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种苗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为进一步推动种苗产业健康规范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10〕8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现有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种苗产业已逐渐成长为现代农业体系中的重要新兴产业。2010年,全市种植业良种覆盖率已达96%以上,在瓜菜集约化育苗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年育苗能力达到8000万株,处于全省领先位置;畜牧良种化程度较高,各类种畜禽存栏量120万头(只)。苗木花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年出圃合格苗木2.2亿株,花卉种植面积2.1万亩,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水产良种繁育能力不断提升,种苗年繁育量达到3亿尾。种苗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林、畜、渔各行业累计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60余个,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总数达160多个,获得种苗专项科技成果100多项。种苗产业作为“科技兴农”战略的物化表现和主要载体,对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日益提升,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提供了重要物质支撑,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工程。
(二)存在问题。一是创新不强。种苗自主研发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较难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尤其是设施瓜菜和畜禽良种基本上由国外品种主导。二是保护不力。种质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保护,众多传统特色名产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三是机制不活。种苗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衔接不够紧密,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型种苗得不到及时引进和大范围推广。四是规模不大。种苗企业普遍存在小、弱、散的状况,设施设备落后且数量不足,技术力量薄弱,难以与国外知名公司抗衡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都市型、城郊型“两型”农业建设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强化政府引导、扶持、调控和监管,走基础性研究开发和商业化育种育苗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培育壮大种苗产业市场主体,大力提升种苗产业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市种苗产业良性发展、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导市场主体按照市场需求变化,自主选择要素投入和产业发展方向。
2.引推结合,多元创新。引进和推广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为动力,坚持研发、保护、引进、繁育、推广一起抓,形成多元发展局面。
3.突出重点,规模布局。突出自有知识产权创新、种质资源保护、集约化育苗等重点,打造种苗产业新优势。引导种苗企业科学确定产业布局和战略重点,形成规模化格局。
4.质量优先,注重实效。着力提高种苗产业发展质量,推动种苗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
(三)发展目标。经过5年努力,全市种苗产业规模明显扩张,产品质量有效改善,产品结构显著优化,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把我市种苗产业建设成为设施完备、功能配套、运行灵活、实力较强,具有市场化、集约化、区域化、专业化的水平和竞争能力,能够适应高端高质高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产业体系。
1.种植业。主要农作物品种实现更新换代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大型瓜菜集约化育苗繁育基地发展到10个,集约化商品苗年生产能力达到10亿株,培育20家年育苗能力3000万株以上的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企业,以立足济南、服务全省、面向全国为宗旨,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蔬菜集约化育苗研发中心、生产中心、集散中心等3大“中心”。
2.畜牧业。通过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大幅度提高良种畜禽供种能力,确保全市肉羊、肉牛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70%、80%,奶牛、生猪、蛋鸡全部实现良种化。
3.苗木花卉业。收集、保存林木花卉种质资源,创新种质资源20份,新发展苗木花卉生产面积4万亩,各类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发展到16万亩。
