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中心
登录        电话咨询
 婚姻家庭

能否赶走强占我房子的贪婪家人?及,如何才算“尽了”赡养义务?

能否赶走强占我房子的贪婪家人?及,如何才算“尽了”赡养义务? 【问题】
能否赶走强占我房子的贪婪家人?及,如何才算“尽了”赡养义务?

【背景】
我家人类似于电视剧《欢乐颂》的“樊胜美”家,我父母重男轻女,用女儿填儿子。

我父母,与我弟弟弟媳及其一双年幼子女,六人共同居住生活在省会A市外环某商品房。
父母年近七十,月退休工资两人合计近一万元。
弟弟弟媳有固定工作有收入,却是啃老族,二人收入未明说也不负担家用,我根据二人工作内容和当地情况,估测二人合计月入至少一万元。
即、年收入在二十多万元的六口之家,一切家庭开销和义务几乎都是我父母二老在承担。
例如,从油盐酱醋买汏烧到全家商场购物买单外出旅游,从小孩子出生前产检医疗费到出生后抚养教育择校费兴趣费写作业家长会等。
例如,共同居住的该外环房子,房本是我父亲我弟弟弟媳三个人名字,户口本上户主是我弟弟。购房款一半是我父母现金支付的首付,一半是弟弟弟媳贷款,月还1千元。装修是我父母负责的,装修期间我陆续给了父母现金3万多元以资助。
例如,弟弟上下班用的汽车,购车款是我父母全款支付购买的,车辆在我弟弟名下。用车养车由我弟弟自行负责。
此外,弟弟弟媳仍经常以周转不灵为由(无不良嗜好),向二老伸手要钱,例如,给小孩办满月酒席的钱,例如弟媳回娘家全程路费生活费礼品费。

我是姐姐,在外地居住工作生活。工资收入没有六口之家多,但开源节流,能时常资助A市家人,以减轻二老被啃老的负担。
平均每年去A市探望他们几次,每次都带现金和礼物,现金每次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其实老人都舍不得花,转手就给弟弟一家了。偶尔我也带全家去旅游,六口人可以全程不带钱包两手插兜,我全包办。
三年前,在A市中环,我全款购买了一套二手房。
(购房前期的联系房中介看房、签中介合同都是我父母替我代办的,我还按照我父母告知的购房款金额一次性全款打至我母亲账户,银行打款单我有留存。
最终的房产交易手续,是我本人去A市房管局办理的,房产归我一人名下,房本也在我手里。当时有个小插曲,他们曾试图让我把该房归入弟媳一人名下,我拒绝了)
购房后,第一年出租,租金直接交给我父母,孝敬二老。
第二年,全家以该房离孙女小学近,为方便老人接送照顾小孩为由,要停租该房,二老和小孙女搬入住。我同意了。
第三年,全家以该房家居陈旧为由,自说自话刷新、添置个别家具后,弟弟弟媳及其子女立即住进了我的房子,二老回到外环房子住。还表示,中环房子将要被弟弟弟媳暂住几年还是永久使用谁也不清楚,要看弟媳的想法。我不同意。

【矛盾】
矛盾1、A市中环的房子。
我明确提出,拒绝继续提供我名下的A市该中环房给他们使用,并通知他们某日期前搬离我的房子。但他们不搬。
我父亲,“老子今天再住回你这中环的房,老子住闺女的房子天经地义!我就住一辈子不走了,看哪条法律能赶父母!这叫赡养老人!”
我母亲,“如果你把弟弟弟媳一家从你中环房子赶走,你就是要和我们一家六口撕破脸、闹分家、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
我弟弟,“一切是二老强迫我们住的,违不违法也是二老的问题,如果法院有事去找二老去,跟我媳妇和我没关系!”
我希望:如何通过合法途经,让他们离开我的房子?

矛盾2、赡养老人的问题。
一方面,我曾经邀请老人和我同住,老人拒绝,要跟儿子住。
另方面,我弟弟弟媳不承认啃老,反而认为,老人和他们生活,就等于“儿子一家承担了老人赡养义务”的意思。我离得远,就等于“未尽赡养义务”。
所以,他们认为,我在“子女分担赡养老人义务”中露面少,就应当用钱弥补,最好把钱直接给到弟弟弟媳,而且要定期,还要随二人需求增加金额。
我希望:签署赡养老人协议,明确赡养内容。协议中能否有效防止弟弟弟媳用老人做借口经常找我要钱,假设老人就医实际花了两千,还是从老人钱包里拿的,可弟弟弟媳说他们为老人掏了好几万什么的让我分摊虚假金额?另方面能否防止,当老人真需要治疗或伺候时,不会因为弟弟弟媳两手一摊“老人存款花光了!姐姐又不给钱!所以没法给老人治病找保姆”的不作为,从而导致老人治病照顾不及时没保障?
问题状态:已过期
提问人:煮豆燃豆萁(河南-郑州)
提问时间:2018-06-02 23:04
已有1位律师回答了该问题
咨询专业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 朝阳区

杨丽律师

北京 朝阳区

陈峰律师

辽宁 鞍山

萧贺林律师

内蒙古 赤峰


相关咨询
更多相关问题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京ICP备15035010号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