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防洪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受高原低槽及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影响,从6月11日夜间开始,我市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强降雨天气过程,奉节、云阳、开县、巫溪达暴雨,万州达大暴雨,致使山洪暴发,造成房屋被损、农田被淹、公路被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因滑坡而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据气象部门测报,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将持续到6月15日,长江沿线及以北地区降雨量可能再次达到大到暴雨。为切实做好当前防洪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现紧急通知如下:
  一、落实领导责任,加强防洪救灾工作值班调度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防汛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渝办发(2004)16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汛期防灾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渝办发(2004)166号)精神,切实加强对防洪救灾工作的领导,继续强化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防洪救灾工作责任制。要突出抓好基层防洪救灾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将责任落实到乡、村、社、户,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要认真落实领导同志带班和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指挥有力,信息畅通,处置迅速,有效遏制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要按规定及时上报受灾信息和灾情,不得迟报、漏报和瞒报。市政府值班室要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值班情况的检查、抽查。对领导不在岗、值班不落实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对由此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予以严肃处理。

  二、加强险情巡查,认真落实防洪救灾预案
  各地要切实加强防洪救灾工作的检查,督促落实各项防灾措施。要加大对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域的巡查密度,突出抓好重点城镇、水库、江河险工险段、重点工程特别是在建工程的安全度汛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各类水库都要严格按照汛限水位运行,超限蓄水的,要采取坚决有效措施降低水位,并做好应急抢险准备;该空库度汛的,要坚决空库度汛,不得蓄水运行。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防洪救灾预案,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主动防灾和避灾意识,组建好足够、精干的抢险救灾队伍,落实好必要的防洪抢险救灾物资,做到测报有设施、预警有手段、转移有路线、避灾有地点、安置有方案、生活有着落、防疫有保障。

  三、加强监测预警,抓好应急抢险工作
  各地要高度重视山洪灾害多发地区降雨和地质灾害情况的适时监测预报,及时通报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实时监测信息。对重要地段重大灾害隐患点,要实行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相结合,进行全天候监测,不放过任何灾害变异现象。对发现的危险点和群众提供的险情线索,要及时做出危险性、危害性判断,采取坚决果断的应急措施,提前转移受山洪和地质灾害威胁地区的群众。一旦灾害发生,要以人为本,全力抢险,紧急救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并力争把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抓好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
  暴雨洪灾给受灾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受灾各地要在做好灾情统计、核查、评估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对灾民的救助,千方百计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对因灾转移安置出来的受灾群众,必须在24小时内为他们提供食品、衣被、帐篷等生活必需品,决不允许出现灾民外出逃荒要饭、流离失所的情况。要切实抓好救灾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要大力抓好灾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保证受灾群众在今年入冬前搬进新居。要采取补救性生产措施,抓紧灾后生产恢复。要抢修交通、通信、水利、电力等灾毁基础设施,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五、加强协作配合,打好防洪救灾工作总体仗
  各级气象、水文部门要做好雨情、水情的监测预报工作,努力提高短期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洪水预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防汛抗旱办要密切注视雨情、水情发展,协同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工作;水利部门要加强洪水调度管理,抓好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国土房管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应急调查,指导群众及时疏散避险;民政部门要密切注视灾情发展,及时掌握灾情动态,及时足额发放救灾款物;农机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在抗洪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救灾部门要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救灾工作。总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打好防洪救灾工作总体仗。

二○○四年六月十四日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