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标准、项目、证据
发布日期:2017-10-19    作者:110网律师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1——赔偿项目
 
2004年道交法正式实施前,交通事故人伤赔偿依据的是国务院1992年开始施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其中对交通事故人伤的赔偿项目和计算依据均有专门的规定。而从200451日开始,道交法及条例正式实施,上述处理办法同时废止,交通事故人伤的赔偿依据的标准就变为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不是专门针对交通事故赔偿而制定的,它适用于除国家赔偿、工伤赔偿之外的所有民事赔偿。作为民事赔偿的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这一标准是目前交通事故的人伤赔偿能够依据的唯一标准。与前面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相比,这一标准赔偿的范围更为宽泛,因其出台时间较近也更为合理。这一标准,也是目前交通事故人伤案件诉讼中,法院判案所依据的主要标准。因此,了解交通事故人伤赔偿的项目和计算办法,在处理交通事故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按照这一司法解释,交通事故的人伤赔偿主要有以下项目。除此之外,对于受害人提出的其他赔偿,我们完全可以驳回。
人身伤害的常规赔偿项目有:
医疗费;
误工费;
护理费;
交通费;
住宿费;
住院伙食补助费;
必要的营养费。
因伤致残的在常规项目上增加以下项目:
残疾赔偿金;
残疾辅助器具费;
被扶养人生活费;
康复费;
护理费;
后续治疗费。
受害人死亡的在常规项目上增加以下项目:
丧葬费;
被扶养人生活费;
死亡补偿费;
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费。
受害人或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的,还应赔偿:
精神损害抚慰金。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2——医疗费  
医疗费是交通事故人伤赔偿中最基本的项目。可以说,只要有人伤赔偿,就必然涉及医疗费。如果不存在医疗费用(含检查费)的赔偿,也就不存在人伤的赔偿。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
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赔偿义务人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异议的,应当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医疗费的赔偿数额,按照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数额确定。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但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
法律认定标准
关于医疗费的认定标准,法律的规定很简单,就是六个字:凭据据实支付。
凭据,指的是赔偿必须是有相关费用票据,并且必须有足以证明相关病情的资料,包括医疗费收据、病历、诊断证明等。
据实,指的是赔偿的费用必须是已经实际发生的,且必须是必要和合理的。这里有两个概念。一是必须是实际已发生的。对于尚未发生的,可待实际发生后另行索赔。同时,法律为了方便当事人双方一次性了结事故,又规定对于将来确定发生的费用,如后续治疗费、康复费等,且金额容易确定的,可以在赔偿时与已发生费用一起一次性赔偿。二是治疗费用必须是必要合理的。即便有相关的凭据,是已发生的,但如果受害者的治疗费用与伤情无关,或者说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致害方完全可以提供反证,不承担赔偿责任。
保险认定标准
在医疗费的认定标准上,保险赔偿与法律规定的事故赔偿标准有着一定的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赔偿的范围。按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事故赔偿没有明确费用认定的标准,但无论是交强险条例、条款还是商业险的条款,却均对保险赔偿有明确的规定或者约定。
国务院颁发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参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的有关临床诊疗指南,抢救、治疗道路交通中的受伤人员。《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第十九条: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赔偿范围、项目和标准以及交强险合同的约定,并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的交通事故人员创伤临床诊疗指南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标准,在交强险的责任限额内核定人身伤亡的赔偿金额。各保险公司现行执行的行业统颁条款ABC三款商业险中涉及到人伤的赔偿方面也均有类似的表述。因此,保险赔偿中,是在前述法律大框架下,也即凭据据实支付的前提下,又具体限制了赔偿范围,即限制在交通事故人员创伤临床诊疗指南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标准以内。所以,现在的保险公司均聘任了具有丰富经验的医生作为人伤核损人员,对客户提供的医疗费用按照医保标准进行审核。
索赔凭证
由于医疗费用的赔偿是凭据支付,因此无论是双方调解还是保险索赔,索赔凭证就显得十分重要。实际操作中,需要提供的医疗费用资料主要包括:
诊断证明
住院证
出院证
门诊医疗费收据
住院医疗费收据
病历复印件
住院费用和用药清单
转院的要求有转院证明
外购药的需要有相关证明
上述证据致害方在赔偿受害人时应要求受害方提供,同时在保险索赔时提供给保险公司。
注意事项
虽然医疗费的赔偿原则和规定较为清楚,但由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医疗费用的赔偿却存在较大出入。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首先要明确事故赔偿与保险赔偿并不完全是同一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事故中双方当事人的赔偿依照的是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其中并未明确赔偿的范围,其标准仅为必要合理。而保险赔偿则在前述法律标准内,进一步明确了赔偿的标准,即交通事故人伤诊疗指南和医保标准。因此,正常来讲,双方的赔偿差异肯定是存在的,就是说致害人赔偿受害人的费用即便是必要和合理的,仍然会高于保险的赔偿金额。二是保险赔偿是有限额限制的,交强险的赔偿总额虽然有十多万,但具体分成了医药费和死亡残残补偿两大块,特别是医药费的限额较低,目前为1万元,对于大一点的事故,将无法满足。三是与交强险不同,在商业三者险中,精神损害赔偿是除外责任。明确了这一点,交通事故双方当事人才能在事故调解或诉讼中有理有据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不以任何一个标准形成理解的偏颇,从而混淆视听。
其次关于必要的和合理的标准问题。法律的规定很简单,如果我们一定要找寻相关的依据,那么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可以算是一个标准。问题的关键是,虽然有相关的法规要求,但是受利益驱使,我们的医院在救治交通事故伤员的时候,并不会按照上述标准来进行,反而因为被治疗人和出钱人不一致,甚至在某些医院还会比普通的患者更无端加大医疗费用。对这一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随意放弃自己的权利,要跟踪治疗过程,让医院明确我们知晓法律的规定,使治疗过程更为合理,甚至可以在双方诉讼中要求剔除不按诊疗指南救治的费用;另一方面实际操作中也要掌握必要合理,特别是现阶段下,无论是交警队、法院,还是保险公司,都并没有奢望医疗机构完全执行诊疗指南,因此治疗费用只要不是救治伤情无关的,一般都会认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虽然法律规定了异议可举证的权利,但真要举证的话,其实还存在很多困难。因此,我们只要能将明显不属于必要合理范畴的费用剔掉,就可以接受了。
第三,救治医院的选择问题。以前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受伤人员应在县级以上医院治疗,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受伤人员得到较好的治疗。目前的法律法律及保险条款虽然未明确应当是县级以上医院,但出于对生命的负责,一般要求就近在当地县级以上医院进行治疗。对于需就近紧急救治的,如外伤等,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的相关票据也应认可。轻微伤者在乡镇医院就诊的,一是要注意金额,应为小额费用;二是要注意真实。对于转院治疗,《司法解释》并未进行明确的限制,因此应符合转院治疗的常例,即病情需要,且必须有治疗医院的转院证明。
第四,关于住院时间长短的问题。这是现实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虽然规定了必要合理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正常理解的需要住院才住院,不需要住院就出院,但实际上偏差很大。由于很多伤员出于赔偿的原因,往往能够出院也不出院,把住院当成谈条件的筹码,导致住院时间过长。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例,住了一年又八个月,其中真正治疗的时间仅为两个多月,其余一年多的时间就因为谈不拢赔偿问题不出院。到医院调查时,医院也称没办法,而且病人也不在医院住,但长期占据床位费,不断拿药。遇到这样的事情,除了坚决抵制或者妥协,确实也没什么好办法。还有一种情况,比如骨折,进行初期治疗后,在医院养也行,回家养也行,结果有的伤人以回家养为前提,双方共同协调一个赔偿金额提前调解,而到保险公司索赔时却因没有费用凭据得不到补偿。所以住院时间的长短,要取决于病情。如果不再需要住院治疗,要坚决抵制赖在医院的做法,必要时搜寻相关证据以便诉讼时使用。反之,如果确实需要住院治疗,也不要为了省事就协商解决,因为医疗费用遵循的就是凭据已经发生的原则。
第五,关于院外治疗。住院期间发生院外治疗费用的,应有住院医生的书面意见并加盖医务部门印章方可承认,伤者自行外购药的可不予承认。由于本院不具有相关设备,需到外院检查和治疗的,应有主治医生的书面意见,并经医院加盖医务部门盖确认,方可认可相关费用。
