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计委关于2O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省计委《关于20O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政府原则同意,并经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改好工作安排。20O3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计委和有关部门另行下达。
二○○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O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乘势而进,迎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呈现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有效供给明显增强,市场需求不断回升,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的良好发展局面。初步统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875.1亿元,增长10.6%,比全国高2.6个百分点,这是近5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1O27.6亿元,增长4.8%,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进程顺利推进;第二产业1982.4亿元,增长14.3%,建筑业和工业生产均实现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改善;第三产业1865.1亿元,增长10%,旅游支柱产业发展迅猛,商贸流通、金融、房地产、会展以及社区服务等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767元,在全国的排名由1997年的27位上升到24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91.5亿元,同口径增长13.5%。投资需求持续增长,重大建设项目进展良好,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5.2亿元,增长14.7%,投资率超过37%。市场消费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0.1亿元,增长10.1%。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对外贸易显著增长,全年出口总额达27.1亿美元,增长71.3%,增速居全国第一,总量从20O1年居全国第16位跃升到第11位。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6亿美元,增长13.3%;引进省外资金186.1亿元,增长44.4%。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体解困力度加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1%,“两个确保”和社会保障工们顺利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实践证明,我省跨越式发展开局良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日益增多,增长动能正在积聚,中长期快速发展的趋势已经基本确立。
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面超额完成,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增长仍然受到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合理的制约,农民增收缓慢,社会投资自主增长的内在机制还不健全;二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企业竞争力不强;三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还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四是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宏观调控目标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各项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的国际国内形势总体上将有利于我省经济保持较快发展,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复苏迹象;从国内看,十六大的召开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宽松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同时,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支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今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安排为:
——国内生产总值5315亿元,增长9%;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2亿元,同口径增长9.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左右;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外贸进出口总额51亿美元,增长14.1%。
三、2O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全省工业增加值实现1710亿元,增长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均增长13%。一是加快支柱产业和重点优势企业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做好政策、资金、市场、能源、运输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二是抓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着力抓好眉山启明星一期12.5万吨电解铝、攀钢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一汽西南生产基地、5O00辆丰田越野车等一批重大项目。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省技改投资完成280亿元,增长8.7%。三是加大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力度,实施大重组战略。重点支持长虹、攀钢、五粮液酒业、德阳重大装备制造、四川烟草和四川高耗能产业等企业集团,通过重组、优化、整合,尽快做大做强。
(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农业增加值实现1062亿元,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增收100元以上。一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建设好一批优质农牧产品基地。加大内江大型商品粮和沪州、宜宾等优质甜橙等基地建设力度,努力实施好安宁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和广元、达州油橄榄等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优质水稻面积比重达到50%以上;进一步抓好甘孜、阿坝以及井研、洪雅等畜产品基地建设,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到48%;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检验体系,严把生产、流通质量安全关。二是扶优扶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抓好11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业,形成并延长猪、竹、茶、奶、花卉、薯、菜、果、药、草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链。三是抓好“一大、六小”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大”,就是要抓好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加快紫坪铺水库和大桥水库灌区一期等在建工程进度,争取开工建设武都引水二期工程,继续做好亭子口水库、升钟水库二期和毗河引水等工程的前期工作。“六小”,就是积极调整农业投资结构,加大对人畜饮水、县乡道路、农村能源、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节水灌溉以及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设施的投入力度。四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劳务输出人数达到1350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五是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重点抓好1.2万公里通村公路、70O个缺水场镇和1000个旱山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全省扶贫资金投入25亿元,争取再解决3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消费讨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050亿元,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O35亿元,增长10%。一是全面发展服务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措施。抓好社区、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展能够增加就业岗位的服务业。二是实现旅游业发展新突破。完成九寨天堂国际会议中心一期工程,逐步将“大九寨”旅游区培育成世界级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继续大力加强其他重点景区的建设和开发。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改善旅游环境。旅游总收入达到475亿元,增长25%。三是加大消费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改善消费环境。要在汽车、民用住宅和信息网络产品等方面扩大信贷消费的规模。要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工作引向深入,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氛围,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
