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诈骗 “狂洗”银行卡 凸显银行经营管理漏洞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admin
南方网讯 近几个月来,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以"存款保全"之名骗取用户存款的短信诈骗在全国大范围爆发。7月13日,温州王女士被骗走53万元;7月27日,天津赵先生被骗走35万元;9月2日,宁波王先生被骗走22万元;9月30日,北京赵先生被骗走31万元……一条条短信让如此多的储户落入圈套。
诈骗缘何屡屡得手?在社会热议百姓防范意识薄弱、短信监管缺失的时候,有关专家却指出,银行的管理漏洞和公众对存款安全的信任危机难逃其咎。
谎称银行"密码保护"诈骗短信漏洞百出却屡屡得手
"客户您好,您在**商户使用**银行卡消费成功,金额为****元,如有疑问请拨打**银行发卡中心电话***-********"。
2005年7月27日,天津的赵先生收到这样一条外地手机发来的短信。赵先生看后大吃一惊:自己近期从未去过外地,是不是银行卡出了问题?想到这里,便立即拨打了所谓的"查询电话"。电话那头,自称是"银行卡部工作人员"的接线员态度十分热情,称赵先生的银行卡已被他人复制,并一再强调赵的其他银行卡也可能被复制,问其是否需要对银行卡进行"密码保护"。赵先生慌乱之下信以为真,便按照"工作人员"的电话遥控指令,在一自动柜员机前把所有银行卡内的钱款进行所谓的"密码保护"*作。等赵先生觉得此事蹊跷到银行查询时,发现自己卡里的35万元存款已被全部转走。
据天津警方介绍,此类手法属于短信诈骗的"升级版",几个月的时间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在全国大面积蔓延。据北京市公安局披露,仅从9月30日至10月1日,北京110报警台共接到此类报警1265件。
如此多的储户上当受骗,难道骗子的伎俩真的能够瞒天过海、无懈可击吗?天津市公安局和平分局一直关注短信诈骗的警官王冠喜指出,尽管犯罪分子的骗局环环相扣,但实际上仍然漏洞百出:银行一般都使用专门的客户服务号码,而不会用普通的手机号码向客户发送短信;另外,即使信用卡真有问题,银行也不会要求客户在atm机上办理,而是要求事主直接去银行办理。
"实名制"名不符实留漏洞
面对银行卡短信诈骗如此猖狂并迅速蔓延,公安机关为什么不依法严惩呢?
天津市刑侦局五支队的办案警官说,银行开户的"实名制"名不符实,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由于诈骗分子的银行帐户无一例外都是用假身份证开立的,这给警方的侦破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
我国于2000年4月1日起开始实行储蓄实名制,然而记者在走访天津、海口、银川等市的银行营业网点时发现,储蓄实名制对不法分子来说形同虚设,营业员鉴别身份证真伪的唯一手段就是观察上面的照片跟存款人是否一致。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杨宝臣教授指出,诈骗分子能以假身份证件开户并诈骗得逞,与现在银行执行"实名制"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有关。杨宝臣说,在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全社会个人信用体系的情况下,银行应该准确核实开户人身份证的真伪,必要时应该通过公安局居民信息系统核实开户人的身份。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讲师、金融学博士王岩指出,目前我国银行对于储户身份证件的审核尚处于"形式审查"阶段,即只要对储户提供的身份证件尽到一般注意义务便可以免责。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很可能会抱着增加储蓄来源或者增加发卡数量的目的,怠于实行进一步的审查义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人士更是一语道破玄机:"商业银行现在竞争激烈,为了吸引储户存款,谁还会真的在身份证件真假上下功夫呢?即使发现有假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公平的风险分配让储户如履薄冰
有关专家分析说,银行卡消费中惯常使用的密码确认制和缺乏即时挂失的"零风险保障",都让持卡人承担了不公平的风险责任,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持卡人特别容易相信圈套。
专门从事银行卡收单研究的中国银行工作人员说,签名确认制下,银行卡如果被别人以假签名盗刷,商户和收单机构将承担全部损失。而在密码确认制下,只要支付系统验证密码输入正确,就被视为持卡人本人交易,损失也只能由持卡人本人承担。
王岩指出,在国内的银行卡支付交易中,各方风险责任的分配存在不对称性。持卡人因为处于弱势,往往承担了不公平的风险责任,各种注意义务和责任实际上已经被发卡人和特约商户转嫁给了持卡人。
此外,银行没有提供即时挂失的"零风险保障",也让储户在收到这种诈骗短信的时候特别容易慌乱。杨臣刚指出,如果持卡人在得知自己的银行卡被复制时,不管真假只要拨打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就能即时锁定帐号,相信很多人也就不会轻易上当了。然而,目前对于银行卡的挂失,凡书面挂失前及从发卡机构受理书面挂失起24小时内的经济损失,银行不承担任何责任。
专家指出,正是由于银行与储户之间不公平的风险责任分配,导致持卡人一旦获知自己银行卡里的资金被盗用时就会十分紧张。仔细分析这些诈骗短信就不难发现,这类短信诈骗中绝大多数是谎称"被骗者的银行卡正在某地消费",说明犯罪分子正是抓住了持卡人的这种紧张心理。
存款的"安全性"贬值让储户"宁愿信其有"
利用短信发布假的中奖消息进行诈骗,是利用了人们贪便宜的心理;那么面对银行卡的欺诈短信,是什么原因使百姓频频上当呢?
杨臣刚说,银行卡短信诈骗是利用人们担心自己资金安全的心理得逞的。近年来,在银行卡业务迅猛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少便利的同时,有关银行卡安全性问题的担忧也在公众中有所蔓延,关于银行卡里的资金不翼而飞的事情也不时见诸报端。
他指出,随着银行存款安全的警报频频拉响,老百姓也成了惊弓之鸟。人们对存款安全的强烈关注,在客观上又形成了这一信息市场的潜在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当有短信提醒自己的银行卡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宁愿信其有",最终是因为慌于保全资金而陷入了诈骗分子的圈套。因此,银行业没有给用户足够的安全感,让骗子们有机可乘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这个事件中,也有人认为用户不应该如此疏忽,各家银行的客服电话都是五位数电话号码,短信中提供的普通固定电话号码应该已经足以让用户注意防范了。但杨臣刚教授认为,不能一味地指责持卡人,因为银行业还做得远远不够。银行的客服号码和普通号码并行使用,以及疏于在客户开户时进行必要的安全使用提示,在目前我国居民还普遍缺乏金融安全知识和意识的情况下,客户对银行卡的安全性和所面临的风险仍不能做到完全知情。
专家强调,面对银行卡短信诈骗的大面积爆发,银行业应该深刻反思,做好内功,让持卡人对资金存到银行的安全性有信心,并熟悉处理异常情况的程序。这样,当用户再碰到不法分子的此类短信时就根本不会放在心上,短信诈骗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了。(编辑 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