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分析起主要因素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要注重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社会要营造文明向上的环境。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社会要提高认识,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从而达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 违法犯罪 青少年犯罪 成因与对策
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时候,青少年犯罪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从80年代末年形成的高峰延续至今。据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成员已占全社会犯罪成员的70-80%,全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出新特点:
一是犯罪类型“多样化”①。青少年犯罪以盗窃、抢劫、打架斗殴、流氓滋事居多。近几年来,青少年在抢劫、杀人等暴力型犯罪中所占比例升高,而且,青少年在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从事非法宗教活动增多。二是犯罪年龄“低龄化”②。11-12岁开始犯罪,14-16岁达到犯罪高峰年龄,而且,这些案犯以盗窃犯居多,17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不满14周岁的儿童犯罪增多。三是犯罪形式的“团伙化”③。青少年犯罪团伙以“纠合型”为主,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主犯和从犯比较明确,社会危害较大。四是犯罪手段的“残忍性”④。他们往往不记后果,手段残忍。如某县公安局破获的梁某杀人案中,梁某将受害人连捅数刀,并抛尸野外,当询问到犯罪动机时,称与被害人并不相识,只是想杀人练练胆。
青少年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诱惑的大千世界。当今社会难免残留着旧社会的痕迹,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很多,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处于特殊时期,辨别是非能力很差,易冲动,
好感情用事,做事不计后果,而且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和社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邱增寿主编:《谈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与预防》,珠海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463页。
②参见宁小宇主编:《谈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违法犯罪》,新华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433页。
③参见范书峰主编:《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育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183页。
④参见吴志斌主编:《让“法”常驻心中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珠海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487页。
因素,其中,家庭环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少年的成长。据有关部门一次对全国八省市二千余名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的调查,父母分居、离异、再婚和丧偶的占24.1%,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中有犯罪记录的占20.5%。调查还表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社会当中,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增多,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又很难收到实际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措施不力,防范不足,缺乏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来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我认为当前的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有发展眼光,才能建立适应青少年违法犯罪形势的、动态的控制体系。在21世纪,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成员已占到全社会犯罪成员的70%-80%,如此严重,这既是传统的犯罪原因与正在变化的显示社会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条件交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主观和客观上各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1、主观因素
一是心理上的不稳定性。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很弱,甚至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他们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其认识、感情和意志上的变化,让他们变得容易兴奋、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容易陷入青春危机。如果在某些方面出现社会化障碍,这种危机就可能演化成犯罪危机。二是生理上的不成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身体发育明显加速,性机能开始成熟,这些对他们的心理、情绪、精神、行为等各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上的不平衡,加上青春期知与行的差距,形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生理因素。三是犯罪机遇因素偶发性,即诱发犯罪的最佳机遇和条件。这是指青少年由于外界原因激情冲动或被动地、不自觉地卷入违法犯罪活动。比方说,有的住宅、车辆的门窗没有锁好,青少年路过看到,激起了青少年的侵财欲望而引发盗窃犯罪。
2、客观因素
⑴家庭的影响。家庭不良环境往往是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初原因①。家庭是青少年活动时间最长、受思想影响最深、联系最紧密的地方。由于未成年人的好胜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识别是非、控制自己的能力和意志比较薄弱,因此,往往把一些不良宣传和染有不良行为的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而予以模仿。由于父母和子女间的特殊关系,他们的多种不良习性都会给子女直观的影响,并刺激孩子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去做事。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对子女危害极大,特别是抛弃家庭子女不管的父母,或离婚又重建家庭把子女当成累赘的家长,对孩子危害更严重,这些都为未成年人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基因。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干部职工纷纷下海,不少农民投入打工潮,使青少年的家庭保护形成空当。特别是农村,不少父母在外地打工,把孩子交给自己的亲戚看管。在城市里忙于挣钱的父母们,更是起早贪黑地赚钱,根本无时间去关心、看管自己的孩子,用钱随便拿,教育全不管,未能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职责。这样青少年很容易走上犯罪之路。
