种类、金额、选用的汇率及折合本位币金额等内容。
(四)必须按规定在期末将选用的记账汇率调整为规定汇率,汇兑损益按规定处理。
第四十条 应收款是指企业应该收取而尚未收到的各种款项,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
一、应收款的管理
(一)要按照资金管理的结算制度,做好结算资金的管理工作,强化资金效益观念,注重货币的时间价值,认真执行国家的结算制度,及时办理和清算各种应收款项。
(二)要按规定对应收款进行分户明细核算。要求能反映原始发生日期、责任人及余额的构成情况,必要时可设立相应的辅助账。
(三)要建立定期对账制度。财会部门除了每月进行的内部对账外,还要定期与对方单位或个人进行核对,以保证应收款账面记载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四)要实行谁经手谁清理的责任制。财会部门要定期反映与督促,及时处理,以控制应收款的限额和收回时间,避免资金被其他单位占用。
(五)要建立应收款项定期会审制度。要由有关领导、业务、财会人员参加的会审检查小组,定期对应收款情况进行会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组织催收,以减少资金占用,防止呆账损失。
二、应收款的核对与清理
企业要定期对各账户进行核对与清理。主要内容:
(一)各账户余额是否与总账一致,明细项目余额是否与该账户一致;是否有错记、漏记、重记等差错。
(二)各账户中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有同一单位在应收、应付款账户中同时挂账的情况。
(三)各账户中的挂账金额要及时与对方单独或个人进行核对,所挂余额是否与对方一致;如不符,应尽快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四)各账户的余额在与对方单位或个人核对后,每季末应列出明细清单,随同财务报告一同上报;年末除核对清理列出清单外,还应取得对方单位或个人的签认证明。
第四十一条 备用金是企业付给内部工作人员或有关部门因工作需要备作零星采购、零星开支、售货找零或差旅费等使用的款项。
一、借支备用金的数额要根据用途和出差时间、路途远近和有关费用开支标准合理确定,按规定程序办理。
二、借支备用金一般应在每次办完事后三日内到财会部门办理报销手续和进行清算,多退少补,不允许过期占用。财会部门要坚持“前账不清,后账不借”的原则,对过期占用一个月以上者,要及时催交或在工资中予以扣回。
三、备用金必须按规定用途支用,不得挪用。财会部门要经常检查备用金的使用情况,对违反规定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将借款收回。
四、对因工作业务需要经常性保持备用金的部门与个人,经有关领导同意,财会主管审查批准,可以借支定额备用金,但要及时报销,补充备用金。定额备用金一般一年审批一次,所借款额年底之前要全部交回财会部门,次年再重新审批借支。财会部门要监督检查定额备用金的使用情况,对不应继续保留的,要及时予以收回。
第四十二条 预付货款是指企业购买商品、物资和接受劳务供应而预付给其他单位的款项,如预付商品采购款,企业按合同协议规定预付的外汇账款和定金等。
一、要建立健全预付款的审批制度,严格控制预付款。在需要预付款时,由经办人提出申请,经部门领导同意,财务部门审查,由企业领导“一支笔”审批。
二、申请预付款要写明预付单位、款项用途、预计清理时间等,必须持有签订的购货合同,并且对方企业要有良好的资信和可靠的物资保证。
三、预付款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必须专款专用,不得转移挪用。
四、使用部门要及时反映预付款的使用情况,负责清理;财会部门必须按供货单位进行明细核算,监督和检查预付款的使用情况,定期核对账目,及时督促清理。对同一经办人向同一单位的预付款,要贯彻前款不清后款不办的原则。发现违反规定的,要向有关领导反映,坚决按有关制度处理。
第四十三条 应收票据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持有的尚未兑现的各种票据,主要有银行本票、汇票、商业汇票等。
一、企业要确定专人,按照有价证券的管理要求,对持有的票据进行保管。
二、要设立应收票据备查簿,对持有的每张票据要逐笔登记其结算内容、票据种类、编号、签发日期、票面金额、交易合同号码和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到期日、贴现日期、贴现利率、贴现净额,以及收款日期和收回金额等资料,票据到期结清票款后,要在备查簿上逐笔注销。
三、财会主管要对应收票据的保管和登记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应收票据的安全和及时处理。
四、企业要严格按照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办理应收票据的结算手续,按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五、企业临时需用资金时,可持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并填写贴现凭证,向开户银行申请贴现,按银行的有关规定办理贴现手续,并单独设账反映。
第四十四条 坏账损失是指因确认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一、坏账损失的确认,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因债务人破产或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遗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
(二)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已超过三年有明显特征表示无法收回的。
二、坏账损失的审批
(一)实行就地纳税的企业,按独立纳税企业确认,大型企业每笔金额超过20万元或年度内累计处理金额超过100万元的,中小型企业每笔金额5万元或年度内累计处理金额超过20万元的,按规定上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批。
(二)实行统一纳税的条件下,年度内累计处理金额超过上年末企业净资产0.5%的,按规定上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批。
(三)对不超过上述权限的逾期三年以上不能收回的应收款,以及债务人破产、死亡造成的坏账损失,由企业自行按规定处理。大型、中型与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按清产核资有关规定执行。
三、上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批的程序
(一)实行就地纳税的企业,报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审核批准,同时抄报上级主管部门。
(二)实行由企业集团统一纳税或实行总公司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企业,应当经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审核签注处理意见,再报其上级主管机关批准。
四、坏账损失报批的要求
