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法院人员禁提前介入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活动
2月7日,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落实<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实施办法》规定,各级法院应当设立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由本院院长、相关院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若干法官代表组成,保护法官合法权益。
记者注意到,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共11项职责,包括集中受理法官与依法履职保护相关的诉求和控告;组织对法官或其近亲属可能面临的侵害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法官依法追究侵犯其法定权利者的责任等。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在近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称,加强司法人员履职保护意义重大,现实中一些地方未充分考虑司法机关职业特点,以行政指令方式安排法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一些单位、个人为泄私愤、谋私利,阻挠、妨碍司法人员依法履职,甚至诽谤、威胁、侵害司法人员。此外,长期以来许多法院对司法人员的关心爱护还停留在口号或政策层面,缺乏长效机制和组织保障。
记者了解到,实施办法共24条,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焦点
1 法院工作人员严禁提前介入拆迁
《实施办法》规定,对于任何单位、个人安排法官从事招商引资、行政执法、治安巡逻、卫生整治等超出法定职责范围事务的要求,人民法院应当拒绝,并不得以任何名义安排法官从事上述活动。
严禁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参与地方招商、联合执法,严禁提前介入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具体行政管理活动,杜绝参加地方牵头组织的各类“拆迁领导小组”“项目指挥部”等临时机构。
记者对比发现,去年发布的《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明确“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提出法官、检察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事务的要求”,而此次的文件则作出了进一步细化。
最高法司改办相关负责人称,《规定》发布后,仍有部分地方以红头文件、行政摊派等形式,要求法院派员协助交警执勤、参与治安巡逻。少数地方法院仍安排法官从事卫生环境整治等事务,并作为政绩宣传,而这些现象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此次出台的实施办法以列举的方式界定了“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
此外,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的部门建议将“征地拆迁”也列入“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但按照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目前征地拆迁领域部分案件仍由法院负责裁判并组织执行,因此《实施办法》未将征地拆迁工作完全排除于法定职责范围之外,但严禁提前介入。
2 国家机关干预司法活动法官有权控告
《实施办法》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法官有权提出控告,其中包括干预司法活动,妨碍公正司法的;要求法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事务的;限制或者压制法官独立、充分表达对参与审理案件的意见的;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将法官调离、辞退或者作出撤职等处分的;对法官的依法履职保障诉求敷衍推诿的;玩忽职守,处置不力,导致依法履职的法官或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权益受到侵害的;侵犯法官的休息权、休假权的;侵犯法官控告、申诉权利的;其他侵犯法官法定权利的行为共九种情形。
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侵犯法官法定权利,法官向所在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提出控告的,接受控告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其权限范围内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超出职责权限的,应当移送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人民法院以外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法官法定权利的,法官可以向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检察机关提出控告,其所在人民法院有协助控告及提供帮助的义务,并应当派员向有关机关反映情况。
3 暴力侵害法官及其近亲属将严惩
《实施办法》还明确,法院对于干扰阻碍司法活动,恐吓威胁、报复陷害、侮辱诽谤、暴力侵害法官及其近亲属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依法从严惩处。
对于实施违反法庭规则行为、扰乱法庭秩序的人,根据情节轻重依法采取警告制止、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责令退出法庭、强行带出法庭、罚款、拘留等措施;对于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构成扰乱法庭秩序罪等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审判法庭之外的法院其他区域,如果存在非法携带管制器具或者危险物质,逃避、抗拒安检;未经允许强行进入法官办公区域或审判区域;侮辱、诽谤、威胁、殴打法院工作人员或诉讼参与人等10种情形,也应当及时采取训诫、制止、控制、带离现场等处置措施,收缴、保存相关证据,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构成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妨害公务罪、寻衅滋事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在法院周边实施静坐围堵、散发材料、呼喊口号、打立横幅等行为的人,法院应当商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 案例