第六,后续治疗费。从法律的规定严格来讲,是在造成残疾需要进行后续治疗的方可赔付。但在实际中,由于未形成残疾的,也需要发生后续治疗费用,因此医生诊断证明确定需要继续治疗的,其后续治疗费也会得到认可。如果是实际发生的,以实际发生费用为准。如果未实际发生的,以医生出具的治疗费用意见为准。如果医生出具了继续治疗的建议,但未对费用出具意见的,双方可协商确定。保险公司核损时,一般首先由人伤核损人员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出具意见,然后与客户进行确认确定。双方答不成意见的,会要求出具相关医疗的意见。
第七,二次手术费。二次手术费是交通事故人伤治疗中常见的项目,特别是对骨折植入钢针的病人来讲,一年后行取出术基本是必然的。二次手术费用如果需要提前赔付的,一般应由医疗机构主治医生出据具体意见,作为赔付的依据。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医生出具意见的少之又少,因此依然在赔偿中采取的是双方协调的方式。在保险理赔中,如果医生出据了需要二次手术的意见,但未对费用给出明确意见的,一般首先由人伤核损人员根据病情和相关标准确定费用金额,然后与客户协商,其金额一般以首次治疗费用的20%为限,最高不超过30%。
第八,诱发疾病的治疗费用。现实中常见明显不属于事故伤情的治疗费用,声称是事故致伤诱发产生的。对这些费用,一般不予认可。如果确实存在事故损害对发病有因果关系,可协商确定。保险理赔中,一般核定的原则是不超过50%。
第九,关于索赔单证。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医疗费用的赔偿基本原则是凭据支付,因此索赔单证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险理赔时,保险公司往往会要求提供尽可能详细的医疗资料,包括诊断证明、医生建议、出入院证、病历复印件、收费凭证、检查拍片等。但是,由于事故双方当事人在赔偿调解时并没有要求这么多的资料,往往赔偿后无法再找到三者索要,因此到保险理赔时,再索要这些资料已不现实。所以,一是事故双方在赔偿协调时,致害方要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对赔偿的每一事项均要求对方出据相应的资料作为证明,不能等赔完了再去索要。二是如果当时确实没有索要除医疗费用票据和诊断证明以外的资料,也可不必向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公司将根据此情况到医院进行调查。现实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保险公司人员要求必须提供病历复印件、费用清单等的要求只是常规要求,被保险人如果确实提供不了的,可如实相告。如果还要求必须提供,可讲清道理,要求保险公司自行前往医院调查。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3——误工费   在交通事故的处理中,误工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受害人遭受损害到治愈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劳动这一段时间内,因无法从事原有的正常工作或劳动而失去或减少的收入;二是指受害人死亡的,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形成的误工损失。
同医疗费一样,误工费也是交通事故人伤中最基本的赔偿项目。只要受伤,并因伤休息,就必然会存在误工费的情况。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规定: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地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规定:
......
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法律认定标准
如何理解上述规定呢?其实说到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误工时间,二是日均收入。
关于误工时间。法律的规定很明确,如果仅是受伤,那么误工时间长短以治疗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为准。如果伤害造成了残疾,那么误工时间可以从受伤之日起,计算到定残日的前一天。因为定残后将给予残疾补偿金,因此不再给予误工费。
关于日均收入。法律规定认定的标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固定收入的,比如国家工作人员及有固定工资的工薪阶层,可以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也即误工时间乘以其实际的日均收入就是误工费。另一种是无固定收入的,如生意人及短工人员等,收入不够稳定,无法提供日常的收入状况的,则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也就是按其最近三年的收入计算出其日平均收入乘以误工时间来确定;如果受害人不能举证其最近三年的收入的,则以其从事工作的相同或相近行业上一年度的平均工资进行确定。
严格来讲,法律意义上的误工损失,仅计算受害人本人或死亡的受害人近亲属参加丧葬事宜因事故的发生形成的误工损失,也就是说因病或因事导致无法工作实际减少的收入,实际收入未减少的,不需赔偿;恢复正常劳动能力后收入减少的,也不予赔偿。
保险认定标准
在误工费的认定标准上,保险理赔与法律规定完全一致。但由于在证据的提取上,法律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但在现实中不到诉讼的程度,往往无法提供。即便是到了诉讼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证据也无法齐备。因此在保险的理赔操作中,就有一些比较现实的办法来灵活处理,但前提必须是保险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否则还要以法规规定的证据为准。
一是关于误工的时间。住院期间肯定属于误工时间,需要证明的是出院后还需要全天休息多少天。法律规定以治疗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为准,但现实中能够拿到医院证明的少之又少,即便受害人或被保险人要求医疗提供,也因种种原因不能如愿。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要求客户提供医院证明无疑将阻碍赔案的顺利处理,因此保险公司一般是根据伤者的病情,参照《人身伤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的规定,由自己聘请的有医生从业经历的人伤核损人员首先确定一个误工时间,然后与被保险人进行协商,双方同意的即作为误工时间。如果双方最终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则仍然按照法律的规定,由被保险人提供误工时间证明来解决。
二是关于收入状况的确定。有固定收入的,如果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业或大型的企业,由于在工资的管理上严格规范,能够提供真实的劳资证明,保险公司一般会按照工资证明进行赔付,其中对于收入较高的一般会要求提供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证明,以增强收入证据的可信度。而对于那些私企、个企等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由于水份较大,可信力较弱,保险公司往往会套用其从事工作的相同或相近行业上一年度的平均工资进行确定。对于无固定收入,又无法证明其从事行业的人员,如小生意人、农民、短工人员等,不能因为无收入证明就不予赔付,因此一般会参照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人均纯收入标准来给予补偿。
三是关于证据的效力认定。由于事故处理过程中,致害方或交通事故调解方对于受害人提供的证据并不严格甄别真假,因此到保险理赔这一环节时,所提交的索赔材料真实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保险理赔时并不完全按提交的证据资料来计算。一般来讲,在出险后,保险公司在对人伤的查勘过程中就要了解受害人的户口、工作及收入情况,到理赔中发现不一致的地方,特别是不尽真实的工资证明,保险公司一般会按照相同相近行业的工资标准进行协商确定。如果被保险人不同意的,将再次实地调查,并将以调查的结果作为赔付依据。
四是关于参加事故处理人员的误工费。虽然法律只规定了死者近亲属参加丧葬事宜的误工费,但在实务中,由于以前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影响,很多事故双方调解协议中,对于严重残疾的受害人或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参加事故处理导致的误工费也进行了分项列明赔偿。面对这类问题,保险公司在核定损失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赔付,但对赔偿的人数和时间会有一定的限制。
索赔资料的相关要求
误工费的索赔材料很简单,只需要误工时间建议和收入证明,但在实务中能够提供误工时间的并不多,收入证明也不够规范。在审核受害人提交的证据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内容:
1
、医疗机构误工时间证明:要求必须是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需主治医生出具,加盖医务章。一般的语句描述是建议出院后休息多少天。
2
、收入证明:主要是有固定收入人员的需要提供,第一等效力的是受害人所在单位受伤前两到三个月的工资表、工资条、税单等复印件,需单位在复印件上盖章确认,这样的资料可信度最高。第二等效力的是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须由单位劳资部门出具,并由单位负责人签字,加盖单位印章。收入证明明显超过当地行业平均收入的,例如一倍以上的,一般还要要求对方提供纳税凭证或劳动合同及职务聘任等资料予以佐证。严格来讲,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最好能够说明受伤人员因伤休息的时间,以及单位因此未按标准支付工资的情况。
3
、参加事故或丧葬处理人员的误工时间和收入证明同上,但一般来讲,此类赔偿较少,实务中能够见到证明的很少,保险公司在核损时会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标准酌情赔付。
注意事项
1
、索赔资料的准确提供非常重要。提供由于误工费主要依据证据来赔付,因此索赔材料提供的越具体越真实,保险的赔付越准确越及时。如果无法提供,一般来讲为简化理赔程序保险公司将根据实际情况出具自己的赔偿意见征求被保险人的意见。如果索赔资料涉嫌作假,保险公司将进行调查,影响赔付的速度。
2
、在事故处理中要了解掌握误工赔偿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从目前的现实来看,事故中出现的虚假误工收入证明比比皆是,从而也导致保险公司对此进行严格的审查或调查。由于事故处理在前,保险理赔在后,因此在事故处理中,被保险人必须要提前了解受害人真实的职业和收入水平才能够与后续的保险理赔一致。如果一味相信受害人所提供的资料证据,有可能在保险理赔中被保险公司查清事实,从而核减赔偿。因此,致害方在事故处理中必须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水平,即便因各种原因必须要多支付赔偿的,也应该在搞清事实的基础上,说在明处,不能稀里糊涂将不合理的损失分摊在各个项目中,以免给以后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
