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当前经济犯罪审判工作的几点意见
发布日期:2004-06-02 文章来源: 互联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当前和今后深化改革的总方向和依据,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紧密结合审判工作实际,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的各项战略部署和要求,是人民法院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经济犯罪审判工作,是人民法院为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保障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直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抓紧抓好。
一、充分认识做好经济犯罪审判工作的重大意义
我们所说的经济犯罪,从广义上讲,包括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部分侵犯财产犯罪、贪污贿赂犯罪和部分渎职犯罪。这些犯罪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侵犯国家、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益,损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公正性和廉洁性,因而必然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完善和有效运行。我国从!“世纪#”年代末开始进行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实践,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成功经验,那就是一手抓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和反腐败斗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基本方针。
经济犯罪审判工作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败斗争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特别强调,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必须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随着反腐败工作的深入,查处的案件越来越多,且犯罪数额越来越大,犯罪分子的职务也越来越高。因此,各级法院一定要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依法从严的方针,精心抓好大案要案的审判,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当前,要特别重视严厉打击那些利用企业改制、股票上市、产权变动之机,侵吞、转移国有资产,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严重不负责任给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失的腐败犯罪和渎职犯罪,保障国有企业改革的正常进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家工作人员廉洁自律、高效负责,树立公正、廉洁的国家机关形象。搞好经济犯罪审判工作,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效遏制贪污贿赂腐败现象,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促进政治体制改革,都有直接的法律保障作用。
经济犯罪审判工作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环节。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改革顺利进行、经济健康发展、社会保持稳定的前提和保证。市场经济是平等主体公平竞争的经济,规范有序是市场经济的起码要求。没有良好的秩序,市场就会混乱不堪,就不可能正常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也不可能充分发挥效用。因此,市场经济秩序的好坏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社会经济管理水平和法制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监管体系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尽管我国近年来连续不断地开展了专项整顿治理,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仍居高不下,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任务依然繁重。依法严厉惩处各种破坏市场秩序的经济犯罪,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法律保障,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保护正当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弘扬诚实信用的社会主义市场道德,维护公开、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通过依法打击妨害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的犯罪,规范和完善现代公司、企业管理制度,保证公司、企业严格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促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对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和金融诈骗犯罪的有效打击,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通过有力打击走私犯罪、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等经济犯罪,保证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的落实和执行,等等。做好这些审判工作,对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犯罪审判工作是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具体措施。司法为民是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民法院工作中最基本的要求和核心所在。司法的价值在于实现公平和正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走私、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偷税骗税、金融诈骗、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本身就是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严重破坏。只有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才能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做好经济犯罪审判工作,是司法为民的实际行动,是人民法院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一个重要措施。
二、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提高经济犯罪审判工作水平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法律和制度变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全党新的重大考验,也为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有关经济犯罪案件适用法律方面的疑难、复杂问题比较多,随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深入贯彻,经济犯罪审判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还会增多。因此,做好经济犯罪审判工作,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非常重要。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适用法律方面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的确立、财产权的保护、市场交易的正常进行以及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管理,都要求完备的法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的要求,强调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经济立法,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解释工作,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执法、司法审判和检察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对刑事审判来说,应当注意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犯罪的新表现、新特点、新规律,针对经济犯罪审判过程中的疑难复杂问题,及时提出司法对策。比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今后纯国有的公司、企业越来越少,因此,我们现在就要探索刑法对国有资产在股份制条件下如何实现有效保护的问题。刑法关于国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和公共财产范围的规定,涉及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如何具体掌握,需要尽快研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提出要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我国刑法对经济犯罪的规定,主要是从侵犯财产和侵害秩序方面加以规制的,对于失信行为则主要依靠民事手段加以制裁。如采取欺骗手段取得贷款,如果不能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就没有相应的罪名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市场交易和财产秩序的基础,具有独立的价值,应当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因此,应当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刑法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和惩罚。既要依法惩处损害他人商誉和信誉的行为,也要惩处严重失信造成他人损失的行为。
除了研究适用法律问题以外,还有一个转变司法观念问题。十六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刑事审判人员应当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转变不适时宜的陈旧观念,确立先进的刑事司法理念,用以指导经济犯罪审判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审判人员要树立各类产权平等保护的观念,既要依法惩处侵犯公共财产的犯罪,又要依法惩处侵犯私有财产的犯罪,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刑事审判制度和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根据现代司法运行的规律和特点,科学稳步地推进刑事审判方式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程序严谨、运转高效的刑事审判制度,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和正义。当前,各级法院应当深入推进和完善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继续推广普通程序简便审、庭前证据展示等多项改革措施,积极探索建立系统完善、可操作性强的刑事证据规则,建立和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改革和完善司法鉴定制度,使我国的刑事审判制度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率。
三、经济犯罪审判工作必须处理好几方面关系
一是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21世纪工作主题,也是贯穿于人民法院各项工作中的一条主线。公正与效率是辩证统一的,公正是第一位的,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确保司法公正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提高司法效率。没有公正,效率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效率,公正就有可能失去固有的价值。公正与效率有机统一于人民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中,经济犯罪审判也不例外。只有紧紧围绕公正和效率主题,开展经济犯罪审判工作,才会确保经济犯罪审判工作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才会取得理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是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刑事诉讼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权同样是刑事诉讼的基本目的,并且二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护一方面通过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不受侵犯,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及时救济被害人已经受到的损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刑事诉讼中对被告人诉讼权利的法律保护。当前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案件审理期限,是人民法院依法惩罚犯罪,依法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人民法院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惩罚犯罪,必须体现诉讼程序及时终结性原则。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审结案件,才能确保刑罚产生预期的打击和威慑作用。同时,对于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不能收集足够的证据指控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也必须依法终止诉讼程序,宣告被告人无罪。这是法律保障被告人人权的具体措施,更是人民法院严格依法办案的必然要求。(1)因此,法院有义务保障被告人充分行使包括辩护权在内的广泛的诉讼权利,并且在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片面强调惩罚犯罪或者片面强调保障人权都与现代刑事司法理念的要求相违背。
三是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司法公正可以分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体公正追求案件实体处理结果的正确性,具体表现为罚当其罪,重罪重判,轻罪轻判,无罪不判。而程序公正则表现为诉讼程序的正当性、合理性。我国传统刑事诉讼过于强调实体公正的重要性,将程序仅仅视为实现实体公正的手段和工具,程序自身的价值长期受到漠视。实际上,程序不仅仅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手段,而且还具有自身独有的价值内涵。控辩平等、裁判中立、审判公开、平等参与、平等举证、质证、认证、裁判公开、诉讼及时等都是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表现。程序公正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司法理念,与实体公正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犯罪审判过程中,同样应当牢固树立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司法理念。
四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是司法公正对刑事审判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人民法院审判质量的重要标准。法律效果侧重于司法职能的发挥,社会效果侧重于司法目的的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具有本质上的统一性,在多数情况下并不矛盾,只要严格依法办案,就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社会效果,反之,只有通过办案收到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好社会效果,才能最终体现立法宗旨和司法价值。不能牺牲法律效果,片面追求所谓的社会效果,那样不仅丧失了刑事审判的法律效果,最终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社会效果。在经济犯罪审判工作中,各级法院一定要以对法律、对事实、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严格依法审理好每一起案件,确保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1)参见肖扬:“依法惩罚犯罪,依法保障人权”,载2003年10月11日《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