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当年有职有权,虽说不是国家干部,在一个大队里,说一不二,何等的威风。但是,自打废社改乡,实行农村改革,村支书的地位,就在一直下降。在农业税没有减免的时候,由于村里还可以搭配征收二税、三税,手里有征收之权,所以地位还可以勉强维持,但由于没有强烈意识形态的控制,支书的地位,已经是在依靠税费征收来维持。不仅没有了过去的威权,而是权力不断被弱化。此时的村支书,除了少数再集体化的村庄,基本上已经属于强弩之末。
大规模城市化的趋势,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中国农村,连最偏远的角落也没有落下。随着大批农民进城打工,农村的生活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农民见了世面,积累了政治经验,对村支书更加不在乎了;另一方面,不仅大批农民多半不在村里生活,一些农民甚至进城不回乡。农村常年不见人影,整个生活形态改变了。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还好,因为这些地方原本就是城市化的一部分。这些地方的村支书,含金量比发达地区的乡、镇长还要高。但是,广大的非发达地区,村支书的地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式微。
而农业税的减免,导致了村支书走向彻底的困窘。由于无法从农民那里征收税费,乡镇和村干部的经费都来自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村支书连同村干部彻底失去了“管理”农民的积极性。
事实上,这种积极性,连乡镇的官员也没有多少了。现在,除了计划生育、信访工作外,农民几乎看不到乡镇和村干部。真的就是有事,也找不到人。由于非发达地区由县里发下来的村支书补贴,每月不过三四百元。虽说比外出打工要少很多辛苦,但毕竟收入跟打工不能比。所以,一些勤快的村支书,干脆放弃“职守”,自己也去打工。剩下的人,守着那点补贴,也不会有多少热情,顶多是简单应付一下差事罢了。
村支书的困境,本质上是体制转型的困境,也是城市化带来的农村困境。在当今农民人均土地不到一亩的情况下,无论怎样开展新农村建设,多数农民也不可能待在农村,靠种植业为生,一亩地的收益,无论多么高,也高不过他们一月的打工工资。中国只要还想在现代化路径上发展,就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重建党支部的堡垒,重建村支书的权威,改善他们的困境,让他们有职有权还有钱。因此,真正改善农村权力结构的现状,解决问题的出路不在村里。为了完成现代化,农村中大多数的农民,必然要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当然不见得都进入大城市),城市早晚得对他们开放,城乡壁垒必须打破,管理者不破,也得让农民挤破。剩下的农民,在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之后,也就变成了新的农民,一种职业意义上的农民。在这种情况下,重建乡村精英,重建乡村权力结构,才能提到议事日程。显然,在过渡时期,村支书的角色,理所当然应该跟乡村自治融为一体。他们不应该像现在多数农村一样,是上级指派的,应该是村民自己选出来的,而且乐意为村民做事的人。在多数农民还没有整体迁移到城市之前,那些来往于城乡之间的候鸟型的农民工,也理所当然可以做村支书。如果他离开了,就由他人替代。反正在大家的外出打工的时候,村里也没什么人,自然没什么事。
总之,村支书的出路是有的,但这个出路不是靠国家在既有结构下,增加对村支书的重视,增加他们的补贴能实现的。(中国人民大学·张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