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发布日期:2011-12-26    作者:110网律师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在给农民创造增收致富机会的同时,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在南方一些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地区,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已占到当地中小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是相对于有父母亲在家,能够正常地接受亲子教育的儿童而言的。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基本缺失了父母亲对其在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基本缺失了对父母亲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所以相对于有父母亲在家的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了。其中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家庭结构是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生活关系的统一体.既包括代际结构,也包括人口结构,并且是二者组合起来的统一形成。因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打破了原有核心家庭的稳定性,从而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在这种条件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为,单亲,式、隔代式、委托式及兄长式四种家庭教育新方式。£a7然而父母亲未能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大义务和责任,而是把本应是自己义务和责任的家庭教育留
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兄弟姐妹、邻居、老师等,这样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第一节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亲或者母亲单方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该群体数量的确切统计数字,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就是这个群体的数量正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大而日益增加,总的来看,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发展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祖父母等亲属或因年长,或因经济生活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的情况随时可见,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前段时间在一些农村发现的毒奶粉事件和前不久河南系列杀人案件的受害者中,留守少年儿童占到相当比例。
(二) 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使得他们形成了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自我封闭和是非感模糊等,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 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尤其是父母一方在家或者孩子一个人留在家时,情况更是如此,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能力辅导儿童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较差的局面,另外,父母的长期打工生涯给孩子们造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如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上不了学不要紧,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辍学、失学等问题,据调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有迟到、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等,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读书无用论,在留守时缺乏约束,甚至是父母给予支持的情况下,逃学、辍学,将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早早踏上辍学打工的道路,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据调查,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长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其结果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辍学、失学屡见不鲜。
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导致的身心发展问题,外出打工的农民一般都是青壮年劳动力,而他们的子女这个时候正好处于小学或初中阶段,但农民外出打工的这个生态周期却与其子女的培养形成一个悖论: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原本是为了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使之尽可能地接受较多的学校教育,而教育科学、社会学的相关研究则表明,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
缺席,都会在小孩的身心发展方面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
监护人、父母疏于照顾、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被拐卖、意外伤害死亡等安全问题,由于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出去打工,小孩大多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有的还要同时照看几个小孩,往往只能安排小孩的基本的生活,粗放的进行照看,往往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同时,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常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四川一位13岁的女孩父母都在外打工,自己被侮辱后怀孕,在临产前一直没有被发现,这说明监护人对被监护儿童缺乏起码的保护意识,从我们目前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工作所呈现出的总体数据来看,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
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最近发生在安徽的案例特点为,人贩子了解到某些家庭孩子的父母到外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的情况下,有时往往破门而入,抱起孩子就跑,而老人防
范、防护能力弱,无法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隋时的、不稳定的教养结构。由于父母亲对留守儿童言传身教式的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加之其他抚养人或监护人与父母在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均存在差异,从而使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身体发育方面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不良问题,其具体表现为:       
(一)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方面的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在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家庭抚养人或监护人有的忙于家里的繁重农活,有的年龄过大、观念陈旧、行动不便.有的偏重于照顾自己的孩子,因此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学习情况加以关注和了解。二是当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其学习加以监督与辅导。特别是隔代教育的老人,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较少.很难对留守儿童在作业中遇到的困难加以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帮助(见表2三是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失去了教育最佳时机。当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取
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父母亲很少有机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
    (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
    心理素质是一个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能素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正是在父母外出务工、经商,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见表3,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家庭结构不完整的条件下,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基本的心理满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相隔,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真空;另则抚养人或监护人也常常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他们缺失了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这种情绪情感障碍的长期积累,容易使他们形成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等缺陷性格一是在缺少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
   
(三)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道德品质是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R1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基木缺失,使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见表4,主要表现为: 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从而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知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对家长、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抚养人或监护人忙于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精力有限无暇重视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是放任自流。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抚养人或监护人毕竟不如孩子的亲生父母更为肖接和严格,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成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吸烟酗酒、赌博、迷恋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路。        
(四) 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发育方面的问题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亲在身边的照顾,从而使他们较之于非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方面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其表现为:一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时,常常忽略其合理的生活饮食结构。一般情况下,抚养人或监护人往往给予留守儿童的是一种固定不变的饮食结构,因此使得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失衡;从身高体重方面来看,常表现为瘦长型或粗短型。二是在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教育问题表现得尤为严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抚养人或监护人出于一些传统伦理纲常的束缚,很少给留守儿童涉及到青春期的教育当留守儿童青春期到来,面临生理剧烈变化的问题时,常常陷人尴尬或迷惑的境地。
 
第二节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在原籍所在地上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由于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由此而生也就不足为奇。
(二) 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三)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使得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23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2年增加了8.8%,即增长了1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
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这些留守儿童,一般交由爷爷、奶奶或他人监护,由于代沟及亲情上的亲疏, 他们与孩子之间在心理认知上存在差别, 致使监护人中普遍存在这种心理:我带孩子责任重大, 只要孩子吃饱、穿暖, 平平安安地等他父母回来,我们任务也就完成了。这就导致溺爱、放任强制等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由于父母远在外乡,孩子在生活上由监护人负责或自理,不是太大的问题, 而感情上的关爱和沟通缺乏,使这些孩子心灵上孤独、寂寞, 性格上任性 行为上放纵。这样的孩子,容易独处,不合群,不愿吐露心声,甚至出现偏激言行。他们难以接受外来教育,甚至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成了问题儿童。这些孩子中一个普遍的共性就是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
留守儿童,大多出现在农村,这些孩子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父母外出打工前肯定将孩子作相应的安置。这些外出务工人员长年在外奔波,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颇为深刻,于是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普遍重视, 在临行之前一再重托,要求爷爷、奶奶看管孩子学习,抓好学业。可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里。这些留守家园的老人本身对教育认识不全面,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其他方面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去管, 重智育,轻视甚至排斥德、体、美、劳,等教育。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不是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行吗? 许多爷爷、奶奶从小没有接受过很好教育,甚至不识字,对孩子的学习无法给予督促和指导, 家庭教育的方法单调,要么溺爱要么奉行棒打出成绩,要么放任自流。如此等等不得法的家庭教育司空见惯。也有一些家庭监护人忙于农活疏于管教,完全放任自流。
在孩子的成长中,社会、学校、家庭应融为一体, 形成齐抓共管之势。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学校资源不足加之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前一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只知道自从孩子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孩子有变化,很多方面在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学校老师急,但迫于升学压力,只能选择放弃教育而抓住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放松。家长眼看孩子性情、品行、学习等方面朝不良方向发展,又不懂怎么教育,只能方法单一,干着急没办法。留守儿童育问题的出现,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增多, 并呈上升趋势,年龄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放假之时、星期天以及放学后,形成了教育上的真空时段,久而久之,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网络游戏的诱惑,最终变成了问题儿童。由于社会、学校、家庭未能形成合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愈发显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当今日益突出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从职业道德上说能无动于衷吗?当然不能!因为教育的目的不光是传授知识,更是教会做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打工,他们大多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隔代监管使很多孩子像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更应兼有父母亲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以及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师爱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应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留心,多一份责任心。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当的教育方法。人之初、性本善。 难道这些留守儿童,从出生下来就是问题儿童吗? 经过校园的净化和教师的教育给社会输送一个正直健康、永远进取的人才,正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教师们多走进孩子的心灵,给那些缺乏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以父母般的师爱吧!
