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司法考试高分考生推荐的法理学练习题
发布日期:2010-05-27    文章来源:互联网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关于这句话的理解,表述错误的是( )

  A.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意志、阶级意志和物质生产关系的关系中

  B.立法者只不过是在表述法律

  C.国家意志、阶级意志和物质生产关系这三个要素对法律有根本的决定作用

  D.法总是要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

  【考点】法的本质

  【解析】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主要观点,法总是要寻找正式的表现形式——法律,D 正确。

  法的本质要从国家意志、阶级意志和物质生产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来理解,其中物质生产关系对法律有根本决定作用,A 正确,C 错误。在物质生产关系对法律具有根本决定作用的意义上,立法者只是在表述法律,B 正确。正确答案为C。

  2.英国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指出:国法对每一个臣民来讲,是那些由国家通过口头、文字或其他足以表示意志的方式下达给他的规则,离开主权权力的命令,便不可能有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关于这句话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

  A.这是非实证主义者的观点

  B.这种观点认为法律和道德是分离的

  C.权威性制定是法的概念的唯一要素

  D.法的概念中应包含社会实效这个要素

  【考点】法的概念

  【解析】在法的概念问题上,大体可以分为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两种观点。其中实证主义者主张权威性制定或社会效果是法概念的首要要素,主张法律和道德相分离;非实证主义者主张道德是法概念的唯一要素。从题干给出的材料看,这种观点是实证主义者的观点,认为法律和道德是分离的,因此A 错误,B 正确。C 项错在将权威性制定表述成法概念的唯一要素,D 项的表述则不能从题干的材料推出来,因此正确答案为B。

  3.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法律与其他规范的主要区别

  B.法治的理想就是将人们所有的行为都纳入到法律调整的范围

  C.一般而言,法律不调整纯粹的个人行为

  D.随着环境立法的出现,法律已逐渐开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考点】法的规范性

  【解析】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这个命题至少包含以下推论:(1)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在这个意义上,法律和道德、宗教是一样的,因此A 错误;(2)法律仅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有些立法虽然从字面上看好像是调整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但归根到底仍然是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D 错误;(3)法律仅调整“社会”关系,因此,纯粹的个人行为不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因此C 正确;(4)法律虽然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关系行为都是法律的调整对象,有些领域是法律无法调整的,要靠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规范,因此B 错误。正确答案为C。

  4.下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我国合同法规定,客运合同自承运人向旅客交付客票时成立,但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另有交易习惯的除外。此处的交易习惯属于国家的认可

  B.我国刑法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构成集资诈骗罪。该规定表明,在特定情况下人的思想动机也可成为法律的调整对象。

  C.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该规定体现了法律的可诉性。

  D.我国立法法规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该规定体现了法律的程序性。

  【考点】法的特征

  【解析】制定或认可是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在法律条文的表述中,有时会出现“依政策办理”、“依习惯办理”等字眼,这里表述的就是法律认可,因此A 正确;法律具有规范性,调整的是人的行为,不能抛开行为而单独调整人的思想动机,因此B 错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刑法中某些罪名的成立需要“目的”这个要件,但仍然不能说法律的调整对象是人的思想动机;法律具有可诉性,因此普通公民可以依照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因此C正确;选项D 是立法法上关于法律批准程序的规定,体现了法律的程序性,D 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B。

  5.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下列有关法的规范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法之所以具有规范作用,这主要是法的特征的内在要求

  B.我国公司法对一人有限公司做出了特别规定,这体现了法律的个别指引作用

  C.我国行政许可法规定,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该规定体现了法律的确定指引作用

  D.我国立法法规定,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生效后,地方性法规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无效。该规定体现了法律的强制作用。

  【考点】法的作用

  【解析】法律具有规范性,因此法律具有规范作用,A 正确。法律的规范作用包括指引、评价、教育以及强制等作用,其中指引作用可分为规范性指引和个别指引,个别指引主要是指法律对特定个人行为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决定书来实现的,法律中虽然存在大量的特别规定,但这仍然是法律的规范性指引,因此B 错误。法律的确定性指引主要是通过义务规范来实现的,从表述上看往往使用“不得”“应当”等字眼,C 正确。法律具有强制作用,其表现就是法律对一切同其规定相违背的行为做出否定性评价,D 正确。正确答案为B。

