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昆明市城镇危险房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城镇危险房屋管理,促进房屋的有效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四号令《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及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关联法规:国务院部委规章(1)条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昆明市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城镇危险房屋。
  房产所有人和使用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镇危险房屋,系指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随时有可能丧失结构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正常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


    第四条 昆明市房管局是我市城镇危险房屋管理的行政主管机关。昆明市房屋安全鉴定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危房鉴定的指导和管辖范围内危房的鉴定与管理工作。
  市属各县房地产管理部门是各县城镇危险房屋管理的行政主管机关,下设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具体负责本县范围内的房屋安全鉴定和城镇危险房屋管理工作。

 

第二章 危房鉴定与管理

    第五条 我市城镇房屋安全鉴定,必须由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市、县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统一组织进行。凡未经市、县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鉴定或签证的危房鉴定资料无效。


    第六条 房产所有人和使用人,均应爱护房屋和正确使用房屋,当发现房屋损坏、认为存在危险时,应及时向市、县房屋安全鉴定机构提出鉴定申请。


    第七条 尚未交付使用的房屋和已经整幢消失的房屋,不属于鉴定范围。因特殊情况倒塌的房屋,需进行鉴定分析时,由市、县房屋鉴定机构决定是否受理鉴定申请。


    第八条 房产所有人、使用人及有关单位申请房屋鉴定时,必须向房屋鉴定机构提出房屋安全鉴定申请,并提交下列证件的副本和有关资料:
  1.当地房地产主管部门颁发的房屋所有权证、合法租约及其它相关民事权利义务的合法证件。其中权属关系不清的,原则上应先确认权属后鉴定。
  2.因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产业布局调整、公安消防设置及其它需要拆迁改造的房屋,应持有市县区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定点改造批文。其中,涉及市、县直管公房的,还应提供当地房管部门的有关文件。
  3.被鉴定房屋座落位置的现状平面图、施工竣工图以及有关技术资料(用后退还)。


    第九条 市、县直管公房需要进行房屋安全鉴定时,一律由当地房管部门的直管公房管理机构统一向市、县房屋鉴定机构提出鉴定申请。


    第十条 市、县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房屋安全鉴定时,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受理申请;
  2.初始调查,摸清房屋的历史和现状;
  3.现场查勘、测试、记录各种损坏数据和状况;
  4.检测验算,整理技术资料;
  5.全面分析、论证定性,作出综合判断,提出处理意见;
  6.签发鉴定文书。
  鉴定书要求使用统一鉴定术语,文字简练,用语恰当,定量、定性正确;


    第十一条 市、县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在房屋安全鉴定中,实行鉴定技术人员和鉴定机构负责人双重负责制。房屋鉴定应严格执行建设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CJ13-86)和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对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及文物建筑等特殊建筑的鉴定,应参照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规程进行。


    第十二条 从事房屋安全鉴定的人员必须有五年以上从事土建工程设计、施工或管理工作经验或具有土建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并经省建设厅或市房管局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领取统一制发的《云南省房屋安全鉴定岗位合格证》后,方可上岗进行房屋安全鉴定。进行房屋安全鉴定时,必须有两名或两名以上土建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必须有一名土建工程师)参加。否则鉴定无效。


    第十三条 文物保护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及特殊结构等技术难度较大的鉴定项目,市房屋安全鉴定办公室应会同有关部门,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参加鉴定。


    第十四条 各县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受理本县范围内房屋安全鉴定的原则:单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单幢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以下的非住宅,企业厂房跨度在15米以下的房屋。超过上述规定的鉴定顶目,报昆明市房屋安全鉴定办公室审核或由昆明市房屋安全鉴定办公室组织鉴定。


    第十五条 市、县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对所鉴定的房屋,必须及时签发《鉴定通知书》和《鉴定报告》并提出鉴定意见。
  经鉴定属于危险房屋的,一般可按以下四种情况处理:
  1.观察使用。适用于采取适当安全技术措施后,尚能短期使用,但需进行观察监督使用的房屋;能短期使用,但需要进行观察监督使用的房屋。
  2.处理使用。适用于采取适当安全技术措施后,可解除危险的房屋。
  3.停止使用。适用于无修缮价值,暂不便拆除又不危及相邻建筑和影响他人安全的房屋。
  4.整体拆除。适用于整幢危险且已无修缮价值,需立即拆除的房屋。
  经鉴定属于非危险房屋的,应按建设部《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明确定性,必要时还应参照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检查验算,并在鉴定书上注明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有效时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第十六条 房屋安全鉴定实行亮证收费制。鉴定费按省市物价部门审定的取费标准收费,纳入同级财政部门管理,按国家和财政部门规定管理使用。


