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中心
登录        电话咨询
 房产纠纷

这样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受让方怎样维护自身利益?怎样才能打好这一官事?

这样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受让方怎样维护自身利益?怎样才能打好这一官事? [案情链接] 十年前,宋某与孙某同居期间,看中了位于盱眙县城的一处二手房,与房主李某某谈好以4.4万元成交后,宋某从老家南京把4.4万元钱汇到了他本人在盱眙的帐户上后,到盱眙和李某某一起到银行办理了转帐手续。转帐付款时,孙某没有到场,只是在谈房价时,孙某要李某某将房子里的吊扇和太阳能给她,并付了200元钱给李某某。后来在办理房产过户手续时,孙某和孙某的妹妹也一起跟着宋某、李某某到房产局,说找熟人少交点钱,并将孙某的名子填进了表格上的共有人一栏,因此,房产证上宋某是房主,孙某是共有人。不久,孙某便与宋某分手,从此,宋某一人居住在该房屋内,两人再也没有联系过。
    五六年后,因宋某要回南京老家,就将该房屋以10.2万元(约0.14万元/平米,远远高于当时市场价)的价格卖给了住在同一幢楼上的吕某。在签订买卖合同前,吕某要看房产证,宋某说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放在南京家中,并说该房是其个人几年前用4.4万元钱买的。2006年4月15日,宋某回南京时,将该房屋及钥匙交付给了吕某,并于当天在南京与吕某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收取了吕某的购房定金2万元。签订合同并交付定金后,宋某将该房屋的土地使用证给了吕某(土地使用证没有过户,还是原房主的名子),并出示了该房的房产证。吕某见房产证上还有一个共有人孙某时,当即提出了责疑。宋某称其与孙某不是夫妻,当时该房是其一人买的,只不过是孙某在帮助其办理房产证时,把名子加上去的。并且,宋某保证说,这没有关系,这么多年孙某也没有谈房子的事,合同上也写上了违约责任,一定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办理好过户手续。后来,吕某多次催促宋某协助办理产权过户手续,但因有共有人孙某的原因,直到2008年也没有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吕某只得将宋某告上法庭。

    法官A的观点:
    应视为宋某对该诉讼房屋享有完全产权,至少享有99.5%的产权,因此宋某有权转让该产权,其与吕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愿的表达,该合同真实有效。
    法理依据:
    1宋某与孙某一直只是非法姘居关系,不是合法夫妻,也不具有家庭关系,且在办理产权登记时,该二人没有明确约定对该房产的产权份额。从这一事实,可以清楚地看出,孙某利用与宋某非法姘居,而取得对该房产的共有权,有悖公序良俗。《物权法》第七条规定:“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孙某对该诉讼房屋的共有权属非法得利。
    2宋某当时在购买该房屋时,出资了该房屋的全额购房款4.4万元,共有人孙某出资的200元,只是用来购买室内的一台电风扇和太阳能热水器,并不是购买该房屋的资金。因此,孙某对该房屋室内的一台电风扇和太阳能热水器享有产权,而对该房屋不享有共同共有权。
    3即使是考虑到房产证上载明的共有情况,也只能按照《物权法》第103条规定: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外,视为按份共有。因此,按照这一条规定,对该房屋产权,最多可视为宋某与孙某按份共有。
    4同样,按照《物权法》104条规定:“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的份额,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出资额确定”之规定,在宋某出资4.4万无,孙某只出资200元的情况下,宋某对该诉讼房屋至少享有99.5%的产权。

    法官B认为:
该房屋买卖合同无效,退定金、付利息,返还房屋。理由是:该房屋产权证上载明孙某是共有人,按照《婚姻法》、《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对于共有产权的处分,就要求全体权利人都同意,否则合同无效。作为共有人之一的宋某,在没有取得共有人孙某的同意下,擅自将房屋卖给吕某,签订的买卖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买卖合同无效。

    请问洪律师:上面观点,那个更正确,受让人怎样才能保护自己应得的合法利益?
    请指教!
问题状态:已过期
提问人:长路漫长(江苏-淮安)
提问时间:2012-04-28 13:40
已有1位律师回答了该问题
咨询专业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 朝阳区

杨丽律师

北京 朝阳区

陈峰律师

辽宁 鞍山

萧贺林律师

内蒙古 赤峰


相关咨询
更多相关问题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4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京ICP备15035010号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