  6.为了应对重大传染疫情,某国有关机关出台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如采取非法定的行政即时强制措施、要求流动人口进行健康检查、简化有效药物的行政许可程序、要求国家工作人员不得离职等,对于这些应急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规定不符合法律的普遍性特征

  B.自由位于法的价值的顶端,但秩序也可能优先于自由

  C.国家权力是法的必要支持和背后力量

  D.立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益衡量的过程

  【考点】法律价值 法与国家 立法 法的特征

  【解析】法律具有普遍性,其主要含义是指法律效力的普遍性,虽然法律中存在多种特别性规定,但这仍然符合法律普遍性这一特征,A 错误;在法的价值序列中,自由位于法价值的顶端,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具备特定条件的情况下,秩序可能优先于自由,B 正确;从法与国家的关系来看,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均离不开国家权力的支持,是法的必要支持和背后力量,C 正确;立法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包含了利益的比较和取舍,D 正确。正确答案为A。

  7.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该条文属于规范性条文,表述的是法律规则

  B.该条文直接规定了行为模式,但没有规定假定条件和法律后果

  C.该条文设定的权利义务是具体权利义务

  D.该条文比较笼统模糊,属于法律原则

  【考点】法律规则的结构、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关系、权利义务的分类

  【解析】该条文表述的是法律原则,而不是法律规则。区分法律原则比法律规则更抽象,更模糊。但在实际考试中,二者很难区分。现在告诉大家一个便于操作的结论:一般人能否从某条文中明确而具体的得知自己的权利或义务,如果能,则是法律规则;如果不能则是法律原则。该条文设定的行为模式为“任何人不得非法侵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属于规范性条文,一般人并不能清楚而具体的知道自己的权利义务,因而表述的是法律原则,一般而言,宪法规定的权利义务属于基本权利义务,C 错误。正确答案为D。

  8.下列有关权利义务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权利义务的绝对一致

  B.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表明权利是义务,义务也是权利

  C.是否以权利义务为内容,是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

  D.我国《刑法》第21 条第2 款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该规定表明,权利义务有时并不一致

  【考点】权利义务的关系和特点、法律的特征

  【解析】从历史来看,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实现了权利义务的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A 错误;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表明权利义务相互依存,而不是说权利是义务,义务也是权利,B 错误;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这是法律同其他社会规范的一个区别,C 正确;部门法中的“但书”规定并没有打破权利义务的一致性,D 错误。正确答案为C。

  9.下列有关当代中国法的渊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我国《民法通则》第142 条第3 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此处的国际惯例属于法的非正式渊源

  B.我国《合同法》第61 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此处的交易习惯属于法的正式渊源

  C.我国《民法通则》第6 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此处的国家政策属于法的正式渊源

  D.无论是法的正式渊源,还是法的非正式渊源,都可能会作为法官的裁判依据

  【考点】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

  【解析】法的渊源包括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二者都可以作为法官的裁判依据,D 正确;

  其中正式渊源主要体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指有权机关制定或认可、具有法的表现形式的渊源,如法律、国际条约等;另外在我国,正式渊源还表现为习惯法或国家政策。B、C 正确。非正式渊源没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说服力,可以构成法律决定的大前提,如惯例、政策等。国际惯例是以国际法院等机构的判例体现的国际法规则和国际交往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习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习惯,国际惯例则属于法的正式渊源。正确答案为A。

  10.下列有关法律部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法律部门和规范性法律文件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因为法律部门可能包括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B.公法、私法和社会法是根据法律在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而做出的划分

  C.地方性法规是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法律部门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属于行政法法律部门

  【考点】法律部门的特征、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分类、当代中国法律体系

  【解析】法律部门离不开成文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但二者并非同一概念,一般而言,单一法律规范不能包括一个完整的法律部门,同时,大多数规范性法律文件并非各自包含一个法律部门的规范,但无论如何,法律部门是不可能包括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A 错误;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是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根据这种划分,法律部门可以划分为公法、私法和社会法,B 正确;地方性法规属于法律渊源的范畴,而不是法律部门,C 错误;国务院组织法属于宪法法律部门,而非行政法法律部门,D 错误。正确答案为B。

