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液化气配送市场黑幕重重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admin
在南昌街头,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气瓶爆燃送气员巨额医疗费无人支付
2005年5月21日,流动配送员尚红旗像往常一样,从南昌蒋南液化气公司(现已并入三鑫燃气公司记者注)的赣a53048微型配送车上取了几罐液化气,送往几个老客户的家中。
22日7时左右,客户之一的邻居婆婆起来做早饭,发现液化气打不着火,于是请尚红旗上门帮她看看。就在尚红旗检查时,气瓶突然发生爆燃。尚红旗和婆婆均被烧伤,尚红旗全身被烧面积达85%,婆婆脸部和腿部均被轻微烧伤。
5月29日,南昌市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小组。由于用户丢失了“封口”证明,尚红旗至今无法开口说话,事故责任尚难认定。调查小组要求液化气的充装单位——南昌华恒液化气公司(据赣a53048微型配送车车主介绍,液化气是在南昌华恒液化气公司充装的)借给伤者4万元,用于治疗抢救,其中3万元借给了用户,1万元借给了尚红旗。对于这种分配方式,尚红旗的家属感到难以理解。
6月7日,记者在江医一附院烧伤科看到,尚红旗躺在床上对外界没有一点反应,只能听到他从喉咙中发出的沉重的呼吸声。
市政公用局燃管处认为,尚红旗属无证上岗、违规操作,在此事故中应承担相应责任,而且该起事故的责任尚未最后认定,难以作出让哪家公司支付全额医疗费的决定。
23日,记者获知,由于全身发炎,尚红旗不得不再接受一次手术,而截至记者发稿时,尚家已支付近15万元的巨额医药费。
“5·22”爆燃事件责任的认定为何困难重重?近日,记者对南昌液化气配送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
指标有限无证配送员充斥市场
事情还得从2003年说起。
就在这一年,南昌市大张旗鼓地进行“液化气市场改革”,要求全市气瓶产权转移托管,启用8家液化气配送中心统一送气,并实行固定单位充装。同时规定,像尚红旗这类流动小贩必须退出南昌市场。
按照南昌市燃管处规定,该市不允许无上岗证的配送员骑单车、摩托车接送充装气瓶,只允许该市8家液化气配送中心的110多部微型配送车送气,每辆车上只配备3名经过培训并取得上岗证的配送员。然而,记者调查得知,南昌市现有35万液化气用户,每天有上百吨的液化气需求量,330名有上岗证的配送员根本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南昌市像尚红旗这种无证流动配送员至少有上千人,大多活跃在小街小巷和城乡接合部。该人士认为,南昌市燃管处规定的配送员上岗培训指标数量有限,是这些无证流动配送员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充装随意已经成为市场普遍现象
2003年,南昌市开始实行液化气气瓶产权转移和固定充装制度牗即用户将气瓶产权转移或托管给各液化气公司,由液化气公司来负责气瓶的管理,用户只享有使用权),同时,各家公司微型配送车也必须实行液化气固定充装制度(即只能固定到自己的充装中心充装液化气,不能随意到其他公司充气)。
“产权转移和固定充装制度,根本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固定充装,可以说是形同虚设。”一液化气公司经营人员对记者说。
连日来,记者调查走访各大液化气充装中心发现,目前,整个南昌市的液化气市场几乎没有一家在真正推行固定充装制度,微型配送车混乱充装成为市场的普遍现象。大部分配送车都是哪家公司的液化气便宜,便到哪个公司充装。
几位业内人士也相继向记者证实了该现象。他们告诉记者,其实,这几项制度早在2004年3月份就已经流产了。
违规挂靠私人配送站点“名亡实存”
记者调查发现,配送车违规挂靠是造成固定充装形同虚设的主因。
据了解,在2003年南昌市液化气市场改革以前,市区存在很多私人液化气配送站点,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客户群体。
2003年7月,南昌市实行液化气改革,要求8家液化气配送中心全部启用微型小货车送气后,这些私人配送站点本应退出市场。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8家液化气公司的微型配送车,全部都是由这些私人配送站点的老板们出钱购买,说到底,他们才是微型配送车的真正车主,只是将车挂靠在这8家公司而已。
黑幕重重市场居然由中间商说了算
一名液化气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主宰南昌市液化气市场的居然是中间商(即大中间商是微型车主,小中间商是没有车的流动送气员)。这名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中间商来充装气,都是先打电话订好要充装多少,而且还普遍存在严重的短斤少两现象。一般而言,每个气瓶他们会要求少充1.5公斤左右,这样,每瓶液化气就可比正常情况下多赚7元钱左右,再加上中间商本身的差价7-8元,配送员每送一瓶气,赚15元没问题。高额的回报,也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加入无证配送员队伍的重要原因。
由于8家液化气配送公司成立之初,没有自己固定的客户。为了争夺市场,他们只能笼络这些微型车主,为自己拉来更多的生意。
另一家液化气公司的老总无奈地对记者说:“公司原本并不想让这些微型车主挂靠,但是不这样又不行,公司无法生存。再说,一家液化气公司这样做了,其他公司不跟着效仿,肯定会失去许多客户。操作初期,燃管处也知道这回事,但并没有人来出面制止,于是,液化气市场所有的经营者都跟着一一效仿,最终,8家液化气公司都这样操作了。”
据该老总透露,目前,南昌市液化气市场基本上都被中间商控制,各液化气公司至少百分之八九十的客户都是来自中间商。中间商各自有着自己的一块领地,每天收完空罐之后,接下来就与各液化气站或微型车主谈判,哪家便宜就到哪家灌气,然后卖给用户。
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中间商甚至可以要求充气站“一瓶气大概充装多少斤”,短斤少两是常有的事。还有中间商通过不清理液化气残渣、用高压充水后再充气等手段,赚取非法利润,有的甚至在液化气中加入一种廉价助燃剂——白头油,这样市民就无法发现液化气充少了,但这种白头油在液化气快用完时,如果用户将瓶倒放,极易引起爆燃。
与此同时,大部分配送车还严重超载。一位车主告诉记者:“按交管局的规定,一辆配送车核载0.5吨,一瓶液化气重约31公斤,按规定只能放22个气瓶,但为了赚钱,我们一般至少都要放50多个气瓶。”
市场混乱到底谁该为此负责
“监管不力是造成市场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一名液化气公司老总这样对记者说。市燃管处处长舒秉辉对这种说法进行了否认。他表示,相关部门一直在治理南昌的液化气市场,并不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而对于送气员的安全问题,舒处长则认为,只有这些配送员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后,才可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谁来治理混乱的液化气市场?是通过管理部门的监管,还是行业的自律?记者认为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不能够及时治理这个顽疾,“尚红旗事件”可能还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