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新品急功近利,汽车消费出现“外形陷阱”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admin
[]
近一两年,新产品新车型以前所未有的密集程度上市,令人眼花缭乱。与此相伴的是汽车新品外形“克隆”愈演愈烈,为车市设置了一个大大的“外形陷阱”。
“另辟蹊径”凸现外形陷阱
本末倒置铸成质量危机[]
[]
暴利彰显商机,大量社会资本纷纷涌入汽车业。汽车类产品开发难度之大,开发周期之长有目共睹,同时市场竞争快速加剧。为了尽快占领市场形成产能规模完成积累,国内汽车生产厂家尤其诸多后来者,纷纷另辟蹊径大走捷径,利用国内零部件市场混乱、部分企业处境艰难,不做或少做技术开发(往往是力不能及),借助便利的零部件采购,假自主品牌之名,大肆上演新品“模仿秀”,将另一种极具“国情”特色的组装生产模式极致发挥,有人将这种模式形象地称之为“东拼西凑”。根本谈不上产品开发能力厂家,不断快速推出所谓的新产品大肆蚕食市场,让夏利等一些按部就班守规矩搞技术开发的老品牌大为尴尬。
为了快速完成积累和抢占市场,大量新产品急功近利,热炒外形卖点和价格卖点,开足马力不惜一切代价扩大产量。汽车作为高档消费品,有成千上万零部件组成,体现的是各部件的整体匹配性和适应性。当靠组装快速上市、批量生产的新产品新车型,靠外形陷阱劲走车市时,日益增多的质量纠纷将其致命的质量缺点暴露的一览无余。部件“东拼西凑”随之产生的是实际环保不达标、发动机异响、高速行驶抖动明显、跑偏、做工粗糙等质量问题、匹配问题的“东出西现”。某些产品甚至被形象地称之为“外形象高档车、配置象中档车、而实际感受却是低档车”。有关机构的消费投诉也表明,近一两年来新产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的投诉大幅增加。
针对出现的诸多明显质量问题和匹配问题,许多产品已经进行了大批量的产品召回,只不过这种召回不是统一的,而是在日常的维修保养中,由售后服务部门暗地里悄无声息进行。而某些产品出现严重的大面积质量通病,过高的召回成本,不但让厂家尝到了忽视性能质量的苦头,经营负担和风险也大幅增加。
尽管质量纠纷量增加,由于产品真实信息严重不对称,信息渠道扭曲,再加上厂家出色的“公关”运作,这些纠纷和投诉信息很难见诸报端,或被公开,消费者也很难了解到真实的产品信息。另外,消费心理不成熟不理智及市场发育不完善,大部分购车者尤其是中低档产品的购车者,主要关注的仍然是外形和价格(这也正是降价、定价、新品上市持续成为市场热点、卖点的根源)。消费者“以貌取车”的固有心态,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些“质形不符”甚至“有形无质”新产品的实验品。而现实中较高的维权成本,面对质量纠纷消费者往往苦不堪言。
克隆新品市场效应短暂
市场成熟品牌价值回归
目前,汽车产品模仿、克隆之风遍及各档次产品。模仿者生产企业受制于生产技术能力,模仿重点主要集中在中低产品,而市场销量最大的经济型车无疑成为“重灾区”。
极具诱惑力、切合现行消费心理的时尚外形,配以厂家精心策划的价格炒作和新闻炒作及广告轰炸,经济型车克隆产品的市场销量快速增加,市场份额扩大,对以夏利为首的老品牌形成较大冲击。若让汽车生产企业家概括一下2003年车市,老品牌厂家最大的感受是“新产品大量增加,市场分流严重,竞争压力加大”,而一些靠简单组装和模仿克隆抢占市场的厂家则认为:“销量大幅增加,市场份额大幅上升、产品系列更加完善”。不同的感受体现在销量上,则显现出模仿克隆产品对老品牌的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无疑又是夏利系列。
自90年代末期以来,轿车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夏利轿车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如何从出租市场转向个人家庭?如何应对层出不穷、亦步亦趋的竞争对手?夏利一方面狠抓成本和质量;另一方面,夏利高举“以新品应对新品”的举措,对产品进行升级改造,2003年6月份推出了全新的“骏雅”和“绅雅”两款车。而此时正是模仿克隆之风的愈演愈烈之际,也是降价潮流此起彼伏之际。也正是在这时,一些克隆产品的不足渐渐呈现,耳闻目睹种种质量纠纷之后,经历实际检验对比,消费者对模仿克隆新产品有了清醒认识,重新审视夏利等老品牌的性能质量。老产品性能稳定可靠,品牌信誉、产品成熟的优势重新回归,消费心理渐趋理性。