  11.下列有关法的效力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法的溯及力是指法对其公布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

  B.我国在法的空间效力上坚持“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C.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殊规定不一致,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裁决

  D.法律不溯及既往符合形式法治的要求,而有利追溯则是实质法治的要求

  【考点】法律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正式的法的渊源的效力、法治的要求

  【解析】法的溯及力是指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而非“公布”以前,A 错误:“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是我国法律在对人效力的体现,而非空间效力,B 错误。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殊规定不一致,应由相应的制定机关裁决。C 错误。法治的要求包括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前者体现的法律的形式性和可预测性、后者则更多考虑了法律的正当性,体现的是实质法治的要求,D正确。正确答案为D。

  12. 李某与王某系同事,但二者素来不合。一日李某指使其所喂养的八哥骂王某“王某真讨厌”,王某觉得受到了伤害,遂诉至法院。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李某与王某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保护性法律关系

  B.该案中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C.该案中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人身

  D.引起李某与王某之间产生诉讼法律关系的是法律行为

  【考点】法律关系的分类、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变更

  【解析】保护性法律关系是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其典型特征为国家适用法律制裁,违法者接受制裁,因此,保护性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国家和违法者,A 错误;该案中涉及到三方主体,即李某、王某和法院,法院属于机关法人,B 正确;李某侵害了王某的人身权利,其客体是人身,具体而言属于人身中的人身利益(人格权),C 正确;该案中李某和王某之间法律关系的设立是由于李某的指使,属于法律行为,D 正确。正确答案为A。

  13.下列选项可能导致法律责任的有( )

  A.大风吹毁某甲自盖的新房

  B.某甲与某乙素不相识,某日二人吵架,乙心脏病发猝死

  C.某甲与某乙约定在饭店吃饭,乙未赴约,某甲自杀

  D.在我国,十岁以下的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考点】法律责任的含义和特点、法律责任的归结

  【解析】A 项中,大风吹毁某甲自盖的新房,属于意外事件,不产生法律责任,况且缺乏法律责任的主体;B 项也属于意外事件,况且“法律不强人所难”,法律不能期待某甲能预见到某乙患有心脏病;同理,C 项也超出了正常人的预料范围,因此无需承担法律责任;无行为能力人犯罪,当然不会产生刑事责任,但其监护人要承担民事责任,因此D 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规定符合法的普遍性?( )

  A.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履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管辖

  B.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C.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D.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

  【考点】法的普遍性

  【解析】所谓法的普遍性,主要是指法律在国家权力范围内,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因此A正确;B、C 项虽然属于法律对特定群体做出的规定、D 项虽然属于法律对特定地域做出的规定,但仍然没有否定法律的普遍约束力。正确答案为ABCD。

  2. 我国《刑法》第144 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141 条的规定处罚。”下列选项错误的有( )

  A.在逻辑结构上,“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属于法律后果

  B.该条文既包含强行性规则,也包含任意性规则

  C.该条文既包含确定性规则,也包含委任性规则

  D.该条文明确具体,削弱了法律适用中的“自由裁量”

  【考点】法律规则逻辑结构、法律规则分类、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区别

  【解析】“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属于假定条件而非法律后果,法律后果与行为结果是不同的,应注意区分,A 错误;该条规定属于职权性规则,不允许法官随意更改,这里虽然赋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这种裁量权仍然不是“任意的”,因此该条规定属于强行性规定;该条规定既包含确定性规定,同时也包含授权性规定,C 错误;该条规定属于法律规则,其内容具体明确,削弱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D 正确;正确答案为ABC。

  3.下列有关立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A.2007 年2 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属于广义的立法活动

  B.特别行政区的立法制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法律的形式规定

  C.最高人民法院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议案

  D.2005 年4 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建立劳动保障监督员制度,这种做法符合立法法的有关规定

  【考点】立法的定义、法的渊源、立法程序

  【解析】广义的立法泛指一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最高人民法院不属于立法机关,其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属于立法,A 错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制度应当由全国人大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B 错误;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议案,C 正确。正确答案为CD。

