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行)
一、背景.
我国自1965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以来,特别是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和冷链系统的建设,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不断提高,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为进一步控制麻疹的发病,卫生部“九五”疾病控制规划目标提出了到2000年麻疹发病在“八五”期间平均发病水平上再降低50%。为指导各地工作开展,1997年卫生部下发了《加速麻疹控制规划指南》,根据“分类指导原则”,对不同省份麻疹控制工作提出了不同要求,主要措施之一是加强麻疹监测。麻疹监测系统的建立对于系统收集麻疹发病的有关资料,分析和预测麻疹发病与流行趋势,判定高危人群,评价加速麻疹控制规划进展,制订和调整有关策略与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麻疹流行现状
我国麻疹控制工作已取得很大进展,1995年报告麻疹病例57281例,较实行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报告发病(2377776例)下降了98%;报告麻疹免疫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水平,但是,目前麻疹仍呈地方性暴发或流行,一些地区仍为完全打破麻疹自然流行的趋势,据对发病率与死亡率呈最低水平的1995年疾病报告分析结果表明,全国5%(136个县)的县报告麻疹病例占当年全国报告病例的50%,局部地区暴发麻疹发病率达3000/10万,病死率大于3.8%。由于一些地区常规免疫接种出现滑坡,现有监测系统灵敏性与报告及时性差,延缓了一些暴发控制措施的及时采取,造成疫情播散范围扩大;同时未能及时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暴发做出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1996年和1997年麻疹发病持续回升。
从过去五年的麻疹发病情况看,我国麻疹发病流行季节明显,发病高峰在初春季节,从全国情况看,几年来麻疹发病年龄分布变化不大,80%以上病例仍集中分布在1-14岁儿童,各省间年龄组分布情况差异较大,以15岁以下儿童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百分比分析,基本可将各省划分为三种流行模式:15岁以下病例占80%以上,40-80%,40%以下。
(二)麻疹监测现状
目前,我国的麻疹监测主要依靠全国常规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由医疗卫生部门和卫生人员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的被动监测模式。该系统为我国麻疹控制提供了大量信息,对于麻疹控制策略与措施的制订发挥了很大指导作用。随着麻疹控制工作逐步深入,原报告系统的灵敏性、及时性及报告质量已不能完全满足制订各项策略与措施的需要。据监测点资料,90-94年麻疹的漏报率分别为35%、30%、30%、58%和24%。加强和完善麻疹监测系统,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灵敏性、报告及时率、报告完整率,减少漏报率,提高监测质量成为当前麻疹控制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麻疹监测在麻疹控制中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早期麻疹控制主要强调取得高水平免疫接种率,很少分析麻疹病例免疫史状况。当麻疹发病控制在相对较低水平,要预测并控制局部地区的暴发流行,进一步降低发病,达到特定的控制标准,麻疹免疫策略则应依据麻疹监测资料做适当调整,其依据是基于:
1.接种率监测结果:利于识别麻疹易感人群;
2.疾病监测结果:监测麻疹发病数和麻疹发病流行病学变化特征。
以上两部分监测工作的落实和监测资料的分析,有利于识别麻疹病例的高危地区、高危人群和高危年龄组,对于采取适宜措施降低麻疹易感人群,预防麻疹暴发流行,进一步制订计划以加速麻疹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最终制订以实现阻断麻疹传播和消除麻疹为目的的强化免疫等策略的制订提供依据。暴发调查是麻疹控制的工作内容之一,暴发调查获得的资料有助于了解当地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应用于指导麻疹免疫策略的制订。
二、监测目的
麻疹监测的主要目的是:
1.及时发现麻疹病例,了解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2.分析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预测麻疹暴发;
3.为制订与调整预防麻疹暴发、加速麻疹控制有关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4.为将来进一步消除麻疹有关策略与措施的制订积累经验;
5.分析麻疹病毒的传播来源。
三、各省分类
(一)分类原则
1.根据《加速麻疹控制规划指南》确定的分类指导原则,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麻疹监测实行分类要求;
