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盗窃自来水是否构成犯罪
某市自来水公司在一次对该市一家水泥厂的水管进行日常检修时,发现一处水管漏水严重,当即组织人力开挖。挖开后,发现在直径400毫米的主水管上,水泥厂绕开水表私自接了一根直径150毫米的水管直通厂内,私接的水管已严重腐蚀,导致漏水严重。经查询,该厂水表记录的年用水量仅有22619吨,与水泥生产企业实际用水量相差巨大,而根据该私接水管的材料、配件的生产日期及被腐蚀的程度,可以判断该水泥厂盗水历史至少达15年之久,而直径150毫米水管额定流量为每小时100立方米。由此推算,该厂每年盗用水达87.6
万立方米,15年累计盗用1300多万立方米。折合人民币近1000万元。
分歧意见:关于本案的定性有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该水泥厂的直接责任人员在明知偷接自来水公司的水管进行生产作业是盗窃行为,但是为了降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成本,经集体协商,并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了盗水行为,完全符合单位犯罪的主客观要件,因此,认为对该起盗水行为应当根据刑法第三十一条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进行双罚,即对该水泥厂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该起盗水行为从犯罪的主客观要件来看,符合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但由于我国实行罪刑法定原则,即只有当刑法规定单位可以成为某种犯罪的主体时,才可能将单位认定为犯罪主体。盗窃罪并没有对单位犯罪作任何规定,因此可以认定该起盗水行为不构成单位犯罪。该水泥厂直接负责的直接责任人员经集体协商确定并实施的盗水行为,完全可以认定为自然人(共同)犯罪,只追究该水泥厂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即可。
第三种意见认为,由该水泥厂实施的盗水行为,符合单位犯罪的主客观要件,但刑法并没有对盗窃罪规定单位犯罪,单位尚且不构成犯罪,而该单位的成员——即盗水行为的直接责任人为了降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成本,经集体协商后,实施的盗水行为当然也不应认定为犯罪,可以由该水泥厂与自来水公司协商确定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本案的焦点在于由该水泥厂直接责任人员为了降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成本,集体协商后实施的盗水行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
首先,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刑法第五章侵犯财产犯罪中对任何一个侵犯财产法益的个罪都没有作出单位犯罪的规定,因此,该水泥厂不构成单位犯罪。但根据我国刑法的另一重要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刑罚的裁量也必须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不均衡的刑罚,不足以对犯罪人的再犯进行限制,不足以威慑犯罪人,因而不利于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如果仅仅认为由于单位不构成这类侵财犯罪的犯罪主体,而认为单位成员为单位牟取利益的犯罪行为也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显然也是有失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