  4.甲好逸恶劳,经常打骂家人、拦路抢劫,并奸淫幼女,激起很大民愤,但乡邻迫于甲的淫威而无人报案。甲的父亲决定大义灭亲,为民除害,趁甲熟睡之际用铁锹将其拍死,后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案发后,当地民众纷纷求情,乡镇人大代表以及村民代表联名,请求法院对被告人做无罪处理。法官审理后认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 年以下有期徒刑。被告人长期受迫害,且为乡邻除害而大义灭亲,属于“情节较轻”,遂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3 年。关于该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合乎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合法行为

  B.判决的可预测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

  C.法官在确定案件大前提时受到了道德的影响

  D.“以法律为准绳”并没有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

  【考点】法律适用的目标和步骤、法和道德的关系、司法的原则

  【解析】法律和道德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总体来看,道德的调整范围比法律要宽,合乎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合法行为,A 正确;判决的可预测性是形式法治的要求,可接受性是实质法治的要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还原为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在特定情况下,二者之间存在紧张关系,B 正确;本案法官在适用法律时,根据道德要求对刑法的“情节较轻”做出了解释,受到了道德影响,C 正确:“以法律为准绳”是法律适用的一项原则,对法官自由裁量做出了限制,D 错误。正确答案为ABC。

  5.下列关于法的现代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所谓法的现代化,是指法与现代化需要相适应的过程,因此,法的现代化完全是为了满足现代化的要求才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B.从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看,法律制度的变革与法律观念的更新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

  C.对于中国法治现代化而言,外来法律资源与本土法律文化的关系是关键问题

  D.法治的现代化主要是指法律制度的西方化

  【考点】法的现代化

  【解析】法的现代化实际是为了满足社会现代化的需要而提出的要求,A 正确;从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看,法律制度的变革比法律观念的更新要快,B 正确;中国是后进的法治现代化国家,如何处理外来法律文化和本土法律文化是关键问题,C 正确;法治现代化绝非西方化,而是正确处理西方化和本土化的关系,D 错误。正确答案为ABC。

  6.甲和乙是某单位的同事,甲平日受到乙的诸多帮助,为了表示感谢,甲许诺将自己的一块价值400 元的手表赠与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甲和乙之间的权利义务并不一致

  B.甲和乙之间的权利义务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C.甲和乙之间的权利义务是特定的、个别化的。

  D.甲和乙之间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手表

  【考点】法律关系的分类、权利义务的特点、法律关系客体

  【解析】题干提到的事例属于赠与合同,甲和乙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单向法律关系,权利人仅享受权利,义务人仅履行义务,因此二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并不一致,A 正确;甲和乙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平权型法律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B 正确;甲和乙之间的权利义务属于法律关系阶段,它是特定的和个别化的,这一点不同于法律规范中的权利义务,C 正确;甲和乙之间权利义务的对象是手表,D 正确。正确答案为ABCD。

  7.下列有关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有违法行为一定有法律责任,但违法者不一定是法律责任的承担者

  B.有法律责任不一定有法律制裁

  C.正当防卫是法律责任的免除条件

  D.法律责任的归责蕴含着法律价值的判断

  【考点】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关系

  【解析】有违法行为不一定有法律责任,因为要承担法律责任,需要其他要件:包括主体、因果关系等,很多情况下,虽然有违法行为,但由于和危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也无需承担责任。违法者不一定是法律责任的承担者的说法正确,例如,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案件,A 错误;有法律责任不一定有法律制裁,因为可能会免除法律责任,也有可能主动承担责任,无需法律制裁的介入,B 正确;法律责任免除的条件主要包括时效、不诉及协议、自首、立功等,正当防卫本身就是正当的,根本不存在法律责任,因此更谈不上法律责任的免除问题,C 错误;法律价值的判断以及利益衡量贯穿了整个立法、司法和执法过程,因此法律责任的归责蕴含着法律价值的判断,D 正确。正确答案为BD。

  8.下列有关法的实施的表述错误的有( )

  A.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B.守法的范围不仅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还包括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C.某民政部门办理结婚证的行为属于法的适用

  D.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法律监督属于国家法律监督体系

  【考点】法律适用的原则、守法的范围、法律适用的概念、法律监督体系

  【解析】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这是我国的宪法原则,A 正确;守法要求不但要遵守规范性法律文件,而且对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如判决书,也应遵守,B 正确;C 项属于法的执行,D 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属于社会监督体系。正确答案为CD。

