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全面推进我市交通跨越式发展,根据省交通厅《关于实施水运强省工程的意见》(浙交[2003]304号)的精神,按照力争用10—1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水运强市”目标的要求,现就我市实施“水运强市”工程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总体要求
到2010年,全市水运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到2015年,全市水运行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建成水运强市,实现通达长三角周边大中城市的干线航道和重要支线航道高等级化、网络化;运输船舶系列化、标准化;内河集装箱运输专业化;港航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港航管理智能化、信息化。
主要指标为:到2020年,内河四级以上航道里程超过350公里,货运量达到1.38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218亿吨公里,货物吞吐量达到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万标准箱,运输船舶总运力达到8000艘、160万净载重吨。
(二)本届政府任期内(2003-2007年)奋斗目标
到2007年全市水路运输业基本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要指标:新增高等级航道80公里,新增运力20万吨,集装箱运力达到800标准箱,标准化船舶运力达到60万吨。具体目标任务是:
1.内河航道建设。2004年建成杭湖锡线湖州段五级航道49?5公里,完成长湖申线畅通先期工程;2005年建成妙湖线五级航道7.5公里;2006年建成湖嘉申线(湖申复线)湖州段三级航道43.5公里,武新线五级航道16公里、六级航道8.9公里。2005年长湖申线湖州段77.0公里续建工程开工2008年建成。确保到2007年,全市五级以上航道占总里程的比例达到37.5%以上,基本形成主干线航道的高等级和网络化。同时,分阶段对东苕溪、梅湖线延伸至递铺段、泗湖线、瓜山至潘店线等支线或矿区航道进行改造,以不断实现干支线直达(见附表)。
2.内河船舶运力。2004年底,争取淘汰40%的在册(2003年底数,下同)营运挂桨机船舶;到2005年底,争取淘汰35%在册营运挂桨机船舶,并禁止挂桨机船舶进入湖州航区主干线航道;到2006年底,淘汰本航区所有在册挂桨机船舶,全面禁止挂桨机船舶进入湖州航区。到2007年,标准化船舶运力达到60万载重吨,运输船舶总运力达到100万载重吨,船舶结构优化升级,船舶技术水平普遍提高。
3.内河集装箱运输。到2007年,内河集装箱运输船舶运力达到800标准箱,争取组建内河集装箱运输企业1-2个。
4.内河港口。统一港口规划,创新港口管理体制,整合现有港口资源,提高港口吞吐能力。首先确立统一的湖州港,其次按县区行政区划,规划建设德清、长兴、安吉、吴兴、南浔五大港区及部分作业区,推进湖州市内河港口走向一体化。
5.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和货物吞吐量。到2007年分别达到货运量8000万吨、货物周转量125亿吨公里、货物吞吐量8500万吨。
二、实施湖州“水运强市”工程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工作责任
为加强对“水运强市”工程的组织领导,成立湖州市水运强市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名单附后)。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市交通局每年与各县(区)交通局、市港航局分别签订“水运强市目标考核责任书”,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建立督查考核机制,以加快“水运强市”的建设步伐。
(二)坚持科学合理、高起点编制规划
根据省交通厅实施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结合我市邻近上海、杭州的区位优势,坚持与“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紧密结合,抓紧修编全市新一轮的水运发展规划。
(三)强化前期工作,确保拟建项目各项准备工作顺利推进
根据“水运强市”的目标任务,切实做到工程项目科学安排,超前考虑,提前介入,精心组织,开工建设一批,拟建准备一批,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开工建设项目要加强监督检查,明确时间、进度和目标,确保工程质量;拟建项目要认真抓好“工可、初设”等前期工作,确保设计的科学合理。
(四)拓宽融资渠道,确保建设资金到位
实施“水运强市”工程,需要创新机制、激活思路,努力寻求多渠道融资方式,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展。根据我市的实际,在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财政支持的同时,探索水运工程建设产业化、市场化的新途径,加快水路“四自”工程试点步伐,发挥“四自”政策在水运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引进外资和民间资金投向水运基础设施建设。
(五)努力优化结构,促进运力发展
调整和优化水运企业组织结构和运力结构。一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引导企业以资金为纽带,通过重组、联合、兼并等形式,加快实现经营组织化、管理集约化、运输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目标,切实提高我市水上运输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克服单一的运输业务,整合各种服务功能,努力成为集运输、装卸、仓储、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二是优化船舶运力结构,引导企业和个体业主加快运输工具的更新改造,大力发展“钢质化、大吨位、低油耗、低噪音、专业化、环保型”的运输船舶。三是按照“管建相济、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全线治理”的思路,加快开展我市内河船舶标准化工作,并积极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
(六)整合港口资源,力争打造全国内河第一大港口
创新港口管理体制,统一港口规划,推进全市港口、港区和作业区建设一体化,整合现有港口资源,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大力鼓励厂矿企业联合建设等级较高、吞吐能力较强的公用码头,提高码头作业率;引导建设湖州市内河港口集装箱专用作业区等措施,加快港口资源整合步伐,力争打造全国内河第一大港口。
(七)科技兴航,推进港航管理信息化建设
根据建设“水运强市”工程的总体目标,着重向“数字港航”、“智能管理”发展。努力实现船舶的设计、制造、检验标准化管理;船舶办证、征费、报港、检查网络化管理;船员培训、发证、违章处理网络化、动态化管理;航道疏航、交通战备、航道改造计算机模拟数字化管理;行政执法办案文档电子化管理。全面推广应用办公自动化和智能化等先进办公手段。
(八)加强水运管理,规范营运市场
根据“水运强市”目标任务,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要求,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提供高质量服务,规范发展水运市场。一是加强行政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营运,保护合法经营,创造“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水运市场发展环境。二是积极创新,出台服务新举措。根据水运市场发展需要,以确保全市内河运输安全、规范发展为目标,制定相关内河港口管理、航道管理、安全管理等管理办法,为建设“水运强市”、促进水运业发展提供保障。
(九)实施“人才工程”,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实施“水运强市”工程,需要一大批综合性和专业性人才来支撑,以保证水路运输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此,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开展现有各个层次水运管理人才的培训,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学历、懂经济、懂管理的综合型人才和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要努力形成育才、用才、引才的良好机制。逐步建立重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梯队和重要岗位从业人员调选机制,以有效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用工制度、岗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岗位考核指标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四年三月二十四日
附件:
1?湖州市“水运强市”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名单
2?湖州市航道建设规划表(2003-2007)
附件:
湖州市“水运强市”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周 杰
副组长:吴建军(市政府)
吴哲勇(市交通局)
成 员:李建平(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沈建平(市财政局)
唐建章(市国土资源局)
单锦炎(市建设局)
姚新民(市水利局)
王安健(市环境保护局)
顾荣荣(市交通局)
闻桂荣(市交通局)
陈海龙(市港航局)
干永福(德清县政府)
沈佳明(长兴县政府)
朱仲华(安吉县政府)
管仲龙(吴兴区政府)
蔡建新(南浔区政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陈海龙兼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