、关于法律规定的误工收入减少的问题。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误工费来讲,是指受害人因伤导致无法工作而实际减少的收入,但现实中一般都以受害人的误工时间,按受害人的日平均收入来计算赔偿,并不强调是否实际减少。由于有固定收入的受伤人员,如公务员和大型企业员工,往往并不会因为请假而使应得的工资全部失去,因此严格来讲并未形成足额的误工损失。特别是工作期间或因公受伤,更是不会有任何的误工损失。但是,在现实中,受伤人员是不会因此而不要求赔偿误工损失的。对这种情况,目前法院判决和保险理赔中都没有严格的予以减免,也就是说只要如实提供了误工时间和收入证明,即便受害人未因此减少收入,保险公司也将进行赔付。因此,在事故调解中,可对此不强行要求减免,毕竟受害人的索赔不会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来要求,对此予以适当的放宽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4
、对于未达工作年龄或离退休人员,或者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由于一般不存在收入减少的问题,因此一般不予支付误工费用。但是有技术的离退休人员确实进行返聘的,可提供相关的证明和证据,只要是真实的,一般也予以补偿。
5
、学会提前向保险公司了解相关信息。为减少人伤理赔中的水份,目前大部分的保险公司对于人伤案件信息的掌握都提前了,特别是与以前相比,加强了对于伤员的相关情况的调查和掌握,误工费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项目。因此,被保险人在处理事故最终达成协议前最好能够与保险公司进行沟通联系,互通相关情况,以免你支出去了,他去经过调查后据实赔偿,使自己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4——护理费 通俗的讲,护理费就是护理人员的误工费。因此,护理费的确定,与误工费的原则性规定基本相通。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规定:
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受害人定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二条规定:
超过确定的护理期限、......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付护理费、......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赔偿权利人确需继续护理、......,人民法院应当判令赔偿义务人继续给付相关费用五到十年。
法律认定标准
以上的规定非常明确,我们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1
、护理费的确定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即护理人员的收入,护理的人数,护理的时间,三者相乘就是最终的护理费金额。
2
、护理人员的收入确定,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护理人员有收入的,按误工费的方法计算,即有固定收入的,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不能举证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第二种是护理人员无收入的,或者是雇佣护工的,按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
3
、护理的人数,法律规定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多于一人的,可以按照意见确定护理人数。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按照实际参与护理的人数来确定的,而是按照病人身体状况的需要来确定护理人数的。
4
、护理的期限的确定,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这与以前执行的住院期间才给予护理费用是有区别的。什么是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标准,我们可以参照1996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来理解,即生活自理范围主要包括下列五项:(1)进食;(2)翻身;(3)大、小便;(4)穿衣、洗漱;(5)自我移动。上述五项中都不需要护理,就不需要支付护理费。
5
、伤残后的护理,有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护理时间的确定,法律规定,因残疾不能恢复自理能力的,可根据受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20年。如受害人生存期满20年仍继续健在的,确需护理的,可继续向法院起诉要求支付护理费五到十年。二是要合理确定护理级别,应当根据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来确定。关于护理级别,参照卫生部《医院工作制度》,可分为四级,即特别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我们在医院病床床头的小牌上常能看到这样的字样。
护理费的法律规定看似简单,但在实践中却并无绝对的标准,因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从司法判例看,类似的情况,不同的判决也确实差别较大。
保险认定标准
在认定标准上,保险完全执行法律的规定。但由于法律的规定很多都比较含糊,给予法官的裁量权利较大,因此保险公司不可能象法官一样去主观认定相关的费用,而是选择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然后与客户沟通赔偿金额,取得一致后予以赔付。而对于事故双方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判决的结果,只要采信的证据不存在虚假问题,保险公司则予以接受。保险公司采取的常规认定办法如下:
1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具体在本系列文章(4)中有详细论述,可参照。
2
、护理人员无收入的,当地有护工市场发育较好、标准较为明确的,优选按护工劳务费的标准计算。但除发达城市外,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大量的市、县级城镇并无完善的护工市场,也没有切合实际的劳务费标准,因此一般会参照护理人员的户口情况,按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计算。
3
、护理时间的确定。住院期间肯定计入护理时间内。出院后,主治医生有明确护理期限建议的,一般会据此计算。实务中更多的是医生没有出具具体的需要护理期限,则一般由保险公司人伤核损人员,根据受害人的治疗情况,结合医学相关规定,首先出具一个护理时间的意见,经被保险人同意后作为最后赔偿的依据。如双方协商不成,则要求出据主治医生的意见。
4
、伤残后的护理费用的确定,由于法律的规定十分模糊,一般都是由保险公司根据事故双方的调解结果,与被保险人协商确定。但是,由于涉及这方面的赔偿,一般金额较大,实务中双方达成调解的很少,大部分都是通过法院诉讼确定的,因此,保险公司会按法院的判决来作为理赔依据。
5
、关于护理级别的使用。法律规定中护理人员无收入的,应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标准计算,同时定残后的护理,也规定应考虑护理依赖程度的因素。但由于具体如何挂钩,没有更明确的规定,因此保险公司在提出护理费意见时一般不会根据护理级别减少护理费。
6
、护理人数的确定,原则上为一人,如确实需要多人护理的,需要提供主治医生的明确意见。如果没有医生意见但病情确实需要的,保险公司人伤核损人员也可特殊酌情作出多人护理的意见。
索赔资料的相关要求
同误工费的要求类似,护理费的相关索赔资料也较为简单。但由于资料会直接成为理赔计算的依据,因此完善、准确、真实就至关重要。
1
、护理人员收入证明。护理人员有收入的,要求提供收入证明,收入证明的效力可参见本系列文章(4)中关于误工费证明的阐述。
2
、护理时间。住院期间是当然的护理时间。出院后,原则上根据收治医院主治医生的护理意见确定。因此,如果能够注意到或者有条件,应要求受害人提供有明确护理时间的资料。
3
、护理人数。需要赔偿1人以上护理人数的,均应要求主治医生出具需几人护理多少天的明确意见。
4
、雇用护工护理的,要提供劳务发票,同时要注意收费标准是否与当地的价格标准及护理级别相符。
注意事项
1
、由于保险理赔是双方调解赔偿完毕后才实施的,因此对护理费资料的申核,要求当事人必须在调解时就要先行进行。对于一些不合常规的,或者提起诉讼的,应提前进行调查,以掌握真实的资料。
2
、实务中,对护理时间和护理人数,由于种种原因,主治医生不愿意出具具体的意见,因此在赔偿调解时最好能够咨询一些医学的专业人员,以便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和人数。这样,在后来的保险理赔中与保险公司人伤核损人员协商时,也能够做到合情合理。
3
、由于实务中医生对护理时间和护理人数不愿意出具意见,因此如果受害人提供的资料上十分明确地有这些意见且超出常理时,就要甄别这些证明的有效性。如果是人情证据,或者特权证据,一定据理力争。否则,对自行承诺或支付的赔偿金额,保险公司有权重新核定。
4
、实务中,护理费的金额一般较小,争议也不是很多,因此遇到大额护理费索赔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认真核对。
5
、实务中,护理人员收入证明的虚假情况较多,特别是容易发生证明上的人员与实际护理人员不一致、护理人员单位作假及护理人员证明中工资虚高等问题。因此,要在对受害人员的探视中就注意掌握相关情况,以便调解时能够据实支付。特别是对于提起诉讼的,一定要要求律师对受害人所提供的护理人员收入证明进行调查,如果虚假的提出反证。
6
、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相关人员的沟通,最好能在与受害人达成协议前,就对保险理赔金额做到心中有数。即使因种种原因,需要多出赔偿金的,也要明明白白。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5——交通费   交通费是指因交通事故的发生,导致受害人就医过程中产生的交通费用。在交通事故人伤案件的赔偿中,交通费的赔偿相对比较简单。说简单,并不是双方没有争议,而是因为交通费用的赔偿数额较小,因此不会成为分歧的焦点。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规定:
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规定:
......
