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扬言同归于尽的男友过失烧死女友如何定性?
发布日期:2008-07-09    文章来源: 互联网

    案情

    刘某与女青年廖某于2002年建立恋爱关系,后刘、廖二人同去广东打工。2004年3月,廖某结交新男友后向刘某提出分手,刘不同意,多次要求与廖某恢复、保持恋爱关系未果。2004年4月2日,刘某购买了一公升汽车放在其租住的房间,然后邀廖某前来,再次要求其与新男友分手,两人重修旧好,但廖某坚决不允。刘某一气之下将汽油倾倒至廖某身上,扬言要与其同归于尽。廖某见状赶忙放松口气,以期缓和气氛。此时,刘某烟瘾发作,掏出打火机点火抽烟,不料引爆空气中的汽油挥发物,进而引燃廖某身上的汽油。刘某见状,忙脱下身上的衣服努力灭火,但为时已晚,廖某因大面积烧伤,于20天后不治身亡。

    分歧: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被告人刘某行为的定性存在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刘某的行为构成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罪。理由是:刘某是在点火抽烟时不小心引燃了被害人身上的汽油,并且刘某在着火后,积极采取措施去扑火,刘某的行为是一种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定为过失致人死亡。

    第二种意见认为:刘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罪。其理由是:刘某虽知道点火抽烟可能会引燃被害人身上的汽油时,但由于其与被害人相隔有一定距离,所以其主观是认为不会发生这样的结果。因此,其行为是出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应定为过失致人死亡。

    第三种意见认为:刘某的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其理由是:被告人刘某在明知其点火抽烟的行为可能引燃被害人身上的汽油的情况下,仍实施这一行为,其主观上是抱着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应定为间接故意杀人罪。

    评析: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分析本案的关键是刘某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还是间接故意。

    首先要界定三者之间的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其认识因素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其中,应当预见是前提,没有预见是事实,疏忽大意是原因。其意志因素是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过失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心理状态容易混淆。两者的相似处是:第一,两者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在认识因素方面,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对这种危害结果的认识相对比较确定,危害结果有较高的发生率;过于自信过失是行为人“预见”到危险结果可能发生,但这种认识相对不确定,行为人只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只有较底的发生率,甚至一般不会发生。第二,在意志因素方面,间接故意是不希望,但也不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有意识的放任其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违背其意志、愿望;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则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本意上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第三,表现在外部行为上,间接故意行为人一般不采取积极而明显的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采取积极而明显的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的,则不能认定为间接故意;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一般或多或少会采取一定的积极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p#副标题#e#

    其次,要对刘某的行为作一个界定。本案刘某的行为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刘某购买汽油开始到把汽油泼洒在廖某身上时止,在这一阶段,刘某一开始并不是就一定要杀了廖某,而是希望用这种威胁的手段(一种很愚昧的方法)来挽回与廖某之间的感情,当然也不排除要杀廖某的可能,只能说刘某有杀人的动机,而不是杀人的目的。在遭到廖某的断然拒绝后,刘某一时冲动,扬言要与廖某同归于尽,并采取了泼洒汽油在廖某身上的行为。但后来在廖某的缓和下,刘某又渐渐的冷静下来。这一阶段,事情的发展是在刘某的预见中进行的 .但之后的第二个阶段,刘某的行为就超出了刘某的预谋,刘某应当预见点火抽烟可能会引燃廖某身上的汽油,但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刘某之所以会点燃打火机,其目的不是要引爆廖某身上的汽油,而是为了吸烟。人在精神极度激动的状态下,往往会产生一些错觉,包括说话语无伦次,想吸烟,还有暂时的失去记忆等,刘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引发烟瘾,并习惯性的点燃了打火机,而完全忘却了廖某身上的汽油可能会发生爆炸。当事情不可避免的发生后,刘某马上清醒过来,并且马上采取了积极的救助措施,忙脱下身上的衣服努力灭火,虽为时已晚,但足以反映刘某点燃打火机的主观心理状态是一种过失,一种疏忽大意的过失,而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也不是间接故意。如果刘某点燃打火机是为了进一步来威胁廖某,并他其明知这样有可能会引燃廖某身上的汽油而放任其发生,或者他认为与廖某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自信不会引燃廖某身上的汽油,则刘某的主观心理分别为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对刘某的行为进行定性关键是在第二个阶段,应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当然,对刘某的第一个阶段的行为,可以作为量刑的一个情节予以考虑,即犯罪的手段比较残忍而予以从重处罚。

刘四根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