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比特币价格一度飙升,一边是内蒙古叫停虚拟货币“挖矿”引起关注。“挖矿”这一围绕虚拟货币产出而发生的行为,也再次被定义为“高耗能”“过剩产能”。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当前矿场主要分布地区对于挖矿活动态度不一,但挖矿能否为当地带来实质性帮助,还有待进一步考量。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挖矿也存在多方面风险。
挖矿”活动风向不一
继2019年4月险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产业政策已明令淘汰或立即淘汰的产业”后,“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再次被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明令禁止。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于2月25日发布《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指出,计划全面清理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4月底前全部退出,并严禁新建虚拟货币挖矿项目。
“挖矿”一词来源于比特币的产出方式,即矿机机主通过算力竞争获得比特币奖励的过程。随着包括比特币在内的虚拟代币价格一路上涨,“挖矿”也形成了包括矿机、矿场等在内的产业链。
“基于挖矿本身的资源需求,矿场当前大多分布在内蒙古、云南、四川、新疆等地区。”矿圈人士李洋(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挖矿产生的电力损耗极大,因此多集中在城市资源相对匮乏而自然资源更为丰富,且能通过风、水、火等能源产生电力的地区。对于有用电需求的矿场来说,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电力价格也更低,能够极大地减少挖矿过程中产生的成本。
交易情况难分辨
矿场遍地开花,普通用户又是怎么接触挖矿的呢?当前用户参与挖矿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部分用户积攒了充足资本,独立购买机器开设矿场;
二是购买矿机后,通过托管的方式将机器交付给矿场,由其进行管理并从中收取手续费;
三是通过向矿场购买云算力产品,即矿场拥有属于自身的矿机,向外营业让用户实现云挖矿。
其中,云挖矿是当前较为热门的方式之一。对于用户来说,可通过购买平台推出的算力产品转换为挖矿收益,无需承担矿机成本与损耗、管理费等成本。2017年,还有部分平台将用户购买的算力作为一种数字资产进行交易,期间产生的收益归本人所有,随着比特币价格的涨跌,算力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但现在没有再看到这一类交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