凡报批的坏账损失,要填写坏账损失审批表(格式附后),详列款项内容、金额、发生日期、对方单位或个人和损失原因等情况,并应随附有关证明资料等。所附资料如下:
(一)由于债务人死亡、破产造成的坏账损失,应取得债务人死亡或者破产以其遗产或破产财产进行清偿的法律文件。
(二)由于债务人资不抵债造成的坏账损失,应提供应收账款催收记录、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实际报告(包括债务人的资产负债表)。
(三)企业追究造成坏账损失的经营责任,并根据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人作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或给予行政处分及相应的经济处罚的意见和决定。
五、坏账损失的核算
(一)企业一般应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也可采用直接转销法处理坏账损失;
(二)计提的坏账准备和直接列销的坏账损失要按规定记入管理费用;
(三)对于债务人资不抵债造成逾期三年以上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确认为坏账后,要作账销案存处理,继续追款,收回以列销的坏账损失时,要相应冲减坏账准备或管理费用。
第六章 存货的管理
第四十五条 存货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销售、耗用而储备的商品、材料物资、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企业在途商品、委托其他单位代销、储备或加工的商品、材料物资等视为企业的存货;特准储备物资、贷款物资、援外物资视为存货管理。企业库存商品按存放地点,分为存放在仓库、门市部和寄存在外库的商品、委托其他单位代管、代销的商品、陈列展览的商品等。企业代其他单位销售、储备或加工的商品、材料物资等不作为企业的存货。
第四十六条 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存货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存货的盈利能力,必须加强存货管理。存货管理既要保证经营连续性,又要保证尽可能少地占用资金,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
二、企业要建立健全存货的分级分口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及个人的责任,保证存货完好、有效;要建立明确有效的业务流程,业务部门、仓库、财务部门密切配合,及时交接凭证,正确及时地反映和监督存货的收入、出库、使用、保管,定期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
三、商品采购要实行“谁经手业务谁负责结清账目”的经济责任制,以销定进,比质比价比费用,降低采购成本和进货费,防止长期拖欠或损失。
四、业务部门或行管部门要合理储备,加速周转,进行数量和金额核算;仓库负责存货的保管、保养,应及时收发,进行数量核算,也可进行金额核算;财务部门负责资金管理和金额核算。
五、仓库必须建立健全商品保管责任制,商品的收、发、保管和核算,必须由仓库管库员及时统一办理。管库员要对商品的存放质量数量的完整性负责,并建立经常检查和循环盘点库存物资的制度。
仓库要备有准确的计量工具,要经常进行检查、校对和保养,定期由衡器部门检查。要认真计量,不得估算或推算。
第四十七条 商品按取得方式可分为购进、加工、投资者投入、接受捐赠、贷款物资转入、盘盈等。企业取得的商品要按下列原则确定入账价:
一、购入的商品原则上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其中,国内采购一般指增值税发票所列的不含增值税的价格;收购农副产品按买价(即价款加上按规定代收代缴农业特产税)扣除增值税后的价格;国外购进商品按对外承付货款日外汇牌价结算的到岸价(C.I.F),加上外汇价差和进口环节的各种税金,扣除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后的价格;企业委托其它单位代理进口的商品为实际支付给代理单位的全部价款扣除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后的价格。
二、委外加工商品按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入账。包括耗用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加工费、购入原材料直接发往委外加工单位时支出的运杂费、库存商品发出加工时支出的运杂费、加工过程中发生的除增值税进项税额以外的各种税费等。
三、投资者投入的商品,要按评估确认的价值或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入账。
四、接受捐赠的商品,有发票的,按其所列价款入账;没有发票的,按同类商品市场价格入账。
五、贷款物资转入的商品,按有关规定的价格。
六、盘盈的商品,企业有同类商品的,按同类商品的实际成本确定;没有同类商品的,按当前市场价确定;既没有同类库存商品,也没有市场价的,可由企业按质估价入账。
第四十八条 财务部门要按规定的入账价登记商品明细账,并可根据不同的结转成本方法采用相应的记账方法。如对采用个别计价法结转成本的商品,可按不同品种规格、不同进价分别登账;而对采用其它方法结转成本的商品,可按不同品种规格分别登账。
第四十九条 商品的验收入库与核算
一、财务部门收到供货单位的账单、发票、运输货票、技术证件等结算凭证,应当在“进料登记簿”(格式自定)上登记其内容,并编定顺序号,经审核后移交业务部门。
二、对业务部门已审核签认的付款单据,财务部门应积极组织资金,按规定办理付款。但财务部门经审核应拒付的要提请业务部门按规定拒付。对托收承付凭证,如商品尚未到达,但已经业务部门签认,应按银行规定期限承付料款。商品到达后,经过验收,发现数量短少,质量不符等情况,由业务部门会同验收部门及时处理。
三、进库商品的验收,要按《铁路物资技术保管规程》规定的要求办理。验收时,要以业务部门送来的商品入库单和有关技术证件、图纸为依据。
物资重量的差额按“铁道部物资管理办法”规定为:有色金属不得超过正负1‰(其中电解铜不得超过正负2‰);钢材不得超过正负2‰;生铁包括途耗不得超过正负5‰;稀有金属,贵重金属不应有差异。进口物资黑色金属不得超过正负3‰;有色金属不得超过正负2‰。
四、仓库未接到商品入库通知单而商品已经到达,管库员应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对照合同条款办理预验,待接到商品入库通知单后注销预验手续并正式验收;财务部门对月末尚未接到结算凭证而已经仓库预验的商品,应暂估价入账,待仓库正式验收时予以冲回,并按正常程序办理。库存商品账面不准出红字。
五、对于来源不明的货物暂不验收,可按原包装代为保管,并做好登记,应及时查明情况,予以处理。
第五十条 对于托管商品和寄售商品,业务部门要请受托单位出具代保管证或其他有效证明,仓库、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单独建立托管商品账卡,并按正常情况办理收发料手续。业务部门要深入了解托管、寄售商品的保管质量情况,要及时组织销售托管商品和掌握寄售商品的销售情况。
