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聚众犯罪客观方面
发布日期:2009-06-10    文章来源:互联网
聚众犯罪客观方面就是聚众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主要是要有聚众犯罪的危害行为,这是一切聚众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而聚众犯罪的危害结果,是某些聚众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至于聚众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也可能成为某些聚众犯罪的选择要件。

    所谓聚众犯罪的危害行为,是指犯罪主体在其意思或者意志的支配之下所实施的聚众危害社会并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是一切聚众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它在聚众犯罪构成要件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如果行为人没有聚众实施某种危害行为,就不存在让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因而也就不构成所谓聚众犯罪,即使行为人实施了聚众的行为,但是如果没有实施危害行为,同样也不构成聚众犯罪,如合法的集会、游行、示威等。

    聚众犯罪的行为包括组织、策划、指挥、煽动、实施、参加行为。在任意的共同犯罪中,组织、指挥行为构成组织犯,策划行为构成预备犯,煽动行为一般构成教唆犯,实施行为构成实行犯,参加行为一般构成帮助犯或者实行犯。其中组织、策划、指挥、煽动、参加都不是实行行为。但是,由于聚众犯罪是由刑法分则明文规定的,是必要的共同犯罪,因此,聚众犯罪中的组织、策划、指挥、煽动、实施、参加行为都是实行行为,这种聚众犯罪的组织、策划、指挥、煽动、参加行为不是非实行行为的组织、策划、指挥、煽动、参加行为。

    与其他犯罪一样,聚众犯罪的危害行为也有三个方面的基本法律特征:一是必须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这是最基本的特征,表现在人身体的有形的活动,如行为人聚集在一起,行为人发表煽动性演说、呼喊口号、冲击机关单位等;二是必须是在行为人的意识和意志的支配下所实施的行为。如果不是在行为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的行为,就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行为,因而也不能让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如一群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发作期间实施了类似“聚众”伤人行为、“打砸抢”行为等,就不能让其承担刑事责任;或者一群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聚众”实施了某一法律规定的聚众犯罪行为,因其不具备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同样也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三是必须具有社会危害性。如果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同样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如合法的群众集会、游行、示威,虽然也是一种类似聚众行为,但是因为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甚至还要受到法律保护,当然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这种社会危害性是刑法违法性、刑事可惩罚性的基础。

    从聚众犯罪的形式来看,聚众犯罪一般是一种作为行为,是指聚众的行为人以其积极的聚众形式,去实施刑法所禁止实施的危害社会性的聚众行为的一种形式。但是在聚众犯罪中也有一些犯罪是不作为形式,如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聚众不解散罪和我国刑法规定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聚众犯罪一般有两种实施形式:一是实施暴力,或者如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刑法所称的“强暴胁迫”;二是未实施暴力。无论哪一种实施形式,只要是聚众实施刑法所禁止聚众实施的行为,就可以成为聚众犯罪的危害行为,都是作为行为。聚众犯罪要求众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因此,每个聚众犯罪参加人均必须实施了一个客观的共同犯罪行为,只有当每一个聚众犯罪参加人依据共同犯罪的故意,以亲自和负完全责任的方式实现构成要件要素时,这一先决条件才会实现。但是,这并不要求每一个聚众犯罪参加人实现所有的构成要件要素,因为基于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在共同的犯罪故意范围内,他人的共同犯罪行为应当被视为每个参加人自己的行为。如在聚众哄抢犯罪中,进行组织、策划、指挥的首要分子不一定到现场进行哄抢,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认为因为他没有到现场实施哄抢行为而不构成聚众哄抢罪。这是因为,一则其组织、策划、指挥行为的组织行为,本身就是实行行为,是聚众哄抢罪实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则其他直接在现场进行哄抢的行为是在首要分子的组织、策划、指挥下进行的,这种哄抢行为也应当被视为首要分子的行为。

    在所有的犯罪中,恐怕很少有犯罪如聚众犯罪这样富于变化。聚众犯罪之所以可怕,也就在于犯罪行为的易变性。许多的聚众犯罪可以说是纯粹出于偶然,有时候一点小事,在别有用心人的煽动下也会酿成疾风暴雨式的聚众犯罪,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有时候又由于种种原因使大规模的聚众犯罪在外界的刺激下趋于衰退,自行偃旗息鼓。那么是什么样的外界的刺激会对聚众犯罪的这种变化产生影响呢?一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外界的阻扰。前面已经说过,内心具有不安感和挫折感的人最容易参加聚众,因此,聚众可以说是集合多数具有不安感和挫折感的人而形成的,他们的聚集本身就充满着不安感和挫折感,而聚集的目的就是将其心中所积蓄的不安感和挫折感发泄出去。因此,当聚众的行为在遭遇到外界的阻扰时,特别是这种阻扰足以成为其情绪发泄的对象时,就会引起激烈的行为;二是不正当的干涉。聚众形成之初,有关方面可能没有予以适当的疏导,反而以不当的手段或者方法强加干涉,这种干涉最容易演变成为聚集的人群施以暴行;三是偶然的冲突。当聚众的人群与有关方面相持不下时,偶然发生的冲突,每每促使聚集的人群采取过激行为,引发聚众犯罪。

    聚众犯罪的结果是某些聚众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之一,它是指聚众犯罪行为人的危害行为给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也即客体所造成的损害。如同其他犯罪的结果犯一样,如果某些聚众犯罪中的结果犯的聚众者的行为没有造成任何危害结果,就不能依据刑法规定将其认定为犯罪,因而也就不能处以刑罚。这种危害结果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损害,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对某种具体对象所造成的某种现实的、实际存在的损害。如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行为人不一定对国家机关的某些物件给予了实际的损害,但是并不说明其冲击国家机关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结果,这种危害结果就体现在其危害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国家机关的权威上。特别是聚众犯罪中的结果犯,犯罪的危害结果就是聚众犯罪的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如聚众哄抢罪,行为人除了具有采用哄闹、滋扰等方法,公然夺取公私财物行为外,还要求被哄抢的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情节严重,否则就不构成聚众哄抢罪。

    此外,在某些聚众犯罪中,犯罪的地点也是聚众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缺少犯罪地点这一要件,就不能构成聚众犯罪或者就不能构成此种聚众犯罪。如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就要求犯罪行为人的行为必须发生在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馆、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等。聚众持械劫狱罪就要求犯罪行为人的行为是针对监狱内的在押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如果行为不是针对监狱,而是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则只构成劫夺押解人员罪,而不构成聚众持械劫狱罪。因此,犯罪地点有时在聚众犯罪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要件。

李宇先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