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民间借贷节约90%追讨时间的方法:强制执行公证
发布日期:2016-01-12    作者:110网律师

民间借贷节约90%追讨时间的方法:强制执行公证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成为普遍现象。民间借贷纠纷的数量也在增加。那么借款人通过法院诉讼要多久才能拿回欠款?一般来说,一审三个月,二审三个月,执行三个月,中间传递资料一个月左右,碰上春节更长。就算一切顺利,没有碰到送达不到的等消耗时间的情况,能在九个月左右拿到钱算是比较正常的。如果碰到被告跑路,无法送达等情况,一个案件从起诉到执行就快一年了。很多当事人显然没有预料到原来以很快可以解决的事情原来要这么久,但是也不得不接受。难道,这么长的诉讼时间真的不可避免?现在凭借民间借贷的强制执行公证,已经可以避免长时间的诉讼。
法律依据
《公证法》
第三十七条 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
第二百三十八条 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一、强制执行公证的优势
  1、直接进入执行程序,免去一审、二审程序,节约时间
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8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接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依据本条规定,如果借款合同有公证机关的强制执行公证,一旦对方欠钱不还,您就可以向公证机关申请出具强制执文书,就可以省掉一审和二审的程序,直接进入执行程序了,光这一点就可以节约时间80%以上。
  2、避免公告送达的问题。
  如果您的借款合同做了强制执行公证,公证机关在合同中都会要求加上关于通知送达地址等条款,相应的各类公证文件只要送达相应地址就视为送达了。这一招对于对付跑路的欠款人特别有效。否则,如果要在一审和二审程序中送达已经跑路的或者故意不接收文书的被告(现在不少被告都采用这种手段),光两审程序中公告送达诉讼文书和判决书,就要至少八个月。
  3、直接保全财产,节约维权成本。
  因为强制执行公证是直接进入执行程序的,所以如果对方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可以由法院直接冻结,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否则,在诉讼过程中保全财产,还得向法院交纳财产保全费用,并提供与保全金额相当的担保物,往往也不是一笔小的数字。
  4、有限排除异地管辖。
  强制执行公证可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和财产所在法院申请执行。也就是说,如果您所在的地方有被执行人的财产,那么可以直接在当地法院申请执行了。否则,由于很多借款合同没有约定管辖法院或履行地点不明确,需由被告所在法院管辖。现在人们流动性很大,往往又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经常居住地在哪里,很容易出现只能到被告户籍所在地法院管辖的情形,经常费时又费力。
二、如何办理强制执行公证?
 办理强制执行公证的手续很简单,借款双方(如果有担保人,那担保人也要)带着身份证到公证处直接办理即可。办理的时间约需要一至两小时,视当事人的多少而定。当然,为了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去之前提前和公证员预约时间会更好,以免等候。
三、如何办理强制执行公证?
  第一步:要带着强制执行公证到原来办理公证的公证处申请出具强制执行文书。公证处会依据相关流程调查还款事实等,然后出具强制执行文书。这个时间一般在15天左右。
  第二步:凭强制执行文书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受理后,就是提供各种财产线索,并经常跟进执行进度,以便于能尽快得到执行。
四、什么时间做强制执行公证?
  强制执行公证有哪么多好处。那一般什么时间去做强制执行公证呢?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是在要出借款项的时候就去做强制执行公证了。但是,鉴于目前民间借贷情况不容乐观,建议有条件的亲们,即使已经把钱借出去了,也还可以去做强制执行公证,以防万一。如果已经有人欠钱不还的,在起诉之前,建议各位亲们到也可以尝试以调解,宽限还款期限的方式和对方协商,并最终到公证处做还款计划书的强制执行公证。因为如果宽限期不超过半年的情况下,实质上并不会导致追款时间更长,还可以节约可能出现的公告时间。当然,如果对方是有不动产的,最好请律师做个全面评估。一般来说,如果对方有不动产,可以要求对方以不动产提供担保并同时强制执行公证。如果对方不提供担保,那么尽快起诉保全财产才是上策,以免被他人捷足先登。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