  9.李某购买一套商品房做结婚新房,委托甲公司装修。在装修过程中,甲公司某员工在该房屋内自缢身亡。李某认为自己的房屋无法再居住,结婚事宜也因此拖后,遂提起损害赔偿之诉。法院认为,房屋的居住功能或物理属性没有受到任何破坏,李某提到的“房屋损失”,是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这不属于民法保护的对象,违背了民法的立法目的。因此,对于这项诉讼请求,法院没有支持;另外,法院认为,公司没有尽到妥善管理义务,在这个范围内应对原告进行赔偿。关于这个案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法的非正式渊源和正式渊源出现了冲突

  B.法律与社会的发展可能并不同步

  C.法官运用了目的解释的方法

  D.法官坚持的是实证主义立场

  【考点】法的渊源、法与社会的关系、法律解释的方法、法的概念的争论

  【解析】从案件情况来看,作为正式渊源的民法和非正式渊源的习惯出现了冲突,A 正确;

  法律以社会为基础,但法律与社会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该案中主要表现为民众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发展的不同步,B 正确;法官在进行法律解释时,结合民法的目的,认为封建迷信思想不符合民事立法的目的,使用了目的解释的方法,C 正确;所谓实证主义立场主要包括分析法学和社会法学两种立场,这两种立场均认为不能将道德作为评价法律的唯一要素,而是从法律本身或社会效果出发来评价法律,D 正确。正确答案为ABCD。

  10.马克思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之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法律不单纯调整思想

  B.人们的行为都是法律的调整对象

  C.是否调整人们的行为,是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

  D.法律不是万能的

  【考点】法的特征

  【解析】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这表明,法律的调整对象是人们的行为,因此,纯粹的思想不是法律的调整对象,A 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法律的调整对象,B 错误;因此,法律不是万能的,纯粹的个人行为以及思想等,法律是无法调整的,D 正确;是否调整行为并不是法律和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其他社会规范也调整人们的行为,只是侧重点不同,C 错误。正确答案为AD。

  11.下列关于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

  A.法律规则可能只表述法律规则的法律后果部分

  B.法律条文不可能只表述法律规则的假定条件部分

  C.法律条文可能只表述法律规则的行为模式部分

  D.法律条文可能不表述法律规则的任何逻辑要素

  【考点】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

  【解析】一般而言,法律规则逻辑结构中的一个或若干要素是由法律条文来表述的,因此,AC 正确,B 错误;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律原则、法律概念也是由法律条文来表述的,而法律原则和概念欠缺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因此,D 项正确。正确答案为ACD。

  12.在法律和社会的关系中,一般认为,社会是法律的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经济因素对法律发展起决定作用

  B.国家先于法的产生而产生

  C.法律不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

  D.法律以社会公共道德为内容

  【考点】法与经济、法与政治、法与道德、法与社会

  【解析】社会是法律的基础,但有些情况下也存在超前立法,以立法的方式来引导社会的发展,C 错误;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经济因素对法律有决定作用,A 正确;国家是法律产生的标志,但国家和法律在产生的时间上没有孰先孰后的问题,B 错误,法律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而非社会公共道德,法律虽然往往是对社会公共道德的认可,但这种社会公共道德已经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D 错误。正确答案为BCD。

  13.下列关于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有( )

  A.现代法治国家的法律大都是以权利为本位的

  B.人权是衡量法律文明的一个标尺

  C.法律并不能最终根除侵犯人权的现象

  D.对权利进行限制违背了现代法律的精神

  【考点】权利和义务、法与人权

  【解析】权利和义务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但是以权利为本位还是以义务为本位,是现代法治国家区别于奴隶、封建国家法律的一个要素,A 正确;随着现代法律文明的发展,保障人权日益成为各国法律追求的目标,B 正确,但即便如此,法律是不可能最终根除侵犯人权的现象的,C 正确;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法律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权,但为了更好的保障人权,会对权利做出一定程度的限制,D 错误。正确答案为ABC。

  14.下列关于违法行为的表述错误的有( )