高音喇叭干扰法院被判刑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显示,2007年9月15日,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判决闫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该案经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后维持原判。闫某之母黄某不服一、二审判决,多次申诉信访。徐州中院、扬州中院和江苏省高院对该案进行复查,均驳回黄某申诉。
201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查后决定对该案不提起再审。2012年至2014年5月期间,黄某因不满闫某案的复查结果,单独或者带其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媳先后数十次到徐州中院门前,采取身披状衣、使用高音喇叭播放录音等方式喧闹,干扰法院办公,并不断辱骂该案承办法官,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2014年5月8日,徐州中院在充分固定证据后报警。徐州市泉山检察院于2014年7月14日向泉山法院提起公诉。泉山法院经审理,于2014年8月15日作出判决:黄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落实〈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法发〔201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现将《人民法院落实〈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的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实施中有何问题与建议,请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
2017年2月7日
人民法院落实《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的实施办法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健全完善法官、审判辅助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结合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法官依法办理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有权拒绝执行任何单位、个人违反法定职责或者法定程序、有碍司法公正的要求。对于任何单位、个人在诉讼程序之外递转的涉及具体案件的函文、信件或者口头意见,法官应当按照《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及其实施办法予以记录
第二条 对于任何单位、个人安排法官从事招商引资、行政执法、治安巡逻、交通疏导、卫生整治、行风评议等超出法定职责范围事务的要求,人民法院应当拒绝,并不得以任何名义安排法官从事上述活动。
严禁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参与地方招商、联合执法,严禁提前介入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具体行政管理活动,杜绝参加地方牵头组织的各类“拆迁领导小组”“项目指挥部”等临时机构。
第三条 法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受法律保护,有权就参与审理案件的证据采信、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裁判结果、诉讼程序等问题独立发表意见。
除参加专业法官会议外,法官有权拒绝就尚未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或者本人未参与审理的案件发表意见。
第四条 法官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非经法官惩戒委员会听证和审议,不受错案责任追究。涉及错案责任的认定标准、追究范围、承担方式和惩戒程序等内容,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惩戒制度的意见(试行)》及相关工作办法另行规定。
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调离、免职、辞退或者作出降级、撤职等处分,也不得以办案数量排名、末位淘汰等方式和接待信访不力等理由调整法官工作岗位。法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被调离、免职、辞退或者受到降级、撤职等处分的,其所在人民法院应当及时予以纠正,或者建议有关机关予以纠正;有关机关不予纠正的,应当报告上一级人民法院商请有关机关纠正。
第五条 法官惩戒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应当送达当事法官和有关人民法院。对法官作出调离、免职、辞退等处理,或者给予降级、撤职等处分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处理、处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法官,并列明理由和依据。
法官对涉及本人的惩戒意见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审查意见的法官惩戒委员会提出异议,申请复核;对涉及本人的处理、处分决定不服的,自收到处理、处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并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法官不因申请复核、复议或者提出申诉而被加重处罚。
法官惩戒委员会应当对当事法官提出的异议及其理由进行审查,作出决定,并书面回复当事人法官。受理复议、申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全面听取当事法官的陈述、辩解;原处理、处分确有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第六条 对法官作出错误处理、处分决定的,在错误被纠正后,当事法官所在人民法院应当及时恢复其职务、岗位、等级和薪酬待遇,积极为其恢复名誉、消除不良影响,视情对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赔偿或者补偿,并商请有关机关依法追究诬告陷害者或者滥用职权者的责任。