第五十一条 业务部门负责管理商品质量,对于库存储备中动态较少的商品要尽可能组织轮换,防止超期储备和技术淘汰。仓库对超期储备和技术淘汰商品以及其它商品质量问题要及时反映,业务部门负责审查库存商品的贬值报废和浮多短少等工作,并将结果报财会部门,按规定及时处理。
第五十二条 业务部门负责加工商品的管理工作,组织原材料,掌握加工进度,核定加工费用,计算加工残余料。委托外单位的加工商品,要由业务部门签订加工合同。发出委外加工的原材料,仓库要以业务部门开出的发料单办理发料手续,加工完毕的成品,由业务部门填开商品入库通知单,仓库和验收部门据以验收。财务部门要审核有关单据,进行加工业务的核算,会同业务部门核算加工商品的成本费用等。
第五十三条 商品的出库与核算
一、商品出库要根据业务部门填开的发料单办理,不得以任何形式代替,遇到防洪抢险等紧急用料,经单位领导批准,可先行发料,但必须在三日内补齐发料手续。
二、财会部门收到有关单位送来的全部结算单据后,一般应在一个工作日内填开发票办理清算手续。
三、商品销售或领用时,企业可分别选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确定其成本。企业要根据商品的特点,选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同一种商品的计价方法一经确定,年度内不得随意变更。下一年度需要变动时,要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加以说明。
第五十四条 材料物资是指本单位用于业务经营、设备维修、劳动保护、办公等方面的原材料及物品。不包括企业的包装物和在建工程用材料物资。
一、材料物资按原始进价加由企业负担的可直接认定的运杂费等计价。领用或对外销售结转成本的方法可比照商品核算办理。
二、材料物资由其保管部门负责管理,由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核算。购入报销时,要在原始单据上由经办人和主管领导签章,随附仓库的点验材料手续等到财务部门办理报销手续。
三、购入的材料物资,必须经过仓库验收后才能发料,仓库必须根据领料单办理发料手续。对外单位销售材料的物资,要由管理部门填开售料单,经单位领导批准,由财务部门填开发票办理收款,然后由仓库发料。
第五十五条 低值易耗品指不做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可重复使用的各种物品,如工具、仪器仪表、低值设备、工卡模具、劳保用品、家具、备品、医疗器械、文体教育用具、衬垫苫盖物等。
一、企业要制定并严格执行低值易耗品的购置、审批制度,财务部门必须认真审核计划,批准权限、管理部门验收等手续,然后办理报销手续。
二、低值易耗品按原始进价加由企业负担的可直接认定的运杂费等计价,按实际成本进行核算。领用时,一般采用一次摊销法将其全部价值摊入成本费用。
第五十六条 企业要加强在用低值易耗品的管理。
一、在用低值易耗品由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对低值易耗品目录(需经总公司批准)内的在用低值易耗品,按使用部门、使用人和地点进行数量、金额管理;对低值易耗品目录以外的,可只做数量管理。对低值易耗品目录内的在用低值易耗品,财务部门可设辅助账进行金额核算。
二、企业要加强在用低值易耗品的定量管理。要查定各部门、个人应配备的数量,严格按定量配备发放。
三、在用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必须建立保管责任制度。
(一)一切在用低值易耗品都要责成专人或使用人担负保管责任,未经保管人同意,他人不得动用。
(二)物品交接,必须由双方在交接凭证上签章,交接凭证送管理部门一份,据以调整管理账项。
(三)职工调往其他单位或退休、商职等,个人使用的物品应交回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注销个人保管账后通知人事部门。
(四)在用低值易耗品的报废要由保管责任人填制物品注销记录,由管理部门进行鉴定,经单位领导批准后注销个人保管账,对重要的在用低值易耗品的报废应组成鉴定小组进行鉴定。
(五)由于丢失、损坏和其他原因短少的物品,属于个人责任的,一般应由过失人赔偿,赔偿金额视情节和使用年限确定。
(六)财会部门要对在用低值易耗品的使用、管理和报废情况进行监督。
(七)管理部门对在用低值易耗品必须定期及不定期按保管人进行核对,每年进行清查,发现账实不符的,及时查明原因,并责成保管责任人办理有关手续。
第五十七条 包装物是企业用于包装对外出售商品的各种包装容器,如桶、箱、电缆盘和发运商品用的集装箱等。不包括用于储存和保管商品而不对外发出的包装物。包装物按以下三种情况进行管理:
一、随料包装物:指供应单位限期回收和收取押金的包装物、随进料单独计价的包装物以及随料不计价的包装物。随料包装物由管库员负责管理。管库员在收到需回送的包装物或单独计价的包装,应视同商品填列点验材料单,送财务部门列账。发出包装物时,由管库员填列包装物领用单和押金证送财务部门办理清算手续。单独计价的包装物腾空后应移交包装库,由管库员填列包装物入库单经包装库签认后,转财务部门列账,对无法修复使用的由管库员办理报废手续。随进料不计价的包装物腾空后也应移交包装库,对可以继续使用的,由包装库按点盈办理。
二、自制包装物:指由包装库领用原材料自行加工的包装物。自制完工后,要填列点验材料单,据以点收入账,财务部门按照不同规格核算成本和列账。在发出商品需要包装时,由包装库负责包装,填列包装物领用单送财务部门办理列账和清算手续。自制包装物实行销售制,定价要合理。物价部门对自制包装物定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周转用包装物:指供发运商品并限期返回的自备集装箱等,由包装库负责装箱,填列包装物领用单和押金证,送财务部门办理列账和清算手续。周转用包装物实行出租制,对使用费定价要合理。物价部门对使用费定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八条 用料单位将随料包装物和周转用包装物退回时,由运输部门负责从车站提回,交包装库点收,填列点验材料单,财务部门根据包装物的点验材料单和用料部门退回的押金证办理退款手续,并按规定收取包装物使用费。
周转用包装物的价值损耗,应采用直线摊销法列入损益,摊销期为五年,不计残值。超过五年仍可使用的,不计价值损耗。
第五十九条 存货应定期或不定期盘点,企业每年按十月一日零点存货状况统一进行一次全面盘点清查。清查的范围包括:仓库商品(含托管、寄信商品)、在途商品、材料物资、包装物、库存低值易耗品等。同时对代管料、贷款物资、特准储备物资、援外物资等也应进行清查。
一、清查前要做好分工,配备好人力、机力、做好衡器校正、机具维修等准备工作,业务、财务会同仓库核对账卡。
二、清查要求达到“三清”。数量清,要求做到账、卡、物三相符;质量清,要求清查严重锈蚀、变质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库存物资维护、保养措施落实情况,特别是应保养未保养、应入库未入库情况;入库日期清,要求查明超过保管期限及积压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提出处理意见。清查时要同时检查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三、存货数量的清查,计件的都要点数,检斤的除实物与磅码单进行核对外,过磅数不少于30%,大宗物资可抽磅或点尾数。
四、对于盘盈、盘亏及毁损、报废的存货应及时查明原因,经批准后,分别情况处理。盘盈的存货,冲减管理费用;盘亏和毁损的存货,扣除过失人或保险公司赔款和残料价值后,计入管理费用;存货毁损属于非常损失的部分,连同购进该存货时发生的增值税,扣除保险公司赔偿和残料价值后,计入营业外支出。
