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司考民法总则: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
发布日期:2015-09-01 文章来源:互联网
A.概念
欺诈,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B.构成条件——《民通意见》第68条
a、有具体的欺诈行为,即将欺诈故意表示于外部。
(a)这要求欺诈人有意思表示能力,因此无意识或精神错乱中的行为人、无行为能力人所为的意思表示不属欺诈。
(b)欺诈的具体表现为捏造虚假事实、隐匿真实事实、歪曲真实事实三种情形。
(c)沉默也可以构成欺诈,前提是沉默者有告知义务。
b、欺诈人主观心理状态为故意。这种主观上的故意涉及两个方面:
(a)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
(b)使相对人基于错误而意思表示的故意。
c、受欺诈方作出意思表示。
(a)虽然欺诈方有故意行为,并使得受欺诈方陷入错误认识,但是最后受欺诈方没有作出意思表示,则欺诈当然没有成立。
(b)如果受欺诈方作出了意思表示,则欺诈人是否通过欺诈获得利益,或使受欺诈方受有损失,对欺诈的构成不产生影响。
d、受欺诈方实施的民事行为与欺诈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a)即相对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是因为欺诈造成的错误造成。
(b)如果欺诈方有欺诈行为,但是相对人并没有因此而陷入错误认识,则不构成欺诈。【题例】(00.卷二。单。5)
C.例外——《合同法》第54条法 律教 育网
a、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b、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或无效民事行为;
c、因欺诈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