法官因接受调查暂缓等级晋升,后经有关部门认定不应当追究法律和纪律责任的,其等级晋升时间自暂缓之日起计算。
第七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法官有权提出控告:
(一)干预司法活动,妨碍公正司法的;
(二)要求法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事务的;
(三)限制或者压制法官独立、充分表达对参与审理案件的意见的;
(四)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将法官调离、免职、辞退或者作出降级、撤职等处分的;
(五)对法官的依法履职保障诉求敷衍推诿、故意拖延不作为的;
(六)玩忽职守,处置不力,导致依法履职的法官或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权益受到侵害的;
(七)侵犯法官的休息权、休假权的;
(八)侵犯法官控告、申诉权利的;
(九)其他侵犯法官法定权利的行为。
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侵犯法官法定权利,法官向所在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提出控告的,接受控告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其权限范围内及时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超出职责权限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人民法院以外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法官法定权利的,法官可以向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检察机关提出控告,其所在人民法院有协助控告及提供帮助的义务,并应当派员向有关机关反映情况、提出意见。
第八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健全完善法官考评委员会工作机制,由法官考评委员会组织、领导对法官的考核、评议工作。法官考评委员会由本院院长、相关院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若干法官代表组成。主任由院长担任,法官代表由全体法官推选产生。
对法官审判绩效的考核、评价,必须由法官考评委员会作出,考核结果应当公示。法官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以申请复议。
对法官审判绩效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应当合理设置权重比例,注重审判工作实绩,充分考虑地域、审级、专业、部门、岗位之间的差异,但不能超出法官的法定职责和职业伦理。考核结果和业绩评价应当作为法官等级晋升、岗位调整和绩效考核奖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上述考核的指导意见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制定,各级人民法院结合辖区实际进一步细化,并报上一级人民法院备案。
第九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设立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由本院院长、相关院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若干法官代表组成。主任由院长担任,法官代表由全体法官推选产生。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的职能是:
(一)集中受理法官与依法履职保护相关的诉求和控告;
(二)组织对法官或其近亲属可能面临的侵害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组织对本人或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住所安全受到威胁的法官提供援助;
(四)组织对本人或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权益受到侵害的法官给予救助;
(五)帮助法官依法追究侵犯其法定权利者的责任;
(六)统筹安排为受到错误处理、处分的法官恢复名誉、消除不良影响、给予赔偿或者补偿;
(七)指导法官正确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心理疏导工作;
(八)督促对本院安全检查设施、防护隔离系统、安全保障设备、安全保卫机制建设情况开展检查;
(九)统筹指导本院司法警察部门、机关安全保卫部门做好庭审秩序维护、机关安全保卫、法官人身保护和各类应急处置工作;
(十)与公安机关、新闻主管、网络监管等部门建立与法官依法履职保护相关的预警、应急和联动机制;
(十一)其他与法官和审判辅助人员依法履职保护相关的事务。
各级人民法院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本院人事管理部门承担。
上级人民法院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监督指导辖区内人民法院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的工作。本级人民法院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对法官依法履职保障不力的,法官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提出控告。
第十条 各级人民法院的立案信访、诉讼服务、审判区域应当与法官办公区域相对隔离,并配备一键报警装置,便于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严格执行《人民法院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和装备配置标准》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不同执勤岗位警用装备配备标准》,普遍设立安全检查岗,配备相应安全设备,强化安全检查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和操作水平。
人民法院应当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配备具有录音功能的办公电话和具有录像功能的记录设备,方便及时记录、存储具有干预、过问、威胁、侮辱等性质的信息。
