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陕西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发布日期:2012-10-31    作者:超级账号5律师
陕西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为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1号)和《陕西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服务网络。目前,我省有1224个乡镇、199个街道办事处、26899个村民委员会、198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十一五”期间,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1年底,全省公共财政投入18.21多亿元,新建、改扩建1777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和11个市(区)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833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48%。二是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广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广大社区志愿者在社会救助、慈善公益、优抚助残、敬老扶幼、治安巡逻、环境保护、社区矫正、科普咨询和法律援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方便了居民生活。“爱心超市”、“慈善超市”等各类便民利民服务不断推广,初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的主体多元、功能完善、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三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全省目前有社区居委会干部13578人、社区服务站专职工作人员11854人。社区干部队伍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社区禁毒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志愿者组织发展迅速,目前全省有30多万人从事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成为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四是社区服务方式不断改善。各地依托县级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城市社区服务站,开展“一站式”服务。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相结合,大力推进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普遍建立了集党群和自治组织活动阵地、科技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卫生计生室、警务调解室、图书阅览室、便民超市等为一体、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公共服务基本配套、活动形式灵活多样的村级社区服务中心。五是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全面展开。各地从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广泛开展富有特色的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2009年我省25个单位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但总体来看,我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社区服务发展失衡的问题尤为突出,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项服务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亟待加强。
  “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一是社区服务内容亟待丰富。随着我省城镇化和老龄化快速发展,社区服务群体日益增多。目前,全省城镇人口1707万人,占45.7%,乡村人口2028万人,占54.3%。有大量的低保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和残疾人等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对社区服务的要求最迫切、依赖程度最高。同时随着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转变职能,社区服务内容日益扩大。城乡社区除承担大量的治安、卫生、计生、就业、社会救助、优抚、养老文体等传统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外,还要承担社区禁毒、社区矫正、社区养老、流动人口管理、社区消防、商业维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家政服务等新任务。二是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在城市,仍有195个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达不到300平方米, 7个县(市、区)、58个街道未建社区服务中心。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833个,覆盖率仅为15%,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三是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报酬偏低、缺乏上升空间,难以吸引众多优秀人才从事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目前,社区居(村)委会成员的文化水平大专以下仍占绝大多数,现有社区服务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培训,对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热情不够,手段和方法不多,群众认可度不高,结构亟待优化,素质亟待提高。四是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社区服务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分散投入的问题较为突出,资源整合不够,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社区服务工作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资金缺口较大。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社会参与机制和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统筹城乡社区建设出发,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促进政府公共服务、村(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向社区覆盖,逐步建立面向全体村(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村(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村(居)民的服务需求作为第一任务,把村(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真正把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服务百姓、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
  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统筹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资源配置、服务队伍建设、服务产品供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局面。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特点,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事业。
  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和网络作用,逐步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防止资源浪费。注重社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和共驻共建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既要把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普遍性、规律性特点,又要区分不同情况,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实施分类指导,力戒形式主义。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完成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覆盖率达到80%;启动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力争完成70%的乡镇社区建设任务;基本建立社区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形成省、市、县、街道、社区五级互联互通信息连接网络,基本建立起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群众,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比较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1?社区服务设施更加健全。按照每百户居民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城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基本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省各市建成市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所有区县建成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基本实现社区信息服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服务质量的标准化。
  2?社区服务内容不断充实。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广覆盖,群众性互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建立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内容体系,实现居民群众生活舒适方便,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覆盖到所有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3?社区服务队伍日益壮大。拓宽社区工作者的选拔渠道,推进社区工作人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工作者等社会优秀人才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落实好社区工作人员的报酬待遇,做好社区干部培训工作。加强对进驻社区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共驻共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区规范化管理。力争“十二五”末80%以上的社区党员和30%以上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基本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
  4?社区服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城乡社区组织,着力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政府与社区间的合作机制、社区组织之间的互动机制,优化社区服务发展的制度环境。力争“十二五”末80%以上的居民委员会实行直接选举,每个社区至少拥有3个以上的社区社会组织,基本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社区服务。
  1?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邮政服务、科普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对象、低收入群体、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服务需求。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发展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街道和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平台建设,配备标准化的设施设备,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以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为重点的家庭服务业,实施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社会保障卡、社会服务信息落到社区。
  ——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社区居民提供,逐步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提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药具发放、随访服务、生殖保健、人员培训、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及计划生育行政事务办理、实有人口动态信息采集等服务。
  ——发展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广泛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全省所有建成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都建立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文化中心,推进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公益性未成年人上网场所。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创新社区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性的全民学习中心,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建设学习型社区。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场地,配有体育设施,支持一批有条件的社区建设社区室外活动广场。
  ——发展社区法律、治安服务。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法律、治安服务功能。推动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等服务进社区,实现法律服务在社区全覆盖。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积极推进社区菜店、家政服务网点、社区早餐服务网点建设。补建更新城镇居民楼信报箱。
  2?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布局。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快递派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菜店和早餐网点等便民利民网点。鼓励邮政、金融、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产品质量监督等公用事业服务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统筹家庭服务业发展,支持大型家庭服务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等方式到社区设立便民站点。积极推动驻区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服务,建立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扶持、社会主办、社区组织帮助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新格局。
  3?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推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度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带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共青团员、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鼓励和支持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互助服务活动,为老幼病残等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倡导并组织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承诺服务,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帮扶服务。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党委政府倡导、社区组织扶持、共产党员带头、专业社工引领、驻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格局。