4.水产业。现代渔业种苗繁育体系基本建成,水产种苗繁育基地面积达到4000亩,年生产种苗4亿尾,水产优良种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我市水产种苗繁育的区域性中心地位更加凸显。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建设农作物种苗产业体系。
1.强力推进种业创新工程。
(1)以自主创新为重点,建立新型种苗研发体系。发挥市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龙头作用,整合全市农业科技资源,强化进口品种国产化的研究和国产品种的提纯复壮,选育3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提升种苗产业整体研发水平。
(2)以本地特色品种为重点,建立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1处农作物种质资源区域库,对我市明水香稻、龙山小米、唐王大白菜、北园白莲藕、章丘大葱、鲍家芹菜、野生食用菌等特色品种,做好挖掘、鉴定、评价、保护工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整理、提纯复壮、驯化改良,用于育种或开发应用。
(3)以实验、示范为重点,建立外来良种引进体系。加大对粮食、经济作物国内外优良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的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展示任务,建立完善实验评价和品种评价机制。完成300个新品种的引种、试验、鉴定任务,筛选出适应性强、应用价值高的品种作为推广储备资源。
(4)以转化应用为重点,建立新成果推广服务体系。依托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种苗企业技术服务队伍,以国内外良种、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传统名产改良品种、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为主要对象,切实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速度,5年内推广新品种200个以上,重点实现棉花“两无两化”栽培技术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提高良种良法覆盖率和农业综合效益。
(5)以培育市场主体为重点,建立种子产业化体系。支持种子企业走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道路,提高各类市场主体自我发展和市场开拓能力。到2015年,培育20家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大中型农作物种子企业,发展5个年产能力1000万包以上的食用菌菌种企业,发展各类农作物制种基地20万亩。
2.打造瓜菜集约化育苗产业优势。
(1)加快推广以嫁接育苗、穴盘育苗为主的集约化育苗技术,不断丰富瓜菜育苗的品种花色,降低育苗成本,实现种苗周年批量生产。支持伟丽种业、三园种苗、硕德公司等集约化育苗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到2015年,全市培育20家年育苗能力3000万株以上的蔬菜集约化育苗企业,全市集约化育苗年生产能力力争达到10亿株。
(2)结合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发挥比较优势,在商河县建设全国最大的温泉集约化育苗基地;以三园种苗为龙头,在历城区建设全省最大穴盘育苗基地;以伟丽种业为龙头,在章丘市建设全国最大嫁接育苗基地;以市农科院为中心,在长清区建设综合性设施育苗基地。到2015年,在章丘、历城、长清、平阴、济阳、商河6个主要农业县(市)区共建成10处大型瓜菜集约化育苗基地,总面积达到5000亩。
(3)以历城区中东部及其周围辐射地区为中心,借助其地域和产业优势,吸引经营工厂化育苗、种苗销售、专业育苗资材、设施农业机械、科技和法律服务、种苗物流配送、仓储等业务的市场主体进驻该地,鼓励省、市科研机构和种苗企业在此规划建设区试中心和繁育基地,打造1处集新品研发、品种展示、信息发布、产品交易、会展交流于一体、在全国有影响的集约化育苗集散中心。
3.建设脱毒种苗三级繁育体系。加快脱毒快繁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大宗农作物品种三级脱毒快繁体系,加快优良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在市农科院建设1处农业生物工程中心,以草莓、甘薯、马铃薯、大蒜、部分中药材等为重点,开展茎尖脱毒组培并获得原原种苗。结合我市产业布局特点,在历城区、平阴县、商河县分别建设薯类、草莓、大蒜、中药材快繁组培中心各1处,进行品种筛选、茎尖脱毒培养、病毒检测、试管苗(薯)、原原种的繁殖,根据生产规模在上述地区选择建立20处原种繁育基地,由繁殖基地向育苗大户提供原种,利用快繁技术扩繁原种苗。
(二)健全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以山东精英种畜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为支撑,建成种畜禽生产体系、家畜改良体系、地方良种保种选育体系、种畜禽性能测定及执法保护体系。完成市种畜禽性能测定站的改扩建项目,具备对种畜禽生产性能及其产品质量的检测和种畜禽新品种、新品系、配套系的认证能力。建立以市畜牧技术推广站为龙头,以6处县级家畜改良站为骨干,以100处乡镇和个体改良站点为重点,以1000个联系示范场户为基础的市、县、乡、村四级畜禽品种改良网络体系。到2015年,全市二级、一级及以上种畜禽生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0家、15家,存栏各类种畜禽达到300万头(只),种畜禽供种能力基本满足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
(三)强化优良种苗对苗木花卉业支撑能力。
1.做好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以主要造林树种、珍稀濒危树种、名特优新品种的种质资源为重点,开展苗木花卉种质资源清查、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建设1处市级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库和平阴玫瑰基因库。逐步建立起全市主要苗木花卉种质资源数据库,实现种质资源的规范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管理。