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还应当赔偿......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
法律认定标准
正确理解上述规定,并不复杂,主要有三点:一是据实报销的原则,即交通费用是因为在就医过程中实际产生的交通费用;二是不仅包括受害人的交通费用,也包括必要的陪护人员的交通费用,还包括受害人死亡后其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三是以正式票据为准,票据应当是真实发生的,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保险认定标准
保险的认定与法律完全一致,但在实践中,因所提交的票据大多不符合据实发生的要求,因此核减较多,大多是与客户进行协商确定一个双方均能认可的金额。
索赔资料的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交通费索赔资料的要求很简单,但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要达到法律的要求其实并不简单。因此,在赔偿时就应提前审核好相关票据,以免保险理赔中被剔除。
1
、严格按照据实发生、据实报销的原则,票据必须与就医的时间、地点、次数相符。就医过程中产生的交通费主要包括受害人送往医院的车辆费用,转院的车辆费用,按医嘱外出检查的费用。陪侍人员必须是必要的,人数应为合理的,其交通费用也必须与病人的就诊情况相符合。
2
、应提醒受害方妥善保管票据,以免形成费用真实,而票据不真实的情况。实践中充斥着大量的类似情况,在就医过程中不注意保管票据,临到赔偿了才四处找票,结果就会出现凑数额的情况。特别是出租票连号提供的大额交通费,会在保险理赔中予以大量的剔除。如果连常理都无法解释,不合情理,肯定在较为严格的理赔过程中受到置疑,并予以核减。
3
、交通事故交通费用的赔偿并未像国家工作人员出差一样有严格的标准规定,因此,只要是真实发生的,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索赔,切忌错误理解找其他票据而形成人为的假费用。比如坐飞机了,就要如实提供飞机票,租车了就要如实提供租车费用等。
4
、现实中可能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只要符合据实发生的原则,只要是符合常理的,一般仍能得到认可。比如现在私家车较多,如若就医过程中使用自己的车辆,那么汽油费和过路费票据就可以成为索赔资料。
5
、由于在赔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虚增费用的情况,因此在签订赔偿协议前审核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即使因各种原因需要多支付受害人此类费用,也是自己愿意承担的,以免将来理赔过程被剔除才细看无语。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6——住宿费 在交通事故的人伤赔偿中,住宿费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项目。但是,法律规定中,并未对住宿费有专门的条文,而散见于其他规定中。
法律规定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涉及到住宿费的条文主要有三处:
第十七条第一款:受害人遭受人身伤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包括......住宿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第十七条第三款: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受害人家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第二十三条第二款:受害人确有必要到外地治疗,因客观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其陪护人员实际发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其合理部分应予赔偿。
法律认定标准
解读上述三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理解为总的概念和细分的条目。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了大的范围,即因就医支出的住宿费就应该列入赔偿范围。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进一步明确受害人到外地治疗的,因客观原因无法住院的,如救治医院床位紧张等,受害人及陪护人员在外面住宿发生的费用,也可以列入赔偿范围。第十七条第三款则规定了另外一种住宿费产生的情况,即受害人死亡的,对受害人家属办理丧葬事宜产生的住宿费,也可以进行赔偿。
保险认定标准
在住宿费方面,保险理赔完全执行法律的相关规定。但在现实中,由于事故双方当事人赔偿中,住宿费票据五花八门,因此保险公司在审核时,会根据提供的票据,按照符合规定、据实发生的原则合理认定。对于明显不合常理、拿票凑数的,则予以剔除。
索赔资料及注意事项
住宿费的索赔资料很简单,就是据实发生的住宿费发票。发票的时间、地点、人员应当与就医情况和丧葬地相符合,时间跨度应符合常理。
在交通事故的赔偿中,因为住宿费必须要提供合理的票据,因此这方面的金额并不很大,其争议也不会成为双方的焦点。在赔偿中,只要把握上述的赔偿范围,按照合法合理、实际支出的原则,认真审核相关票据,一般就不会有太大差池。如果不注意审核,随意承接了受害人提供的发票,保险理赔时人伤核损人员会进行认真的审核,必要时予以调查,对于不合理的票据将予以剔除。因为你已经进行了赔偿,一旦因此剔除,损失就只能由自己承担,这一点是被保险人需要引起注意的。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7——住院伙食补助费 住院伙食补助费是指交通事故受害人因伤住院期间,对其伙食支出进行一定的补贴。在交通事故处理中,住院伙食补助费是最明确也最没有争议的项目。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三条规定:
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受害人确有必要到外地治疗,因客观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实际发生的......伙食费,其合理部分应予以赔偿。
法律和保险认定标准
法律对于住院伙食补助费的规定十分明确,就是按照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以住院天数为限,对受害人进行伙食补助。对于赴外地治疗的,因各种原因无法住院的,对其应住院无法住院期间实际发生的伙食费的合理部分予以赔偿。国家机关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省与省之间有差别,应按当地标准进行计算。保险理赔中,完全执行这一标准。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住院伙食补助费=住院天数×国家工作人员日出差伙食补助标准
注意事项
由于规定的十分明确,执行中并不会产生多少偏差,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补助的天数为住院期间,以医疗票据显示的为准,一经办理出院手续,将不复有伙食补助。
二是伙食补助不需要任何票据作支持,但应注意在事故赔偿调解书中必须列明此项目,否则有可能导致保险理赔时不计算此项,因为保险理赔是以事故赔偿为前提的。
三是伙食补助的标准省与省之间不一样,要注意按当地的标准进行。同时,如若当地标准有变化的,可以按新的标准赔偿,但应当同时向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的政府文件。
四是赴外地治疗未住院的,在现实中很少遇到。万一真有此类情况发生,应注意收集好相关证据资料,以证明这种特殊情况,否则容易得不到补偿。现实中,可认定其应住院但未住院的天数,按补助标准计算伙食补助。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8——营养费   营养费是指交通事故受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为了恢复健康,用以辅助治疗产生的额外的营养费用。在法律表述中,营养费的概念为必要的营养费,因此它与日常生活中常态的营养补充应加以区别,必须是因交通事故受伤治疗恢复健康而必须的营养费用支出。但是,由于法律的规定十分简单,加之在医学方面对此也并无明确的规定,因此具体执行起来,没有规范的标准可依,赔偿差异较大。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四条规定:
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法律和保险认定标准
由上可以看出,法律对于营养费的规定十分简单,只明确了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但参照什么样资格的医疗机构的意见,并无规定。同时,对于什么样程度的伤残情况才给营养费,依然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这一条规定,在实践中,实际上是给了法官和医院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在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上诉到法院的案子,关于营养费用的多少,有医疗机构出具意见证据的也并不多,因此大多是法官根据实际情况及原告的诉讼请求酌情确定一个金额进行判决,反正法官的权威无人敢冒犯。有的案例判决中,营养费的标准是参照住院伙食补助的标准来确定的,也不知有没有依据。至于医疗机构为什么不愿意出具意见,或者法官为何不要求医疗机构出具意见,这就不是技术问题了。对于保险认定来讲,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依,又没有法官那么大的权利,因此一般保险公司是由其人伤核损专业人员,根据受害人的病情及需要,首先拿出一个营养费用的金额,然后与客户进行协商确定。双方能够取得共同意见的,即按此赔付;如果双方差异很大,无法协商一致的,还得要求客户提供医疗机构的具体意见。
注意事项
关于营养费的单证,最好的就是能争取到受害人治疗机构的主治医生出具的具体意见,这样的话,只要这个意见不是因特殊情况离谱,保险公司一般会按照此意见进行赔付。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医生并不愿意出具这样的意见,而且实例中确实这方面的意见凭证少之又少,即使有的,也是因特殊原因,可能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因此,在单证方面,并没有多少好的办法,或是需要注意的事项。在保险理赔中,需要注意的就是保险公司人伤核损人员拿出初步意见后,作为客户,要注意其意见是否合理。如果自己确因专业知识不够,可咨询医疗专业人员,然后与保险公司进行交涉协商,以使营养费的赔偿尽量合理。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9——残疾赔偿金   残疾赔偿金是交通事故赔偿中一个重要的项目,但仅限于受害人因伤残疾的,并且必须得有有资格的专业评估机构出具书面的报告作为证据。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规定:
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受害人因伤致残但实际收入没有减少,或者伤残等级较轻但造成职业妨害严重影响其劳动就业的,可以对残疾赔偿金作相应调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二条规定:
超过确定的......残疾赔偿金给付年限,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继续给付......残疾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赔偿权利人......没有劳动能力或生活来源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赔偿义务人继续给付相关费用五到十年。
法律认定标准
残疾赔偿金的法律规定十分清晰准确,并没有产生歧义的地方。归纳起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残疾赔偿金的赔偿标准是区分城镇和农村的,城镇居民按照上一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计算基数,农村居民按照上一年度人均纯收入为计算基数。关于城镇和农村居民如何区分,并不象之前的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完全按户口来确定,而是根据受害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在2006年对云南高级人民法院此类问题的请示回复中,将(2005)民他字第25号《关于经常居住地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因交通事故伤亡如何计算赔偿费用的复函》印发至各地高院,明确指出: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应当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结合受害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等因素,确定适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的标准。对于虽为农村户口,但在城市经商、居住,其经常居住地和主要收入来源为城市的,计算标准应当根据当地城镇居民的相关标准计算。
2
、计算的时间。以60周岁为限,60岁以下的,自定残日起,计算20年;6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但75周岁以上的,一律按最低时限5年计算。
3
、伤残等级决定赔偿比例。按前述标准和时限相乘,计算出赔偿的总基数,然后再按伤残等级决定赔偿的具体比例。伤残等级按照10级、9......1级对应10%、20......100%的标准计算。也就是说10级伤残只赔偿10%,9级伤残赔偿20%,以此类推,到最高的1级伤残时赔偿比例达到100%。对于同时有多个等级残疾的,可按照以高等级残疾为基础,最多增加比例不超过10的规定计算。例如一名伤者同时有三处残疾,一个八级,一个九级,一个十级,赔偿结果为8级赔30%,因9级伤残增加20%的10%,即2%,因10级伤残增加10%的10%,即1%,最后的赔偿比例为上述三个比例增加,即33%。当然不管多少伤残,最高赔偿比例为100%,不得突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处1级伤残,则其他处伤残再多,也不再累加。
4
、法律还规定受害人因伤致残但实际收入没有减少,或者伤残等级较轻但造成职业妨害严重影响其劳动就业的,可以对残疾赔偿金作相应调整。这一条虽然在实践中很少涉及,但如果有符合这类情况的,当事人完全可以据此主张自己的权利。
5
、法律还规定了赔偿年限期满后,也就是最长的20年满后,如果受害人仍存活,且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仍有权继续要求致害人赔偿。这一点,对于年龄较小的受害人,将十分重要。
保险认定标准
关于残疾赔偿金,保险执行标准和法律的完全一致。这其中容易出现偏差的就是城镇和农村计算标准的问题。由于农村和城镇的标准相差比较大,因此实践中常常能看到农村人口的受害人,开具在城市居住的证明进行索赔。对这些证明,保险公司均会进行实地调查。如果发现证据是虚假的,则会在赔偿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赔付。因此,有必要提醒被保险人,在事故处理时,如果碰到农村户口的受害人,提供城镇居住的证明,要求按照城镇标准来计算赔偿的话,应当进行调查,详细了解掌握受害人的居住真实情况,或者立即和保险公司联系沟通,共同就受害人的赔偿标准取得一致意见。否则,恐怕擅自承担的高标准赔付差额就只能由自己来承担了。
索赔单证
主要包括:
具有鉴定资格的伤残鉴定机构出具的受伤人员伤残鉴定报告
受害人的户口本复印件
农村人口按城镇标准赔偿的还要求有相应证明材料,如暂住证、居民委员会的居住证明、居住地所在派出所证明、租房协议等
上述单证最主要的是必须要求真实有效,如为虚假证明,很容易被拒赔。
注意事项
关于残疾赔偿,需要注意的主要是两个问题:
一是户口问题。上面说了,由于当前农村、城镇赔偿标准相差较大,因此当前实践中,假经常居住证明比比皆是,特别是一些可信度较高的部门开具的证明,包括暂住证、派出所证明、居委会证明,都曾看到过关系证明,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而象房屋租赁证明、单位证明,虚假的比例更是较大。因此,不管证明材料如何完美,当事人都有必要予以核实,确属真实的方可按高的标准支付,以确保保险赔付时一致。
二是伤残程度。因为某种原因,当前伤残鉴定机构较多,出具的伤残报告明显不够严肃。无残定残、低残高定的现象并不少见。对于这类定残,保险公司人伤核损中均要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调查,如若相差不大的一般均予以赔付。但如果伤病治疗情况与伤残鉴定结果差距过大,保险公司一般将找寻受伤人员实地进行查验。如发现明显偏差的,将要求对伤残进行复检。对这类问题,被保险人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在知晓伤残报告后,第一时间与保险公司联系,对伤残结果进行沟通和确定,或者拿到受害人的病历向专业医疗人员咨询。如若发现人情鉴定,或虚假鉴定的,应当在赔偿调解时予以澄清,以免轻率赔偿受害人后,又与保险赔偿产生分歧。
三是评残时间的确定。评残时机对于合理确定伤残程度和治疗期限,有重要影响。对于受伤不重可能完全治愈的,一般应待治疗终结,受害人身体状况稳定后15日内进行伤残鉴定;对于受伤严重,确无治愈可能的,应待伤情稳定后15日内督促评残,避免其他费用的不合理开支。
四是受害人因伤致残但实际收入没有减少的,按照法律规定残疾赔偿金可进行调整。实际中,可按照适当减少30%-60%掌握,与受害人进行协商,或向法院主张权利。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10——残疾辅助器具费   残疾辅助器具费是和受害人伤残相配套的一个赔偿项目,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运用较少,但一旦产生,金额往往较大。同时,由于这一项目是对未发生但确定要发生的费用的预先赔付,因此双方极易产生分歧,在实践中以双方协商一致为主。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
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伤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参照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
辅助器具的更换周期和赔偿期限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二条规定:
超过确定的......辅助器具费给付年限......,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继续给付......辅助器具费......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赔偿权利人确需继续护理、配制辅助器具,......人民法院应当判令赔偿义务人继续给付相关费用五到十年。
法律认定标准
残疾辅助器具费是因伤致残的受害人为补偿其受创伤的的肢体器官功能、辅助其实现生活处理或者从事生产劳动而购买、配置的生活自助器具的费用。法律对于这一项的规定仅有上述内容,并没有明确的细则解释。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残疾辅助器具一般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费用标准计算。这与以前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的国产普及型的规定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使用了高档器具,计算赔偿时将按照普通器具计算。
二是特殊情况下,如伤情有特殊需要时,不适宜使用普通适用型器具的,而要使用高于普通适用型标准的,必须有辅助器具配制机构出具的意见。
三是辅助器具的更换周期和更换次数参照配制机构的专业意见确定。
四是后续赔偿,即超过已经赔偿的更换年限后,受害人仍存活且仍需要继续发生相关费用的,致害人仍应赔偿。
保险认定标准
保险认定的标准与法律无异。在具体操作中,保险方面有一些更为明确的参照标准:
一是残疾辅助器具的范围。一般来讲,残疾辅助器具必须是受害人评定伤残方可配置,不构成伤残的,不得赔付残疾辅助器具费用。残疾辅助器具一般包括:1、肢残者用的支辅器,假肢及其零配件,假眼,假鼻,内脏拖带,矫形器,矫形鞋,非机动助行器,代步工具(不包括汽车、摩托车),生活自助具,特殊卫生品;2、视力残疾者使用的盲杖、导盲镜、助视器、盲人阅读器;3、语言、听力残疾者使用的语言训练器、助听器;4、智力残疾者使用的行为训练器、生活能力训练用品。现实中,最常遇到的就是我们常见的假肢和代步工具。
二是由于现在的残疾器具配制机构多为商业型机构,所开具的意见随意性较大,因此保险公司在确认价格和更换周期及意见时,一般会遵从当地民政部门的假肢与矫形康复机构的意见,而不一定完全采纳受害人提供的证据。
三是保险公司的赔偿意见多由其人伤核损人员根据受害人的实际情况,调查了解当地民政部门的相关规定确定,然后与客户进行沟通,最终商定赔偿的金额,然后由被保险人确认。
索赔单证
辅助残疾器具索赔的单证一般没有一个定规。常规来讲,只要能按上述法律要求提供证明,并且在赔偿协议中明确残疾器具的赔偿数目的均可。但如构成残疾、不需要配置或虽需要配置但并没有实际赔偿的,保险公司将一般不予赔偿。因此,在索赔时,注意单证的关联是必要的。通常来讲,应能提供第一次配置器具的发票,以及配制机构对于更换周期和更换年限的说明。特别是更换周期和年限,应与残疾器具的种类及受害人的年龄等相吻合。如果仅提供第一次配置器具的发票,保险公司将根据实际情况向民政部门康复机构咨询确定赔偿价格和更换周期及年限。如未提供第一次配置器具的发票,仅提供配制机构意见的,保险公司将据此向专业机构核实其合理性。
注意事项
