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泉州40岁包工头辛酸历程(2)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admin
思变——
    2003年,张林的母亲去世,人生一大转折再次发生在张林的身上。
    2004年春节刚过,张林毅然决定来泉州长期发展。
    然而,和厂里工人的平均年龄相比,40岁的他算是高龄了。这样的年龄,还能承受几回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张林冥思苦想,觉得还是要“另寻出路”,才有发展。
    老工友湖南人老刘的经历直接刺激、启发了张林。老刘今年46岁,3年前离厂,而后拉了几个老乡合伙办了个加工点,细听老刘一算账:一个月可赚数千块。
    张林一听心动了,为什么不自己也办一个加工点?专门就做彩绘!凭着自己在泉州的企业混过几年,技术、人脉上都有一定的积累;何况家乡是个人口大省,带几个工人来不成问题;刚好姐姐家自己盖了房子,租下一层当厂房再方便不过了……想着想着,张林脸就笑成了一朵花。回去和姐姐一说,赞成!
    当晚,张林辗转难眠,兴奋之余,是阵阵担忧:加工点真的能办起来吗?本钱哪里筹?企业会放心把单给我吗?工人来了怎么管?……筹备——他筹备开了。
    首先是筹集资金。家里东拼西凑,并卖了新收成的粮食,只筹集到1万元,加上山东大姐资助的1万元和向朋友借的5000元,总共筹集到2.5万元资金。
    接着,他开始买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然后,他开始布置“厂房”。“厂房”很简陋,电线是张林自己牵的;桌子是他和家人用三合板和几根竹竿搭起来的。
    “厂房”布置好后,他和其他加工点的老板一样,想办法先猎取熟练工。张林以自己“过来人”的经验揣测,应该有这样一些熟练工人,不愿意进厂,不愿意受严厉的厂规束缚,他们更多地选择做“流动人口”,小加工点则能符合他们的胃口。
    于是,他联系了以前的4个工友,然后又买通厂里老乡从一工艺厂里带了3人出来,好说歹说,终于组成了一支7人的熟练工队伍。
    但要把厂做起来,单凭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的,他又把目光投向家乡。
    在老家,他拍着胸脯承诺:“我在泉州办了个加工点,你们愿意的可以跟我一起干,工资、生活我给你们保障。一来我不黑心,保证你们赚到钱;二来跟着我安全上有保障。”
    他在家乡口碑不错,经他一说,想来的人还不少,经过一番挑选后,最终确定了16个勤快老实的,其中3男13女。
    这些人大部分是没有离开过家的,临走时,为了让他们家人放心,张林把家里的房子都给抵押上了。
    2004年5月16日,一行人顺利抵达泉州,他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泉州的天气很好。
    二姐和他一样兴奋,特意包了水饺,迎接将一起共事的家乡兄弟姐妹们。
    简短发言后,他让工人们当天改口叫他“张叔”,叫他二姐“姑姑”。在他的心里,自己和那些黑心的老板是不一样的,他希望通过这个称谓的改变,让员工们觉得自己这个老板还是比较有亲和力的。
    姐弟两人的分工也很明确,他管理男的,姐姐管理女的;他管生产,姐姐管后勤。
    尽管事先已经做了这么多的筹备工作,但是,张林不免还有些心里发虚,这些工人在他眼里还是孩子,平均年龄就20岁左右,而且都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与渴望,怎么让他们听话?不出事?不被骗?好好干活?……他顿时感到自己压力巨大。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