人民法院应当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提供配备录音录像设施的专门会见、接待场所。法官在审判法庭外会见、接待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可以要求在专门场所进行,并有权拒绝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单方面会见、接待的要求。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维护庭审秩序。对于实施违反法庭规则行为,扰乱法庭秩序的人,根据情节轻重,依法采取警告制止、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责令退出法庭、强行带出法庭、罚款、拘留等措施;对于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构成扰乱法庭秩序罪等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在审判法庭之外的人民法院其他区域,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应当及时采取训诫、制止、控制、带离现场等处置措施,收缴、保存相关证据,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构成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妨害公务罪、寻衅滋事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携带管制器具或者危险物质,逃避、抗拒安全检查的;
(二)未经允许,强行进入法官办公区域或者审判区域的;
(三)大声喧哗、哄闹,不听劝阻,严重扰乱办公秩序的;
(四)侮辱、诽谤、威胁、殴打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的;
(五)损毁法院建筑、办公设施或者车辆的;
(六)抢夺、损毁诉讼文书、证据的;
(七)工作时间之外滞留,不听劝阻,拒绝离开的;
(八)故意将年老、年幼、体弱、患有严重疾病、肢体残疾等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的;
(九)以自杀、自残等方式威胁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的;
(十)其他危害人民法院机关安全或者扰乱办公秩序的行为。
对于在人民法院周边实施静坐围堵、散发材料、呼喊口号、打立横幅等行为的人,人民法院应当商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对危害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可以由机关安全保卫部门会同司法警察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商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妨害公务罪等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对于泄露、传播依法不应当公开的法官或其近亲属信息,以及偷窥、偷拍、窃听、散布法官或其近亲属隐私的行为人,人民法院应当商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人民法院应当充分发挥诉讼服务中心、12368诉讼服务平台和诉讼服务网站等平台查询信息、答复咨询、联系法官的作用,避免因信息过度公开影响法官的审判工作和日常生活。通过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平台对外公开法官姓名、照片、职务、等级、办公电话和工作邮箱之外信息的,应当征得法官本人同意。
第十三条 法官因依法履职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或者被利用信息网络等方式实施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其所在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或者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维护法官良好声誉,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第十四条 人民法院对于干扰阻碍司法活动,恐吓威胁、报复陷害、侮辱诽谤、暴力侵害法官及其近亲属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依法从严惩处。
法官因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本人或其近亲属遭遇恐吓威胁、滋事骚扰、跟踪尾随,或者人身、财产、住所受到侵害、毁损的,其所在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并商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对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故意毁坏财物罪、非法侵入住宅罪等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行为人是精神病人的,依法决定强制医疗。
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邪教组织犯罪等危险性高的案件,应当对法官及其近亲属采取出庭保护、禁止特定人员接触和其他必要保护措施。对法官近亲属还可以采取隐匿身份的保护措施。办理危险性较高的其他案件,经法官本人申请,应当对法官及其近亲属采取上述保护措施。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配合有关部门,按时足额发放法官的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考核奖金的发放,应当遵循审判实绩导向,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得与法官等级、行政职级挂钩,注重向一线人员倾斜。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为法官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普遍建立和认真落实法官年度体检制度,保证法官每年接受一次全面身体检查,配合有关部门完善法官的医疗保障制度和抚恤优待办法,为法官的人身、财产、医疗等权益提供与其职业风险相匹配的保障。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围绕审判工作需要,综合采取集中脱产培训、网络视频教学、巡回授课等方式,保障全体法官定期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着力提升其庭审驾驭能力、法律适用能力、裁判文书制作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每名法官每年至少应当参加一次脱产业务培训。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保障法官的休息权和休假权,认真落实年度休假等制度,切实保障法官必要的休假时间,并将法官休假落实情况纳入各部门绩效考评范围,不得以任何方式变相阻碍法官休假。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审判规律和法院实际,合理测算法官工作饱和度,科学确定法官工作量,适时调整法官员额配置或者增补审判辅助人员,不得强制要求法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