2.开展优良品种选育与繁育。建立1处具有一定规模、高科技的现代化特色苗木花卉区域工程中心,采取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培育高产、优质、抗逆、观赏价值高的用材林、生态林、经济林、观赏树木及花卉新品种,引进、选育优良品种20个。扶持建设一批采穗圃、种子园、花卉制种场和种苗繁育车间,提高良种生产繁育能力。
3.做大做强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加强集约化育苗能力建设和设施栽培水平,大力发展特色苗木花卉基地。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花卉种苗的繁育能力和水平,扩大传统优势花卉、鲜切花、冷凉花卉和高档花卉等优良品种的生产规模。以济南高新区东部、济阳县沿黄、济南国际机场周边地区、济青高速公路沿线、国道220线、省道104线沿线苗木栽培,章丘市官庄镇、商河县地热设施花卉栽培,平阴县玫瑰栽培及城区周边地区盆栽花卉为建设重点,建设4处大型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在商河县建设1万亩地热花卉设施栽培产业园。积极扶持培育苗木花卉“十佳”基地,建设2个花卉苗木“双十强”县。突出抓好现有2处省级苗木花卉良种基地,新增1处省级苗木花卉良种基地。
(四)深入实施渔业良种工程。坚持渔业良种优先发展战略,以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基础,水产原、良种场为主体,规模化种苗繁育场为补充,打造较完备的现代渔业良种繁育体系。一是强化水产原生种质资源保护,建设完成历城区唐王镇省级黄河鲤鱼原种场及章丘市白云湖中华鳖种质资源保护区。二是强化水产良种研发,在市淡水养殖科研所建设1处省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并以罗非鱼为重点,开展原种引进、谱系构建及选育培育保存。三是强化良种繁育能力,加快市淡水养殖科研所、历城区渔场、唐王渔场、章丘白云湖等4个种苗繁育中心建设,打造4大水产种苗繁育基地。四是强化品种更新,5年内引进、推广水产新品种20个以上,进一步优化全市水产品种结构。
四、政策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营造发展氛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种苗产业发展,科学制定行业发展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农口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牵头协调作用,指导种苗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深入广泛宣传,激发社会各界发展种苗产业的热情,营造种苗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多元投入。市里设立种苗产业财政专项资金。各县(市)、区要积极予以配套,并综合运用补助、以奖代补、贴息等方式,优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方向,对科研机构和市场主体开展新品种研发、引进、繁育、推广和种质资源保护进行重点支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施政策奖励,提升行业科技创新水平。设立种苗补贴制度,对农业生产者购买种苗有针对性地进行补贴。争取、整合各级各类支农专项资金和项目资金向种苗企业倾斜投入,扶持种苗企业进行基地建设、设备购置、设施改进、营销和服务网络完善等自身能力建设,壮大企业发展实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酵母”作用,引导工商、民间、金融资本踊跃参与种苗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探索种苗科技进步机制,巩固公共科研部门在种苗基础研究中的地位,强化种苗企业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作用,发挥好农业事业单位与种苗企业的品种推广和技术服务优势,建立适应种苗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推动公益性农业科研部门与种苗企业进行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力争多出、快出种苗科研成果。创新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促进各类种苗新品种进入商业开发渠道,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加速转化为适销对路的商品。创新市场运营机制,积极发展工厂化企业订单育苗、农民合作社统一育苗、大户委托育苗等多种运营模式,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确保行业效益。
(四)加强监管调节,优化发展环境。加大种苗市场执法力度,完善种苗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对种苗生产和销售的监管,加大对生产、销售劣质种苗及假冒侵权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切实保护合法经营者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探索建立集约化育苗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研究制定种苗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实施动态监控,做到优胜劣汰。发挥种苗行业协会在行业内部指导、协调、服务、自律等方面的作用,规范行业行为,避免业内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共同推动种苗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