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如何才能向“污染下乡”说不
发布日期:2010-05-12 文章来源:互联网
河南省封丘县黄河化工有限公司2008年年底被勒令停产,然而自今年3月起又开始违法生产甲醇。5月7日,封丘县政府下发红头文件,组建领导小组为该工厂正常生产“保驾护航”。一名县政府干部表示县政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真实用意是“防止老百姓告状”(5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早在1996年,国务院就曾专门发文规定,所有污染企业必须在2000年年底以前实现达标排放,否则坚决予以关停。中央禁令在地方遭遇“肠梗阻”,农民因不了解而没有在意,当企业污染深切影响到他们日常生活的时候,他们不能不在意。这时候,环保部门依法办事了吗?没有。新闻中的有关公司数次进入环保整治“黑名单”,因污染严重而丑闻缠身,这样的企业何以通过环保监测?
在“污染下乡”愈演愈烈的同时,一些经济落后地区为了发展经济,也在饥不择食地盲目引进此类污染企业,甚至不惜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农民的身体健康日益受到严重威胁,而他们正当的维权通道却被堵塞,问题也迟迟得不到解决,于是部分农民的情绪变得越来越激动。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话语权作为农民捍卫自己权益的最后屏障,从头至尾被完全剥夺了。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和污染向农村的转移,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要彻底解决此类问题,首先就要加强农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话语权。农民对农村污染的情况最了解,对无视污染的地方政府的监督也最直接,在这件关系到自身生命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上,他们理应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而要想保障农民的话语权,就必须摒弃那种片面的“唯经济增长论”,将对政府官员的问责制度纳入环保执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