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刑法总论考点: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分
发布日期:2018-11-15 文章来源:互联网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分
1.在认识因素上,直接故意是明知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间接故意是明知可能发生。如果明知必然发生,就只能是直接故意。
【注意】行为人如果明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但是又“放任”,仍是直接故意。因为所谓放任,要求存在可能发生或可能不发生这两种结果,唯有如此,才会有发生也可以、不发生也可以的放任心理。如果只有必然发生这一种结果,那么就不存在放任心理。
例如,甲想杀死乙,看到乙和丙坐在华山缆车上,一边想:“乙,你死定了。” 一边想:“丙, 我真不想让你死。”仍砍断缆绳,乙、丙死亡。甲对乙的死亡是直接故意。甲对丙的死亡,貌似“放任”而非直接追求,但是因为明知砍断缆绳,丙必然死亡,所以也构成直接故意。
放任,是指听之任之,发生也可以,不发生也可以,结果的发生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例如,甲在某火车站候车时,公文包被盗,于是在候车室到处寻找。甲在乙的身边发现了与自己的公文包极为相似的包(此时乙正在打瞌睡),明知该包既可能是自己的,也可能不是自己的,但仍然取走。甲回头打开一看,并不是自己的公文包,但并没有退还给乙。甲是否构成盗窃罪?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甲构成盗窃罪,是间接故意。
2.在意志因素上,直接故意是希望发生、积极直接的追求,间接故意是放任发生。所谓放任,是指听之任之,发生也可以、不发生也可以,完全漠视。
3.在事实认识错误的场合,行为人是直接故意而非间接故意,更不是过失。不能因为事实认识错误而否定故意。
例1,甲欲杀死乙,误以为丙是乙而开枪,丙被打死。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于丙的死亡,甲是直接故意,而非间接故意。
例2,甲欲杀死乙,得知乙在值班室,便放火烧值班室,实际上是丙在值班室,烧死了丙。 对丙的死亡,甲是直接故意,而非间接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