五、清查后要写出书面总结连同清查报表报总公司总结应简要说明清查的情况,重点分析盘盈、盘亏、多余、积压的原因,分析库存物资锈蚀、变质、过期、报废的原因,贯彻执行仓库管理工作标准的情况及管理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制订措施加强保管保养工作,并应总结物资管理中的经验、典型事例。
第六十条 存货盘盈、盘亏及报废处理的审批权限:
一、单项价值在5万元以下的,由企业按程序自行审批处理。
二、单项价值在5万元(含5万元)以上,不超过10万元的,经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审查,报主管总公司批准。
三、单项价值在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的,经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审核,报主管总公司审查后,报送铁道部批准。
第七章 固定资产管理
第六十一条 固定资产的标准
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等;不属于经营的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超过两年的,也作为固定资产。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要根据国家规定的固定资产标准和铁道部的固定资产分类目录(附件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报主管公司备案,作为划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组织管理、会计核算的依据。未纳入固定资产目录的,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第六十二条 固定资产的分类
按照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所有权和使用性能情况,企业的固定资产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和土地七大类。
一、生产用固定资产,是指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如生产经营用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工具等。
二、非生产用固定资产,是指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如职工住宅、食堂、幼儿园、学校、招待所、俱乐部、浴室、理发室、医疗设施等使用的房屋、设备等。
三、租出固定资产,是指出租给其他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
四、未使用固定资产,是指已完工或已购建的,尚未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以及因进行改建、扩建、停产封存等原因暂停使用的固定资产。
由于季节性生产、大修理等原因而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和替换使用的机器设备,都应作为在用的固定资产。
五、不需用固定资产,是本企业多余或不适用,准备调配处理的固定资产。
六、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是指按租赁协议确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内,视同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
七、土地,是指已经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因征用土地而支付的补偿费,应计入与土地有关的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内,不单独作为土地价值入账。
第六十三条 固定资产计价原则
固定资产计价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计算固定资产的价值。对固定资产进行正确计价,是搞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前提条件。为了准确计算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在进行固定资产计价时应以原始资料为计价基础,在没有原始成本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重置成本法或国家允许的其他方法计价。
第六十四条 固定资产计价方法
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原始成本计价。原始成本是指为取得某项固定资产并使其处于适合预定用途的一定状态和位置而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一般包括固定资产价款、运输费、包装费、途中保险费以及购建时应缴纳的税费等。
二、重置完全价值。即在目前情况下重新购置、建造和安装某项固定资产所需要的全部支出。
三、固定资产净值。即按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后的余额计价,它所反映的是现存固定资产实物形态上的那部分价值,又称折余价值。
第六十五条 固定资产价值的构成
一、固定资产原值的确定
(一)购入的固定资产,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加上购入过程中支付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安装调试费和缴纳的税费等计价。
(二)购入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按售出单位的账面原价扣除原安装成本(或按双方协商议定的实际支付价款),加上支付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安装调试费和缴纳的税费等计价。
(三)自制、自建的固定资产,按照建造过程中发生的实际净支出或施工单位转来的竣工决算,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工资、直接机械施工费、临时设施费、分摊的工程管理费,以及支付的税费等计价。
(四)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按照固定资产原价加上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对原固定资产必须拆除的清理费用),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资产变价收入后的余额计价。
(五)接受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计价。