  A.违法行为是人们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

  B.违法行为是指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

  C.只要没有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就是合法的

  D.违约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考点】违法行为的概念、特征、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关系

  【解析】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有违法行为、违约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等,A 正确;违法行为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不同,在很多情况下,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但当事人仍然可以从事合法行为,典型的如无名合同,B 错误;在私法中,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行为就是合法的;但在公法中,任何行为都必须有明确的授权,突破了授权的范围,行为就是违法的,C 错误;违约行为与违法行为并没有从属关系,二者是并列的概念,D 错误。正确答案为BC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法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法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法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B.印度法系、中华法系以及伊斯兰法系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

  C.在英美法系,制定法和判例法一样,都是法的正式渊源

  D.由于大陆法系是以古罗马法,特别是《德国民法典》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大陆法系又称罗马——德意志法系

  【考点】法系、法的历史类型、法律体系、法的渊源

  【解析】法系是比较法上的概念,它反映的不是法的统一性和系统性,法的统一性和系统性是法律体系的要求,A 错误;法系划分的依据是历史传统的不同,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依据是经济基础不同,因此,印度法系、中华法系以及伊斯兰法系的划分依据的历史传统,B 错误;英美法系国家中,判例法是主要的法的正式渊源,但制定法也是法的正式渊源,C 正确;大陆法系是以《法国民法典》而非《德国民法典》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D 错误。正确答案为C。

  2.下列有关法律责任的表述正确的有( )

  A.甲和乙在集贸市场因琐事发生纠纷,甲将乙打成轻伤,后经人劝解,甲乙达成协议,甲赔偿乙3 万元,乙未向公安机关告发。这种情况属于法律责任的免除

  B.李某从某商场购买一电饭煲,使用过程中该电饭煲发生漏电事故致李某受伤,李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这种情况下存在法律责任竞合问题

  C.王某半夜行车,见邻居张某被他人撞成重伤,若不及时救治恐有性命危险;但因张某系自己的仇人,王某便开车离去,张某因未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这种情况下王某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D.我国《刑法》第1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该规定是责任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

  【考点】法律责任的免除、竞合和归结原则

  【解析】协议是法律责任免除的一种情况,但是刑事案件不允许以私人协议的方式免除法律责任,A 错误;选项B 中出现了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问题,B 正确;选项C 中王某对张某没有救助义务,不应承担法律责任,C 错误;选项D 是我国刑法上的“从旧兼从轻”原则,属于责任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D 正确。正确答案为BD。

  3.我国《合同法》第302 条第1 款规定:“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某法官在审理某运输合同纠纷时认为,该条规定位于合同法“运输合同”章中,因此,“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仅指因承运人自身的运送行为而使旅客的人身财产处于危险境地或受到的实际危害,而不是指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的任何损失。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该法官的解释是正式解释

  B.该法官使用的解释方法是体系解释

  C.该法官借助的是外部证成,没有借助内部证成

  D.该法官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处理是否正确、合法

  【考点】法律解释的分类、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适用、法律意识

  【解析】所谓正式解释是指特定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做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在我国仅仅指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该案中的主审法官在法律适用中对法律做出的解释,对于案件当事人有约束力,但是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属于非正式解释,A错误;法官将合同法第302 条第1 款的规定置于“运输合同”章中进行解释,属于体系解释,B 正确;该法官虽然进行了外部证成,但是在外部证成内部,仍然存在内部证成,C 错误;法律意识的水平直接关系着法律适用的水平,D 正确。正确答案为BD。

  4.下列表述符合《立法法》规定的有( )

  A.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不知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B.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划内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

  C.民族自治乡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

  【考点】立法法的主要内容

  【解析】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A 错误;立法法第64 条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外,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因此B 正确;我国立法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因此C 错误;根据我国立法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D 错误。正确答案为B。

  5.下列有关法的起源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法律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因此,原始社会的法属于法的历史类型之一

  B.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的能力的发展

  C.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从“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

  D.社会主义法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借鉴其他类型的法

  【考点】法的起源、法的发展、法的继承

  【解析】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法律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但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最早的法的历史类型是奴隶社会的法,A 错误;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国家的产生等而经历的长期渐进的过程,而不是认为法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的能力的发展,B 错误;当代资本主义法已变化为“社会本位”,C 正确;任何法律在发展过程中都必然要借鉴其他历史类型的法,这是法律移植的前提,D 正确。正确答案为CD。

