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

各市国土资源局、各矿业(集团)公司、各相关大型矿山企业:
  现将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87号,以下简称87号文件)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市国土资源局、各矿业(集团)公司、各相关大型矿山企业要认真研究87号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和大力宣传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管的意义。在以往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领导,抓紧部署,认真落实责任,按照今年5月舒城会议的要求,把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各市国土资源局要努力完成指导目录(见附件)下达的矿山地质测量任务。力争到2007年底,把矿山地质测量覆盖到所有开采矿山,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建立矿山储量动态监管制度。
  三、各市国土资源局要按照87号文件要求,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并做好"四个衔接"工作。一是矿山地质测量与矿山回采率考核的衔接;二是矿山地质测量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检的衔接;三是矿山地质测量与矿山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衔接;四是矿山地质测量与年度矿产资源统计工作的衔接。无地测机构的矿山,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由检测机构依据检测结果填报。
  四、明确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分工。开展矿山地质测量(即矿山储量动态检测)是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具体技术手段。省厅负责管理直接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大型矿山企业的矿山地质测量;其他矿山地质测量由市、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管理,具体分工,由各市国土资源局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各市局对本地区矿山地质测量工作要制定年度测量计划,落实职责,并进行量化考核。
  五、对已在试点期间进行过首次动态检测(含资源储量复核)并提交了经评审备案报告的矿山企业,应实施常测,提交经实测的2006年度动用、消耗和损失的矿山储量年报。
  六、马钢(集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铜化集团公司、安徽海螺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巢东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省厅直接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其它矿山企业,也应从今年起启动各所属开采矿山资源储量的首次地质测量工作,在2007年底前完成对所属开采矿山的首次地质测量工作,并在2008年1月底前,将矿山储量年报报送省国土资源厅(煤炭矿山企业按另行文布置的执行)。
  从2008年起,上述各矿业集团公司每年都要组织所属的开采矿山,在当年12月31日前完成对其动用、消耗和损失的资源储量的地质测量工作,并在下一年1月底前,将矿山储量年报报送省国土资源厅。省厅直接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其它矿山企业亦应照此执行。
  七、各矿山企业提交的矿山储量年报(即首次动态检测报告)应送有评审权限的评审机构进行评审,费用由矿山企业支付。此类矿山储量年报的汇交按皖国土资〔2003〕133号文的相关规定执行。此类矿山储量年报的汇交按皖国土资〔2003〕133号文的相关规定执行。
  进入常测后,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每年都应安排必要的经费,对各矿山企业提交的矿山储量年报,组织专家或委托检测机构进行审查,并按照"当年用上年"的原则,把审查结果用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计征。
  八、培育矿山地质测量机构,规范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矿山,成立地质测量机构。凡具备地质、测量、采矿专职技术人员,且矿山地质测量装备符合要求的矿山也可以申请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成立地质测量机构。已有的地质测量机构要提升技术装备档次,强化质量意识和为采矿权人提供矿山技术服务意识,大力提高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九、对矿山地质测量中的收费问题,各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矿山地质测量是为矿山提供技术服务的市场行为,其成果也为管理部门提供监督管理依据。因此,地质测量机构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开展矿山地质测量,具体收费标准可参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的通知》(中地调函〔2000〕30号)和国家测绘局《测绘工程产品价格》(国测财字〔2002〕3号)的规定。地质测量中的各项工程收费应在此基础上下浮,具体下浮幅度,由矿山地质测量机构与被测矿山商定,管理部门不得干预。矿山地质测量机构在与被测单位的合同中,必须列出每一项工程的收费明细。
  十、规范有关用语、名称和统一执行新的技术规程。过去的"矿山动态检测"、"矿山储量动态检测"、"矿山动态监测"等用语一律统一为"矿山地质测量";"矿山动态检测(监测)报告"名称统一改为"矿山储量年报";"矿山储量复核"及"复核报告"的编写技术规程一律按修订后即将下发的矿山地质测量技术指南、矿山储量年报编写要求执行,并改名为"矿山储量年报",各评审机构不再受理"矿山储量复核报告"评审。
  附件:各市国土资源局2006年度矿山检测指导目录(略)

二○○六年六月十二日

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和《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精神,大力促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部决定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矿山储量动态监管的重要意义
  矿山储量地质测量是掌握矿山地质条件和储量变化情况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依法培育矿山地质测量机构,监督矿山企业开展矿山储量地质测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矿产开发全程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对于促进矿山企业珍惜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进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全面到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矿山储量动态监管总体要求
  (一)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国土资源部负责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放射性矿产的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其中放射性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委托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负责。其他矿种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由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和矿业权评估等必须以经审查的矿山储量年报为依据。矿山企业办理资源储量报销、注销及停办矿山申请,必须按照《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对资源不清、储量不实的矿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督促矿山企业补做地质工作,核实资源储量,履行储量评审备案和登记手续。矿山企业要按要求开展矿山储量地质测量,依法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送矿山储量变化情况,不按规定进行地质测量、不提交矿山储量年报的,不予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检"。矿山地质测量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采用先进技术方法,规范服务、诚实守信,独立、客观、公正的提供测量和年报编制等服务。
  (二)精心部署,扎实推进。凡已进行过试点、条件较好的省(区、市)要全面推开;其他省(区、市)今年重点加强对煤、铁、铜、铝等重要矿产的动态监管,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到2007年底前,各省(区、市)要全面建立矿山储量动态监管制度。
  矿山企业在每年12月31日前要完成对其动用、消耗、损失的资源储量的地质测量工作,建立矿山技术档案和资源储量台帐。并在下一年1月底前,将矿山储量年报报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矿山储量年报包括:保有和累计查明资源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当年开采和损失资源储量;当年勘查、计算变化的资源储量;矿石质量变化情况;下一年度开采拟动用资源储量;与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有关的其他情况。
  (三)培育机构,规范服务。鼓励成立中介服务性质的矿山地质测量机构。鼓励有条件的矿山企业自建矿山地质测量机构。对各类矿山地质测量机构,要规范行为,明确要求,严格依法进行资质管理。
  矿山企业按照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选择矿山地质测量机构,双方签订并严格履行地质测量工作合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原则上不得干预和指定矿山地质测量机构。对于矿山集中分布的地区,为将矿山地质测量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引导协调联测工作。矿山地质测量机构要发挥技术专长,规范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指导科学开采,使矿山企业能够从中受益。
  (四)健全制度,严格程序。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按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于6月30日前报部。部将适时组织调研,监督检查,总结经验,指导全国矿山储量动态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采取矿山地质测量机构自查、互查、组织专家抽查等形式对矿山储量年报进行审查。
  三、保障到位务求实效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矿山储量动态监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和技术性强。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部署,认真组织,落实责任,建立考核制度。要把矿山储量动态监管的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到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市(地)、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
  (二)广泛宣传,开展培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使国土资源储量管理人员、矿山地质测量机构从业人员,矿山企业有关人员充分认识矿山储量动态监管的重要意义,熟练掌握工作要求和技术要求,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落实经费,力求实效。矿山储量动态监管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务求取得实际效果。要及时总结经验,重要情况及时向部报告。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