(六)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协议合同确定的价款加上支付的运输、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计价。
(七)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照所附单据确定的金额,加上由企业负担的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计价。无单据的,按照评估价格或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计价。
(八)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计价。
(九)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估计价值记账,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进行调整。
(十)固定资产价值调整
企业以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按照规定已经入账的,不得任意变更。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1.根据固定《清产核资办法》及《实施细则》规定对固定资产价值重新估价;
2.增加补充设备或改良装置、改变结构、变更建筑面积;
3.将固定资产一部分拆除;
4.根据实际价,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
5.发现原计固定资产价值有错误;
6.经铁道部批准,对个别固定资产需要重新估价。
二、有关费用的处理
(一)企业购建固定资产交纳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耕地占用税等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
(二)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利息支出和有关费用,以及外币借款的折合差额(汇兑损益),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或者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前发生的,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在此之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计入开办费用。
三、固定资产的评估
(一)企业处置国有固定资产,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评估。根据《国有资产评估办法》规定,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评估。
1.拍卖、转让的固定资产;企业有偿转让固定资产一般不进行评估,有偿转让价值超过100万元以上的,占全部固定资产原值20%以上的非整体性固定资产,按规定应进行评估。
2.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的固定资产。
3.与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中外合作企业的固定资产。
4.企业清算的固定资产。
5.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进行固定资产评估的其它情形。
(二)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经理认为需要的,可以进行资产评估:固定资产抵押及其他担保;固定资产租赁;需要进行固定资产评估的其它情形。
(三)企业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必须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并持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颁发国有资产评估证书的资产评估机构。
(四)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应首先提交申请立项报告书,说明评估的原因、目的、范围及价值、时间要求等,报主管总公司签署意见后,经由铁道部财务司审查转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审批。
(五)企业接到准予立项通知书后,可自行委托评估机构评估资产,但属重大的资产评估及中外合资、合作经营项目的资产评估,铁道部或者经部授权主管总公司可直接指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企业接到资产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报告书后,如无异议,应提出资产评估确认申请报告(并附资产评估有关文件)报主管总公司签署意见后,经由铁道部财务司组织审核转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确认资产评估价值,并下达确认通知书。
(六)对于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的经济行为而未进行资产评估的,或者未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进行评估立项、确认的该经济行为视为无效。对由此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权益遭受损失的,铁道部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六十六条 固定资产增减
企业可以按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有偿转让、出租、变卖、抵押借款、对外投资等。企业兼并、投资、变卖、租赁、清算时,固定资产应按规定进行评估。
固定资产的增减动态、租赁及使用状态的变更,必须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按规定手续及时列账、调整卡片和台账,确保固定资产的账、卡、物相符。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按部颁固定资产分类目录序号和每一登记对象编定一个序号组成固定资产编号(分类号加登记对象号)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财固一1)。在固定资产上用金属牌或其他方法将固定资产编号标明。
财务部门在“固定资产卡片编号及动态登记表”(财固一2)上,按固定资产卡片的顺序进行分类登记。
一、固定资产增加
固定资产增加,包括购入、自行建造、其他单位投入、融资租入、接受捐赠、盘盈等。
