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中国气象局权威解读《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发布日期:2012-01-04    作者:110网律师律师
中国气象局权威解读《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新华网北京2月22日电 近日,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的气象防灾减灾专项规划。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计划财务司司长王邦中接受新华网和中国气象报联合专访时,就这一规划予以解读。
气象灾害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记者:我国每年遭遇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哪些,气象灾害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陈振林: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70%以上为气象灾害。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每年遭遇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近2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800多万公顷,造成人员死亡44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800多亿元,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使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能降到最低
记者:请简要介绍《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根据《规划》,经过10年的建设,我们将能见到一个怎样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王邦中:《规划》主要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第二部分是指导思想和目标;第三部分是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重点;第四部分是主要任务;第五部分是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第六部分是保障措施。
未来我们将能见到一个怎样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规划》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我们期望在2020年八大工程得以建成,使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百姓的影响能降到最低。
陈振林:《规划》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的气象防灾减灾专项规划,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的颁布实施对于指导各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解决涉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统筹防御各类气象灾害;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记者:2020年,当这一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成后,我们能取得怎样的社会经济效益?
王邦中:效益分类有很多种,即使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来讲,不同行业情况也不同。在1996年气象部门做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显示,当时的气象投入产出比平均为1:40,2006年这一比例提高到了1:50。如此推算,将来所取得社会经济效益会更大,气象服务的效益会越来越显著。据统计,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已由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平均每年5000人左右,下降到本世纪平均每年2000人左右;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
陈振林:1:50的比例从国际水平来看,已经属于世界前列,其他国家投入产出比大都在1:10左右。我们的目标是: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到规划期末,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减少5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50%。
提高公众防御气象灾害意识 减灾效果才会更好
记者:防御气象灾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规划》中有没有对社会参与方面做出规定?
王邦中:忘掉灾害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提高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非常重要。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不同的社会角色应该发挥出各自不同的作用。《规划》中有多处提到了社会参与的问题。比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是专业部门要做的事情,但是信息却要让社会方方面面都知道;比如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是专家在做,但是百姓要理解风险评估的结果,了解哪些地区是灾害的多发地、易发地,哪些地区容易出现什么灾害;比如在应急处置中,除了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之外,百姓也要在第一时间采取防范措施。《规划》在八大防御工程中也专门提出,要对公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只有社会公众意识到位,知识到位,能力到位,减灾的效果才会更好。
陈振林: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在防灾减灾救灾各个环节,如果缺少社会的广泛参与,就不会发挥有效的作用。发达国家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很多志愿者自发参与救灾防灾。我国要加强非政府组织、公众志愿者行动等参与防灾减灾的工作。部门联动的有效性与公众的自觉性相结合,防御体系就会更加完善。总体来看,我国的防灾体系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根本上是因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09年因台风死亡人数已降至40多人。比如美国“卡特琳娜”飓风发生之后,他们都来学习我们的经验。
提高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
记者:规划提出,到2020年,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15到20分钟送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一般临近预警信息要在多少时间内送达,如何保证在没有电和各种通讯手段的危急时刻把预警信息提前送到民众手中?
陈振林:临近预警时间范畴为0到3小时。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送达公众时间受突发气象灾害临近准确预报提前时间、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手段时效和受影响区域范围、人口数量等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灾害、不同情况,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送达公众时间也不尽相同。
理想情况下,可能提前2个小时送达。最坏情况是,我们提前1-2小时作出准确临近预警,但由于灾害预警发布手段的发布速率限制(如手机发送速率),以及发送地域范围广、人口多,可能导致灾害发生后还未将预警信息完全送达。实现15至20分钟的提前量对整个现代气象业务系统都提出了高要求。
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监测和预警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这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前提。
第二,我们要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业务系统,加快建设土洋结合、有效畅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联合广播电视、信息产业等部门,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并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发布资源,着力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