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应用
发布日期:2020-02-08 文章来源:互联网
摘要:在法律判决过程中, 证据支撑着法律评判的公平公正, 进而确保人民权益不受侵犯。现代社会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 随着电子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民事诉讼中也逐渐通过电子技术提供证据。在本文中作者将对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电子证据; 民事诉讼; 实际应用;
随着大众对互联网技术的逐渐了解, 信息化时代悄然而至。越来越多的司法事件都有电子产品的参与, 电子产品的重要性开始受到人民的关注。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不仅可以为案件审查提供真实可靠的证据基础, 还充分的保障了信息质量, 进一步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 庄严权威。当今社会, 互联网交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电子隐私、产权归属、计算机安全乃至肖像使用等问题随之出现。电子证据作为顺应时代而产生的新型证据, 需要与社会共同进步。
民事诉讼
一、什么是电子证据
电子证据指的是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先进的电子设备和信息技术, 以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下来的有关案件的全部信息。电子证据来源于电子设备, 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设备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信息记录, 比如智能手机, 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等电子设备都可以有效的帮助大众记录事件发生的过程, 与此同时, 随着多样化的电子技术逐渐应用到生活中, 电子证据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微信、QQ还有短信的聊天记录、通过相机记录的视频及图片、电话录音、日常消费的收付记录、银行汇款的操作信息以及电子签名等多类电子数据都可以成为法庭上的有效证据。
二、电子证据的特点
电子证据是以电子设备为载体进而呈现出来的信息, 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子证据具有无形性。电子证据在作为信息支撑出现时, 必须经过计算机等设备的处理, 才可以成为有形的证据并为案件处理提供有效帮助。同时由于电子证据是存在于电子设备中的, 所以为信息携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不仅可以将信息长时间保留充分的保留信息的原有状态, 还为信息的完整性、客观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为信息使用, 资料调取带来了很多便利。
三、电子证据收集原则
从普通的信息记录到可以为司法判决提供依据, 电子证据不仅需要满足法律条文中的有关规定, 在对其本身进行获取时也要注重收集方法的合理性, 即其主体、形式以及程序都要严格的遵从法律规定。电子证据由于本身的性质容易受到技术人员的篡改, 进而影响案件的真实性, 所以在收集证据时要严格遵守基本原则, 不给那些图谋不轨的人留下得逞的机会。
(一) 合法性
法律是规范我们一切行为的重要准则, 在对电子信息进行采集时更要注意遵守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 在收集证据时不能隐瞒欺骗, 不可以通过诱导、怂恿等方式骗取证据, 注意要从根本保证信息收集的合法性, 充分客观的呈现证据所反映的事实。在一个案件的证据收集过程中, 最重要的莫过于收集过程的合法性, 如果因为在此过程中出现问题, 而导致其失去法律效力, 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 科学性
现代社会人们的保密意识普遍提升, 各种软件, 各种设备都会设有密码, 因此如何科学而全面收集证据成为技术人员面对的难题。所以从电子设备中提取电子信息时, 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设备, 还需要技术人员高超的水平, 这样才有把握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清晰程度, 因此提取证据的科学性十分必要。
(三) 真实性
电子证据在法庭上具有足够的法律效力, 因此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尤为重要。对此国家有相关规定, 要求无论任何形式的信息收集都要经过仔细认证的核对, 在完成事实认定之后才会真正的成为有效的法律证据。所以法庭上的电子证据需要真实客观的反应案件的全部过程, 不得随意更改, 歪曲事实真相, 为案件处理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四、电子证据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电子证据逐渐被认定为诉讼材料的重要展示形式, 并广泛的应用到民事诉讼案件中。在保证证据合法性以及不会对公民权利造成影响的同时, 通过法律的引导, 电子证据可以进一步为人民权益提供保障。而那些经过非法手段取得的信息通常和客观事实有所差异, 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司法判决以及法律对人民的保护。这样的信息不配成为证据, 也不会被法律与广大的人民群众接受, 与此同时, 对信息进行更改的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五、结束语
电子证据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 以飞快的速度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 为司法诉讼, 民事判决提供了有利条件, 电子证据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基础虽然为案件处理提供了支撑, 但关于它的法律条文还不够充分。为了更好的提供证据, 保护人民权益, 完备的法律制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保障, 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 电子证据一定会迎来健全的保障制度, 使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一步提高, 为民事诉讼的解决提供便利, 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新。民事诉讼中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证据应用研究[J].法制博览, 2019 (07) :215.
[2]龚向前, 李寿平。"法律+科技"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 (02) :41-45.
[3]陈韬。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证据资格和证明力探究[J].法制博览, 2019 (04) :208+207.
[4]谢丽, 范冠艳。电子文件与电子证据领域中的真实性概念分析[J].浙江档案, 2019 (01) :13-17.
[5]王虹桥。电子数据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规则---以"微信证据"为例[J].法制与社会, 2019 (03) :17-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