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80%在基层,80%的法院干警也在基层。改革开放30年,加强基层建设,始终是人民法院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尤其是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法院加强基层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各高级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部署,把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列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力度。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人民法院基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那种“审判无庭、办公无房”的情况在大多数地方已成为历史,物质装备、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不断改善,基层法院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面向基层: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8年5月12日,一场特大地震袭击了我国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道路中断,房倒屋塌,但这却不能阻止当地基层法官坚守在司法岗位第一线。受灾最严重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转瞬之间只幸存下16名干警。他们强忍失去亲人和战友的悲痛,迅速成立临时党支部,设立抗灾自救联络办公室,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抢险战斗中。
地震灾区的法官们令人感动的工作只是一个缩影,全国有成千上万名默默无闻的基层法官工作在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基层,构成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稳固防线。
“面向农村、面向群众、面向基层”,这是最高人民法院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高度,及时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之初,人民法院各项工作走向正规,基层基础建设始终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精力向基层集中、力量向基层加强、政策向基层倾斜、工作向基层贴近的思路,最高人民法院从人员配置、业务培训、物质装备等各个方面加强基层建设。
其实,早在1991年10月,就召开了全国法院两庭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两庭建设的规范化和管理问题。这次会议,可以说是人民法院加强基层建设的先声。
进入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加强基层建设,已成为人民法院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2000年6月,在吉林长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法院加强基层建设工作会议,8月13日,制定了《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基层人民法院思想政治、组织、业务和纪律作风、物质装备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之后的4年间,全国基层法院平均每年审结各类案件520多万件,依法执行案件929.9万余件,审结和执结案件分别占全国法院审执案件总数的89.79%和94.16%.基层法院的审判质量和效率有了新的提高。
在2004年,全国有基层法官14.8万余人,占全国法官总数的76%.4年来,基层人民法院法官的专业、知识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2000年增加了60.83%.
2004年6月30日,全国法院加强基层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济南再次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的罗干要求,各级党委要关心和帮助解决基层人民法院的实际困难,要像解决拖欠教育经费那样,解决好法官工资的足额发放问题。
这一年,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决定》,确定了基层法院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规划和17项基层建设任务。
2005年4月8日,全国人民法庭工作会议召开。随即,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决定》:人民法庭建设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遵循审判规律,规范审判管理,完善审判制度,稳定法官队伍,提高整体素质,优化法庭布局,加强基础建设,落实经费保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最好最快的时期
法庭用房建设规范,办公区域整洁有序,生活休息区环境优美,审判法庭、图书馆、太阳能浴室、食堂、宿舍等办公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这是记者在有着“花园法庭”之称的江苏省响水县李集法庭见到的场景。
据了解,近年来响水县大力加强法院基层建设,除了优先安排政法专项资金和国债项目,2005年以来,另外拨付140多万元专项资金。目前,该县3个人民法庭、3级法院联网以及审判楼二期等工程相继完工。
响水法院的上述成绩发生在全国法院大力加强基层建设的大背景之下。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认真贯彻执行《人民法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不断规范项目建设行为,提高法院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效益。
最近5年来,全国有2380个人民法院完成了审判法庭和审判功能用房建设任务,占全国法院总数的68.5%。中央投资27.3亿元,把中西部地区需新建、改建的5944个人民法庭已全部列入国家专项建设投资计划,占全国人民法庭设置数的60%。目前,3097个按国家标准建设的人民法庭竣工并投入使用。2000年以来,全国新建审判法庭16824个。
在装备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全国270个中级法院、1420个基层法院完成了局域网建设;1860个法院开通了互联网站;28个高级法院完成了一级专网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了专线通信、远程视频、案件信息交换等功能,23个高级法院完成了辖区法院二级专网建设。各级法院更加注重对证据展示、庭审记录、法庭音视频设备以及现代化办公设施的配备,有效地提高了审判质量和工作效率。
据统计,在2000年到2006年的7年间,全国法院固定资产增长129%,达到615亿元。全国法院年经费总收入在2000年138.5亿元的基础上上升91.9%,达到2006年的265.8亿元,年均增长25.5亿元。全国法院人均经费由2000年的4.45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8.51万元。
为了提高经济保障水平,最高人民法院会同财政部积极推进基层法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制定工作,全国大部分省级财政部门会同高级法院分档、分类确定了不同地区基层法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每年拨付40亿元的法院办案补助专款,努力缓解基层法院经费困难。
“可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几年,是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们对全国法院基层基础建设作出了高度评价。
提高司法能力:实现新的跨越
编发技能手册,制作活页资料,常用案例入库,研发速裁软件。2007年,上海高院四项措施创出加强基层建设新路径。
《刑事庭审操作规范》等“技能手册”在内容上突出审判和司法政务实践中的操作要领。“资料汇编活页”是方便广大基层法官查询相关法律条文而提供的一部法律资料的汇总。上海法院案例库的案例,法官可以在法院信息网上迅速查询和检索。快速审理软件能帮助法官快速审理简易案件,自动生成法律文书,从而规范审判过程,提高审判效率。
改革开放30年,人民法院基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时期,如何在解决了人财物方面的困难后,如何从硬件转向软件,努力提高司法能力?如何开创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新路径,打开了加强基层建设的新局面?
在这方面,上海又一次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上海高院没有满足于着力解决“人财物”方面的困难,针对基层法院审判、执行和司法政务方面的迫切需求,制定并实施了四项措施,成为全国法院加强基层建设的新亮点。
2004年全国法院加强基层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基层建设的新措施、新亮点不胜枚举。
2004年上半年,由60多名东部优秀法官组成的讲师团出发了。他们的目的地是西部,给西部的基层法官传经送宝。目前,西部一线法官已有5万余人次接受培训。
与此同时,基层法院的院长们,也参加了数期“百名基层法院院长培训班”。
“从人员配置、经费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的承诺掷地有声。
2005年,中央为解决法官、检察官短缺问题,为法、检系统增加5万编制。
“这5万个编制,两高一个都不留,全部下放到基层!”当年3月的两会上,面对人大代表的提问,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肖扬笑着回答。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民法院的基层建设工作至关重要。
最高人民法院要求,要把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工作,放到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使命中去谋划。
全国基层法院普遍建立立案大厅,为群众免费提供诉讼指南,告知诉讼风险。实行网上立案、巡回审判、预约开庭。积极推行人民法庭直接立案制度,解决偏远地区当事人申请立案不便问题。据统计,最近5年间,全国基层法院每年判案涉及的当事人近1000万人,诉讼标的额达到3000多亿元,执行标的额也达到3000多亿元。全国法院先后为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124万人次,决定缓、减、免交诉讼费56亿元。
三十年,基层人民法院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不断提高了审判质量和效率,比较好地完成了审判任务,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