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七类骗子 盾:八项注意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admin
高考成绩公布以后,广大考生和家长会有各种不同心理:成绩好的考生,家长担心能否录取到理想专业;成绩中上的担心能否录取到理想的院校;成绩一般的担心能否被录取。不少家长找熟人、朋友帮忙。由于考生家长抱有这种心理,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人员以“拿指标”、“调档”等诱饵,欺骗考生、家长。
今年国家公开提出高考招生实施“阳光工程”,首先,招生部门公开录取操作规程及操作办法,如实向社会公布进档考生人数,分数情况、分档、录取原则等。其次,坚持公示制度,有单独招生任务的高校,将严格按照实施“阳光工程”的要求,把有关的招生政策、录取条件和原则向社会公布并对拟录取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没有异议的,才上报录取名单。未经公示的名单一律不得录取。广大考生、家长切勿轻信一切不实谣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精神负担。
矛锋形形色色七大陷阱
一些不法分子使出形形色色的诈骗伎俩,骗取考生钱财,扰乱招生秩序。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负责人以具体事件为例,揭示了考生容易遭遇的7大陷阱。
陷阱一:模糊办学模式,低分也能上“重点”。一些骗子对高考落榜生许诺,“只要交几万元,包你上大学,只要我们推荐,低分的考生照样可以上名牌大学学热门专业。条件是,每个学生先交代办咨询费,拿到通知书后再交咨询服务费”。
揭秘:由于人们对高等教育形式了解有限,一些不法分子有意模糊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的区别,片面强调它们的一致性,强调这是在某某高校上学,发放的文凭国家承认等,而实际上是该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网络学院。
陷阱二:掌握“机动计划”,交钱即可入学。一些骗子说他手里掌握6个大学的扩招计划,分数够重点线的考生如果重点批次落榜,交2万元就可以“点招”,一般本科交1万或1.5万元可以“点招”。
揭秘:各高校在各省市的调节计划都有严密的操作规程,对因增加调节计划录取的考生也有具体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录取程序,绝非花钱可以买来。
陷阱三:占用“特长生”指标,“保送”上大学。去年,某地一些考生家长收到一些自制广告,声称有一些学校的艺术和体育特长生的指标,是保送性质,不用高考。招生学校都是国家二类本科以上,每生报价7万元左右。高考后还将弄到更多学校或专业的招生名额,根据高考成绩和填报的专业,价格在1万元到3万元不等。
揭秘: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学校必须经教育部批准,招生的对象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程序是中学推荐,高校从德智体几方面综合考察后进行公示。被推荐考生必须参加当年高考,分数必须达到重点分数线,并经省招办审核备案,录取结果公开。
陷阱四:伪造“显赫身份”,承诺“包上大学”。北京市一中院日前宣判了一起高招系列诈骗案。来自山东平阴县的被告人谯君,自称是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北师大客座教授,这些身份,让多名学生及家长上当受骗,谯君共骗取109.8万元。
揭秘:这一类诈骗分子的共同点是,为自己虚构了显赫的社会关系网。
陷阱五:交纳“定向费”,照样进名牌学校。2004年录取期间,一则街头广告这样写到:“萃萃(莘莘)学子,如果你的成绩较好而担忧不能去名牌院校,请不要担心,以下院校供你选择,它可比相应分数线低10分-40分录取,且与正式录取生相同……”
揭秘:国家安排定向就业招生计划的特点主要是定向就业,而不是定向招生。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进行录取。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由于定向就业招生可以在该校调档线下20分以内、同批录取分数线上录取,一些不法分子和中介机构就想钻空子,并借机向考生收取所谓的“定向费”。教育部今年特别强调,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的高校和用人单位都要严格执行国家定向就业招生政策,不准额外向考生收费,毕业后必须为考生安排工作。
陷阱六:高价指标,“军校”委培。一家公司近日在昆明市某大厦租用办公室,以接受北京某教育研究院委托为名,盗用“军事院校招生”名义,在昆明部分中学散发非法招生宣传资料1000余份,自称为“高考不理想或落榜生提供军校委培,学校收取1万元-2万元教育捐资费,考生成绩只需在最低专科线以上”等,并对每名考生收取50元报名费。