(四)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继续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00亿元,增长11%。一是把握国债投资方向,不断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国债资金要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向结构调整倾斜,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向扩大消费倾斜,改善消费环境,增加就业岗位;向生态建设倾斜,增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逐步实现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投资、消费双向拉动转变,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推动向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全社会投资正常增长机制转变。要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搞脱离群众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重点抓好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交通建设上,建成川主寺至九寨沟高等级公路,金筠、隆纳铁路,九寨黄龙、攀枝花、达州机场;加快建设西昌至攀枝花、南充至广安、大竹至重庆、宜宾至水富、二郎山至康定等高速高等级公路,鹧鸪山隧道,南充机场等;力争开工建设广元至巴中、南充至重庆、遂宁至重庆、都江堰至汶川高速高等级公路,成都地铁一期,遂宁至重庆、巴中至南江乐坝铁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北指廊等;做好康定机场,雅安至西昌、乐山至宜宾、邻水至垫江等高速高等级公路的前期工作。在能源建设上,根据当前能源形势,加大投入力度。建成福堂水电站、桐子壕航电枢纽,加快建设青居、金银台、仪陇新政等嘉陵江梯级航电工程,加快川东北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利用;力争开工建设瀑布沟、江油扩建、广安二期等大型电站,装机总容量约200万千瓦的洪雅瓦屋山、广元紫兰坝、甘孜小天都、田湾河仁宗海和大发等一批中小型电站,年产45万吨筠连矿区鲁班山南矿、55万吨古叙矿区石屏一矿等煤矿。在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基础上,实施县城电网改造;做好溪洛渡、向家坝和锦屏一级水电站,泸州火电厂,年产30万吨犍为桅杆坝煤矿、45万吨筠连矿区青山煤矿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抓好成都、南充、泸州等9个城市的城市快速通道、旧城改造,争取新开工50个岷江、沱江和嘉陵江等重点流域内的县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项目,促进城镇化进程。三是继续抓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重点实施“一通、二退、三到户”工程。“一通”就是用3年时间完成3500公里的21个县际公路建设,力争完成500O公里,今年启动10OO公里以上。“二通”就是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退耕还林23.3万公顷,力争33.3万公顷,川西北草地退牧还草80万公顷。“三到户”就是实现农村60万人饮水到户,20万口沼气池建设到户,2500户、1万人生态移民安置到户。
(五)努力保持外贸出口的较快增长,继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外贸出口完成30亿美元,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5亿美元,增长13.6%。一是认真总结加入WTO一年来的经验,清醒认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推广攀钢集团、自贡鸿鹤化工厂等企业在反倾销应诉方面的成功经验,继续做好各项应对工作,鼓励和帮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二是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夹江建陶、资阳机车等优势产品及高技术产品出口。继续加强协同配合,抓好“大通关”。推动机电、纺织、建材、农业等行业开展境外投资,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三是保持和发展我省利用外资的良好势头。加快建设乐山菲尼克斯四期、自贡汇维仕年产22万吨涤纶短纤、成都自来水六厂五期等重大引资项目。做好日元贷款雅安至泸沽镇、亚行贷款达州至万源铁匠垭等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家乐福、欧尚、沃尔玛等国际知名企业在川建设成都现代物流中心、西南中西药物流中心、成都汽车零配件销售中心、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等一批重大服务项目。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
按照“思想要更新,政策要更活,工作力度要更大”的要求,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一是大力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妥善解决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机制。二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重点企业建立和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做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准备工作,自上而下,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做到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以退为主,退中求进,全面完成县属中小企业的改制工作,放手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三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消除政策歧视,减少行政审批,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积极探索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的有效形式。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鼓励一批优势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四是树立经营城市新理念。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有序推动土地、基础设施等城市资源的市场化进程,形成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的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加快城市发展。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协调发展的方针。大力促进教育、科技、民族、生态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高校和优质高中扩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我省地方属普通高等院校计划招生18.5万人,高考录取率稳定在7O%以上。继续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重点抓好成都高新西区和锦阳科技城的建设。加快高速信息网络及设备、软件开发基地、乐山1000吨多晶硅等高技术示范工程建设。三是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省广播电视塔、省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省新闻出版大厦以及25个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加快推进省医院改造和省疾病控制中心等的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小平故居陈列馆、省博物馆、省彩电中心等项目。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强化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52.8万吨以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28%和45%。
(八)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拓宽就业空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难题。一是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个体、私营企业和社区服务业;把握好下岗分流的规模与节奏,企业裁员和关闭破产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与程序进行,妥善安置好职工;通过减免税费、提供小额贷款、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等方式提供再就业援助。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长期亏损、停产半停产困难企业中符合条件的在岗职工,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扩大社会保险面,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管理;妥善解决城市特困群体在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做好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省计委
二○○三年二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