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法官在诉讼调解中应掌握的方法和技巧
发布日期:2011-05-04 文章来源:互联网
调解工作即是审判工作,又是社会工作,也是群体性工作。法院调解是一种构建社会的治理之道,也是一门容法、理、情三者为一体的审判艺术。在纷繁复杂、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出高要求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也层出不穷。如何公平、公正、合理地解决这些矛盾、纠纷,对我们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法院调解在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娴熟地掌握调解的方法和技巧是成功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关键。
一、调解过程中应掌握的方法。
1、主持调解应先取得当事人的信任。
作为主持双方纠纷调和的中间人,必须是双方赖以信任的人,这是诉讼调解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法官要想取得好的调解结果,就必须首先取得双方当事人的信任。法官在做调解工作时要用诚心、热心、耐心、爱心感化当事人,消除当事人对法官的戒心,让当事人从法官端正的工作态度和正直忠厚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法官意欲帮助他们解决纠纷的诚意,使当事人对主持调解的法官充分信任,从而接受诉讼调解机制的介入。
2、 准确把握当事人双方争议的焦点。
在双方当事人开始进入法院诉讼过程的时候,主办法官就应当对案情中双方发生矛盾纠纷的争议焦点进行准确的归纳和把握,这对法官成功调解十分重要。作为主持调解的法官,在调解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揣摩当事人的内心,适时地与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真诚交流,寻找调解的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只有准确地把握双方的争议焦点,才能运用法律、道理以理服人,从而达到调解的目的。
3、懂得利用案例,改变当事人的态度,提出合法合理的调解方法。
案例是判例的雏形,我国虽然不是判例法国家,但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我国,同类案件的判决或调解对类似案件的处理是有一定指导作用的。懂得如何运用典型案例做调解工作也是法官必须掌握的审判技巧之一。
要想调解成功,必须要双方当事人转变原来错误的态度,使双方和平统一意见,从而解决纠纷、平息矛盾,这就需要主办法官掌握正确而巧妙的教育引导方法。首先,要从当事人的价值观入手,对当事人进行劝服教导,改变当事人原有的错误而固执的想法,使当事人意识到这样的想法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从而自觉地改变态度,积极配合法官的调解工作,达到最终的调解目的。其次,调解法官要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充分的说理和阐述,使当事人认清整个案情的发展态势,理性的分析利益得失,作出对自己和对方都最有益、最合理的决定。
当然,法官在主持调解时,不能一味的“和稀泥”,做“和事佬”,必须理清案件的各种法律关系,抓住争议的焦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给当事人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但在双方协商的过程中,法官不能毫无原则,也不能过度放权,而要具有高度的掌控能力。在提出合法、合理的调解方案的前提下,促使双方达成协议。
二、调解过程中应掌握的技巧。
1、善于控制局面,缓解当事人的情绪。
虽然法律是理性而不可动摇的,但“法律不外乎人情”,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纠纷的调解往往会受到当事人情绪变化的影响。法官调解首先应学会缓解和调节当事人的情绪。法官既要注重缓解当事人激动的情绪,又要在整个调解过程中给当事人宣泄情感的机会和渠道,引导当事人将心中的不满、疑虑、困惑、愤怒、牢骚等等向主持调解的法官倾诉,充分发泄出来,以便令当事人的心态达到平和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法官要适时地转移当事人的注意力,引导当事人自我调节情绪。必要时,选择适合的场所,运用恰当的隔离方法以缓和双方的对立局面。
2、借力打力,将阻力变为助力。
法官主持调解要善于借助法律之外的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要学会运用各种社会力量来调处纠纷。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法律救济并不是唯一有效的途径,有许多纠纷单靠法律是不能解决的,需要有其他的社会力量共同作用。而在法官办案过程中,除了案件当事人自身的原因会带来阻力外,很可能还有许多案外人通过各种方式向当事人施加压力,影响当事人的决策,这样的阻力是不可避免的。作为调解法官应当充分认识到我国“人情社会”的正反面作用,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和调解方法巧妙地将这些阻力变为助力。在调解过程中,可以让这些案外人也参与到其中,给他们介绍案情,阐明法律、法规,分清责任是非,并借机劝说,进而改变他们原来的观点,尽可能使他们反过来协助法院作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民事诉讼调解是一门综合学问,法官作为主持公道的司法工作人员,应本着忠厚、踏实、清廉的品性,以法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解决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而这一过程的积累源于法官对调解经验的总结和感悟。
作者: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