作为家长,一年到头含辛茹苦地在异地打工,除了生计,最大心愿就是为孩子创造好的条件。可以说中国的父母最可敬,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是作为家长,如此辛劳地挣钱,如果孩子走上了邪路,要那许多的钱又有何意义?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吗?《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通知》中指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有家长都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身体力行、 教育子女。要转变陈旧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指导家庭教育。由此可见,家长要改变陈旧观念,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现在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等挣到了钱以后再说;有的家长认为,我在家里又能有多大作用, 我又教育不好他,只能看管他,让他爷爷、奶奶看管不一样吗?有的家长说每月我不是都打电话了吗?千叮咛、万嘱咐, 唉!到了这一步是没办法的事啊!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家长多关注孩子,方面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把外出挣钱是为了让他能有更好的学习条件的道理讲清楚,但现在必须要先渡过难关,不能让父母失望。另一方面, 多给予亲情的关爱,而这种关爱不能是溺爱也不能是一个电话几句话就了事。其实书信作为传统通讯方式,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会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真情实意, 通过文字最能流入孩子的心田, 孩子会把父母的书信作为亲情缺失时的甘霖,给孤寂的心灵无比的慰藉。家长要多给孩子写信, 走进他的心灵。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学校应主动站出来,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 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其次确定帮扶队伍。这里的帮扶不仅包括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还包括成绩好、思想品德好、热心助人的同学以及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第三,建立代管家长队伍。选择部分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留守孩子的代管家长, 既能增加师生情谊, 又能让孩子感到亲情般的师爱, 使他孤独的心灵得到亲情的呵护, 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另外可以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建立留守儿童生活保障机制,开展表彰留守孩子评比等行之有效的办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事关祖国的未来、社会的稳定,全社会都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及学校、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村的托管和社区教育, 强化农村父母在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 政府、学校、社区联合起来共同净化育人环境, 取缔学校周边不健康的网吧等娱乐场所。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尽可能为一些进城务工的孩子提供学习条件,同时加大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力度, 进行合理布局调整, 建立部分寄宿制学校,逐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中的影响力,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要把留守儿童爱工作作为社会工程来抓,如同对自己孩子一样关心他们,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事关后备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一项奠基工程、德政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但愿这项工程能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能激起广大教育工作者无限的工作热情和独特的创造力。
目前, 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常常会引发诸多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对策。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督,极易产生安全问题。这种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得不到亲情的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湖北省阳新县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悲剧: 一名7岁的农村男孩,因其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他和年迈的爷爷。由于平时基本没人管,男孩得了疥疮,痒痛难耐时就用脏手抓,结果伤口感染演变成严重败血症 最终夭折。 一个幼小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2002年,湖北随州市曾都区法院少年审判庭审理的48宗案件中,留守女童遭性侵害的占1/3。三是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如随州市殷店镇车岳庙村一小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管 其爷爷、奶奶是弱智人,根本无监护能力,结果这个孩子学会了小偷小摸,因偷开别人的摩托车,撞在电杆上而死亡。此外,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见。
农村留守儿童 6周岁及以上的学龄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65.28%,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然而,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出现扭曲和变形, 或变得抑郁寡欢, 脾气古怪;或变得孤僻内向,事事淡漠,甚至会怪诞失常,久而久之,极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一项研究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比例高达19.5%,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 这其中 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孤僻和内向。他们对待批评教育往往采取逃学、游逛甚至离家出走的过激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由于长期郁积,得不到及时的缓解与疏导,使他们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根据中央教科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 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 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 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很低(6.1%)。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缺乏上进心。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 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增强,所以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满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 所以,半数以上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从年龄纬度来看, 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 因此, 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渐降低。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成长期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是我们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
行为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由于他们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长期与父母两地分离,他们一般表现如下一些问题: ①柔弱无助。⑦自卑闭锁。⑦寂寞空虚。④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⑤对父母充满怨恨。留守儿童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很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自身变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 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显然不能简单地将之归咎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具有深厚的自然生理因素,带有不可更改的血缘性的遗传性联系子女的诞生既是生物意义上的人的培育、 又是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诞生。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 特别是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成长上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原本是为了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使之尽可能接受较好的学校教育、但是由于他们只想到城里赚钱而置子女的要求和情感于不顾、甚至有人外出多年都没有回家看看孩子、 平时和孩子的联系也很少、 这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监护和教育子女的责任。
    尽管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大多是交给爷爷奶奶照料或寄住在亲戚家中,但爷爷奶奶一般都不可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溺爱,他们更加放任小孩。 即便是管教,也存在一个交流沟通上的代沟问题。至于寄养在亲戚家中,亲戚一般不会像对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教这些孩子。认为管得太严,孩子不理解。 因此往往疏于管理, 从而使孩子失去有效的监管。
    这样一来、 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而任性妄为,在家中不听从爷爷奶奶亲戚的话, 在学校经常不遵守校纪班规, 甚至与社会上的一些三无人员(指无学上无业就未成年的青少年)浪迹在一起。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性格缺陷行为偏差。有的进城务工的父母认为在感情上对子女有所亏欠,想过金钱来弥补,而这些子女则往往不珍惜父母在外辛苦赚来的钱,花钱如流水,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 还有的父母分隔两地多年不在一起,感情淡漠,造成离婚或近似于离婚的事实,使孩子成为 ,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遭受到更大的冲击和伤害。
