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难点
近年来,随着电子金融等行业迅速崛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逐年递增。相比于传统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作案隐蔽性强、资金流向复杂等特点,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已日益成为威胁社会安定与公民财产安全的焦点问题,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寻求破解良策。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面临的治理难点主要有:一是一些网络经营主体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不愿主动配合侦查取证。且网络经营内部管理不规范,对客户信息缺乏相关的保护措施。二是电信、金融行业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一方面,办理银行卡、手机卡时把关不严,给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查询系统不够健全给办案机关查询数据、冻结赃款带来不便,导致追赃难度大。三是网络线路承包商转包行为不规范。实践中,一些网络线路承包商向通信基础运营商承包网络线路资源之后转租给犯罪分子,犯罪分子通过租用多个国际服务器,使诈骗电话改号后的网络信号通过多级服务器流转,再通过租用国际或国内运营商相关设备进入市话网,“落地”到被害人。
为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切实更新办案理念,形成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合力。一是抓住专项工作契机,完善办案机制;加大对整个犯罪链条的打击力度,铲除专门为诈骗团伙非法获取公民信息、买卖银行账号等作案环节,扩大打击效果,同时强化对涉案赃款的追缴。二是更新办案理念,创新办案方式。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智能化、欺骗性强等特点,立足于科学界定互联网金融业态内涵与外延,端正司法指导思想,坚持系统治理,推进对电信网络新型犯罪的专业化、系统化打击治理。
完善“一体化治理”机制,加大电信、金融、司法部门间的支持配合力度。一是加大对通信运营商及银行等行业的监管力度,落实通信、银行业办卡实名制,同时实现跨省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健全对重点行业的监管,推进网络经营主体与办案部门的经常性联系。一方面,公安机关应加强与网络运营商的协作,及时从网络服务器上侦查取证。另一方面,网络运营商应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主动协助侦查办案,加强电商平台和个体网络经营商对客户信息的保密管理。
加强相关技术防范措施,提高网络电子证据搜集、固定、研判能力。一是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网监部门对电子证据搜集的技术水平,通过对被删除的网络数据的恢复对电子证据进行固定。同时,加大工信部门对线路承包商的监管力度。规范网络线路承包商的违法转包经营行为,并定期对网络线路承包商的资质进行审核,提高准入门槛。二是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关联犯罪的打击力度。由于该犯罪已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因此须加大对各个犯罪环节和衍生犯罪的惩治。
发挥“互联网+”思维与技术优势,运用“大数据”提高司法机关维护网络安全总体水平。一是不仅要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云存储能力,对电信网络诈骗进行打击,还应探索建立网络犯罪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对于通过网络进行的非正常转账、提现及资金往来的数据进行监测并预警。二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可与金融服务平台建立数据合作,将相关金融交易数据搭载入上述网络犯罪大数据监测平台,利用金融服务平台中用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等大数据,提高政法机关协同公安机关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能力,进而推进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