(一)购入固定资产。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在进行验收鉴定合格后,编制“新建(购置)固定资产验收交接记录”(固财一7)据以列账、建卡(财固一1、财固一2,下同)。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先通过“在建工程”核算,待安装完毕进行试运转鉴定合格后,编制“新建(购置)固定资产验收交接记录”(固财一7)据以列账、建卡。购入其他单位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也按以上规定程序办理固定资产增加。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先通过“在建工程”核算待固定资产建造完成验收合格后,编制“新建(购置)固定资产验收交接记录”(固财一7)随附竣工决算、竣工图纸、技术资料等办理交接手续,接收单位(部门)据以列账、建卡。
(三)其他单位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企业在筹集资本金过程中,其他单位可以用固定资产形式向企业投资。
投入的国有资产,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投入的非国有资产,按合同、协议的约定,作为计价的依据。经验收合格后,编制“新建(购置)固定资产验收交接记录”(固财一7)据以列账、建卡。
(四)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合同或者协议(分期付款的形式)比照购入固定资产的管理程序列账、建卡,进行单独核算和管理。按合同规定将固定资产所有权转归承租企业时,再行合并核算和管理。
经营性租赁的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解决生产经营的临时需要而租入的固定资产,只建立备查簿登记。
(五)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企业为提高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促进技术进步,对固定资产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或扩建时,应先将该项固定资产转入未使用固定资产类,编制“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及保管地点变更申请表”(财固一5)据以变更账、卡。经批准的改建、扩建工程设计文件中规定需要拆除部分的,应在施工前编制“固定资产拆除、报废申请单”(财固一10)。改建、扩建工程通过“在建工程”核算,待改建、扩建完成验收合格后,编制“新建(购置)固定资产验收交接记录”(固财一7)、“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及保管地点变更申请表”(财固一5),随附竣工决算、竣工图纸、技术资料,办理交接手续,据以列账、建卡。
(六)接收捐赠的固定资产。企业接受其他单位和个人捐赠的固定资产,比照购入固定资产的管理程序列账、建卡。
(七)盘盈的固定资产。企业在财产清查过程中发生盘盈固定资产,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写出盘盈理由书,通过待处理财产程序,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财固一12),报经批准后据以列账、建卡。
二、固定资产减少
固定资产减少,包括:出售、报废清理、毁损、向其他单位投资转出以及盘亏等。
(一)出售的固定资产,是指企业将不需用的固定资产有偿转让给其他单位。出售固定资产时,要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程序,编制“固定资产接受移交记录”(财固一8)据以列账、建卡。
对于铁道部负责管理的大型、精密设备以及价值在20万元以上的设备,向路内、外有偿转让,必须报部设备办公室审批。铁道部管理的大型、精密设备目录见《铁道部关于印发铁道部大型、精密机械动力设备管理目录的通知》(84)铁设字1901号文件。
(二)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因使用期满,或者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而丧失使用价值,以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报废:
1.主要构件和部件损坏严重无法修复的,或者修复费用过大且不经济的;
2.因设备陈旧、技术性能低,无利用改造价值的;
3.因事故及意外灾害造成严重破坏,无法修复的;
4.因改建、扩建工程需要,必须拆除的;
5.因能源消耗过大,无法改造,继续使用得不偿失的;
6.因环境污染超过规定标准,无法改造的;
7.符合国家、铁道部有关报废规定条件的。
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应组成鉴定小组进行鉴定,符合报废条件的,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程序,编制“固定资产拆除、报废申请单”(财固一10),经批准后据以列销固定资产账项。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解体、拆除。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得再使用或者变相使用(淘汰性车辆除外)。在报废的固定资产内,对尚可修理使用的单项固定资产则不予报废,应按其原价或重置价值计价,按磨损程度计算折旧额,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财固一12),经批准后据以列账、建卡。对报废清理拆下的材料、配件等应点交管理部门回收利用,作变价收入。对改建、扩建工程设计中规定利用拆除部分旧料的,应在报废清理记录中注明“施工利用料”字样,不再记做变价收入。
固定资产报废审批权限:铁道部负责管理的大型、精密设备和价值在20万元以上的设备,由铁道部设备办公室审批;除此以外的固定资产,单台、件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由总公司审批,报铁道部备案;单台、件价值在100万元以下的由公司审批,报总公司备案。
(三)盘亏的固定资产。企业在财产清查过程中发现固定资产丢失,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写出盘亏理由书,通过待处理财产程序,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财固一12),报经批准后据以列销固定资产账项。
1.单台、件价值在200万元以上的由铁道部审批;
2.单台、件价值在100万元以上,不足200万元的由总公司审批;
3.单台、件价值不足100万元的由各企业自行审批。
(四)投资转出的固定资产。企业以固定资产形式向其他单位进行投资,需对投出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国有资产)或者由双方协商(非国有资产)确定其价值。根据有关批准文件、合同编制“固定资产接受移交记录”(财固一8)随附固定资产卡片、有关技术资料,经双方签认后据以列销固定资产账项同时转为长期投资。
(五)出租的固定资产。出租的固定资产租金的计算,除有规定者外,应考虑固定资产的折旧、大修理等因素,出租的固定资产应由出租单位照提折旧,并根据出租合同、协议编制“固定资产出租申请表”(财固一11),取得的租金收入列入其他业务收入,为出租而发生成本的成本性支出列入其他业务支出。