  6. 北京某大学本科生田某因考试携带记有公式的字条被监考老师发现并上报到学校,学校作出了退学的处理决定,但当时并未执行。后在临近毕业时,学校以已被退学为由,不发给其毕业证、学位证及派遣证。田某不服,诉之法院,请求法院判令学校履行发放毕业证、学位证以及派遣证的法定职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田某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是主法律关系,学校与法院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从法律关系

  B.该案中不存在平权性法律关系

  C.该案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既包含自然人主体,也包含公法人主体,但不包含私法人主体

  D.该案中学校与法院之间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结果

  【考点】法律关系的分类、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客体

  【解析】一切相关的法律关系均有主次之分,在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中,调整性法律关系是主法律关系,保护性法律关系是从法律关系,A 正确;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和本案具体情况,田某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法院之间均属隶属型法律关系,B 正确;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机构和组织,田某是自然人主体,本案中的学校参与的是行政法律关系,是公法人,不包含私法人,C 正确;学校与法院之间形成的是保护性法律关系,其客体是学校履行职责,即行为结果,D 正确。正确答案为ABCD。

  7.依照刑法规定,犯贪污罪的,个人贪污数额在10 万元以上的,处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甲贪污公款15 万元,法院依法认定甲构成贪污罪,判处甲有期徒刑11 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法院运用的推理方式属于( )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设证推理

  D.类比推理

  【考点】法律推理的各种类别和内涵

  【解析】 法律推理是指以法律和事实两个已知的条件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法律推理包括演绎、归纳、类比和设证推理。(一)演绎推理就是著名的三段论推理。大前提:可以适用的法律规则和原则;小前提:经过认定的案件事实;结论:即判决或裁定(具有法律效力的针对个别行为的非规范性法律文件)。该案法官根据刑法规定,结合案件事实,作出法律决定,属于典型的演绎推理。(二)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当法官处理案件时,手边没有合适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供适用,但是从一系列早期的判例中可以总结出可适用的规则和原则,法官就按照先例的规则处理了此案。这是判例法国家最常用的法律推理方法。其优点在于体现了“同事同处” 的司法公正原则。

  8. 下列关于法治的表述,正确的有

  A.法治的核心在于保障人权

  B.依法治国的重心是依法治权

  C.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治国方略,而后者是一种依法办事的原则

  D.法治与民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要支柱,但法治与民主并不是天然统一的

  【考点】法治的概念、法治和法制的关联、法治和民主的关系

  【解析】法治是指统治阶级以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以有效地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使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遵从。法治的原则,最为核心的是限制权力和保障权利。

  从一定意义上讲,法治的所有价值目标都可以归结为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制是法的制定、执行、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总称。

  法治和法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含义不同。法制主要强调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和制度的实施。法治在不仅仅关注法的形式意义,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制约和保障。

  (二)法治和法制与人治的关系不同。法治和人治截然对立,法制和人治并非互不相容。

  法治和民主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和法治的理念同时发端于启蒙运动,并在资产阶级的革命中转化为现实的政治结构和制度现实。正确答案为ABD。

  9. 2005 年11 月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了《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该《办法》第十九条规定:“酒类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并应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予以明示”;第三十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或会同有关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两千元以下罚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该《办法》属于法的正式渊源

  B.第十九条中的“酒类经营者”属于法律规则逻辑结构中的假定条件

  C.第三十条总规定的“处两千元以下罚款”是行政制裁

  D.第十九条中的“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属于义务性规则

  【考点】法的渊源、法律制裁的分类、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法律规则的分类

  【解析】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为行政规章中的部门规章。因此,商务部发布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应属于部门规章或行政规章,A 正确;(2)法律规则主要由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第十九条中规定的“酒类经营者”为假定,B 正确;从“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这一行为模式角度而言,材料给定的法律规则属于“禁止性法律规则”;属于 “义务性法律规则”,D 正确;因违反行政法规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属于行政责任,由此导致行政制裁,《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属于行政规章,C 正确。正确答案为ABCD。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