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商业活动中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认定
发布日期:2019-09-24    作者:黄雪芬律师

【摘要】商业秘密的概念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在商业活动中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秘密这一法律概念的界定以及现代商业活动中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认定成为当下经济法领域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商业秘密、侵犯、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要件

一、侵犯商业秘密法律溯源

我国在经济法律体系中涉及到商业秘密相关内容起步较晚,商业秘密较为系统地成为一个法律概念是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当中的第66条提出“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稳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条文中明确提出商业秘密这一概念,并将其与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并列。此后20多年间,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经济法》等相关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商业秘密法律体系基本建立并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越发复杂,竞争越发激烈,由于我国保护商业秘密的立法较晚,目前仅有的对商业秘密认定及侵犯商业秘密的制裁的法律资源显得很不充足。同时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新模式、新特点的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商业秘密保护也面临更严峻的情况,我国的商业秘密法律体系暴露出了诸多的不足。如有学者认为,我国有关保护商业秘密刑事法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立法权限及其刑法规范的欠缺、可操作性不强等,这些都亟需通过完善相关立法予以健全。

二、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

商业秘密的认定是商业活动中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因而我国法律对其的认定条件也相对比较细致,在这方面,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概括而言,保护商业秘密就是对于他人商业机密、技术研究、商场竞争、以及劳资伦理的尊重和维护。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体系,对商业秘密的认定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构成要件。

1.不为公众所知悉

这是我国当下经济法律中对商业秘密认定的基本法律要件,也即商业秘密的秘密性,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能否成为商业秘密的前提即是不为公众所知悉,否则不管再有经济价值,再有实用性等,都不构成商业秘密。“不为公众所知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不被非特定多数人知晓,但商业秘密权利人不一定是唯一;二是至少在相关行业和领域,该信息是未被公布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悉的。在公开方式上不一而足,但只要该秘密已被公开,则不再符合此要件。

2.对权利人而言,具有或者可以产生经济利益

商业秘密的这一特征也可称之为价值性或经济性。正是由于其具有经济价值,才有保护的必要。商业秘密的价值可以是已经存在的或将来实现的,其特性在于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这也是人们保护商业秘密的初衷。“对于技术秘密来说,认定的唯一标准应是技术上的先进性,该技术信息能为权利人改进生产力,提高个体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3.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

权利人对商业秘密的自我保护也可以称之为管理性,这也是寻求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的前提。在此情况下,任何人通过不合法的手段获取该商业秘密都是侵权,如果一项商业秘密没有被采取保密措施,那么它与一般的进入公有领域的信息也就没有什么区别,就谈不上是商业秘密,也就不需要给予特别保护。根据这样的法理要求,我国法律在认定商业秘密时,明确规定并要求权利人必须以明确的保密措施来表明自己的维权态度。

三、现代商业活动中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认定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构成依赖于我国法律对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的认定,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将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划分为以下几类:

(1)获取权利人商业秘密的手段不正当,例如欺诈、胁迫、盗窃等。这主要是指商业秘密所有人以外的其他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商业秘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法律体系着重强调对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获取”,即只要行为人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了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不论是否泄露或者使用,均视为该行为已侵犯权利人商业秘密。

(2)对于采用非法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进一步进行披露、使用和传递或者提供给其他第三方使用等行为,这是对于商业秘密权利人的进一步侵害。在这一方面,我国法律还特别明确规定,对于明知所使用的商业秘密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取但仍使用的,同样视为侵犯权利人商业秘密,需承担相应法律结果。

(3)双方对于商业秘密的使用有相关约定,但“行为人违反约定或者超越权利人赋予的权限,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视为对权利人商业秘密的侵犯。”这表明即使行为人在合法获得商业秘密后,也不能违背保密协议而披露相关信息。

从构成要件的角度来看,商业活动中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其构成则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上的故意。主观上的故意是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认定的基本主观要件,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有关商业秘密的侵害行为,行为人必须在主观方面有故意的过错,若缺失主观上的故意,则只能在法理上断定为过失或者重大过失。

(2)权利人客观上存在有效的商业秘密。权利人是否具有有效的商业秘密,是法律上认定是否侵犯商业秘密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司法部门一般委托鉴定部门或者专业鉴定者对权利人是否具有有效商业秘密进行鉴定。若行为人“侵犯”的信息不满足商业秘密构成要件,则不构成对权利人商业秘密的侵犯。

(3)行为人确实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商业机密的获取与使用并不绝对是违法的,在双方约定或者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是合法的,侵犯行为必须是行为人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不正当手段主要有胁迫、利诱、盗窃和其他违反社会公德或者商业道德的行为等,对于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使用、披露商业秘密的,可以认定是对权利人商业秘密的侵犯。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