第二十条 上级人民法院从下级人民法院遴选法官的,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健全完善配套保障措施,确保异地遴选的法官能够安心履职。
第二十一条 对审判辅助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保护,参照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二条 军事法院法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保护,军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人民法院落实〈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规定〉的实施办法》的理解与适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结合法院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各级法院和一线法官意见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人民法院落实〈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规定〉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报经中央同意后正式发布。现就《办法》总体思路和贯彻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说明如下:
一、总体思路
《办法》共二十四条,涉及免受干预、免责机制、救济渠道、公正考核、安全保障、休假权利、薪酬保障等内容,是对《规定》的细化和落实。总体起草思路是:
(一)坚持于法有据。《办法》以现行法律和《规定》为依据,适当借鉴吸收了既往改革成果。由于立法未授权法官当庭径行判处扰乱法庭秩序罪,也未赋予司法警察在法院之外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办法》对法庭秩序维护、法警执法权限等相关内容未作突破。对行为人构成扰乱法庭秩序罪等犯罪的,《办法》要求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发生在法院之外威胁、侵害法官权益的行为,《办法》要求相关法院商请公安机关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采取保护措施。
(二)突出问题导向。近年来,针对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及其近亲属的威胁、侮辱、骚扰和暴力侵害事件增多,凸显了对司法人员履职保障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组织保障、硬件支撑、救济渠道、协调机制等方面。《办法》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更加侧重于设红线、给政策、补短板,进一步健全完善司法人员履职保障机制。
(三)细化条文表述。《办法》结合中央司改办负责同志对《规定》的解读,对《规定》条文作了进一步细化。如《规定》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要求法官、检察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事务的要求”,但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地法院普遍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哪些属于“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经广泛征求意见,《办法》第二条以列举方式明确了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此外,考虑到《规定》多处出现“依照法律和相关规定”字样,为强化针对性和操作性,指导下级法院严格执行《规定》,《办法》对相关违法行为可能涉及的罪名予以细化,如对“偷窥、偷拍、窃听、散布法官或其近亲属隐私的行为人”,明确“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罪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强化条文的操作性。
(四)强化组织保障。征求意见过程中,各地普遍反映,《规定》印发后,法院内部亟需有专门组织负责法官履职保障事宜,承担具体工作的机构亦应当明确。有法院提出,考虑到法官惩戒委员会只设在省一级,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设在高级法院层面即可,便于统筹协调相关工作。经认真研究,我们认为,法官权益保障事务涉及面广、头绪较多,不仅仅局限于法官惩戒工作,如果只设在高级法院,不利于提升效率、完善机制、应急处置,因此,《办法》提出各级法院均应设立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并明确了委员会组成人员及其职能,具体工作可由本院人事管理部门承担。本级法院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对法官依法履职保障不力的,法官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提出控告。
(五)推进机制建设。为确保司法人员履职保障工作机制化、常态化,《办法》着重健全以下几项机制建设:第一,完善法官申请复核、复议、申诉和提出控告的机制。第二,明确对履职保障设施的建设和配备要求,如要求法官办公区域与审判区域相对隔离、严格安检标准、为法官配备录音录像设施和提供专门会见、接待场所。第三,强化庭审秩序和机关安全保障机制。区分不同场所、不同行为,规定了应急处置措施。第四,在《规定》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落实法官在薪酬保障、教育培训、心理疏导、医疗保障和休息休假方面的权利。
二、关于不得要求法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
《规定》第三条明确:“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要求法官、检察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安排法官、检察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事务的要求。”《规定》发布后,仍有部分地方以红头文件、行政摊派等形式,要求法院派员协助交警执勤、参与治安巡逻。少数地方法院仍安排法官从事卫生环境整治等事务,并作为政绩宣传。上述现象均引起争议,并在新闻媒体、社交网络上造成不良影响。
