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的哲学值得我们反思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admin
骗子的消息是报端和电视里常见的“社会新闻”。近日几个文盲号称有“军委”文件,骗得银行高额贷款的奇闻是最新的例子,至于街头巷尾的小骗局就更多了。
这些人的主意其实并不高明,稍微有点理智就能明白;他们的手段其实从古到今也都差不多,却总有上当的人。所谓骗术,拆穿来看其实是异常荒谬的小儿科,经常是相当拙劣的,但却往往屡试不爽。而受骗者在事后想起来总觉得自己上当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要么觉得羞愧和不好意思,要么就硬扛,说被迷药所迷,一时晕头转向了云云。相当拙劣的骗术,一望而知的骗局,漏洞百出的骗子却往往成功,确实是一件怪事,让人相当困惑。
其实骗子们也是有自己的一套哲学的。
哲学家齐泽克在《敏感的主体》一书中就讨论了这种哲学。“这个悖论对每个成功的骗子来讲都是很有效的:要想达到欺骗的目的,方法就是以一种半合法的方式,向预期的受害者描述赚大钱的机会,以此唤起受害者欺骗‘第三方’的意图,而没有注意到行骗者真正的意图,是将受害者变成一个容易受骗的人……”或者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行骗者对受害者的外在的反思已经是受害者本身的一种内在的反思的确定,在受害者的‘否定’———欺骗不存在的第三者———的过程中,受害者实际上‘否定’了自己,‘骗子’自己被欺骗了”,“行骗者通过利用受害者们的卑鄙的特征欺骗了他们。”
这一段话不难理解,齐泽克说出了骗子哲学的奥秘,骗子其实正是利用我们大家的欲望和弱点来行骗的。他其实在建立一个“共犯”的结构,让你觉得一定会从中得到甜头,让你的道德感不自觉地土崩瓦解,让你觉得自己就是局中人。你在参与一个对付他人的骗局,而其实你就是那个被欺骗的人。这里,骗子其实抓住了人性真实的弱点,将这些弱点放大到极致,然后无情地利用它来为自己的欺骗服务。其实这正是骗局的根本策略。我们自己的道德感往往经不住这样的诱惑,于是在被骗过程中,往往会得到一种“欺骗成功”的快感。
齐泽克揭示的这种骗子哲学当然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如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的,捡到金戒指或金佛像之类的事件,骗子总是利用人们的贪心,通过许多手段让你相信这件东西能够赚大钱,然后鼓励你和他一起昧下这件东西,再让你拿出不太多的钱换下这件“稀世珍宝”。最后你欣欣然拿了这件东西,才知道是彻头彻尾的假货。这就是骗子哲学运用的结果。正是有了这种“共犯”的结构,你对于骗子的免疫力就会丧失,你会沉浸在一种和他一起骗人的感觉中,既产生一种和别人“一起作”的安全感,又产生一种“捞到好处”的快感。直到真相大白时,你会发现自己并不仅仅是受骗,而且是想和骗子一起试图骗人,于是产生一种强烈的道德上的羞愧。许多骗局的受害者往往会觉得自己实在太可笑了,只愿意说这是由于骗子有迷魂药的结果,其实这迷魂药就是我们内心的贪欲。
这种骗子的哲学之所以古老和屡试不爽,正是由于我们自己人性中的不理性和不明智,我们对于自己的欲望缺少克制和批判的能力。在今天这样的市场社会中,许多压力和欲望更让这种骗子的哲学有了自己的市场。这就对社会的道德标准提出了严峻挑战。一面我们往往在明里对自己的道德标准提出很高的期许,另一面却又有些人偷偷地对骗子哲学的“共犯”有兴趣。谁都知道这些东西见不得人,一旦遇到事情却还是难以把握自己,变成骗子的帮凶,终是难逃被骗的命运。这不是说被骗者不应该同情,而是说我们在和外在的骗子作斗争的同时,也得和自己内心的“骗子”作斗争。
其实,所谓的道德感就是如何克服我们内心的“骗子”。要消灭外在的骗子,我们就必须和自己的内心的“骗子”作斗争。这样,骗子的哲学才会无用武之地,一个社会也才会有更好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