辅助残疾器具的赔偿是一个较为复杂和专业的项目。因为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此在不同的案例中,有的虽然情况类似,但赔偿数目相差很大。如果遇到此类赔偿,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以合理为原则。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这一赔偿项目最终的赔偿金额并非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应以合理为基本准则。合理的赔偿结果,既可以保证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减少致害人以后的麻烦,又能够使保险公司的赔偿不致相差过大,容易促成赔偿的一次性完成。但是,由于这种配置涉及到损害的赔偿,因此配制机构更多地会遵从受害方的意见,在配制过程和出具意见的过程中难免会更为偏松一些,比如按高档器具配制,更换周期偏短,更换年限偏长等,影响到最终的赔偿结果。因此,致害方赔偿时应尽量提前咨询专业机构和人员或保险公司专业人伤核损人员的意见,以合理为准则,在受害人提供的相关证明内,进行进一步的协商,以使结果趋向合理。
2
、在相关证明材料的提供上,越全越好,越有权威越好。最理想的单证提供是,残疾鉴定报告,配制机构的器具种类及价格说明,配制机构的更换周期及更换次数,第一次配制的发票,赔偿协议中明确到残疾器具赔偿的具体数目。由于对于更换周期及更换期限都是一个范围数据,因此最好要求出具证明时,按受害人的实际情况,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年限,不要用范围这样的数据。在出具意见的机构选择上,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认可的配制中心为好,如民政部门的假肢与矫形康复机构等,因其管理较为规范,证明的有效力更强,也更易为保险公司所接受。
3
、注意两个环节的协商。刚才说过,由于这项赔偿无绝对标准,因此过程管理更重要。一个协商是与受害人的协商,尽量在与受害人协商过程中追求合理,但很有可能不可避免地偏高。第二个协商是与保险公司的协商,角色将转换,应以合理为标准,尽量要求保险公司宽松一些。如果这两个协商运用得当,并且达到预想的效果,那么在最终赔偿金额的确定上,将没有偏差或偏差很小。
4
、关于法律规定的后续赔偿,即超过已经赔偿的更换年限后,受害人仍需要继续发生相关费用的,仍将向致害人索赔的问题,大家知道有此规定就可以了,现实中很少能够顾及。一方面,由于鉴定机构的意见一般较为宽松,受害人在更换年限期满后,仍然存活或存活仍然需要辅助器具的情况较少,因此实际发生此类费用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即便真的有此类情况存在,几十年过去了,真正再进行索赔的也很少。因此,保险公司方面,一般也会一次性结案,并不留存这方面的准备金。当然,法律是保护受害人利益的,一旦法律规定的情形真正出现的话,致害人和保险公司仍需履行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11——被扶养人生活费   被扶养人生活费是交通事故赔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被扶养人生活费,是指因受害人劳动能力丧失,造成受害人生前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前扶养的人扶养来源的丧失,应依法向其赔偿的必要的扶养生活费。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规定:
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被扶养人还有其他扶养人的,赔偿义务人只赔偿受害人依法应当负担的部分。被扶养人有数人的,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条规定:
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相关计算标准,依照前款原则确定。
法律认定标准
从上述条文中,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
、法律支持对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人进行扶养费的支付。这里需要注意,一是依法,即法定扶养义务,这与以前实行的实际扶养有所区别,也就是说无法定扶养义务而实际扶养的人,在交通事故人伤赔偿中并不支持支付扶养费;二是指未成年人和无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未成年人当然属于扶养范围,成年近亲属严格来讲,必须是没有劳动能力且无其他生活来源,例如到达退休年龄但可以领取退休金、离休金、政府低保补助或者返聘有酬金等的被扶养人,原则上是不支持支付扶养费的。
2
、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依法承担法定扶养义务的人,包括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扶助;夫妻间的互相扶养;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抚养,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赡养;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的抚养。
3
、扶养费的计算标准,城居人口按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基础计算,农村人口按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为基础计算。上述标准均按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确定。
4
、计算的时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未成年人,扶养期限计算到其十八周岁;第二种是成年人,扶养期限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以上的,按最低五年计算。
5
、扶养人数分摊,即扶养人为多人时,如兄弟姐妹共同扶养父母,夫妻共同抚养子女等,仅负责按人数比例承担扶养费用。
6
、被扶养人生活费年赔偿总额有所限制。被扶养人为数人的,并不是简单地累计计算,而是以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额。
7
、标准的确定。法律支持按实际居住地标准计算,也就是实际居住地的城镇标准或农村标准高于事故发生地的,可按高标准执行。农村户口但实际居住地在城镇的,可以按城镇标准执行。这有专门的高院解释支持。
保险认定标准
保险的认定与法律完全一致。只不过在执行中,更多地考虑实际情况,在松紧的掌握上有所侧重。
偏松的地方,主要是被扶养人是否有其他生活来源方面。比如被扶养人领取离退休费等,法律虽有要求,但保险公司在理赔中一般不予认真追究。再比如农村大多实行集体分配承包土地,按正常来讲年龄即使达到退休年龄,实际情况也是有收入的,这种情况大部分的保险公司也会给予被扶养人生活费。
偏紧的地方,主要是保险公司更注重事实的调查,比如被扶养人人数和年龄的调查,扶养人人数的调查,被扶养人劳动能力的调查(一般未达退休年龄的主要是残疾程度)等,一般保险公司在赔付过程中均要进行调查核实,一旦与事实不符,将按照调查到的实际情况据以赔付。另外在被扶养人有数人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额这一规定的执行上,交警调解中均不会执行,但保险公司会在理赔中严格执行。
索赔单证
被扶养人的证明材料相对来讲,并没有太过明确的要求,主要是能够证明被扶养人情况的资料均可。现实中,可见以下几种:
一是户籍证明。这是最常见的资料,上面不仅有户口情况,还有各家庭成员的年龄等信息,是被扶养人生活费方面必须有的单证。大部分案件有此证明已足够。
二是村委会或居委会证明。大多是证明被扶养人没有生活能力或来源的。这部分证明正常来讲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却往往是水分最大的,也是保险公司调查的重点。
三是被扶养人的残疾证明,主要表现为残疾证。有些被扶养人,属于成年人但又未到退休年龄,如果作为被扶养人只能证明是残疾者,因此也有这类证明。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假证明,或是证书为真但却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比比皆是,也是需要调查的重点。这类证明中,还有扶养人的证明,也就是应分摊被扶养人生活费的其他扶养人,出具残疾证明以说明无法分摊的,也以假的为多。
四是受害人或被扶养人实际居住地证明。由于法律支持按实际居住地标准计算赔偿,因此现实中还有不少高于事故发生地标准的居住地证明。如果居住在发达省份的证明,农村户籍但居住在城镇的证明等。这类证明,特别是农村户籍,由于进城打工人员的增多,因此开具在城镇居住和生活的材料越来越多,但有相当一部分为虚开。正常来讲,应以暂住证为最高效力,但实际中居委会证明、单证证明、租房协议等均有出现。不论何种证明,都以事实为准绳,一旦调查不实的,保险公司一律不予承认。
注意事项
1
、被扶养人生活费在两种情况下会出现:一是受害人因残疾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影响了其对被扶养人的扶养。按照相关规定和惯例,一般在五级以上残疾,法院和保险公司会给以被扶养费。二是受害人死亡。
2
、由于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给付,主要是以资料为准,因此被保险人在调解中一定要注意甄别资料的真伪,必要时实地进行调查。否则,事后理赔中,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3
、关于离退休人员、低保人员以及农村超过退休年龄的被扶养人,在调解中一定要依据法律规定争取维护自己的权利。但鉴于中国注意养儿防老的传统,一般很难拒绝。好在大部分保险公司在理赔中也考虑这一因素给予赔付,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最好是提前咨询保险公司,因为有一些公司执行这一规定较严。
4
、虽然民间儿子才承担扶养义务,但法律不是这样规定的。因此,赔偿中要注意将被扶养人中有女儿也就是受害人姐妹的情况,注意也应进行分摊。
5
、关于被扶养人为数人的,法律规定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年标准额度,大概是基于超过部分应为超出受害人实际扶养能力的考虑。但是由于现实中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实际赔偿调解或诉讼判决中很少能够严格执行,而在保险理赔中,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均严格执行此项规定。因此,调解中应综合考虑是否承担。
6
、按照法律精神,受害人本人属精神病患者、失业人员、无劳动能力人员、高残疾人员等的,本身应在被扶养人范畴,因此不存在扶养别人的情况,因此原则上不支付被扶养人生活费。
7
、现实中还遇到过胎儿是否应作为被扶养人的问题。法律未有十分明确的规定,但按照我国《民法通则》关于继承的规定,胎儿可以保留继承份额。保险公司一般从实际出发,会考虑实际情况,如胎儿流产或出生后因家庭重组等原因获得抚养来源的,一般不支付抚养费。但赔偿时,胎儿已出生,没有生活来源实际需要抚养的,可以支付抚养费。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12——康复费 康复费,是指对残疾受害人进行康复治疗所需的费用。康复费在实践中遇到较少,但由于有法律的规定,这块费用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中赔偿请求中。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规定:
......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
......