2.分类依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现阶段麻疹控制现状和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进展情况进行;
3.各类省份的监测内容,是对处于本阶段各省份麻疹监测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4.分类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随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省份所处阶段也将发生相应变化,为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不要求每年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分类,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测工作要求根据现在分类结果,一定时期内维持不变;
5.有条件的地区和省份,可逐步增加监测内容,不断提高监测标准和要求。
(二)分类标准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麻疹发病率和流动病学特点、消灭脊髓灰质炎进展、常规免疫实施现状和卫生资源情况,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三类四组:
一类省份:实施消除麻疹策略。常规免疫接种率高,麻疹发病率很低,无麻疹大暴发,1991-1996年麻疹平均发病率和年发病率均低于2/10万。
二类省份:实施预防麻疹暴发策略。免疫接种率较高,麻疹发病率较低或相对较低,局部地区仍存在麻疹暴发,
甲组:1991-1996年麻疹平均发病率≥2/10万,但<5/10万;
乙组:1991-1996年麻疹平均发病率≥5/10万,但<15/10万;
二类省份:实施麻疹控制策略。免疫接种率较低,麻疹发病率较高,部分地区仍存在麻疹暴发流行;或消灭脊髓灰质炎压力较大;1991-1996年麻疹平均发病率≥15/10万。
(三)分类结果与基本监测要求----------------------------------------
|类别| 省份 | 流行病学监测 | 实验室监测 | 免疫策略 |
|--|------|---------|--------|--------|
|三类|云南、贵州、|加强病例报告,提 |有条件地区对麻疹|加强常规免疫,提高|
| |青海、西藏、|高报告敏感性、及 |暴发进行实验室血|免疫服务质量 |
| |新疆、广西 |时性与完整性 |清学确诊,确诊可|对高危地区开展强化|
| | |开展暴发调查 |在省、地级实验室|免疫 |
| | | |进行 | |
|--|------|---------|--------|---------|
|二类|内蒙、湖南、|加强病例报告,提 |实验室血清学确诊|进一步完善控制麻疹|
|乙组|陕西、四川、|高报告敏感性、及 |所有麻疹暴发,确|暴发的免疫策略 |
| &nsp;|海南、河南、|时性与完整性 |诊在省、地级实验|进一步完善常规免 |
| |安徽、甘肃、|开展暴发调查 |室进行 |疫,提高免疫服务质|
| |浙江、宁夏、|分析人群免疫状 | |量 |
| |福建、江西、|况,发现高危地区,| |提高免疫监测质量,|
| |湖北、重庆 |预测暴发 | |及时识别高危人群 |
|--|------|---------|--------| |
|二类|山东、吉林、|报告所有麻疹病例 |实验室血清学确诊|采取相应免疫措施,|
|甲组|河北、辽宁、|调查所有疑似麻疹 |所有麻疹暴发 |预防麻疹暴发 |
| |天津、山西、|病例,提高报告敏 |地区或有条件的县| |
| |江苏、广东、|感性、完整性与及 |建立血清学实验 | |
| |黑龙江 |时性 |室,开展血清学诊| |
| | |开展暴发调查 |断 | |
| | |分析人群免疫状 |有条件的地区对麻| |
| | |况,发现高危地区,|疹实行血清学诊断| |
| | |预测暴发 | | |
|--|------|---------|--------|---------|
|一类|北京、上海 |报告和调查所有麻 |实验室血清学诊断|维持高水平免疫接种|
| | |疹疑似麻疹病例 |所有的麻疹疑似病|率 |
| | |提高报告敏感性、 |例 |考虑实施消除麻疹的|
| | |完整性与及时性 |地区或有条件的县|有关免疫策略 |
| | | |开展麻疹实验室血| |
| | | |清学诊断 | |
| | | |开展病毒学监测 | |
----------------------------------------
四、麻疹监测
(一)麻疹病例定义
采用标准麻疹定义和统一分类标准开展麻疹监测工作。监测过程中将麻疹分为四类: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排除病例。
1.疑似病例
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的病例,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疑似麻疹病例。
2.确诊病例
疑似麻疹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且实验室诊断证实为麻疹病毒感染,为确诊病例。
病例的血清学诊断是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捕捉麻疹疑似病人血清中特异性麻疹igm抗体;
或从疑似麻疹病例的标本中分类到麻疹病毒。
3.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以下条件的麻疹疑似病例为临床诊断病例:
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无实验室诊断结果的临床报告病例;
完成调查前失访或死亡的病例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有明显流行病学联系的病例;
实验室证实为麻疹暴发,同一暴发中其他未经实验室证实的病例。
4.排除病例
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采取了合格的血清标本,并经合格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的病例;或经实验室证实为其他发热出疹性病例(如风疹等)。
(二)病例报告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加强对麻疹病例的疫情报告管理。任何医疗卫生单位或人员发现麻疹疑似病例后,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向发病地区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时,卫生人员要按要求填报《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卡》,要按报告卡要求项目和内容完整填写。各医疗单位的防保科要注意核实各报告卡是否按要求填写,特别是:姓名、年龄、地址、免疫史等项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类和二类乙组省份:县级卫生防疫站每10天将各医疗卫生单位和人员报告的麻疹病例资料按要求汇总报告。
二类甲组和一类省份:县级卫生防疫站接到疑似麻疹病例报告时,应进行病例调查。
当麻疹暴发、流行时,应以电话或电报等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接到疫情报告后的卫生防疫机构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上级卫生防疫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在上级卫生防疫部门指导下开展暴发调查,采取必要措施。
在实行省、地或县计算机联网的地区,麻疹疫情资料的输机管理可在地、县进行,但必须保证资料按要求及时传送省级及国家级。
(四)病例调查
二类甲组和一类省份按照附件1:疑似麻疹病例调查表开展病例调查,一类省份同时要求采集血清标本,用于实验室血清学诊断。
病例调查由县卫生防疫站或乡卫生院经培训合格的人员进行,麻疹调查要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完成,调查结束后,疑似麻疹病例调查表立即报当地县级卫生防疫站。县级卫生防疫站收集麻疹病例调查表按要求进行报告分析。
一类省份同时采集血标本,采样工作要在调查时完成,标本采集后,立即交由县级卫生防疫站分离血清,并于3日内送当地麻疹血清实验室检验,实验室在收到标本3天内应完成检验,并反馈结果。采样、血清分离、标本运输与保存要求详见附件5。
(五)暴发调查
麻疹暴发是指一定地区一定人群中,在短时间内(一般指麻疹的最长潜伏期)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其强度超过一般流行年的平均发病水平。暴发是相对的,随控制麻疹各阶段目标的不同,麻疹暴发的定义也随之改变,只要麻疹发病超过期望水平即认为是暴发,例如在消除麻疹阶段,出现一例或一例以上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即可认为是暴发。
暴发发生时县级卫生防疫部门组织开展暴发调查,必要时在上级卫生防疫部门指导下开展。通过暴发调查了解暴发发生的原因,为管理者调整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暴发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收集分析病例的年龄、免疫史状况等,并通过实验室确诊暴发。各类不同省份依据各阶段麻疹控制任务的不同,其暴发调查的目的、内容和要求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 不同类别省份麻疹暴发调查目的与行动
--------------------------------------------
|分 类| 三类省份 | 二类省份 | 一类省份 |
|---|------------|-------------|-----------|
|目 的|评估常规免疫服务实施情 |描述麻疹发病流行病学特 |消除麻疹 |
| |况 |征及变化情况 | |
| |加强麻疹监测 |描述麻疹暴发程度和传播 | |
| |对麻疹病例进行适当管理 |的模式:地点、时间、年龄、| |
| |识别常规免疫薄弱地区 |免疫史 | |
| | |识别高危地区,预测和控 | |
| | |制麻疹暴发 | |
|---|------------|-------------|-----------|
|资 料|在进行病例调查登记时收 |收集麻疹病例的个案资 |填写疑似麻疹病例的个案|
|收 集|集病例地址、年龄、免疫史|料,病人地址、年龄、免疫 |调查表 |
| 与 |等资料 |史、可能的感染来源、基本 |可能的感染来源 |
|分 析|有条件地区,采集前4例 |的临床表现 |采集血清标本,进行实验|
| |麻疹病例血清标本,进行 |采集前4例麻疹病例血清 |室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标本,进行实验室诊断 |可能情况下收集其他标本|
| |计算麻疹的发病率与死亡 |可能情况下收集其他标本 |送省卫生防疫站进行病毒|
| |率 |送省卫生防疫站进行病毒 |分离 |