(六)固定资产的无偿调拨。无偿调出固定资产是指将固定资产无偿调拨给企业外部单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无偿调出固定资产业务发生较少,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对外提供公益性捐赠,其净损失列入营业外支出;二是上级主管机关或投资人决定无偿调给企业外某一单位,包括零星无偿调出或成建制调出,其净损失经批准程序列资本公积或实收资本。
(七)为了保证铁路物资供销企业经营的需要,本着先路内后路外的原则,凡是向路外调拨企业闲置的设备,必须报部设备办公室批准,方可办理调拨手续。在全路闲置设备未进行调剂前,各单位均不得向路外单位调剂。
第六十七条 固定资产的清理
固定资产清理,是指固定资产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过程中,需要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拆除的清理和固定资产由于各种原因的毁损及符合报废条件的清理。在清理前要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手续,属于铁道部管理权限的,应先报部批准,再进行清理。
固定资产在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按下列原则分:
一、因改建、扩建工程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拆除所发生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记入有关改建、扩建工程成本。
二、因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的,按照原价扣除累计折旧、变价收入、过失人及保险公司赔款后的差额记入营业外支出。
第六十八条 固定资产使用状态的变更
一、固定资产由使用转入未使用和不需用或未使用转入使用的,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编制“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及保管地点变更申请表”(财固一5),由企业领导批准。在企业内部转移的固定资产,也要编制此项记录,经企业领导批准后交财会部门进行账务处理。
二、封存的固定资产,封存前应做好清洗、检修、涂油等整备工作,封存期间应指定专人负责养护,定期检修,不准任意拆卸零件,确保设备的完整状态。
第六十九条 固定资产折旧
一、计提折旧的范围
固定资产由于可长期参加生产经营而仍然保持其原有的实物状态,因而其价值是随着固定资产的损耗,逐渐地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或者构成了企业的经营费用,通过商品(或产品)销售收入而得到价值补偿,并转化为货币资金。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由于损耗而逐渐转移到商品(或产品)中去的那一部分价值。
(一)企业的下列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房屋和建筑物;在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车辆、工具器具;季节性停用和修理停用的设备;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工程,自交付使用之日起,按照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成本等资料,估价转入的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竣工决算办理完毕后,按照决算数调整原估价和已提折旧。
(二)企业的下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及经批准封存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破产、关停企业的固定资产;经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已经在成本费用中一次或者分次列支而形成的固定资产。
(三)企业为开发研究新产品、新技术所必须的单台价值在5万元以下的测试仪器、试验装置、试制用关键设备,微机联网安装费,以及开展会计电算化需要购置的单个系统在5万元以下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可以一次或分次列入成本费用,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计提折旧。
经主管总公司批准连续停工一个月以上的车间和企业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的,在停工期内未使用的设备等,不计提折旧。
二、折旧年限和预计残值的确定
(一)企业有权按固定资产分类目录(附件一)的规定选择固定资产的具体折旧年限,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须在变更年度以前,由企业提出申请,报总公司批准;需要采用加速折旧的,必须报铁道部批准。
(二)固定资产的预计残值率为原值的3%,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计算折旧的方法
企业应按《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选用折旧方法,一般应采用平均年限法(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见附件一)和工作量法(根据同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换算),经铁道部同意转报财政部批准,也可采用年数总和法或者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只限于机器设备。
(一)平均年限法(又称直线法),是按照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算各期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
年折旧额=---------------------
折旧年限
年折旧额
年折旧率=------×100%
固定资产原值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
(二)工作量法,是指根据固定资产单位工作量的折旧额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计提折旧的方法。
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折旧额=单位工作量折旧额×该固定资产实际工作量
(三)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以平均年限法折旧率的两倍作为折旧率,乘以各期固定资产净值计算折旧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2
年折旧率=----×100%
折旧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