学校是负有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当然也是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理应全面承担起孩子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从目前来看, 对于留守儿童进行较好管护的措施是实行寄宿制,即将他们统一安排在学校住读,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学校寄宿的集体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从所调查的县市来看,大部分农村小学缺乏寄宿条件,甚至根本没有将寄宿制纳入中小学的发展规划之中。即使是住校,条件一般都较差。 例如京山三阳曹武两个镇的中小学校基本是两个学生挤一张铺位,上下两层的铁架床睡4个学生,一间宿舍一般睡几十位学生。此外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对于寄宿学生一般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负责,而这些班主任往往又是义务服务,没有额外的津贴补助。他们每天从早上6点多钟一直要工作到晚上 11 点半钟。由于学校的寄宿条件较差,许多打工家长宁可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也不让其住校。而这些孩子也认为寄养在亲戚家里比住校自由。这样一来留守儿童寄养多于寄宿。据京山县曹武镇初中介绍,该校住校生只有9%,除了家在学校附近的学生以外,相当一部分路远的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住校的不足一半。 于是这部分孩子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管理上的失控区。在这个失控区间,留守儿童自然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例如乱花钱、泡网吧、赌博、打架斗殴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搅在一起等等。与此同时,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工作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学习成绩较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 缺乏生活的乐趣, 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 如随州市曾都区一位服毒自杀和另一位卧轨自杀的留守学生,都是因平时成绩差不大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感到思想苦闷而走上绝路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仍然着眼于应试和追求升学率、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成绩,至于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手段教育学生,则不在管理考核之列。因此而导致有的老师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还有的教师对打工家庭的留守儿童不闻不问, 放任自流, 或在班上造成这些孩子是嫌弃儿的印象。这样的作法自然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心灵一旦受到伤害, 就会留下长久的阴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其厌学甚至厌世心理的产生。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 从根本上说、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城乡长期二元分割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城乡长期二元分割将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割裂开来、 让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尽管原先僵化的城乡户籍制度和教育体制遭受到巨大冲击, 但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是将子女留在乡村上学还是带进城里上学、 仍是一个极为艰难甚至痛苦的选择。其实,大多数农民工是不愿意将孩子留在乡村上学的。从我们对武汉市四个社区农民工的调查来看,超过被调查者选择让孩子随自己在武汉读书,而选择在老家读书的只有。这是因为大多数农民工认为城里的教育质量师资力量比农村要强一些。加之将孩子放在家里没人照顾,也不放心。但为什么大多数农民工又没有将孩子带入城里上学呢?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有四大因素影响着农民工的选择。一是经济承受能力农民工是否将孩子带到城里上学。 首先要考虑的是经济条件和承受能力。 在武汉市的调查中,大多数农民工均认为孩子在武汉上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借读费和学费太高。 虽然武汉市规定学校要取消借读费, 但是被调查者依旧将借读费太高视为最大的问题。其次是学费太高。对为什么不将孩子带到城里上学的询问,农民工最经常的回答是费用太高,读不起。在家里省钱城市的生活费相对较高,尤其是过高的学校收费迫使不少农民工放弃子女进城上学的选择。
    二是学校接受能力、 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接受能力涉及基础设施、 师资力量以及财政能力三个方面。 从城市学校来看, 近些年来小学新生入学人数及在校生呈缩减趋势, 而初中生则是入学的高峰期。虽然小学新生入学人数有缩减趋势,。具有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条件,但是, 由于城市公办学校通常是分散在各个城区的, 而农民工绝大多数却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区域内的公办学校资源,尤其是财力相对紧张, 造成公办学校无法接受全部农民工子女就学。
    三是政府的支持能力。农民工子女能否上学及城市学校的接受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支持能力。这种支持除了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外, 更重要的是财力上的支持。 在实践中,一些省市纷纷宣布取消借读费,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支持公办学校接受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政府的支持依然面临财政瓶颈。
四是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是否选择进城上学与农民工子女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关。这不仅包括农民工子女是否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是否在心理上适应城市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目前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在同一学校和班级之中,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在经济上、生活上及观念上存在不少差别,加之社会环境对农民工子女存在或明或暗的歧视, 这不仅给进城就学的农民工子女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也给农民工自身产生较大的压力。在我们对武汉市农民工的调查中发现,受城里人歧视在他们感到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中最困难的事项中居第三位, 事实上也是除经济因素借读费和学费之外的首要问题 。正是因为对城市生活及社会歧视的不适应,一些农民工子女放弃进城上学的选择。
 
第三节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规模将会进一步膨胀。因此,监护人、打工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组织之间要紧密协作,共同努力,政府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 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鉴于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通过修改在户籍、借读等方面对农民工子女制定的歧视性政策,减免打工所在地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标准等手段,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最终使留守儿童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 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进一步推进寄宿制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子女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三) 改变学校教育理念。学校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使他们自尊、自立,帮助他们做到知法、守法,引导他们安全、平稳地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 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满足子女亲情需求,要通过大力宣传使父母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片面观念,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即使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也应留下一位专门负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以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当两人都出去时则要改变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最好每个星期至少与子女联系一次,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在交流形式上,除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情感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五) 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着2005年党中央的第6个一号文件的出台,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民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万人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万,其中近1万随父母进城,被称为流动儿童。超过1万留在家乡,被称为留守儿童。当前,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还仅限于学术界和教育部门,因此,关注三农问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我们必须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一问题整体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让留守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留守子女,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要减少留守子女就是要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让其子女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落实支农政策,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当前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较差,2001全国农村中小学危房总面积达411万平方米,占全国中小学小学和初中危房总面积的72.6%。全国农村小学、农村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达8.1%6.%。很多学校缺乏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为此,首先政府应落实支农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多创办一些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尽快落实农村特别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一补(免杂费、课本费,属寄宿生的国家补贴生活费)政策。其次提高农村中小教师的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待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从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其个性、气质出发,因材施教,把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所有孩子一个都不少地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的关怀视野内。第三是加大当前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力度,在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强化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资料显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形成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要加强媒体宣传,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让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解决。二是建立和完善
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我国农村一直没有培育社区教育组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流动人口很少,父母与子女少有分离。但现在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移动将越来越频繁,父母缺位情况将越来越严重。为此可以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以及中小学退休教师,在留守小孩较为集中的乡村建立一些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培养孩子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政府,妇联或团组织可以鼓励有亲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给这些留守孩子生活、心理及学习上更多的情感慰藉和关爱,以作为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种补偿手段,三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
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如此。因而, 要改变留守儿童不良的教育现状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媒体宣传, 引起全社会关注,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问题摆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加强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 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共同解决。另外, 高校暑期下乡支教团、扶贫接力计划, 都与农村教育相关, 可以运用这部分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共青团组织设有农村青年中心,可以兼顾儿童成长。
