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刑事案件中指控罪名变更
在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直接进行有罪判决的例子并不鲜见。在司法立法上,最高人民法院在刑诉法司法解释中曾作出有关“控此罪判彼罪”的规定。对此,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工作者褒贬不一,争议较大。有人认为,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直接进行有罪判决的做法是无告而理、无辩而审、无审而判,是败笔之作。笔者对此观点难以苟同。笔者认为,法院变更指控罪名并非无告而理,而是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正确之举,是法院独立审判的体现。作为刑事诉讼的最终定案机关,法院有权变更指控的罪名,直接作出有罪判决。下面,笔者就从法院独立审判,被告人辩护权以及法律依据方面做一下粗浅的理论分析。
一、变更罪名与独立审判
关于变更罪名的争论中,有人认为,人民法院直接变更指控罪名作出有罪判决,有越俎代庖之嫌。理由为:1、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只享有审判权,而无起诉权。刑事诉讼审判程序的启动,必须依赖于控方的起诉。对被控被告人所犯的此罪未予认定,却将无人指控的彼罪加诸被告人,这一做法显然违反了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2、人民法院对控方起诉的罪名认为不当时,如果直接改判彼罪,显然是代行了控方的起诉职能,集检控权和审判权于一身,有悖于刑事诉讼法确立的侦查、检察、审判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法院变更罪名直接作出有罪判决并非越俎代庖,而是独立审判的体现。在我国,按照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在刑事诉讼中,法院无权要求人民检察院对某案必须起诉或必须追加被告人,不能对人民检察院起诉的案件“予以驳回”。同样,检察院也无权要求法院对“无罪”案件做“有罪”判决,对“此罪”作“彼罪”判决,这都是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基本内容。如果法院只能按照人民检察院指控的罪名作出判决的话,人民法院岂不成了人民检察院的办事机构,成了刑事诉讼中的“量刑工具”,这样显然是有悖于依法独立审判的宪法原则的。同时,刑事诉讼从立案、侦查、起诉到审判,是一个流水式的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侦查机关在侦查起诉意见书中对案件性质确定罪名,检察机关在起诉书中对案件性质同样要确定罪名,而法院在判决时,则要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确定罪名,这是司法机关对案件性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既然侦查、检察机关能对案件性质确定罪名,人民法院作为诉讼的最终定案机关,更有权对案件性质做最后定性。这也是我国公、检、法各负其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宪法立法精神的体现。所以,法院对起诉罪名与审理认定的罪名不一致的,有权直接变更罪名作出有罪判决。
二、变更罪名与侵犯被告人辩护权
有人认为,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人民法院直接变更指控罪名作出有罪判决,严重侵犯了被告人的辩护权。持这种意见的理由有二:1、被告人在法庭上的辩解和辩护人的辩护,是围绕控方指控的罪名和犯罪事实,针对控方向法庭提供的证据展开的,其对人民法院变更罪名没有思想准备,不能就此项新罪名为自己做充分辩护;2、人民法院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都是在庭审结束后判决时才作出结论,此时被告人已没有针对人民法院变更后的新罪名为自己辩护的时间和机会了。在被告人对新罪名未行使辩护权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就判决被告人的行为触犯了该罪名,这与现代法治精神完全背道而驰。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亦持不同意见。众所周知,法院审判的对象主要是检察院指控的“犯罪事实”,而非检察院认定的“罪名”。就刑诉法证据意义上而言,犯罪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它所指证的是犯罪行为本身,即某种行为的实施已触犯了刑律,构成了犯罪,至于构成何种犯罪,犯罪事实都是指控的对象,不会因为某种犯罪情形而改变。同样道理,被告人与其辩护人在法庭上行使辩护权的重点是针对指控的“犯罪事实”进行的,而非对所控“罪名”进行辩护。人民法院经过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及被告人最后陈述后,根据查证属实的事实和证据,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作出被告人有罪还是无罪判决是完全正确的。法院的判决中,对某个事实、某个情节未认定,或者未按指控的罪名定性,或者对辩护人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量刑情节等辩护理由成立予以采纳或予以舍弃,都是极其正常的,根本谈不上剥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辩护权。这是法院依照证据事实和法律规定所行使的职能。因此,法院依据查证属实的事实和证据变更指控罪名,作出有罪判决的做法并没有侵犯被告人的辩护权。
三、变更罪名与法律依据
人民法院在人民检察院指控的犯罪事实成立,只是指控的罪名不当的情况下直接变更罪名作出有罪判决,并非完全没有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二)项规定:“起诉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与人民法院审判认定的罪名不一致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这就是“控此罪判彼罪”的规定。此项规定就是对人民法院直接变更罪名作有罪判决这一观点的法律依据和法律确认。毋庸置疑,最高法院关于刑诉法司法解释的这一规定,是以独立审判和严惩罪犯为出发点的,是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的体现。除此司法解释外,刑诉法中的其他规定也为法院有权变更指控罪名做了注脚。刑诉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一)项明确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显然,该规定并不只限制在指控的罪名之内。“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笔者个人认为,这里的“有罪判决”应涵盖被控罪名确定和被控罪名变更两种情形在内。刑诉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就是说,被告人有罪与否,必须由人民法院审理确认,自然对于被告人犯何种罪亦应由人民法院确定。同样,检察院指控罪名不当的,人民法院应根据自己确定的罪名对被告人定罪量刑。不仅如此,刑诉法还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对于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应当改判。”毫无疑问,“应当改判”自然包括在指控的罪名不当的情况下直接可以变更的情形。所以,从上述有关法律规定看,人民法院根据查证属实的事实和证据,对检察院指控罪名不当直接变更作有罪判决并非完全没有法律依据,刑诉法及司法解释中的有关规定就是这一观点的法律确认和法律依据。
以上整理自互联网 如有侵权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