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过失相抵规则适用条件
发布日期:2016-06-21    文章来源:互联网

过失相抵原则是赔偿权利人基于损害发生的同一违约行为而获得利益时,应将所受利益从所受损害中扣除。损害赔偿责任的目的,仅在于填补受害人的损失,并非给予受害人利益,故赔偿额与损失额应当一致。因同一事实既使债权人受到损害,又使债权人获得利益时,应在其应受的损害内扣除所受的利益。损益相抵的结果,当损害大于利益时,赔偿额即是所受损失与利益的差额;当所受利益大于损失,即无须赔偿。

第一,受害人与有过失。受害人与有过失是指受害人对其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存有过错或其他可归责的事由,其中受害人过错包括故意及过失。如果受害人行为无过错或其他可归责的事由,即使与侵害人的行为构成共同损害原因,仍不发生过失相抵。在特殊侵权中,侵权人可能有过错也可能无过错,但无论有无过错,在无过错责任下都须承担责任,无过错时,自不必谈过失相抵,有过错时自然可以相抵。

第二,受害人须有不当行为。受害人实施不当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是构成过失相抵规则的客观要件。

第三,受害人的不当行为是损害发生或扩大的共同原因。所谓共同原因,是指受害人的不当行为与加害方或违约方的行为共同作用,促成了同一损害结果的发生或扩大,或者是受害人的不当行为作用于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之上使之继续扩大。对于损害结果的发生,受害人的行为必须是必不可少的共同原因之一,而对于损害结果的扩大,受害人的不当行为可以是共同原因,也可以是单独原因。

第四,民事责任具有法律上的可抵性。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多种形式。但过失相抵所减轻的责任应是损害赔偿责任,其他形式不能相抵。如在侵害名誉权的案件中,对消除影响、恢复名誉部分不能相抵,对赔偿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则可适用过失相抵。

第五,受害人有过失相抵能力。对于受害人的过失相抵能力,有不同的学说 ,一种认为必须受害人必须有责任能力,才能过失相抵,如果受害人没有责任能力,则不能过失相抵;一种认为受害人只要对危险的发生有辨别能力,就应过失相抵;第三种认为是能力不要说,认为只要认定受害人在客观上有过失,就可过失相抵。通说认为,在过失相抵中,无须考虑受害人本身是否具有过失相抵能力。因为,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构成损害发生或扩大的直接原因时,应当认定其法定代理人具有过错,可以根据过失相抵制度使加害人减轻赔偿责任。

在《关于赵正与尹发惠人身损害赔偿案如何运用法律政策的函》(1991年8月9日(91)民他字第1号)中,最高院认为:“尹发惠因疏忽大意行为致使幼童赵正被烫伤,应当承担侵权民事责任。赵正的父母对赵正监护不周,亦有过失,应适当减轻尹发惠的民事责任。”可以认为,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当人民法院在审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作为受害人是否可以进行过失相抵的案件时,不考虑受害人本身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而是从监护人是否尽到监护义务着手来确定是否进行过失相抵。如果监护人尽到监护义务,就不能实施过失相抵,如果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义务,就可以实施过失相抵。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4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