    2、父母要有意识地多与孩子沟通,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多听听孩子心灵的呼声,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很重要。父母应经常与孩子的爷爷奶奶、照看孩子的其他亲属和学校经常沟通联络, 交换意见。如有可能, 应把孩子领至务工所在地就读, 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做到挣钱、处理个人问题与关心教育子女两不误。
    3、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有条件的农村地区, 开办寄宿制学校,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 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家校联系卡制度。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与家长交流; 采取必要的保健制度, 及时对患病、受伤害的留守儿童进行治疗; 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社会氛围, 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4、完善《 未成年人保护法》, 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各政府部门同抓共管。当前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 许多农民夫妇在外出务工时, 将未成年的孩子交由长辈或他人抚养、监护,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在长期相对孤立的成长环境中, 如何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可喜的是我县已在2005年元旦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许多学校已进行不少的实践探索。本人就这项工作的开展进行了一些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地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实施以下综合治理的方式方法去加以妥善的解决:
其一,利用大众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使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有关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应当像宣传和报道如何预防与治理艾滋病、家庭暴力那样,去宣传和报道如何重视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心和呵护。
其二,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健全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监护体系,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事,政府理当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各省、市、县、乡都要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以便于统筹、协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各级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以便于实施分类管理,并且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监测机构和制定留守儿童监测制度,以便于全面、动态地把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在农村社区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妇联、团委和教育主管部门携手,发动基层村委会和当地学校来共同构建,其成员的组成也可考虑由农村离、退休教师和青年志愿人员等构成。
其三,在那些具有一定条件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以便能让留守儿童在老师的呵护和与同学亲切友好交往的氛围中成长,从而达到对他们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的目的,有关部门应挑选富有生活经验和教学经验,同时具有责任心的教员担任学校负责人,在学校教育中增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或生活指导课程,并且对学校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知识的培训。
其四,在各地农村应大力提倡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举办家长学校,以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或代理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这项活动应由县级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牵头,协调教育局、青年团、妇联以及留守儿童居住地的村委会来共同进行,在这项活动中,应充分发挥离退休人员、乡间知名人士以及各种社会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费来源可通过社会募捐、家长少量缴纳、基层组织适当支持等多种方式加以统筹解决,
其五,彻底打破城乡两元社会管理体制,改善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就业与生活环境,并且努力创造条件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留守儿童的问题虽主要表现在乡下,但其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却在城里,因为农民工在城里就业与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以及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环境条件的改善,将能带动更多的留守儿童摆脱与父母长期分离的不良状况,虽然目前城里的中小学校容纳力有限,不少处于僧多粥少的状态,但政府在统筹规划解决中小学生入学难的问题时,也应将流动儿童的就学难问题充分地考虑进去,因为这既是一个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又是一个涉及到公民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的社会公正问题。
其六,下大气力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调整教育发展战略,为达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思路和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有关方面要真正地实施农村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扩大农民工子女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发展途径,
其七,鉴于城市化的道路不是单一的,还存在着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搭桥引路这条发展小城镇的便捷之道,或许在一些经济不发达、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失其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离土不离乡、务工不进城的乡镇企业发展的鼎盛期,并不存在所谓留守儿童问题,当然,人们也应当检讨以往乡镇企业发展中的教训,力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能重振其雄风。
    1、努力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公平化。一是继续加大投入,通过增加教育设 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二是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学校教师的素质,强化农村 师资力量,提高农民群众对教师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三是适当提高农村教 师的待遇,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强化他们的敬业精神。四是加大对乡村教育的管理和督查力度。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大对乡村教育的督查和评估当作重点工作来抓,要把, 办让农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2、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农民工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多方面关心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为了保证农民工子女的安全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学校可实行寄宿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造, 流动学生,公寓,这样可对, 流动学生,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使农民工子女切实享受到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是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根本办法。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多方筹措资金设立贫困农民工子女助学基金,,采取为贫困家庭子女发放, 教育助学凭证, 的办法关心、鼓励农民工子女,让他们 切实感受到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温 暖。学校和教师要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升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 会稳定的高度去重视。要热切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多给他们提供和创造锻炼的机会,引导和帮助     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立精神,克服他们心理上的自卑、孤僻和偏激行为。
    3、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要特别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农民工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以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把他们当作特殊的教育对象来研究和教育。学校和教师要为每一位农民工子女建立详细的档案,要记录他们成长、发展的足迹,并从他们发展的足迹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育体制和方法。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更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功
能,要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关心和支持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学校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要定期召开农民工子女家长会,加强沟通与交流。家长会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必要时,学校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用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征求农民工的意见,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要特别防止出现5+2=0的效应,所谓的5+2=0效应,就是两天( 指双休日)不良的社会影响足可以抵销五天学校教育的作用。因为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以外所受的约束和教育显然要比别的学生少而薄弱,所以对这一类学生加强校外辅导管理尤为重要。
     4、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学校教育的 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农村学生向县城流动。如果务工人员子女大量流入城市,造成城市学校班额过大,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提升,那么,农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美好梦想最终会化为泡影。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加以控制,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在本地就读,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农村教育,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第四节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农民利用自身的优势,外出务工,农村的家中,就只剩下年迈的父母和正在上学的孩子,有的甚至将子女寄居于祖父母或亲戚朋友家里,这些留下的孩子,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据调查,这类留守学生在我校占全体学生的2%以上,他们的父母外出后,考虑的是如何赚钱,而对子女的教育却缺乏必要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就成为一个令人堪忧、而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由于留守学生是一个新生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研究,过去没有,现在也非常少,要教育好留守学生,首先得找出留守学生的症结,对症下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从留守学生的家庭方面入手,经过多方调查研究,