这种价值的回归及理性购车对不同产品的体现差别明显:
既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炒作,更没有大手笔的广告轰炸,经过150多项改进,从外形到内饰到外饰,从油耗到安全到动力,老品牌的脱胎换骨,让夏利“骏雅”和“绅雅”悄然热销。低油耗、性能稳定、售后服务网点密遍布、维修方便、配件低廉、养车成本低等明显优势,也带动了整个夏利系列的旺销。消费者重新认识到老品牌的质量,老品牌中低档产品销量也稳步上升。据统计,2003年,夏利系列共销售107038辆,捷达销量为143121辆,普桑以12.26万辆排名第二,而桑塔2000型销售9.28万辆,排名第五。2003年的品牌销量统计表明,整个轿车行业,尽管国内品牌和车型眼花缭乱,市场分流严重,但老品牌的表现依然不俗。
在老品牌中低档产品销量稳步上升的同时,经过检验一些靠外形模仿克隆蚕食市场的所谓的新产品,种种质量纠纷、产品投诉甚至法律诉讼开始频频见诸报端。舆论界纷纷指出其弊病:技术开发薄弱、产品质量亟待提高、生产环节质量控制体系亟待完善、外形侵权,中外知识产权纠纷增加、牵强附会地片面强调某一部件的国际技术背景等等。
“生产磨合周期”不可逾越
历经时间方能验证品质
模仿秀新产品的质量隐患,普通的消费者往往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深层次的根源剖析,有助于消费者全面了解模仿秀的质量弊端。
据专家介绍,从严格意义上将,汽车产品有两个磨合期,一是生产环节的磨合期,二是消费者购买新车上路的磨合期,产品质量性能是否成熟稳定主要取决于生产磨合期。
生产磨合是指生产线各环节及产品匹配性的不断改进。自第一批产品上市后,经过不断的实际检验,厂家根据车主反映,使用过程出现的质量和匹配问题,对后续产品进行相应生产调试和改进,周而复始,如此往复循环,直至质量性能稳定。夏利产品性能质量稳定的经历表明,汽车类产品的“生产磨合周期”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这个周期即不能缩短,更不能省略。
正是因为生产环节仍处于磨合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处于生产磨合周期的新产品是实验品和检验品,其质量稳定性、匹配性都有待改进。而那些单纯靠组装大批量生产新产品,诸多质量问题的暴露也是自然而然的。由于汽车产品性能质量保证的前提是严格合理的零部件采购配套体系,专业现代化的生产线,熟练的技术产业工人,质量改进并非一日之功,主要取决于生产线、质量技术控制体系、部件质量等“硬件”,一些基础薄弱、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的企业,度过生产磨合周期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那些刚刚上市,或短时期内上市的产品,其产品质量稳定性、部件匹配性有待检验。只是厂家要正视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对后续产品进行改造完善,否则其质量稳定性、匹配性将大打折扣。愈演愈烈的质量危机将发展成为品牌危机。
大量模仿新产品上市,消费者存在着“以貌取车”的心理误区等客观因素,对夏利的市场策略提出挑战,但这种冲击充其量只是“外形冲击”和“市场策略冲击”,并不是技术冲击和质量冲击,表面强大而实际弱小。随着竞争加剧、产品质量检验和市场成熟,购车心理正日益成熟理智,夏利产品成熟品牌,成熟技术的优势将更加体现出来,可谓“外形克隆舆论炒作的作用将渐行渐远,品牌的口碑作用将愈显愈大”。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大走市场捷径新产品的上市,汽车界、经济型产品的这种模仿克隆之风仍将愈演愈烈,其雄心勃勃产品计划和产能计划,对市场的蚕食,对夏利等老品牌的冲击也显而易见。除了行业宏观政策外,消费者、市场要做的应是心理成熟理智消费,树立成熟技术、成熟品牌意识。(文/杨锁民)
[]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