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信诈骗是如何获取公民的个人信息(信息泄露)
刚刚买了房,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孩子刚到上学年龄,培训机构的邀请电话就来了,网上购物刚下订单,无货退款的诈骗电话就跟来了,预订航班还没起飞,退票改签的诈骗电话就会紧随而至,
这都是因为公民个人信息遭到严重泄露……
那么,追根溯源,个人信息为何会落在不法分子手中?是谁在肆无忌惮地泄露我们的个人信息?我们的个人信息泄露主要有5大途径。
一、企业“内鬼”倒卖信息。
移动互联与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机构积极搜集公民个人信息,并形成自身日益庞大的数据库,典型代表如电商网站、快递公司、房地产中介等。然而,由于内部管理制度的不严谨,企业“内鬼”频频出现,一些员工受利益引诱,铤而走险倒卖客户个人信息,真应了一句俗语“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二、木马病毒窃取信息。
在所有作案手段中,手机木马短信已成为不法分子惯用的诈骗方式。他们把自己伪装成学校老师、同学甚至小三的身份,通过伪基站向周围的手机用户发送木马短信,用户只要一点击短信链接,各种网银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都将被木马盗取,并转发到犯罪分子手中。
三、利用网站漏洞盗取信息。
各大网站因网络漏洞而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大量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闻屡见报端。数据显示,2015年360旗下“补天”平台(中国最大的漏洞播报平台)收录了1410个可能造成网站上的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涉及网站1282个,可能泄露的个人信息量高达55.3亿条,这一数字较2014年的23.6亿条翻了一倍之多。若按照中国网民总数为6.5亿计算,这意味着在2015年,平均每个中国网民至少被泄露了8条以上的个人信息。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被爆网站对于漏洞修复的态度并不积极,总体修复率仅为8.0%。
四、免费WiFi和二维码暗藏“黑手”。
“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那一趴。”这个段子表明了手机与WiFi组合套装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也因为此,免费WiFi成了隐私泄露的重灾区。数据显示,腾讯手机管家用户每天有超过2亿次WiFi连接,其中每天约有60万次连接了风险WiFi。一旦连接诈骗WiFi,你的网银和支付账号、密码等各类信息,可能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不法分子盗取了。
此外,恶意二维码也是不法分子的手段之一。用户扫描恶意二维码,相当于点击了一个带有木马病毒的短信链接,手机将被植入木马病毒。而据调查数据显示,在7-19岁的青少年中,“经常扫二维码,不考虑是否安全”的比例高达40.3%。
五、登录密码简单统一易被破解。
一码通用虽简单省事又好记,但其中安全隐患重重。当不法分子盗取或破解了你的某个账户后,将会把相应数据在其它网站或账户上进行尝试登录,专业术语叫“撞库”。比方说,获取了你的银行账户,再在支付宝账户尝试登录,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数据显示,我国75.93%的网民存在多账号使用同一密码的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这一比例高达82.39%。
当下,个人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普通公民面对网络犯罪又是防不胜防。那么,保护个人信息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六、警方发布5大提醒
警方提醒,一旦发现个人信息泄露或联络工具丢失,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家人或亲友,提醒他们加以防范,避免上当受骗。同时,市民也要切实增强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
一是谨慎使用个人证件。如在身份证复印件上注明“仅供办理XX业务”。
二是不要随便在网站或公共场所提交个人信息。
三是使用的电脑、手机电子设备等要使用安全密码,不要使用公共场所开放式的WIFI网络。
四是不要轻信各种不规范的市场调查。
五是不要在微信朋友圈等聊天工具中发布个人的出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