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投资骗局已经演变为行业顽疾,年年打假却仍年年频现。为了诱惑人们走进投资陷阱,施骗者也不断升级骗术,除了继续用高额收益作为诱饵外,还从头到尾全部伪装,不仅准备大量假资料,还不惜将施骗地点设置在影视公司办公地周围以博得人们的信任,导致一桩桩电影投资骗局不时上演。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内已有7起“打假”事件相继发生,涉及的电影作品或影视公司纷纷发布声明,澄清自身未曾出售版权或转让投资份额。
从剧本到App全副伪装
近一个月以来,诸如此类的“打假”声明接二连三地出现,累计已至少发生了7次。而电影投资骗局早已不是市场中的新鲜事,但屡次出现、屡次有人受骗,背后则不得不提施骗者用不断升级的骗术来迷惑人们。
“盖着公章的授权协议、转让合同以及各类电影项目介绍资料,这已成为电影投资骗局中必备的道具,也往往是让被骗者放下警惕的一组关键道具。”影视传媒行业分析师曾荣如是说。
事实上,近年来电影投资骗局频频发生,且其中不少均是以虚假的文件作为骗局中的道具,既然已有诸多前车之鉴出现,为何还是会有被骗者因虚假的资料而走入投资陷阱呢?
对此,小康表示,首先便是人们对电影投资制作等一系列环节并不了解,此前也大多没有看过真实的合同或协议,这便给施骗者留下可操作的空间。此外,施骗者准备的虚假材料也非常丰富,除了剧情简介,剧本、每日的拍摄计划、宣传营销计划、上线计划、后期分成规则等,各种材料全部都放在眼前,导致被骗者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选择影视公司周边施骗
为了迷惑人们进行投资,施骗者在选择商谈地点时也进行诸多考量,且除了以往电影投资骗局中出现施骗者租借假办公室,随后人走楼空的案例外,现阶段,更有部分施骗者铤而走险,选择在影视公司办公地附近施骗。
据制片人曹某透露,目前施骗者主要会伪装成两种身份,一种是直接假冒电影出品方,另一种则是假装拥有出品方委托转售投资份额协议的第三方公司,而冒险在影视公司周边施骗的大多属于前者,为的就是借助在周边商谈来降低被骗者的警惕心并蒙骗对方。“据我所知,他们会专门将被骗者约在办公地附近的咖啡厅等能够商谈的场所,穿着日常上班的服装,随身也会带着虚假的名片或是工作证,以此来伪装身份。”
为了更加凸显真实性,施骗者还会进行团体合作,如有的施骗者会两至三人同步设局,其中一人在与被骗者商谈时,或是中间打电话给另外一个人帮忙拿资料,或是假装偶然碰见打招呼等。
曹某表示,虽然不是影视公司的员工,却演得比正式员工还敬业,这也确实难以让被骗者轻易分辨出真假。与此同时,被骗的往往是日常与电影行业并没有深度接触的人群,且该类人群也不知该从哪些渠道进一步核对信息,因此以上信息在该类人群眼中便成为具有一定真实性的信息,最终上当受骗。
“电影项目基本不会向普通个人投资者开放,更不用说优质项目,往往一发起便会被大公司提前抢占,但被骗者却并不知晓这点。与此同时,不了解情况的被骗者往往是看到施骗者不断宣扬的短期获利数千、上万元分红,只听到施骗者说的一部电影可能会获得的数千万元或数亿元票房,便失去了平常的理性判断。”
虽然目前国家是支持电影投资,但是很多不法分子钻空子利用这一点诈骗投资人的血汗钱,投资人也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步:必须100%确定影片项目的真实性!
第二步:务必确定影片项目和该公司的关系!
第三步:务必对该影片的市场做具体的了解!
第四步:务必亲自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纸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