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但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
法律认定标准
在人伤赔偿规定中,对于康复费,并不像其他项目一样,有着专门的详细解释。我们能够对照理解的,也仅仅有上述两条规定,这就需要我们从有限的条文中解读其核心意思。
康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使他们重新走向生活,重新走向工作,重新走向社会。康复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护理康复工程职业疗法传统康复疗法。从人身损害赔偿的项目设置来看,我们能够看到广义上的康复治疗费用其实与一些项目是重叠的,如心理治疗与精神损害补偿。因此,我们理解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中,必要的康复费仅指为使受害人遭受损害的器官功能重新恢复而进行的训练,包括物理疗法、语言治疗以及作业疗法中的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手足功能训练)所支付的费用。
从标准上来看,康复费是针对残疾的一项费用,也就是说只有形成残疾后果的才会产生这一费用,而且这里强调了必要的,也就对康复费的产生有了一个限制。与后续治疗费一样,康复费的赔偿原则上以实际发生为准。对于以后可能发生的费用,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赔偿;另一种是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可以一次性赔付。
保险认定标准
在交强险制度实施前,康复费在车险条款中属除外责任。道交法的出台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施行,使康复费用成为交通事故赔偿中的明确项目,因此保险条款也将康复费纳入赔偿范围。但是,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执行标准,再加上实践中此项目的赔偿少之又少,因此保险公司并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赔偿规定,也是按照法律的规定,根据个案情况实际确定。康复费实质上是属于医疗费的范畴,因此据实赔付是其认定的基本原则。通常来讲,保险公司会根据客户提交的单据证明,对康复费的花销情况进行核实,凡属必要的实际发生的以有真实的,当予以确认。如属虚假的,则予以剔除。
索赔单证
凭据支付的原则,要求康复费用收据必须规范。简单来讲,被保险人提供单证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是赔偿调解书中,一定要列明有康复费的赔偿项目。至于是分项列明单独的数额,还是笼统包括在总额中,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让保险公司能够明确理解赔偿了受害人康复费用。
二是如属已经发生的,须提供正规的康复费用治疗收据。偏方和白条很容易出现在这类费用中,但显然不能够符合这一要求。
三是如属目前尚未发生,但属于确定发生的必须提供医疗证明和鉴定结论。医疗证明和鉴定结论出具的机构必须具有相应的资格,并有相关的手续。比如医疗证明应为治疗单位出具证明力方够。鉴定结论须有司法认定资格,并与病情相适应。
注意事项
康复费在现实中一般较少遇到索赔,但一旦遇到了就要认真对待,因为这一费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极易在赔偿中引发分歧。在处理赔偿中,坚持三点很重要:
一是坚持必要的的原则。康复费是伴随着残疾产生的,是对因残疾而导致的康复护理而发生的费用。通常来讲,这一费用在人伤治疗中伸缩性较大,法律规定了必要的的限制,就为我们处理事故时提供了一个模糊但有力的原则。
二是注意对康复费用票据的审核。受害人提供的票据必须是能够证明其实施了必要的康复护理后产生的费用,而不能是借此项目虚增的赔偿数额。
三是对于医疗机构的证明和鉴定机构的结论,是一种将来发生费用的证明,认可时要慎重。一方面可以自行咨询有关专业人士,看这些费用是否与伤情相符;另一方面可及时咨询投保的保险公司的人伤核损人员,看保险公司确认的情况,以减少差额。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13——后续治疗费   后续治疗费其实属于医疗费的一种,本系列文章中在医疗费项下已有所涉及,在此进行进一步论述。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规定: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
医疗费的赔偿数额,按照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数额确定。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但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
法律认定标准
理解后续治疗费的认定标准,可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什么情况下产生后续治疗费。如果仅按字面理解,后续治疗费是对于造成残疾的才产生。也就是说未构成残疾的,不支付后续治疗费。但按照立法精神,以及医疗费中据实支付的原则,实践中我们并不能限制在此字面上。在治疗中,只要根据病情需要,在出院后或定残后仍需要治疗而产生的必要费用,就应该进行赔偿。
二是后续治疗费什么时候支付。法律这方面的规定是,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但同时规定,为简化赔付手续,对于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
三是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对于二次手术费没有明文规定,在实践中可以视同为后续治疗费进行赔偿。
保险认定标准
保险公司在后续治疗费上的赔偿上,基本执行法律的规定,但会尽量促成一次性结案。
对于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保险公司会由专业的医疗核损人员进行审核,以认定其合理性。合理的予以赔付,不合理的则会核实,如系确实含有水分的则会全部或部分剔除。
一般现实中,未定残的后续医疗费反而更多一些。对这样的情况,保险公司赔付的依据是出院证或诊断证明上的意见,如有出院后继续治疗的字样方会赔偿。定残后的后续治疗费,实践中遇到的不多,大部分是重大残疾,与二次手术费等一并开据。
由于后续治疗费大多情况下为预先赔付,因此不存在医保标准的核减问题。如后续治疗费是实际发生后另行赔偿的,保险公司赔付时会按照医保标准进行核减。
现实中大量存在医生意见有继续治疗但却没有明确费用的证明。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医疗核损人员会根据病情,按照国家交通事故人员创伤临床诊疗指南等规定,确定一个大致的金额,与被保险人进行协商,协商一致的一并赔付,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则要求待费用实际发生后据实计赔。
索赔凭证
后续治疗费的索赔凭证比较简单,注意以下三点即可:
一是出院证或诊断证明上是否有类似出院后继续治疗的字样,如有则说明费用是必要的,如没有则无理赔依据。
二是如由医疗证明确定必然发生的后续治疗费金额,要记住是由治疗单位开据的,这样才符合常理。如为相关机构的鉴定结论,要注意鉴定机构的资质,必须是国家承认的有医疗鉴定资格的方可。
三是后续治疗费如为二次手术费,出院证或诊断证明上要有一年后取内固定等字样或明确说明需要二次手术项目的建议,方可作为理赔的依据。
注意事项
在交通事故赔偿中,关于后续治疗费的赔偿方面,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赔偿的依据,治疗单位出具的诊断证明上,一定要明确有后期继续治疗和进行二次手术的建议,无此建议的一般不予认可。二是赔偿的金额,由治疗单位和鉴定机构出具具体金额意见的,只要合理,都可以得到足额赔付。如果没有具体金额的意见,那就需要在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前,去找治疗单位或医疗专业人士去咨询正常情况下的费用,在此基础上协商确定。如果车辆投保了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还应提前咨询保险公司的赔付意见,以免产生较大差额。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14——丧葬费   丧葬费的赔偿最为简单,因为国家法律对这一块的规定十分明确,在实务中也最没有争议。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七条规定:
丧葬费按照诉地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法律认定标准
这样的规定说明丧葬费并不象医疗费等一样是补偿性的,它与死亡赔偿金一样是补助性质的。因此,也就不存在确定依据以及是否合理等问题。法律条文十分明确,就是按照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地上一年度相关统计数据确定,至于实际丧葬费用与此是否有偏差,都不需要再在赔偿中予以考虑。
保险认定标准
保险认定完全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在实务中,当事人双方对此均没有任何质疑。

索赔凭证
由于丧葬费是补助性质的,因此按理来讲,它的赔付不需要任何凭证,只需要在事故双方的赔偿协议中明确赔偿了此项即可。但是,保险公司为了赔偿的严密性,一些公司会在客户索赔时索要火化证明等资料。对此,如果已从第三者方拿到了相关证明的可以交付保险公司,如果没有,完全可以明确说明,保险公司不得以此为借口不予赔付丧葬费。
注意事项
关于丧葬费的赔付,只需要注意一点即可,那就是在事故双方当事人的赔偿协议中,一定要体现致害方赔偿了丧葬费,否则,责任保险的特点就是保险赔付的是你承担的赔偿责任,如果你没有实际赔付,即使按法律应该赔付,保险也不会赔付。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15——死亡补偿费 在交通事故人伤赔偿中,死亡补偿费的赔偿较为简单,盖因法律规定十分明确,不会产生歧义。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规定:
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条规定:
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
法律认定标准
关于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十分清楚准确,因此在计算过程中不会有任何争议。需要正确理解的是第三十条的规定。从文义上理解,正常来讲,本条应该指的是死亡地和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不在同一省份而产生的差异问题。因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以省为单位统计发布,发达省份的要明显高于经济落后省份的。在这里,法律规定了就高原则,即住所地高于死亡地的,按高的标准计算。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法官又提出了同一省份内,居住在城镇的但户口为农村的应该按什么标准计算的问题。大概是考虑了区别城镇和农村按不同的标准赔付本身就有很大争议的原因,最高院民一庭以(2005)民他字第25号《关于经常居住地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因交通事故伤亡如何计算赔偿费用的复函》中,明确指出,受害人虽然农村户口,但在城市经商、居住,其经常居住地和主要收入来源地均为城市,有关损害赔偿费用应当根据当地城镇居民的相关标准计算,对类似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界定。
保险认定标准
保险认定完全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在实务中,存在不一致情况的主要是关于农村户口受害人是否应以城镇标准计算的问题。因提交回来的相关证明材料多存有疑义,因此保险公司一般会对此类证据进行调查核实。一旦发现造假,则会以真实情况为计算依据。
索赔单证
死亡赔偿涉及到的单证主要有:
1
、死亡证明。实践中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法医的死检鉴定报告,会详细说明死者的死亡原 因,这类证明大多在死者在现场就死亡的;二是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上面会明确说明死亡原因为车祸致死,这类证明大多是死者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况下出具的。
2
、死者户口注销证明。死亡后,应有当地派出所出具的户口被注销的证明。
3
、死者的户口本复印件。用来证明死者的身份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
4
、农村人口按城镇标准赔偿的还要求有相应证明材料,如暂住证、居民委员会的居住证明、居住地所在派出所证明、租房协议等。
注意事项
死亡赔偿金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是农村居民按城镇标准赔付的问题。在实践中,由于城乡赔偿标准差距很大,因此户口为农村的受害人,很多都提供了在城镇居住和生活的证明。这些证明,有些是真实的,但也有相当比例是假证明,为了套取高额的赔偿费。对于暂住证、派出所证明、居委会证明,可信度高一些,但也出现过假证明。至于像房屋租赁协议、单位出具的证明,则虚假成份更多一些,赔偿时一定要注意调查核实,以免保险公司查清真相后,重新核定赔付。
交通事故人伤赔偿(16——精神抚慰金 在交通事故人伤赔偿中,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说它复杂,就是因为它是所有赔偿项目中,最无确定标准的一项。虽然在法律的规定中,对这一项的赔偿有不少的适用规章,但因其复杂性和情理方面的原因,它的赔偿,体现得最为无常。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
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不得让与或者继承。但赔偿义务人已经以书面方式承诺给予金钱赔偿,或者赔偿权利人已经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一条规定:
......
前款确定的物质损害赔偿金与按照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确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原则上应当一次性给付。
法律认定标准
虽然精神损害的赔偿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可以作依据,但因为这一解释仍然是一个泛泛的规定,因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很大。具体怎么判我们无法决定,但应该明白一些基本的常识。
一是什么情况下要赔偿精神损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从这里可以看出,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依据的是第一种情况。
二是精神损害抚慰金的确定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由于交通事故的发生都是非故意的,因此在交通事故人伤赔偿中,精神损害的赔偿一般都较轻。目前各地法院通行的标准是上限五万元。
三是受害人有过错的可减轻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受害人对损害事实和损害后果的发生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其过错程度减轻或者免除侵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四是精神损害赔偿金与物质损害赔偿金一并支付。
保险认定标准
精神损害的赔偿在当事人双方解决中很复杂,但在保险赔偿中却很简单。无论是交强险条例和条款,还是商业三者险中,均规定了保险赔付精神损害赔偿的根据,那就是法院调解或判决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保险理赔中,只有通过法院认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精神损害,保险公司才会赔付。由事故双方当事人自行协调或由其它非法院调解的精神损害赔偿,保险公司不予赔偿。
注意事项
1
、在现实中,说到交通事故中的人伤赔偿,大家都知道完全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赔偿标准是答不成协议的。这里面,其实就有一个精神损害的问题。从受害人来讲,发生了身体伤害,除了医疗费、误工费等必要补偿外,另外要一些额外的补偿,觉得理所当然,所谓撞了不能白撞。但是,国家法律规定的精神损害赔偿并不是只要有伤害就得赔偿,法院判决中一般都要考虑一个伤害程度。较早的执行中,只能伤残到一定程度或死亡的才会赔偿,但现在已有很大放松。法律的规定与情理的考虑有了冲突,就有了日常遇到的赔偿调解中的争议。这也就是在人伤赔偿中,为什么保险赔偿总是与双方协议金额有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明白了这一点,在赔偿调解中,双方就要考虑伤害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协商,即使轻伤考虑精神损害赔偿,也要有一个度。
2
、法律规定的广义的精神损害赔偿不仅仅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到的概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明确精神损害赔偿有以下方式:(一)致人残疾的,为残疾赔偿金;(二)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三)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 因此,残疾和死亡赔偿金已经是一种精神方面的补偿,双方调解中,谈到精神补偿时可考虑这一因素。有了一致的思想认识,就可能容易协商。
3
、由于精神损害的赔偿,除法院判决或调解的外,保险公司不予赔付。因此,通过民间途径调解时,致害人要明确这块费用,也就是除了按其他项目正常计算的费用外,受害人额外索要的部分,必须由自己承担。如双方对精神损害赔偿分歧很大,或者超出了致害人的承受能力,就不能怕诉讼麻烦,最好走诉讼途径解决双方争端。一方面法官在判决中会确定一个相对公平的金额,另一方面有了法院的文书,保险公司在赔付中就能完全补偿。
4
、就目前来讲,从常例上交通事故中精神损害补偿的上限是五万元。实务中,可以看到的法院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判决也没有超过五万元的。在此金额内,按照前述法律规定的影响因素可进行协商。
5
、在交强险中,精神损害赔偿是包括赔付范围之内的。但是,在商业三者险中,是被剔除在外的,除非你投保了附加精神抚慰金补偿险。正常来讲,如果精神补偿金的上限为五万元的话,在交强险限额内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不需要考虑投保商业三者险附加精神抚慰金补偿险。按照最高人民法院〔2008〕民一他字第25号复函《关于财保六安市分公司与李福国等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请示的复函》,精神损害赔偿与物资损害赔偿在强制责任保险中的赔偿次序,请求权人有权进行选择,请求权人选择优先赔偿精神损害,对物资损害赔偿不足的部分由商业三者险赔偿。因此,在交强险中,可以先赔付精神抚慰金,挤出来的其他项目,如死亡补偿金、残疾补偿金等,可以在商业险中得到正常赔付。当然,如果未投保交强险,那这块损失就只能自己承担了。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