再次,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谁也管不着。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逼着孩子考重点学校,在孩子学习差一点或者有缺点错误时,便痛打一顿,搞得不少学生有家不敢归,甚至离家出走,使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也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⑵学校教育不当的影响。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阵地,是继家庭之后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素质教育理念虽然早已提出,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校教育,以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好坏,以学生能否考上大学看有无前途。一些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公正对待,驱赶差生,甚至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这些学生就此得不到理解,有家不敢回,辍学流落社会,很容易成为不法之徒教唆、引诱的对象,走上犯罪道路。
⑶社会环境影响。青少年除了在家庭同家人生活在一起,在学校同老师和同学打交道外,还经常接触社会,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对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叶振林主编:《创造良好家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79页。
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渲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青少年如果不加选择地去阅读、观看,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例如:何某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很疼爱他,对他的要求也很严格,父亲这样要求他:“你认为有道理的,可以跟我说,但是你没道理的,就必须听父母的。”
从小学到初中,何某的成绩都很不错,还担任过班长。何某喜欢看书,而且记忆力超群,几乎是过目不忘。何某看过不少法律书,但是聪明过头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知道未成年人犯罪判刑轻,所以抱有一种侥幸的心理。
上初中时,何某一下子被“黄书”勾住了魂,这可是从来没有看过的。平时,电视上一出现肉麻的镜头,父母会马上换频道,不给看!好奇的何某在地摊上买到了这些表面很正常,但里面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的书,看了这些书,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冲动。渐渐地,他开始迷恋上电子游戏厅,电子游戏机里经常可以见到一些黄色内容。终于在黄书、黄色游戏的影响下,14岁那年,何某将一名女学生诱骗到家,意图与其发生性关系,遭到拒绝后,就用暴力致其窒息死亡,随后奸尸。后来,何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
何某被判刑之后,家人前来探视。母亲悲伤地对他说:“这个家庭是三个人组成的,一个是你父亲,一个是你母亲,一个是你,这个家不能缺少任何一个人,少一个就不叫家。”
何某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心碎的感觉。
据调查,80%以上的少年犯看过坏书、坏杂志、坏录象。特别是一些武侠小说,枪战影像片,对青少年有较大的影响。
⑷其他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除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影响之外,社会转型期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是城市化、人口流动及社会结构变动,造成就业、就学、福利、娱乐等各方面的一些不均等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干扰社会生活。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一些青少年思想偏差、行为失范,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有所增多。除了这些,政府职能部门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不够,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社会风气、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
水平不高等,都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据《广州日报》报道:在广州市某些中学,不少学生遭不法青年勒索,并被强迫加入帮会,如不顺从便遭拳脚相加,学生们人心惶惶,家长不得不每天接送孩子。
据学生们反映,在广州市许多中学里都有帮会在活动,能叫得出名称的就有十多个,多数是由社会不法青年或学生组织成立,其中一两个势力较大的帮派已发展到上百人。这些帮会里最多的是初二学生,他们一般都欺软怕硬,只找初一学生入会或勒索他们,学生们觉得校内校外都十分危险,只有回到家中才安全。在校园里,他们已学会了在“有势力保护”的学生面前小声说话,小心行事,而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依赖帮会中所谓的“大佬”来应付其他帮派的滋扰。一些被逼入会的学生十分后悔,又不敢反抗,只能昧着良心勒索其他学生,逼迫其他学生入会。在与他们的谈话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内心的恐惧和无奈。
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学校的校长,据称,学生被勒索和强迫入会的情况并非个别学校出现,所谓的帮会在校园发展很快,已严重威胁到校园秩序。据悉,社会不法青年和部分问题学生将港台的操作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利用学生赚钱,学生如不服从,部分帮会对他们施以严厉的“家法”,将学生往死里打。学生因此不敢告诉家长、老师,更别提报警,部分家长、老师得悉后息事宁人,从而助长了帮会的发展。
为此,学校加大力度管好校内安全秩序,加大法制教育宣传,聘任公检法战线上科级以上干部在中学、小学任法制副校长,配合学校做好法制教育和问题学生的教育。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使青少年违法犯罪下降,不仅能够促使社会治安好转,社会稳定,更能推动维权工作的开展。我国对违法犯罪青少年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要建立“三位一体”的联合防线和维权网络,家庭、学校、社会必须用教育的手段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用法律的准绳监察青少年的行为,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形成社会齐抓共管,才能标本兼治。
1、 注重家庭教育,强化家庭监护和教育的职能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