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和工作实际,《办法》以列举方式,将“招商引资、行政执法、治安巡逻、交通疏导、卫生整治、行风评议等”界定为“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要求各级法院不仅应当拒绝任何单位、个人安排法官从事上述事务的要求,也“不得以任何名义安排法官从事上述活动”。
征求意见过程中,有的部门建议将“征地拆迁”也列入“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但按照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目前征地拆迁领域部分案件仍由人民法院负责裁决并组织执行,因此,《办法》未将征地拆迁工作完全排除于法定职责范围之外,但严禁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提前介入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具体行政管理活动,杜绝参加地方牵头组织的各类“拆迁领导小组”“项目指挥部”等临时机构。
《办法》印发实施后,各级法院应当主动向地方党委汇报《规定》和《办法》主要内容,结合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配合推进地方法治建设,树立当地良好法治形象。对于文明城市创建、交通秩序维护等工作,人民法院应当通过依法公正审理相关案件、适时发布典型案例、完善以案说法机制等法定职责范围内的方式参与,以依法履职的实际成效,为地方提供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三、关于法官免受非法处理、处分的权利
《规定》以较大篇幅规定了将法官调离、免职、辞退以及作出降级、撤职处分的情形,并明确了法官承担错案责任的范围。涉及错案责任的认定标准、追究范围、承担方式和惩戒程序等内容,最高人民法院下一步将根据《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惩戒制度的意见(试行)》和《规定》,研究制定法官惩戒工作办法。《办法》仅明确“法官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非经法官惩戒委员会听证和审议,不受错案责任追究。”
为了体现对法官依法履职的保护,《办法》从三个层面,规定了法官受到非法处理、处分时的救济渠道和救济方式。一是明确法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被调离、免职、辞退或者受到降级、撤职等处分的,其所在法院应当及时予以纠正,或者建议有关机关予以纠正。二是明确法官提出异议、申请复议和申诉的权利。法官对涉及本人的惩戒意见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审查意见的法官惩戒委员会提出异议;对涉及本人的处理、处分决定不服的,自收到处理、处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向作出决定的法院申请复议,并有权向上一级法院申诉。三是明确法官受到错误处理、处分后的救济措施。对法官作出错误处理、处分决定的,在错误被纠正后,当事法官所在法院应当及时恢复其职务、岗位、等级和薪酬待遇,积极为其恢复名誉、消除不良影响,视情对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赔偿或者补偿,并商请有关机关依法追究诬告陷害者或者滥用职权者的责任。
四、关于法官绩效考核工作
随着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全面推开和深入推进,法官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符合规律、覆盖全面的审判绩效考核体系和工作机制,入额遴选和员额退出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定期晋升和择优选升才有科学依据,绩效考核和奖金分配才会公平公正。《办法》第八条、第十六条、第十九条从不同层面,围绕绩效考核和相关配套机制作出规定。
(一)健全完善法官考评委员会工作机制。《法官法》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明确了法官考评委员会的设置、职责和组成。长期以来,由于绩效考核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各级法院法官考评委员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法院甚至未设立法官考评委员会。
为夯实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制度基础,《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第二十一条明确:“各级人民法院应当成立法官考评委员会,建立法官业绩评价体系和业绩档案。”《办法》进一步要求各级法院健全完善法官考评委员会工作机制,由法官考评委员会组织、领导对法官的考核、评议工作。对法官审判绩效的考核、评价,必须由法官考评委员会作出,考核结果应当公示。
为强化法官考评委员会的代表性和公信力,弱化绩效考核中的“行政化”色彩,《办法》明确,法官考评委员会成员除本院院长、相关院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外,必须有若干法官代表,法官代表由全体法官推选产生。具体组织办法和产生办法,未来可由专门文件规定。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不同地域、不同审级的法院情况各异,不可能用同一套法官绩效考核体系涵盖,因此,《办法》提出,对法官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制定,各级人民法院结合辖区实际进一步细化,并报上一级人民法院备案”。最高人民法院已印发《法官、审判辅助人员绩效考核及奖金分配指导意见(试行)》,对绩效考核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对法官的业绩考评,容易陷入四个误区:一是忽视工作实绩,不注重明确标准、划分档次,导致内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影响办案积极性;二是简单按照办案数量核算各个法院、庭室或法官的工作量,无法准确界定各类案件的难易程度和实际工作投入,不能实现立案、刑事、民事、行政、审监等不同部门之间工作量的科学比对;三是过于注重结案率、发改率、调解撤诉率等量化指标考评,造成业绩评价导向偏差;四是绩效考核与法官等级、行政职务挂钩,导致绩效奖金核算存在科层制与行政化倾向。
实践中,一些试点法院结合辖区实际,建立了法官业绩档案,通过科学测算和综合加权,以案件权重、难度系数取代具体案件数,强化业绩考评导向性,实现考核标准科学化,得到广大法官的认同。综合考虑试点经验,《办法》第八条、第十六条进一步明确,对法官审判绩效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应当合理设置权重比例,注重审判工作实绩,充分考虑地域、审级、专业、部门、岗位之间的差异,但不能超出法官的法定职责和职业伦理。考核结果和业绩评价应当作为法官等级晋升、岗位调整和绩效考核奖金分配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奖金的发放,应当遵循审判实绩导向,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得与法官等级、行政职级挂钩,注重向一线人员倾斜。
