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经历了多次多种自然、社会危机并积极应对的经验结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是我国第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共同行为的法律,标志着我国对突发事件应对规律认识的深化。该法重点明确国家相关职能机构在应对危机事件应履行什麽样的职责以及如何去履行,还有各部门没有履行或履行不到位的法律责任。 哲人说,在一切价值中,人的价值是第一位的,而尊重人的价值首要是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之爱护、尊重。 抗震救灾,抢救人的宝贵生命,真正实践了我们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大地震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效实施,灾民积极心态明显增强, 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和谐四川灾区 ,必定会呈在全国各族人民面前。
一、 关于突发事件与应急预案
(一 ) 、《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从年初冰雪灾害到“五。一二”四川汶川八级大地震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个灾难,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由此看出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步增加。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要超过上千亿元。全球著名灾难评估机构AIR环球公司表示,中国四川省发生的强烈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将超过200亿美元。由于我国很多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潜在的危机有可能随时爆发,而建国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老化严重,又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换,安全隐患非常之多,以上问题告诉我们,“我国目前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二)、应急预案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2005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
2005年 3月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预案体系设计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5个层次。目前已完成的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基本覆盖了我国经常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方面。此外,我国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也已完成,许多市、区(县)也制定了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都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汶川发生地震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在赶往灾区的专机上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成立了以我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设立救援组、预报监测组等8个工作组”。消息在第一时间迅速通过媒体传递给全国公众。与此同时,总参谋部的应急预案立即启动,成都军区所属部队协助地方政府查明震情,按照应急预案投入抢险救灾。国家地震局派出的专家、救援队工作组赶往灾区。四川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赶往灾区,一份份发自中南海和军委总部的命令、电报、指示,一场场争分夺秒拯救人民群众生命的殊死决战,生动地记录下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心系灾区群众,一切为了人民,指挥13万大军不畏艰险、奋力救灾、共克时艰的伟大壮举。这次汶川地震,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从中央各部委到各省区市,应急机制都在全力高速运转。应急预案迅速启动,速度之快,彰显了我们应对灾难的能力,也增强了公众战胜灾难的信心。中国政府和各界出色的应急救灾行动和灾区的秩序井然让世界赞叹。
(三)、我国的应急预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我国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各种规划、预案和指南的内容,分析了美国“9.11”事件、印度洋海啸、疯牛病等危机事件,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创新,虽然其它国家也有应急预案,但是像我国这样部门齐全、种类繁多、大规模的应急预案还是很少的。我国的5级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法制体系、应急规划体系一起构建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其特点:
一是弥补了我国应急规划的不足,加强了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
二是强调预防为主。一般的预案主要是规定应急处置的流程、程序、原则。
三是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理念和原则放入了预案中间。
四是强调属地管理。军队、中央企业等都要真正为本地民众服务,同时也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
二、“以人为本”和谐共进
(一)、抗震救灾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根本意愿,表达了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胡锦涛总书记亲赴灾区指挥抢险救援。震后两小时,温家宝总理奔赴地震灾区,并先后三下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生命高于一切”成为全国大救援的响亮口号,“以人为本”成为一切救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武警、警察通过各种运输方式赶到灾区;地震、民政、卫生、工业、交通运输、电网、国土资源、气象、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协同部署,对灾区进行全面援助。在破坏能量相当于几百颗原子弹同时爆炸的8级地震灾害面前,生命是何其脆弱。在黑暗的废墟中不放弃求生信念的人们和为了生命不惜一切代价的救援队伍面前,生命又是何其伟大。72小时后、100小时后、164小时后、179小时后,废墟下的一个个生还者,不断突破着生命极限。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13万子弟兵、300万共产党员、4.5万白衣天使、14.6万志愿者投入抗震救灾,他们用手挖、肩扛,托起一个个生命的希望。在抗灾现场,每当有生命被救出就会响起一片欢呼;如此迅速地做出大规模部署并进入有效的工作状态,创造了抗击自然灾害的世界纪录。外电评论:此次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越性。灾区人民也以自己顽强抗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向世人宣示了他们对生命的态度。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观,把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和先于一切,而其中人的生命价值,更是高于一切和重于一切 .为了纪念遇难同胞,国家首次设立全国哀悼日;在处理遇难者遗体时,政府提出尊重他们的尊严。这一切都表明 ,对国民生命尊严和福祉的关怀,上升到中国历史从未有过的高度。
(二)、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无私帮助,构成一幅令全世界为之动容的感人画面。自然灾害发生,使近7万个鲜活的生命离开这个世界,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来说,失去亲人的记忆,家庭的破碎,遭受灾难的惊惶,目睹死亡的恐惧,永远难以抹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安排700亿元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国际社会整个捐赠款额超过了四百亿元人民币;银监会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银行对借贷人因地震造成的不能偿还的债务及时核销;更多普通的中国人则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加班加点为灾区生产帐篷、板房和筹备其他急需的救灾物资……网民群体鼓舞抗震救灾的士气,积极建言献策;大量志愿者奔赴抗灾第一线直接参与救援。国家及时公布灾情、抗震救灾、公众捐款数额及用途等最新信息。主要媒体在一个时期内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直播,创中国新闻界纪录。信息的高度透明,不仅提高了抗震救灾行动的效率,阻止了可能的谣传,增强了公众对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参与意识,也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灾害面前,不只是祖国,还有世界;不只是中国人,还有人类。世界华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港澳台同胞更是血浓于水,5月12日下午,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立即发来慰问电。台湾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地震灾区同胞的关心和慰问,给予慷慨援助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的爱心和善举感人至深。在全国其他地方,社会各界献血、捐款 、13亿中国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对生命的关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全国大行动。
(三)、中国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抗震救灾要以人为本, 做好一系列后继工作更是艰巨复杂 ,如预防新的灾害、医治伤病员、防止疫情发生、灾后重建等等。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方方面面,温家宝总理2008年6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恢复重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尊重自然,科学重建,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远近结合,注重发展提高。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使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以人为本”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确确实实是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真精神,其科学性和正确性,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动员作用经历了再一次伟大的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再一次证明在共产党执政史上、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它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
总结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的经验和教训,完善抗震救灾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种自然灾害的全国协调机制,其中包括收集情报、训练救援人员、物资储备、教育公众等等。并将这些新的进步融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使国家在面对未来的灾难时准备得更好。(来源:北大按法律信息网)
赵林克·河北省邢台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