  (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
  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考虑服务人群和覆盖半径,逐步建立起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专项服务设施为补充、服务网点为配套、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持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1?合理布局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区居民自愿的要求,以市、县为单位,依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设施的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根据工作需要每个社区建设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站,每个街道建设一个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社区已有设施,提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以及相邻社区服务设施之间的共享程度。
  2?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功能。社区服务站主要完善以下功能: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议事、纠纷调解、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代办代理公共服务事项,保障各项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全体居民;为社区居民提供文体教育、健康休闲、养老抚幼、困难帮扶、信息邮政、家庭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为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提供办公和活动场所;采集基础信息,反映居民诉求。街道服务中心主要完善以下功能:采集汇总社区基础信息,办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开展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活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指导和协调社区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
  3?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改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宽带接入。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社区就业、社保、社会救助、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一站式”服务。推动全省设置统一的社区服务电话号码,发挥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在基层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作用,方便社区居民,增进社区和谐。
  (三)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为重点,以政府派驻人员、其他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1?制订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订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2?充实壮大村(居)民委员会干部队伍。选齐配强村(居)“两委”班子成员,逐步扩大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健全村(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村(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
  3?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吸纳更多的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扩大社区服务人员的来源渠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工作者等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优化社区服务人才结构。加强各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社区服务相关学科的研究建设,为社区服务体系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4?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制度。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立一个省级社区服务人才培训基地,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落实社区服务人员的报酬和福利待遇,并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形成自然增长机制。
  (四)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人口较多的,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社区专业服务机构,实现对社区全体成员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服务。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大力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注重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立社会组织在社区的备案制度,并在组织运作、活动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活动经费补贴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推进党群共建,建立健全群众组织服务活动阵地,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社区体育指导员协会、慈善协会等群众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组织社区服务活动。
  2?理顺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普遍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城区、街道层面能办理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不再向社区延伸,凡属于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组织,凡依法应由社区组织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组织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一站式”服务机制,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乡基层的办事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合并相近或相同的服务项目,整合服务资源,优化人员结构,精简服务流程,增强服务能力。完善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共驻共建机制,建立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评估体系,扩大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功能。
  3?制订并推行全民参与社区行动计划,培育和提高城乡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设立社区公益发展基金,鼓励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探索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整合城乡服务资源,组织城乡社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探索建立城乡社区互助服务新机制。建立全省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系统,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志愿者注册登记和公益性服务活动。
  四、重点工程
  (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考虑服务人群的规模效益,逐步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社区四级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网络。
  1?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1)建设内容。按照每100户2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社区办公和服务活动用房,一般社区要建有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所。加强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五级服务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基本建立起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群众、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2)建设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通过新建、改扩建、购置改造等方式改善服务条件。有条件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类社区专项服务设施进行合理整合,统筹建设。
  (3)资金来源。建设资金除争取国家基建投资支持外,主要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投入,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共同参与建设。
  2?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1)建设内容。按照每个村委会建设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办公和活动用房以及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建成一批集“管理、教育、服务、活动”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和文体娱乐服务。启动乡镇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2)建设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通过新建、改扩建、购置改造等方式改善服务条件。有条件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类社区专项服务设施进行合理整合,统筹建设。
  (3)建设资金按照省、市、县三级共同投入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共同参与建设。
  (二)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建设内容。建立社区服务人才职业化、专业化标准体系和评估制度,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规范社区工作人员补贴报酬标准和管理办法。
  (2)建设方式。支持社区服务人员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类培训机构筹备建设省级社区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对社区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每名社区服务人员至少培训1次。开发应用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系统,注册社区志愿者达到本地区居民总数的10%以上,每个社区拥有3支以上志愿者服务队伍,并经常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三)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
  1?建设内容。建立居民、家庭、社会组织电子档案,实现社区服务队伍、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信息数字化,改进信息技术装备条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环境,形成互联互通信息服务系统。
  2?建设方式。推进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接入宽带网络,新建社区同步建设信息网络环境。推动社区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建立覆盖全省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优化街道、社区等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服务的流程,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逐步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推动各地设置统一的社区服务电话号码,逐步建立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呼叫保障系统,推进社区信息亭等公益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参与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开发。
  3?资金来源。建设资金以地方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与社区开展合作。
  五、保障措施
  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搞好组织协调,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制订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任务分工,统筹协调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落实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加强督促检查,开展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估。
  (一)加强社区服务法规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各地要将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本着以人为本、公平对待的原则安排建设项目,使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同步均衡发展。研究制订基层人民政府或者派出机关指导社区工作规则、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及管理办法、社区公共服务目录及准入制度、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二)加大社区服务政策扶持力度。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各地政府要切实予以保证;对于一般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采取有偿方式供地的,可以在地价上适当给予优惠。对闲置的公办学校、宾馆、培训中心、福利设施、办公用房,优先用于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加快制订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工商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
  (三)建立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经费、社区人员报酬、社区服务工作经费等,采取财政补助、委托办理服务事项的单位划转、社区经济收入中安排等方式予以解决,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不断拓宽社区建设资金来源。
  (四)完善社区服务评估机制。加强社区服务体系项目管理,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各级民政部门按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尤其是对建设过程要进行实时监督检查。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社会监督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