承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天然的第一环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举足轻重,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与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有关。作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依法履行对青少年的抚养、监护和教育的义务,要注重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让青少年在温馨而不失准则的良好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要研究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关心和爱护的方式要正确,既不能打骂孩子,也不能溺爱孩子,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要随时纠正。古语说的好,“蟋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许多犯罪是从犯小毛病开始的,有错不改,越陷越深,最终将跌入犯罪的深渊。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尽到教育的义务和职责,要多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青少年以后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从而有效地制止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2、加强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培养职能。青少年学生离开家庭以后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的好坏对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和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孩子在家庭的有些毛病走进学校后,受到校纪班规的约束,会慢慢地改掉,特别是一些在家庭得不到温暖的孩子,将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温暖,过去的一些不良习气将会在这里得到清洗。学校应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在抓好智育的同时,突出抓好德育教育,要建立正确评价机制,要把学生德育和智育同学校管理、学生入学率、辍学率、违纪率等情况捆在一起综合评价。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对犯错误的学生,批评方式要正确,不能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将学生一棍子打死,认为其不可救药,把他们拒之校门之外,同时要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对后进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心爱护,不能搞体罚和变相体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践证明,只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他们是完全能够教育好的。为人师表的教师要意识到身上的重担,多向孩子投放一点爱,让
自己的一举一动成为表率,成为孩子心目中最充实的偶像,平等地尊重每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叶振林主编:《创造良好家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24页。
学生。在教育中,还要加强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
3、社会要营造文明向上的环境。青少年在家庭、学校中都处于一定从属地位,其行为、生活、思想都有人指导、安排和关注,惟独在社会环境中,他们的地位是独立的,是一个“自由人”,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将诱导人们特别是善于模仿学习的青少年走上歧途。因此,作为营造社会环境的成年群体,要负责任地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有着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至关重要。据调查显示,一个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青少年犯罪者大多存在着因缺乏行为规范的正确引导而导致社会化受阻、中断或偏向。因此,必须尽快确立一个顺应时代要求、可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以消除社会行为导向的不确定性。二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庸俗化,社会和经济的转型使一部分人的价值观转为惟利是图、明哲保身,个人主义代替了集体主义,其结果是,社会出现一种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窘境,公德成了一个遥远的名词,青少年正日益成为这种社会价值观的牺牲品,它制约了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因此,社会要建立有效自我约束的公德机制,在保障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免受不良社会环境侵害方面发挥良好的自我纠正、自我监督、自我制约的体系。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有效批判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重塑社会公德,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三要加大网吧经营管理力度,各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强化管理,密切配合,对接纳未成年人等违规网吧予以严厉打击。同时,要针对不健康“口袋本”图书、摇头丸、校园暴力等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和禁毒斗争,坚决查处传播色情、暴力、迷信和伪科学出版物、电子信息和游戏软件等产品,把不良社会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要本着重在建设的原则,积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格调高雅、精彩丰富的文化产品,积极倡导文明健康、富有时代特征的青少年网络文化,大力推进青少年教育场所建设,推动公益性文化娱乐场所免费或优惠向青少年开放,不断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综合治理。全社会要提高认识,强化配合,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家庭、学校、社会多管齐下,进行网络式管理和教育,不断开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新局面,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从而达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宁小宇主编:《谈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违法犯罪》,新华出版社1998年4月版。
2、 邱增寿主编:《谈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与预防》,珠海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3、 范书峰主编:《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育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4、 吴志斌主编:《让“法”常驻心中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珠海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 叶振林主编:《创造良好家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6、 陈爱德主编:《加强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尝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7、 孙韬、李民、王翠娜主编:《少年抢劫映射教育缺陷》,载《大河报》2005年7月15日B16版。
作者: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