发现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溺爱、放纵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父母外出后,在家的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对孩子就非常溺爱,这些留守学生在家中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小皇帝,他们唯我独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任何人都难以干涉他们的言行,即使犯了错误,长辈们也会迁就他们。
2、长辈文化水平的影响
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外祖父母大多是我国解放前后出生的人,他们当时生活条件差,所受的文化教育相当有限,在农村的这些老人中,只有小学或未完成小学学业的占到了8%以上,这样的文化水平,想要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谈何容易?何况他们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现在的独生子女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这些老人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往往是力不从心,孩子的功课无法辅导,孩子的思想教育也由于隔代认识的差异难以
沟通。
3、长辈教育认识的影响
长辈们由于教育意识的缺乏,管不了留守学生,便认为:我让你吃饱穿暖,不饿着不冻着,也算尽力了,至于教育,那是学校老师的事,与我无关。有的甚至认为:孩子的父母当年没人管,也没读多少书,现在不是照样挣钱?等这些孩子长大后,说不定比他们的父母还更有出息呢。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学生的心理本身就存在偏差,在长辈处又难以找到感情共鸣,就只好寄托在同学交流上,于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拉帮结派,不想回家。有的甚至抽烟、赌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注农村的留守学生,让他们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摆脱父母不在身边的阴影,让他们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有显著提高,让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这是农村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一、让留守学生的监护人教育留守学生。
监护人与留守学生接触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抓好了监护人这一环,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可以召开留守学生的监护人会,通过会议清楚地了解留守学生的在家情况,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监护人在教育管理留守学生方面的态度。会上教师可以针对留守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让监护人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要求监护人对他们不能过分溺爱、放纵。在监护人如何教育留守学生的问题上,教师可以适当作方法上的引导,或让监护人交流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另外,教师可适当家访,并认真接待监护人来。通过这些途径,进一步与监护人沟通,让他们在家庭育中改进教育方法,与学校一道,共同教育好留守学生。
二、让留守学生的父母教育留守学生
儿童教育专家王东华认为:父母教育如同母乳对于婴儿一样重要。由此可见,留守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仍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母虽然不在学生的身边,但学生与父母的联系随时都没有中断,通过电话或写信,父母经常都会以自己在外面的境况影响、教育孩子。因此,教师可由留守学生或监护人了解留守学生父母的电话或务工地址,如平时教育有必要,教师即可与留守学生的父母建立直接联系。这样就可通过教师、留守学生的父母、监护人等多方面多渠道教育留守学生,克服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的不足,使他们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让全体师生用爱心来影响留守学生
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留守学生的心理是孤寂的,师生的关爱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教师适时家坊,上门嘘寒问暖、辅导功课、同学间相互协作,结对子、一个或两个同学帮助一个留守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留守学生感到父母未在身边,胜过父母在身边的家的温暖,让他们孤独的心有所依靠。留守学生的出现,是一种社会现象,要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光靠家庭和学校教育还不够,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心和支持。
剩余劳动力的大批量、大范围转移, 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家庭教育矛盾,是一个需要统筹解决的社会问题。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问题,我们的对策应该是:
   (一)要从源头上杜绝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的治本之策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拆除城乡壁垒,给予流动农民市民待遇,保护流动农民的权益。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体制的产物。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这是每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要求。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目前数以万计的年轻父母在外打工时,不得不做出与自己孩子相分离而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和亲戚朋友照管的选择—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也是无奈的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撤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市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从长远利益来看,要着眼于从根本上结束他们的留守生活。
2、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就学,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中央和各级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这些政策和法规对农村的流动儿童在城市就学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干预作用。为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确保流动儿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办学为主政策的落实,让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好学。
3、政府应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米,打工子弟学校一直是流动儿童在城市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为低收入的农村打工者子女读书提供了最为基本的教育机会。但是,这类学校一直存在着教学质量差、师资水平差、校园环境差和教学管理差等问题。国家和政府还要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要通过培训方式,提高师资素质和管理者的管理经验。二是要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督导,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帮助他们改善学校周边环境,让流动儿童在一种好的氛围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打工子女在城市不但有学上,而且上好学,。
4、改变父母的早期教育观念,提倡外出打工者回乡耕耘。农民并不是非得要外出打工才有出路。作为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只能靠卖苦力为生,生活是非常艰辛的,还不如回家耕耘。如今,国家为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正进行许多的改革,如税费改革、农民减负、学费一费制、农田财政补贴等等优惠政策,因此在家耕耘照样可以养家糊口,还可以照管自己的孩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就已经认识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因此抓紧儿童的早期教育,有利于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因此,父母还是要以子女的亲子教育为重。
   (二)以学校为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做出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 以寻找问题的症结。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对症,必须对问题做客观、准确、全面的分析、认定和评价。针对留守儿童因亲子教育缺失所存在的基本权立得不到保护、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不良、道德行为不良等问题,找到真正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据范方等调查研究,亲子教育缺失所产生的问题主要是抚养方式改变、家庭环境恶化的原因。因而我们要在抚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上下工夫。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对策可以参考:
   1、建立寄宿制学校。儿童是天真、脆弱且需要依靠的。他们应该在家庭的环境中长大。因此,可以尝试寄宿制学校,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让学生过一种家庭式的学校生活,既是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儿童的渴望,也是学校人本化教育的要求。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儿童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筹建寄宿制幼儿园和寄宿制中小学,把学校建设成留守儿童的大家庭和成长成才的摇篮。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不仅可以兼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且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安全。
   2、建立代管家长制。即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这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措施。有些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责任人,教师与儿童结对,义务代管,代管责任到人。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长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3、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创建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照管。负责人可以由社区的领导兼任,并委派身体素质好、有爱心、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退休老师或有条件的老师担任托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娱乐学习、生活指导等服务。
   4、利用社会力量开办,亲子园。我们国家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举办了许多的亲子园,并取得实效。笔者建议在我国农村也可以开办具有农村特色的亲子园。特别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由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工作人员,全面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制度,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地址、电话,并记录留守儿童每一天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等情况,使老师和家长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开设亲情电话,加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亲子互动、亲子交流频率和亲子关系强度。让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享受亲情教育。