| |通过资料分析,了解麻疹 |分离 | |
| |暴发原因(如接种率低、免 |可能的情况下描述麻疹传 | |
| |疫失败),计算疫苗效力 |播路线 | |
| |识别高危地区(需要加强 |免疫史分析 | |
| |常规免疫服务的地区)并 | | |
| |加强对高危地区常规免疫 | | |
| |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估 | | |
|---|------------|-------------|-----------|
|采 取|加强常规免疫,保证每年 |加强常规免疫,注意提高 |尽可能预防二代病例发生|
| 的 |至少提供6次免疫服务, |常规免疫和加强免疫的覆 |提高监测质量,及时发现|
|行 动|麻疹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 |盖率,必要时调整强化免 |和报告疑似病例 |
| |85%以上水平 |疫时间,以减少易感人群 |消除易感人群 |
| |加强病例管理,降低病死 |积累 | |
| |率 |加强监测,注意分析暴发 | |
| |开展必要的强化免疫控制 |原因,有时暴发并不表示 | |
| |可能的传播(暴发前期有 |常规免疫不落实 |   |
| |效)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免疫和 | |
| |消除免疫空白地区和空白 |监测 | |
| |人群 |识别周边可能存在高危地 | |
| | &bsp; |区并采取免疫措施 | |
-------------------------------------------- (六)麻疹实验室网络建设
为提高麻疹病例论断分类的准确性,了解麻疹病毒的流行传播情况,进而为将来消除麻疹奠定基础,在加强麻疹流行病学监测的同时,建立麻疹实验室网络系统,开展麻疹病例实验室确诊工作。
血清学检测建立在地区级或有条件的县级实验室,国家与省级实验室加强对各实验室的质控与技术指导。各省应根据麻疹流行情况、实际工作量、实验室后勤供应等情况综合考虑实验室的规模和地理分布。实验室的基本要求、标本采集、血清分离、保存、运输与诊断方法详见附件5。
麻疹病毒学监测工作主要有省和国家级实验室完成,有关要求见附件5。
(七)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
为了解和评价监测工作覆盖情况,要加强对麻疹的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
一类省份和二类甲组省份必须将主动监测纳入监测质量评价系统。其他省份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麻疹主动监测是指县级卫生防疫站或乡镇卫生院要每月到辖区医院了解麻疹疑似病例报告情况,同时要加强对社区内麻疹发病情况的了解与资料收集,医院或社区调查afp时,注意收集麻疹病例资料。
一类省份实施“零”病例报告制度,即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对麻疹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无病例时报告“零”病例,“零”病例报告按传染病旬报要求进行。二类甲组省份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
(八)麻疹监测资料管理
1.三类省份和二类乙组省份
县级卫生防疫站收集各医疗卫生单位和人员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卡》和按附件3《麻疹暴发病例调查一览表》,按附件2《县级麻疹病例汇总表》和附件4《县级麻疹暴发情况汇总表》要求汇总整理,每10天一次(按传染病旬报要求)将附件2和附件4两张报表报送地级卫生防疫站。地级卫生防疫站按要求进行对收集各县级卫生防疫站上报表格,审核无误后报省级卫生防疫站,地级保留县级上报表格复印件。省级将各地上报麻疹资料以县为单位输入计算机,每月通过联网传送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2.二类甲组和一类省份
县级卫生防疫站收集所有《疑似麻疹病例调查表》(附件1),每10天一次将收集的原始调查表格和汇总的《县级麻疹暴发情况汇总表》(附件4)报送地级卫生防疫站;地级将收集的各县上报的原始调查表审核无误后报省级防疫站,省级卫生防疫站对各地麻疹病例实行分县、个案管理,每月计算机联网传送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地级、县级卫生防疫站保存调查表复印件。
采集血标本的病例,县卫生防疫站将血清标本与该病例调查表于标本采集后的3日内送地区级卫生防疫站,地区级卫生防疫站应于收到标本后的3日内完成检测工作,结果填写病例调查表,按上述程序报省级卫生防疫站,同时将实验室结果反馈县级卫生防疫站。县级卫生防疫站设麻疹血清试验室必需经省级卫生防疫站确认合格后才能进行麻疹血清学诊断工作。
3.资料管理
麻疹监测资料的管理、分析、质量控制实行分级管理,各级卫生防疫站要及时对本地区上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反馈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防疫站。
各级卫生防疫站要加强对下级监测报告资料的质量控制和指导,要对各单位报告及时性、完整性与准确性进行分析,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九)监测评价指标
1.三类省份共用指标
免疫接种率
各省以县为单位麻疹疫苗接种率,包括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应达到90%以上水平。