揭秘:这些骗子常假冒军校领导、军队高级干部、军队高级机关工作人员等,吹嘘有“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军校扩招”等,进行招摇撞骗。
陷阱七:恐吓:不交钱不录取。一些骗子谎称是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向考生家长索要3万元,并威胁如果不给,该考生的录取资格将被取消。
揭秘:这是骗子们最“简便易行”的伎俩。每年招生期间,都有骗子利用学生家长对政策的不了解,向学生家长收取“活动费”、“定向费”、“信息费”等等。考生及家长应该相信,政策是透明的、公开的,相关政策可以向有关部门咨询,无需通过私人渠道获得。
盾坚兵来将挡八种“防身术”
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杨建民说,其实高招骗子的骗术并无多少高明之处,考生及家长在了解招生政策和录取方式的基础上仔细辨别,便可免于落入陷阱。他提供了8种“防身术”。
一是要通过正当的渠道了解招生录取信息。今年各省招办对录取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招生政策、招生工作进程、录取结果以及有关招生录取信息,通过当地招生考试管理中心网站、新闻媒体及时公开。考生和家长应通过省招办公开发布的信息了解招生录取情况。
二是不要轻信中介组织及个人拉拢生源的行为。录取工作全部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院校招生工作人员不进驻省招办录取现场,录取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信息。招生学校增加计划,必须经学校集体研究后,通过规定的程序报送省招办才能按照分数和志愿排队择优录取。
三是要及时了解招生部门公布的生源不足院校的征集志愿信息,录取期间,当地招生考试管理中心通常会在确定的时间向社会公布生源不足院校的计划余缺信息,广泛征集考生志愿。未被录取的上线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和意愿到指定地点填报征集志愿。
四是要分辨该校是否具备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资格,招生计划是否包含在该省当年公布的招生计划中,考生和家长查阅《填报志愿指南》,便可一目了然。
五是要看录取手续是否由生源所在省级招办集中办理。这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在校生注册的必备手续。按照有关规定,没有录取手续,不但不能给予注册,而且将来也不能获得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
六是要看录取结果是否在有关媒体上公布,是否能在录取高校的招生部门公开进行查询。考生和家长一定要在招生部门公布的查询点或媒体确认真实的录取状态后,方可按有关规定缴纳学费,入学报到。
七是要看收费的标准和项目是否与高校向社会公布的一致。近两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高考前都要制订《招生章程》,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八是要妥善保存好自己的准考证和身份证,以免被他人利用从事欺诈活动。
现象分析高招诈骗何以得逞
近年来,考生及家长屡屡陷入高招骗子所设的骗局,原因诸多。
首先,高招骗子骗术很“专业”,考生及家长难明其状。
骗子起初极力抹杀普通高等教育与远程网络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这三种办学方式的差别,片面强调它们的一致性。所招收的考生的高考成绩低于省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却许诺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证书,而当被问到取得该学历的途径和方式时,这些人却总是闪烁其词,避而不谈。受蒙蔽的考生到了学校只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这一般是各院校举办的各种助学辅导班。
其二,部分考生家长“饥不择食”,令高招骗子有机可乘。
在一定程度上,家长的焦躁情绪比考生更甚。在考场附近焦急的等待中、在招办咨询台前的询问里、在选择大学的挑剔比较中,家长们都投入了巨大精力。这原本是好事,家长完全可以在此期间详细了解高招的各类政策,但很多分数不甚理想的考生及其家长,为能金榜题名,“不惜血本”,“心甘情愿”成为骗子的囊中之物。
其三,高招政策及其监管略显漏洞。
一名多年从事招生工作的人士说,骗术的横行并非空穴来风,由于一些不规范、不严密的招生行为存在,确实有人用花钱等方式以不够高的分数成功走进大学。正是这些“漏洞”为高招骗子提供了行骗空间。同时,有关人士分析,高招监管漏洞,也是招生陷阱难以禁绝的重要原因。山西晋中市民李某为让女儿上大学,曾将3万元交给“能人”,请其通过“省招办主任”走“教育部机动指标”,结果没成功,钱也索不回来,只能打官司,他因此走了两年的诉讼路。公安部门称案件系李主动将钱交出,“不属于诈骗”。无奈之下,他只好寄希望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