    第十七条 房产所有人和使用人都可提出鉴定申请。经鉴定为危险房屋的,鉴定费由所有人承担;经鉴定为非危险房屋的,鉴定费由申请人承担;受理房产纠纷或房产案件的房屋鉴定,鉴定费用由败诉方承担;对经济确属困难的个人或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可酌情减免。


    第十八条 房屋安全鉴定需要进行地质勘查、混凝土强度测试、砖砌体强度测试、砂浆强度测试或钢筋强度测试、工程测量,以及必要的设计复核计算、录相等工作内容时,其费用按有关规定另行计收,不包括在鉴定费中。


    第十九条 市、县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必须建立健全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对所鉴定房屋的技术资料,应存档留底,分类保存。

 

第三章 危房治理

    第二十条 经鉴定的危险房屋,房产所有人和使用人应按照鉴定机构的处理意见,及时进行治理,切实做好排险解危工作,并应在《鉴定通知书》发出三个月内,将危房治理情况报原鉴定机构。


    第二十一条 房产所有人和使用人要改变房屋结构(如拆墙、打洞、装饰等)时,应报具有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审核和抗震鉴定,并报市、县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审核。对未经设计部门审核及鉴定机构审批,随意改变房屋结构者,市、县房屋安全鉴定机构有权查处,并视具体情况,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修复、罚款或依法追究经济和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房产所有人和使用人及有关单位在申报治理危房和排险解危有关手续时,可持《鉴定通知书》办理有关事项,各有关部门应予配合支持,以免延误时间,发生事故。


    第二十三条 为确保房屋住用安全,减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支持和鼓励房产所有人和使用人及有关单位自己治理危险房屋。经鉴定机构鉴定属于危险房屋,并需要拆除重建时,有关部门应酌情给予政策优惠。


    第二十四条 鉴定为整体拆除重建的危险房屋或其他需要拆除的房屋,房产所有人或有关单位,可持房屋所有权证和市、县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签发的《房屋鉴定通知书》,按规定向有关部门申报办理拆建手续。

 

第四章 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因下列原因造成事故者,视事故情况,房产所有人(含单位法人与主要当事人),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
  1.有险不查或损坏不修者;
  2.经鉴定机构鉴定,属于危险房屋而不采取有效的解危措施者。


    第二十六条 因下列原因造成事故者,视事故情况,使用人(含单位法人与主要当事人)、行为人(含单位法人与主要当事人)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
  1.擅自改变房屋结构、构件、设备或使用性质者;
  2.阻碍对危险房屋采取解危措施者;
  3.行为人由于施工、堆物、碰撞等行为造成房屋损坏或事故者。


    第二十七条 房产所有人、使用人及有关单位在进行抢险解危办理有关手续时,因工作延误时间而造成事故时,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具体承办人员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异产毗连危险房屋的各所有人和使用人,应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共同履行治理责任。凡拒不履行共同治理责任,造成异产毗连房屋发生事故者,有关责任人(含单位法人与主要当事人)应视事故情况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

    关联法规:国务院部委规章(1)条    

    第二十九条 危险房屋的租赁,买卖及其责任;
  1.经鉴定为观察使用和处理使用的危险房屋,必须进行加固,修缮处理,并经市、县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租赁或买卖。
  2.经鉴定为停止使用和整体拆除的危险房屋,不得进行租赁或买卖。拒不执行规定,造成事故者,视事故情况,由当事人双方主要负责人和主要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鉴定机构负责人和责任主要人,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
  1.因故意把非危险房屋鉴定为危险房屋而造成损失的;
  2.因过失把危险房屋鉴定为非危险房屋,并在有效时限内发生事故的;
  3.因拖延鉴定时间而发生事故的。


    第三十一条 凡在本章第二十五条至三十条所列行为,给他人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已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昆明市房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批准之日起施行。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