   (三)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所编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在哲学家和道德学家那里,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家和理想家那里, 都可以找到这个教育理想。我们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 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我们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所以,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老师,他们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还可以开设一些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以对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进行亲子教育补偿。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上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亲子教育缺失的问题将伴随城市化的进程长期存在,因其涉及家庭多、范围广、影响深远,、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安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调查显示84%的留守儿童是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16%的留守儿童托付给其他亲朋好友照管,留守儿童中家长一年回家一次的占52%,两年回家一次的占18%,三年以上未回家的占11%,在这里显示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都是隔代教育,那么就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都将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他们普遍重吃穿、重身体,忽视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学习、日常行为习惯不能加以足够的重视。他们的教育精力不够,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又要承担烦琐的家务活,而且他们年岁已大,没有精力对他们进行学习心理上的正确引导,并且他们大多是文化较低的老年人,其中文盲率超过8%,因此教育能力不足,教育观念和方法滞后,基本上没有能力辅导孩子们的学习和对孩子们进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
2、中国老人往往比年轻父更易于溺爱孩子,而当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这种隔代亲的溺爱会成倍增长,致使孩子极易形成偏执型、瘾病型、自恋型人格障碍。另外,祖父母抚养孩子时,无一例外地要对孩子父母负责,而他们很难像父母那样一切从孩子的长远利益出发,综合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且为了弥补孩子心理上父母不在身边的不足,就在物质上补偿他们,不管家境如何,对孩子的要求可谓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极易助长孩子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
隔代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
1、心理发展不健康、人格发展不健全
由于他们和祖父母住在一起,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的不健全,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了留守儿重最大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大部分不愿意让父母出去打工,因为他们遇到困难无人倾诉、无人商量,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而且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而且自幼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成年后对社会冷漠、对国家冷漠。
2、基本权利得不到保证
留守儿童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由于祖辈们缺少法律意识,不能很好地行使其监护权,那么留守儿童在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不能得到保证,而且学校对留守学生的保护往往力不从心,这样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件时有发生。
3、教育环境差、学习不良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并且祖父母大部分都是文盲,在无人照看其学习,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厌学、逃学,成绩越来越下降,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那么就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不重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看到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地打工挣钱,认为自己将来会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挣钱,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这种思想产生后不能得到祖父母的正确引导,因此他们的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因而在学习上往往缺乏进取和刻苦钻研精神,这样也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状况,这些孩子长大后,又像父辈一样出外打工,又会出现新的一批留守儿童。
4、道德危机
由于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在学校里不能正确引导孩子,回到家以后,家庭教育又不良好,这样使孩子放任自由,使他们价值扭曲,出现了读书无用、打工有理的思想,甚至造成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现象。
解决途径:
1、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是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在学校,老师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减少母亲的出行率,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每周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采用书信的方式,这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很有帮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紧密配合,学校应了解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方式,孩子出现问题应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解决问题,并且家长也应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心理、生活、学习情况,遇到问题后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
2、兴建打工子女学校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条件允许的话,应把孩子带在身边,但是他们进城打工都是干的脏、累的苦力活,无力支付大量的学费,那么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弟学校,制订适合的收费标准,使他们能上得起学,受到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
3、加强道德教育
把德育融入现实生活,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设计一些潜在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课堂生活。使学生在真正的社会课堂中,学习社会规范、吸收文化成果、体验社会角色。让儿童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创造生活的快乐,在创造中产生新价值、新观念,在创造中发现真、善、美,发现生命的意义。并且加强挫折教育,磨练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的斗志,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4、政府应加大管理
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应对的措施。在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农村的基层组织及基层教育部门应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为拉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农村的基层组织应关心他们留在家中的孩子,想办法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于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创建和谐环境有着极大的作用,留守儿童教育得失与否,农村经济发展持续与否,必定会影响我国建设进程,那么他们的教育就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和将来,政府、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第五节 留守儿童监护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因而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综合症。
(一)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作业本上不断出现的红色×,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看到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认为自己将来会像父母一样能挣钱,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从不想学到厌学、逃学,恶性循环,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据调查,有47%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 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 的学习成绩优秀。叶县保安镇小学三年级的李丹丹,父母外出打工没多久,她的学习和生活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父母在家时,母亲每天对她的学习管得很严,看电视只是有选择的看一会,遇到学习上的难题妈妈会耐心的讲解,所以丹丹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父母外出之后,把她托付给爷爷奶奶,祖辈忙于生计,无暇也没有能力辅导她的学习。渐渐地,丹丹把以往的写作业时间变成看电视,后来就干脆谎称老师没留作业,放学就是看电视,有时能看到晚上11点,结果眼睛看近视了,学习成绩明显下滑,还养成了说谎的毛病。还有一12岁男孩,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迫于生计把她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管,自己外出打工。由于监护人疏于管理,使本来好学上进的孩子变得厌学、逃学,成为街上游子。妈妈知道后,动员所有的亲戚做儿子的思想工作,才把他劝回学校。但是一星期不到,他就与老师不辞而别,直奔妈妈打工单位,发誓再也不回学校。
(二)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有66%留守儿童不愿意让父母出去打工因为遇到困难无人倾诉、无人商量,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调查中了解到,有一女孩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父母出后,心中的话没有人听,苦恼、烦闷没有人理解。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孤僻、脆弱,把自己隔绝在同学之外,不愿与人交流,整日沉默寡言,一点小事,一点小挫折都经受不起。有时因为受几句批评,就把自己反锁在屋里,一天不出来,直到奶奶哭着求她才打开房门。
(三)留守儿童,的道德真空令人担忧。
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儿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调查中老师介绍说:,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当数量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有一男孩父母认为自己常年在外,感觉亏欠孩子很多,因而就尽量从金钱上弥补孩子,希望他生活的好点。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孩子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父母知道后,悔恨交加,悔不当初。
(四)留守儿童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而且有时受到侵害,没有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发现。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多受到人身的侵害。
