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网络实名制理念大于实用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admin
在可见而不可知的网络世界里,身份的虚拟性是一个令人困惑甚至头疼的问题。近来有关网络实名制的言论不断见诸报端,一次次引起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时至今日,赞同者的意见渐渐占了上风,实名制使用的范围有加速扩大之势。然而,这是一种合理的做法吗?它跟我们固有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法律意识有没有冲突?
7月初,韩国信息通信部宣布,将从今年10月开始在韩国全境实行互联网“实名制” 。
从此,韩国网民们必须以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通过验证后,才能在各网站的bbs上留言。
此前在今年3月份,我国高校已经开始推行bbs实名制。各个高校的具体办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的都必须以真名发布信息。
相比较而言,本国高校实名制并未引起较大反响,反倒是韩国的实名制在国内业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应更为激烈。原因很简单,前者只涉及在校学生,而后者则是面向整个国家。
实名制离我们有多远?
对于广大国内网民来说,韩国实行实名制的消息似乎很突然,但实际上,全球范围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与争论由来已久。据笔者所知,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理论和电子政务建设兴起的时候,就曾经有过所谓“给每个公民一个id(identification,身份的意思)”的说法,这其实就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网络实名制。而来自业内的消息称,如今在一些互联网发展较快的国家中,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实行或变相实行了实名制。
在国内,大致在90年代末期,网间也曾出现过有关实名制的言论,但并未产生多大影响。直至2003年,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建议人大禁止网上匿名,一时间引起广泛的争议,其间不乏大量的支持意见。但后来李希光本人打了退堂鼓,建议一事便无果而终。
如果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一些,可以发现很多网络实名制的例子,比如每年高考之后的网上查分,比如电子政务领域的网上审批,更多的则发生在电子商务交易之中,无论是网上支付还是邮寄货物,不报出真名实姓(以及真实的地址)都是不行的,但也没见大家对此表现出多么大的反感。 实名制到底伤害了谁?
如上所述,网络实名制不仅早已有之,而且应用的范围很广,它跟我们每个人的网上生活都有关系。那么,为什么大家又会对韩国的实名制产生如此大的反应呢?根据媒体的报道,韩国政府实行网络实名制,主要是为了限制人们在网上匿名发布不实信息,是为了“打击网络犯罪”。虽然80%的韩国网民对此表示赞同,却也有相当多的人坚持反对的态度。
笔者在一家yonhapnewsworld韩国网站上看到的消息说,韩国“参与联合会”和“进步网络”等15个市民团体日前在首都首尔市举行记者会,批评政府和执政党推进实行网络实名制。这些市民团体指出,网络实名制是对网上暴力行为的实质作出错误判断的结果。网上暴力并非源于匿名,而是归根于过多搜集或暴露个人信息的因特网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活动的网民隐私保护权的认识匮乏。为此他们认为,要求所有网民在因特网上都以实名注册,记录每个人的网上活动,将会“导致恐怖的监视社会。
[1] [2] [3] 下一页
韩国网民的这些意见,倒是跟国内一些实名制反对者的看法基本相同。比如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就表示:“网络的魅力就在于匿名,在网络里大家才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世界才变得多姿多彩”,“匿名诬蔑或发表违法言论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没有必要实名制。”
实名制限制网络话语权?
网络实名制对打击多种形式的网络犯罪无疑是有效的,但它选择的切入点却是bbs,则不免让人感到有些费解了。bbs上能产生多大的犯罪?充其量不过是名誉诽谤,而且真正能够量刑的事件非常少,与网上大量存在的诈骗、盗窃、赌博和淫秽色情相比,实在是不值得大动干戈。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使没有实名制,现有的网络技术也能够找寻到每个人在网上的活动踪迹,一旦有确凿的罪行发生,则终究难逃法律的惩处。这再次说明,针对bbs实行实名制确实有些过分。
因此人们不能不怀疑的一点是,网络实名制的真正目的是要限制人们自由地发表言论的权利,也就是所谓“话语权”,而这也正是反对者最难以接受的东西。
网络话语权与bbs之间有着本质上的根本联系,可以说两者共生共死,缺一不可。网络话语权如同现实社会中的话语权一样,是任何法律都难以禁止,任何权势都难以剥夺的。这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民主权力之一,是法治社会最牢固的根基所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或许我们应当这样认为:实名制应该是从保护网络话语权的角度出发,那样才会得到网民更大的支持与拥护。然而事实偏偏并非如此,那就不免要招致反对。原因就在于,即使它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却依然无法跟一种社会的基本准则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