分析:以县为单位麻疹疫苗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的实际接种率
监测报告的完整性
各省每月至少90%以上的县按要求递交完整的麻疹监测报告。
分析:每月递交完整麻疹监测报告的县占全部县的百分比
监测报告的及时性
各省每月至少90%以上的县按要求及时递交麻疹监测报告。
分析:每月及时递交麻疹监测报告的县占全部县的百分比
麻疹病例年龄分布与免疫史状况
所有报告病例应具备年龄和免疫史资料
分析:报告病例中具备年龄与免疫史状况病例分别占报告病例数的百分比
病例调查表的完整性
所有的报告病例应填写完整的《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卡》或《疑似麻疹病例调查表》,处于不同类别的省要求不一。
分析:有完整的《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卡》或《疑似麻疹病例调查表》的病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百分比
2.二类省份与一类省份还应采取以下指标
经实验室确诊的暴发数
所有麻疹暴发应经实验室确诊
分析:经实验室确诊的麻疹暴发次数占麻疹暴发次数的百分比
3.二类甲组与一类省还应采取以下指标
病例调查与病例报告时间间隔
80%的疑似病例应在报告后48小时内进行调查
分析: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的疑似麻疹病例数占全部报告病例的百分比
4.一类省份应同时采取以下指标
确诊病例中实验室确诊的比例
在消除麻疹阶段,通过临床确诊麻疹是不足的,至少80%的确诊病例应经实验室资料证实
分析:所有麻疹确诊病例中经实验室确诊的比例
标本运送及时率
所有血清标本采集后应在3天内到达相应实验室进行检测
分析:血清标本采集后3天内送到实验室的比例
实验室结果及时反馈率
所有血清标本送达实验室后应在3天内完成检测并反馈结果
分析:血清标本送达实验室后,在3天内完成检测并反馈结果的比例
(十)资料分析
1.免疫接种率和易感人群资料评估分析
各类省份均应分析:
县级应监督乡镇每次冷链运转麻疹疫苗接种率;各地要按照常规接种率报告要求进行接种率监测报告,以县为单位麻疹接种率应定期报告至省级和国家级,并按免疫接种率水平<80%、80-90%,≥90%将各县进行分类。
二类省份同时分析:
麻疹病例暴发时间间隔和易感人群累积情况,对麻疹暴发做出预测。一般认为,易感儿童超过一个出生队列,有可能发生暴发,易感人群的计算可按以下方式:
利用每个出生队列的麻疹接种率和疫苗效力,估计每个年龄组织未获得免疫保护的儿童数;
利用监测资料,分析麻疹流行病学变化情况,特别是年龄别发病率,这将反映易感人群年龄组累积情况。
发现高危人群(基于低免疫接种率和高发病率的人群)
一类省份应增加分析:
如有可能,定期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麻疹血清抗体水平监测,估计麻疹易感人群累积的主要年龄组。
2.病例监测资料分析
各类省份均应分析:
以乡/县为单位监测报告的完整性(按要求报告麻疹病例的卫生机构数占应报告麻疹病例的卫生机构总数的百分比)和及时性(按要求时限报告麻疹病例的卫生机构数占应报告麻疹病例的卫生机构总数的百分比)。
以乡/县为单位报告麻疹病例数,麻疹按月、年发病趋势。
麻疹病例年龄分布情况(<8月、8月~,1岁,2岁,3岁,4岁,5岁,6岁,7岁,8岁,9岁,10~14岁,15岁~,20岁~,≥30岁)和免疫史情况(未免疫,接种1次,接种2次或2次以上,接种史不详)。分析各年度的麻疹病例年龄分布可发现麻疹发病流行病学变化趋势,识别易感人群分布年龄组。准确的免疫史资料,不仅有助于了解实际免疫接种率情况,也十分有助于评价疫苗的有效性,发现冷链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
分县接种率与发病率分布地图。
计算各项监测指标完成情况
二类省份同时分析:
按每年报告麻疹病例数将各县进行分类:无病例,1-10例,10-100例,100例以上,无报告。
每年有麻疹暴发的县数,全省有麻疹暴发的县和暴发次数散点分布地图。与接种率地图和监测点分布地图进行比较,并用于制订和协调现场活动计划。
一类省份以消除麻疹为目标,其分析包括:
所有疑似病例资料按照调查表要求收集资料:
基本临床资料:确保报告病例符合麻疹病例定义标准
传染源资料:识别仍存在的麻疹病毒循环,发现可能的输入病例
实验室资料:确保所有疑似病例及时采集标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
(十一)信息反馈
监测资料的反馈不仅有利于激励报告单位人员积极性,也有利基层计划与实施相应控制策略。监测结果每月定期反馈到下级各卫生行政和卫生防疫部门。反馈资料包括:
麻疹发病数与地理分布情况;
各项监测指标完成情况;
解决存在问题的具体建议;
表扬监测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人员。
(十二)人员培训
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防保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明确麻疹监测要求,包括病例定义、报告、调查、标本采集等程序与要求,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特别是加强对儿科、传染病科、防保科大夫的培训工作,保证按要求报告疑似麻疹病例,提高病例报告的及时性与完整性。
五、利用监测资料,制订或调整麻疹控制措施
各省要充分利用监测结果,指导和调整麻疹控制策略和措施,详见《加速麻疹控制规划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