留守儿童的监护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不管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亲朋好友,都将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他们普遍重吃穿,重身体,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学习、日常行为习惯不能加以足够的重视。调查中,当问临时监管人是否对你的学习进行辅导时,有98 的学生回答没有。孩子本身自控能力差,这种大撒把式的教育方式,其后果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2、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临时监护人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又要承担烦琐的家务活,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引导孩子。这里有一位老太太托人给在外打工儿媳写的一封信的部分内容:芹呐,你那孩子我真是管不了啦。这一段儿,从学校回来不做作业,一问,他老拿出本子说在学校做过了,我也不识字,不知道本子上都写些啥。碰见老师,老师说他好些日子没交过作业了,有时还逃学,我气得吵他,他跟我犟,我拿棍打他,他就跑,我快七十的人了咋能追上他呀。要不你和他爹谁回来一个,要不让孩子也跟去,再这样下去会把孩子给耽误了。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太太对孩子管教力不从心的无奈和担心。
3、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亲朋好友作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受精力限制。没有时间辅导孩子的学习,而祖辈教育孙子女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的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造成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缺失。同时祖辈们大多是文化较低的老年人,他们中文盲率超过80%,基本上没有能力辅导孩子们的学习和对孩子们进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
(一)条件允许的,最好让孩子跟随父母生活。父母对孩子成长中的帮助教育作用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他们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行为与价值观,通过教育影响孩子的学习成就感,通过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而作   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他们带在身边,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让他们时时刻刻能够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从小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二)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弟学校。留守儿童的父母一般受到文化知识的局限,他们在城市中大多从事的是脏、累而收入又低的工作,要维持一家老小在城里的开支,生活十分拮据。再支付孩子高昂的学习费用,成为他们最大的难题。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弟学校,制订适合的收费标准,使他们能上得起学,受到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
    (三)尽最大可能降低母亲出行率。调查中当留守儿童被问及如果父母有一个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谁在身边时,有76%的留守儿童回答是母亲。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管是照顾孩子饮食起居,还是教育孩子,母亲更有优势。母亲在家孩子会感觉有安全感,有倾诉对象。母亲丢下孩子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弊大于利。
    (四)农村的基层组织及基层教育部门应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为拉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农村的基层组织应关心他们留在家中的孩子,想办法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农村基层组织在管理机制上要充分发挥好管理监督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人监督制度,督促在外的家长和临时监管人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身心健康等问题,与他们签订责任状,按时回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情况,把一些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乡村可以组建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把这些孩子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之间能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找一些具有亲和力的代理妈妈、代理爸爸,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他们的父母角色,让留守儿童找到心理的支持,快乐健康的成长。农村的基层教育部门可建立,留守儿童专门的档案,与家长及临时监管人经常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建立起成长跟踪记录,以便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帮助。
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来进行缓解和弥补,其具体对策如下:
    1、父母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带到流人地人学接受教育。或是父母亲在考虑外出务工、经商时,应尽可能地留下一方在家照顾孩子。这样可以比较充分地注意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对在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问题,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校正。另则,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亲应尽可能地留出一些充足的时间关注和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例如,父母亲要时常与留守儿童保持紧密的联系.,多和他们进行心理上的交流和沟通。同时,父母亲也要加强与抚养人或监护人的交流和沟通,适当放权给他们,让他们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2、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例如,抚养人或监护人应尽可能地给留守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他们准备一间书房,让他们有一个清静的学习环境;当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及时向老师或文化水平较高的邻居请教,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他们设计学习计划表,按照学习计划目标和方案进行学习;控制她们玩耍的时间等等。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及身心状况也需给予必要的关注和了解,同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例如,抚养人或监护人应尽可能地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不要对其过分溺爱或是采取放任白流的教养方式;应加强与学校领导、老师的联系,时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并月_对一些不良问题给予及时的校正;在饮食结构方面,注重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准备营养恰当的食品,保障留守儿童身体发育健全。
    3、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有效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发展变化状况。专项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背景、学习生活及心理发展变化状况进行详细记录,这样既可以加强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抚养人或监护人的联系,又可以及时地发现在留守儿童身L的新变化、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学校应尽可能地动员干部和教师当好,代理家长,。学校钊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为留守,儿童逐一落实帮扶教师,负责在思想、学习、生活上给予指导、帮助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4、乡镇社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抚养人或监护人培训,督促其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教给抚养人或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同时乡镇可设置社区教育机构,开展必要的社区教育。社区也应为放学回家的留守儿童开辟一片固定的活动空间和场所,对他们的业余活动加以规范和正确引导。同时,社区也可通过一些社区教育活动,来对留守儿童的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行塑造。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问题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因其涉及家庭多、范围广、影响深远等因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有意义的工作。
 
第六节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及历程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要从一个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其结果必然出现人口流动。农民工在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时候,绝大部分仍然把其子女留在自己的出生地,让他们继续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故又称之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基本历程,国内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年代初期,根据文献表明,1994年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嗣后,相关的文章零星散见于报刊,但多只停留于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新生的社会现象观察并呼吁对其关注的层面上,而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较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是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一文,该文中提出了关于流动人口中单独外出的打工者,将妻儿安置在家中,由于父母异地而居,家庭教育总量减少,遇事缺乏商量,父亲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作用削弱,其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父母的分居有直接关联,此后,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展开,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我国研究者已集中对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学习状况、心理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监护者类型及有效度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六个方面展开较系统的研究,
1、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问题研究。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加之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的道德品质下降,有的甚至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有论者提出,随着经济形式的转轨,农村打工族的兴起,其家庭教养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缺失,使得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德育工作有效度变小了,困难增大。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严重,许多留守儿童表现为不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出现较大比例的早恋现象。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严重的甚至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他们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有论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由于长期缺少管教,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根据调查表明,2%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对他们的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本身有较大差距,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政策发育,甚至导致少数留守儿童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带来相当的难度。