(三)建立系统完备的法官工作饱和度测算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官绩效考核体系,有利于推动法官办好案、多办案。但从权益保障上看,法官办案亦有极限,并非多多益善。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法官工作量、辅助人员配置情况与办案质量、效率、效果之间的关系,一旦发现法官办案负荷过重,可能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办案质效,必须适时作出调整。因此,《办法》第十九条要求,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审判规律和法院实际,合理测算法官工作饱和度,科学确定法官工作量,适时调整法官员额配置或者增补审判辅助人员,不得强制要求法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
五、关于履职保障设施建设
总结实践中法官、审判辅助人员权益受到侵害的教训,《办法》就履职保障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关于办公区域与公共区域的隔离。《办法》要求各级人民法院的立案信访、诉讼服务、审判区域应当与法官办公区域相对隔离,并配备一键报警装置,便于及时处置突发事件。有条件的法院,还应当设置法官专用通道。
(二)关于安检设备和人员配备。从调研情况看,许多法院内部安全保护标准要求未落到实处,主要表现为安检设备不达标,安检人员不合格,安检意识不够强,一些基层法院特别是派出法庭虽然安装了安检设备,由于人员、经费等原因,日常并不使用。《办法》要求各级法院严格执行《人民法院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和装备配置标准》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不同执勤岗位警用装备配备标准》,普遍设立安全检查岗,配备相应安全设备,强化安检人员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和操作水平。
(三)关于录音电话和记录设备。实践中,一些具有干预、过问、威胁、侮辱等性质的信息多是通过办公电话传递。此外,法官、审判辅助人员会见、调解或参与执行时,也可能遭遇当事人的谩骂侮辱或暴力威胁。《办法》要求各级法院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配备具有录音功能的办公电话和具有录像功能的执法记录仪等设备,及时记录、存储相关信息。
(四)关于专门会见、接待场所。除了审判法庭,法官、审判辅助人员有时基于工作需要,需要会见、接待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但许多法院缺乏专门场所,会面只能在立案大厅、法院楼道或者办公室进行,不利于保障办案人员权益。《办法》要求各级法院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提供配备录音录像设施的专门会见、接待场所。法官在审判法庭外会见、接待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可以要求在专门场所进行,并有权拒绝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单方面会见、接待的要求。
六、关于法官个人信息安全
实践中,部分法院在推进司法公开平台建设的同时,存在法官个人信息过度公开情况,法官的住宅电话等信息也被公开,给法官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一些法院要求法官必须“24小时在线”,随时接听当事人电话,但部分“骚扰”电话严重影响到法官日常开庭、办公,此外,与当事人单方通话也存在违反司法职业伦理之嫌。因此,《办法》要求各级法院充分发挥诉讼服务中心、12368诉讼服务平台和诉讼服务网站等平台查询信息、答复咨询、联系法官的作用,避免因信息过度公开影响法官的审判工作和日常生活。通过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平台对外公开法官姓名、照片、职务、等级、办公电话和工作邮箱之外信息的,应当征得法官本人同意。
七、关于维护法官人身安全保障
加强法官的履职安全保护,是维护法律权威、厉行法治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实践中,庭审秩序维护、机关安全保卫、法官人身保护和各类应急处置任务主要由司法警察、机关安全保卫部门承担,但是,一些暴力威胁、滋扰和侵害法官及其近亲属的行为发生在法院之外,最典型的就是北京昌平区法院马彩云法官遇害事件。《办法》起草过程中,有同志建议进一步拓展司法警察职能,尤其是在法官八小时以外安全保障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但是,按照相关法律和司法文件,司法警察仅在法院内部具有执法权,在法院外不具有执法权。此外,司法警察人数较少,难以像公安机关那样对社会面进行网格化布警和控制,指望司法警察贴身保护或及时出警,都不具备可行性。因此,在司法警察的执法权限问题上,《办法》未作突破性规定。
《规定》已经明确公安机关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职的责任,要求公安机关接警后应当快速出警、果断处置、坚决打击。因此,人民法院应当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整合公安、综治、网监等多部门力量,推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信息互通、行动互联、风险共担”的预警、应急和联动协作机制,有效维护法官人身安全。法官因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本人或其近亲属遭遇恐吓威胁、滋事骚扰、跟踪尾随,或者人身、财产、住所受到侵害、毁损的,其所在人民法院应当商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必要时先行派遣工作人员采取保护措施。
八、关于审判辅助人员的保护
审判辅助人员与法官同处审判一线,一体接受《规定》和《办法》的保障。《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审判辅助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保护,参照适用本办法。” 与审判辅助人员依法履职保护相关的事务,由各级法院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统筹负责。各级法院应当针对审判辅助人员的职业特点,完善保障机制和考核办法,确保履职保障范围覆盖全部一线办案人员。
来源:法律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