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间接作用
发布日期:2018-09-03    作者:余谭生律师
商业秘密律师-侵犯商业秘密罪的间接作用

 
 
摘要: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长昊商业秘密律师通过多年的商业秘密案件办理经验,阐述了商业秘密的内涵、特征及其法律保护, 分析了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构成,并将商业秘密侵权行为与《刑法》有关条款在适用上作了比较。
关键词: 主观方面; 应知; 立法本意; 过失
一、对立法本意的揣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的立法本意。对比新《刑法》 第 219 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 ) 10 条 之规定, 我们发现新《刑法》 是直接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在加入损害结果和量刑幅度之后而纳入 刑法范畴的, 因此, 在刑法条文中首次出现“应知” 这一法律术语。
 “应知” 这一法律术语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共出现两次, 即第 9 条和第 10 条。第 9 条第 2 款规定: “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 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关于它的立法本意, 我们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释义》一书中窥其一斑, 它对第 9 条的“明知或者应知”这样解释:“本条第 2 款对实施虚假广告的其他主体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即将其他主体实施虚假广告时主观上‘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形视为故意。所谓‘应知’ , 是一种可预见性” 。而对第 10 条的解释是:“本条第二款是对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的禁止性规定。??本款所称明知或者应知, 是一种客观上的 ‘预见性’ , 不以违法者自述为准” 。该释义属于《法规释义丛书》 , 系由国务院法制局协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写, 由参加起草、审查法律、法规的同志撰稿, 由此可知, 它从侧面真实地反映了立法本意。
 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 首先, 不论是明知或者应知, 都是故意; 其次, 明知或者应知是一种客观上的 “预见性” , 也就是说只要查明客观上应当知道即可, 不管违法者是否自述不知等辩解, 是一种视同故意 的情形; 最后, 由于是故意, 应排除应当知道而确实 因疏忽大意而不知的过失情形。这里的立法本意是 想用诉讼上的高效率来保证实体公正, 因为在有些 情形下, 要证明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出于故意或者过失, 是非常困难的,并非想处罚过失。
 2新刑法的立法本意。立法机关在修订新刑法时 , 直接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第 10 条的规定纳入刑法第 219 , 对此基本沿用了原来的立法本意, ,“由于第三人不是获取商业秘密的直接责任人, 因此, 第三人主观上必须是明知, 才构成犯 罪” 。 这里, 立法机关显然想说的是, 由于第三人的罪责一般来说轻于直接责任人, 直接责任人构成侵 犯商业秘密罪尚且只能由故意构成, 而第三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还包括过失, 显然不协调。因此, 第三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 才构成本罪。
二、对“应知”的深层理解
“应知” 在刑法领域的出现, 据笔者现有资料考究, 始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1992 12 17 日《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8 条第 1 , 该款规定:“认定窝赃、销赃罪的‘明知’ , 不能仅凭被告人的口供, 应当根据案件的客观事实来分析, 只要证明被告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窝藏或者代为销售的, 就可以认定。” 这里, 两高用“应知” 来解释 “明知” , 其目的是通过简化的证明过程来提高诉讼的效率, 是“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的指导思想在刑事诉讼领域中的体现。应知的行为与明知的行为在司法理论上是同等对待的, 即它们产生相同的法律后果。在民事责任的 过错责任中, 故意与过失都是民事责任的主观条件, 而且过失是最常见的过错形式, 在通常情况下, 故意与过失并不影响赔偿责任的范畴。就是说, 过错形式与程度不影响行为人的民事责任。这是因为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赔偿责任。行为人的过错形式与程度, 对于被告一方来说, 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所以, 对民事责任本身也没有多大意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 法》第 10 条第 2 款显然将明知与应知一视同仁, 即二者产生相同的法律后果, 在此并无不妥。刑事责任则不同, 由于刑事责任具有惩罚性, 不以赔偿被害人的损失为目的, 而是以预防犯罪为目的, 所以必须重视行为人的罪过形式及程度, 因为罪过形式及程度, 说明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 主观恶性的大小又说明行为人教育改造的难易程度。因此, 是否追究刑事 责任不能不考虑行为人的罪过形式与程度, 行为人过失侵犯商业秘密时, 可以通过承担民事责任来解决, 将其犯罪化就不符合立法宗旨及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为阐发立法原意, 有必要对“应知”作合理的解 释。笔者认为,“应知” 应是一个推定概念, 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多样性。为防止行为人以“不知”推卸责任, 同时为提高诉讼效率, 只要一般状况下应当知道, 或者行为人稍作审查即可发现的, 就是应知, 它是明知在诉讼和司法实践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即行为人辩称“不知”而有证据表明行为人应当知道的情形, 但是, 这里应排除行为人应当知道而确 实因疏忽大意的过失而不知或者因客观情况不可能 知道的情形。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