2、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研究。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学习缺乏家庭辅导,那么他们的学习状况又如何?有研究者选取了江西、湖南和河南三省就读初中二年级和小学四年级的6余名农村留守子女的学习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农村的父母外出对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什么影响,有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没有显著差异,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比例为81.7%,非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比例为77.12%。在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也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关注过少而导致学习问题,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农活,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所以,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调查显示,假使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比例为671%;第二为同伴,比例为24.11%;选择家人的比例只占6.11%。有研究者认为,农村的父母外出影响教学质量和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家长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的学习无人问津,致使大部分孩子成绩平平,少数孩子有厌学、逃学现象,加之他们年龄偏小,自觉性较差,自律意识不强,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孩子无心读书,再加上代管或监管人文化素质偏低,难以履行代管或监管义务,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和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研究者认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尤其在初中阶段,有些甚至对某些科目到了一无所知的地步,有调查通过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为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学业分档,结果显示:优为11.7%,良为22.8%,中为32.44%,差为33.24%,即这类学生中学业成绩中下达三分之二,与正态分布相距甚远。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有研究者通过对271名被试的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占31.1%,他们的得分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总体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然而有研究者却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有研究者认为,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另外,由于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的忧虑,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有内心的压力,有研究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问卷对427名中学留守孩进行测量与调查,结果表明: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间的长短、代养人的教养方式,留守孩的性别、年级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是影响留守孩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还有研究者认为,大部分农村留守学生性格内向,平常不太说话,朋友圈相当狭窄,有的自尊心相当强,极敏感,情感脆弱,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等。
4、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利和有效的监管,农村学校又缺少安全教育,所以容易产生安全隐患。有研究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亲生之路,危自己的人身和生命。有研究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本身也属弱势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长有效的保护和监护缺失,自我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匮乏,且长期生活在弱势群体中间,这就容易发生包括交通、水火、禽兽等突发性的各种安全问题,甚至还会受到不法分子的人身侵害,有研究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就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水塘里游泳,网吧中沉迷,公路上飞车,吸烟、喝酒等,近几年,留守儿童的身体、精神受到伤害的案件屡屡发生,甚至少数的留守的女孩往往成为犯罪分子的进行性侵害的对象。还有研究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成为被拐卖最大的群体之一,由于祖父母等亲属因年长,防范、防护能力弱,无法阻止留守儿童被拐,从公安部获得的信息显示,目前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工作所呈现出的总数据中可知,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
5、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者类型及其有效度的研究。父母外出打工了,孩子留守在老家由谁监护?有研究者对74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230名是托付祖辈照管,占387%;有23名托付亲朋好友照管,占297%;有344名是由母亲在照管,占432%;由127名是由父亲照管,第一是由祖辈监护,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监护,结果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孩子切实有效的帮助与辅导,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不饿着冻着,就尽力了,至于学习教育,那是学校老师的事。二是由于祖孙两代之间年龄相差悬殊,认识代沟、心理代沟明显,有研究者通过调查表明,83%的留守孩子与现在的监护人关系紧张。三是一些农村老人观念陈旧,认为孩子读书不读书都一样,那些不读书的出去打工还是能挣钱,许多读了大中专的照样找不到工作,这种读书无用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第二是由叔辈、邻居或亲朋好友监护,叔辈出于孩子不是亲生的顾虑,对孩子的监督也不大多不如父母强,并且,如果自己家里也有孩子的话,多个孩子在一起生活,抚养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监督教育的成效也大打折扣。寄养在亲戚或邻居家的孩子,由于怕造成误会,他们对孩子也多数是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第三是只由父母一方监护,不可遏制的外出打工潮形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由于农活较多,很少有时间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m~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喜欢学习,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等问题,nu此外,还有自我监督型,因没有托付给适当的监护人,只好让留守孩子单独在家,由于其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不强,让他们自己监护自己,等于没有监护。
6、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研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政府以及留守儿童本身之间的协调合作,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相关研究者纷纷提出自己的对策与建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对家庭提的对策与建议。一是亲子之间常沟通,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他们在外打工时不忘与孩子沟通交流,有可能面对面接触固然好,不可能的话,也该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络,在联系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不要只顾挣钱,忘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经常给孩子写信、打电话,增进情感交流,同时尽可能在农忙或春节时多回家看看孩子,二是选好托管对象,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将孩子托付给亲人照管,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更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因此,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有精力和能力照顾他生活和学习的监护人,三是应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不要让孩子干过多的家务、农活,应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为子女提供一个较为安静、不容易分心的学习环境;外出前主动与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联系,委托老师多多管教和关注,在外时时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对社会提的对策与建议。一是加强宣传,引起社会关注,充分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作用,呼吁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进行关注,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二是社会要热心帮助留守儿童,更不能歧视留守儿童,农村基层干部和邻居要关心留守儿童,了解其基本情况,帮助解决其家庭困难,以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三是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四是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有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员、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
第三,对学校提的对策与建议。一是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儿童要关注、鼓励和帮助,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地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以能共同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四,对政府提的对策与建议。一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决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规条例细则落到实处,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二要加快户籍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加快户籍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分离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渐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三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对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反思
十年来,我国研究者从多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关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改进,理论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只对关于他们现状的一些表面现象进行描述,然后提一些宏观的对策与建议,至于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教育和监护的完整体系如何构建,国外相关研究进展如何,这些问题多未做深入和充分的论述,所以,今后的相关研究要在理论上作艰苦的探索,不能仅停留于经验的描述,此外,要研究与借鉴国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积累的一些经验,因为这对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视野要进一步拓宽,我们应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展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全景,研究方法要多样化,研究的主体要多元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