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
(四)年数总和法,是以固定资产可以使用的年数总和作分母,以当年开始时可以使用的年数作为分子来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率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折旧年限-已使用年数
年折旧率=---------------×100%
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月折旧率
(五)固定资产应根据预先确定的方法,按月初在用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按月计提折旧。月份内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月份内减少或者停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仍应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再计提折旧。
第七十条 固定资产的修理
一、计划的编制和审批
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应按照先维修后生产的原则,认真编制各类固定资产年度大修理计划和维修计划,作为年度生产财务计划的一部分,经财会部门综合平衡后报企业领导批准下达。各部门不得借口生产任务紧而不按计划进行修理。对修理所需的材料、配件、劳力、资金等要保证,不得挤占挪用。
二、日常维修的管理
固定资产的养护维修要坚持“预防为主、养修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根据固定资产的拥有量和复杂程度配足管理人员和维修力量,按铁道部有关技术规定进行检查、试验和修理,及时消除隐患,严禁超负荷、带病运转和违章使用,使固定资产保持良好状态,做到安全生产。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负责日常的保养维护,操作者要严格按照保养规定进行紧固、润滑、调整、检查维修等工作。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固定资产状态和技术要求,会同使用部门及时进行维修,维修后应填写“维修验收记录”。
三、大修理的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根据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要求,会同使用部门,制定年度大修计划,不断革新挖潜,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现有固定资产使用效能,节约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固定资产大修完毕,应填写“大修工程竣工验收交接记录”(财固一13),据以结算大修工程款。大修理费一般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数额较大的,可以采用摊销或预提的方法处理。
第七十一条 产权交易与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
一、产权交易管理
(一)企业产权进行成批交易活动的,必须报铁道部审核后经国务院批准,方能进行成批产权交易。未履行报批手续的,不准进行交易活动,并不得参加地级以下政府组织的成批国有企业产权交易活动。
(二)铁路物资供销企业产权转让,首先要征得铁道部同意,属于国家投资部分的产权收入归铁道部。
(三)转让国有企业产权的收入,使用方向要接受铁道部、主管总公司的监督。
(四)严格禁止将国有企业产权低价折股、低价出售,甚至无偿分配给个人,不准以赊销方式转让国有企业产权或股权。
(五)对违反国家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及主要行政领导的责任。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
(一)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有偿收入,作为营业外收入。
(二)企业转让铁路用地,必须先经铁路用地管理机构审查,并报铁道部批准后,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三)涉及中外合资或中外合营企业的国有土地有偿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投资,按规定由土地使用者用自有资金交纳土地出让金;如果场(土)地使用权未作为中方投资的一部分,应由合资、合营企业向中国政府交纳使用费。
第七十二条 固定资产内部管理
固定资产是企业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负全面责任,在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下,授权总工程师和总会计师具体组织领导固定资产的技术管理和核算工作,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管理和核算的职责。铁道部和主管总公司有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财产进行监督管理,但不得直接支配企业法人财产。具体要求如下: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保管、使用、核算责任制度,明确管理、使用和维修部门的职责,组织好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落实责任,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二、按照铁道部制订的技术管理规程和检修规程的规定,健全技术档案和统计工作,正确记载技术履历簿和固定资产台账,积累技术资料,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数量、性能和状态,为考核固定资产使用率提供正确数据。加强固定资产的保养维修,使固定资产经常处于良好状态,提高固定资产的完好率。
三、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合理配置固定资产的需要量与调整布局,挖掘设备潜力,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定期分析固定资产的结构和使用情况,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四、对固定资产的购建、出售、使用情况变动、报废、盈亏等动态,要按规定程序办理手续,及时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变动记录和核算;定期清查固定资产,保证账、卡、物相符;按规定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加强修理费用的管理。
五、按计划完成修理和技术改造任务,确保固定资产的合理更新及生产能力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