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要求,特制定印发《2008年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任务分解落实方案》,请认真组织实施。
2008年是太湖水污染治理非常关键的一年,太湖流域各市、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强化督促检查,全面落实各项治理措施,确保实现年度治理目标,使太湖湖体、主要出入湖河流水质逐步改善,富营养化水平下降。53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提高10%以上,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下降5%左右;总氮、总磷入湖量与上年相比不增加;COD排放量削减4%以上,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规模蓝藻暴发导致的水质黑臭。
二○○八年四月二十一日
2008年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任务分解落实方案
一、全面启动应急机制
1.加大调水引流。在满足防洪安全和保证水质的前提下,商请水利部太湖局通过望虞河常熟枢纽满负荷抽引长江水,同时严格控制望虞河东岸用水量,全力以赴实施“引江济太”。同时开启梅梁湖泵站向大运河泄流,加快贡湖、梅梁湖水体流动。有条件时积极实施人工增雨,增加水量。(省水利厅、省气象局)
2.强化应急监测。完善监测制度,增加监测频次,在市、县交界断面安装在线监测仪,对太湖湖体、饮用水水源地、调水通道及主要出入湖河流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测。建立应急处置信息共享平台,尽快对环保、水利、气象、建设、卫生等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以科学判断蓝藻暴发变化趋势,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省建设厅、省卫生厅)
3.抓紧捞藻除藻各项准备。在蓝藻暴发高峰期,按照“打捞、拦截、稀释、沉淀”的思路,全力组织打捞蓝藻,努力做到“日产日清”。无锡市新购置的打捞船5月15日前要全部到位。对饮用水水源地扩大蓝藻隔离范围,采取措施对蓝藻暴发区进行稀释,必要时运用综合技术手段进行沉淀,减轻对水体的污染。(省水利厅、省海洋渔业局、省科技厅)
4.提高应急供水能力。落实水源地保护的各项措施,加快实施南泉水厂取水口延伸工程,确保在5月底前全面建成。抓紧实施《苏锡常镇地区区域联网安全供水方案》,尽快建成9处联网供水通道工程。抓紧锡澄水厂二期工程建设,确保在年底前再新增日供水能力40万吨。(省建设厅)
5.全力做好自来水应急处理工作。在取水口全面安装原水水质在线监测仪表,加强动态监测,做到快速反应,赢得时间,争取主动。完善自来水厂应急投加药剂设备,加强自来水净化处理,保证出水水质。(省建设厅)
6.坚持铁腕治污。强化环境执法,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从严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加强工业点源治理,组织力量对太湖沿岸所有污染源进行拉网式检查,将重点企业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应急期间对沿湖和调水沿线污染企业限产限排,必要时实施停产。对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不能完成污染物年度减排任务和存在严重环境问题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省环保厅、省经贸委)
7.加强入湖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做好主要入湖河流和行政交界断面水质监测工作,实行行政交界断面水质控制管理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落实奖惩措施。对重点入湖河流全面推行“河长制”,把限期改善水质的责任落实到主要领导干部。必要时对污染严重的主要入湖河流口门实施关闭。(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监察厅)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8.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年底前将太湖流域五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该地区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2﹪;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6﹪。加快形成节约、环保、高效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6个国家级和49家省级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完成26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任务。(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科技厅)
9.1月1日起对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以及纺织染整、化工、造纸、钢铁、电镀、食品(味精和啤酒)行业实施《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其他行业全面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或相应行业一级排放标准。由省环保厅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在规定时间内仍不能稳定达标的,坚决予以关停。(省环保厅、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省质监局)
10.加强区域环评和项目环评工作,对排污总量已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以及划定的“清水廊道”地区,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省环保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水利厅)
11.全面禁止新上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增加氮磷污染的项目。对于产业政策限制类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确需改造升级的,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必须通过老企业减排两倍的总量来平衡,实施“减二增一”。对于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量也必须通过老企业等量减排予以平衡,实施“减一增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环保厅、省水利厅)
12.全面完成太湖地区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任务,全部关闭列入淘汰计划的小化工生产企业,年内再关闭600家小化工生产企业。淘汰所有年产5万吨以下废纸造纸、年加工80万张(折牛皮标张)以下的制革、年产1万吨以下的酒精和淀粉生产线,淘汰造纸落后生产能力65万吨,水泥289万吨。对不能按时完成淘汰落后能力的地区,实行新建项目“区域限批”。(省经贸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安监局、省环保厅)
13.对淘汰企业用地复垦增加的耕地,实行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政策。(省国土资源厅)
14.引导各级各类开发区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核定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全面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向社会公布企业名单和审核结果。(省经贸委、省环保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外经贸厅)
三、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15.年底以前,苏、锡、常三市和丹阳、句容市以及高淳、溧水县所有城镇都要开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配套建设完备的污水收集管网。年内完成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86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15.7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省建设厅)
16.太湖地区新建污水处理厂全部要配套建设除磷脱氮设施,执行国家城镇污水处理一级A排放标准和相应地方污染排放标准。已建的污水处理厂,要强化除磷脱氮深度处理,年内全面开工16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除磷脱氮改造工程,年内基本完成改造任务,实现总磷、总氮排放量分别下降5%左右的目标。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和中水回用,建设2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工程。加强污泥规范化和无害化处置,建设7座污泥规范化处置设施。新改、扩建24个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处理能力达到9760吨/日。(省建设厅)
17.在太湖地区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环保厅)
18.加强城市排水管理,对工业企业排水户安装计量装置,实施按水量和浓度收费。太湖地区的城镇污水处理单位年内要全部改制成独立企业法人,实现“管办”分离。(省建设厅)
四、抓好农业面源、水产养殖污染治理
19.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发展水产养殖,对现有养殖场进行搬迁和调整压缩。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等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到2008年年底,太湖地区农药、氮肥使用量比上年分别削减5%、3%,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排放量削减10%以上。(省农林厅)
20.建立农业面源生态拦截沟渠塘系统,建设生态沟渠8.95万米,生态池塘179个。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施排污许可、排污申报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年内基本完成太湖地区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尽快做到达标排放。治理大中型规模畜禽养殖场150处,积极采用生产沼气、有机肥料等方式,加强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新建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00处以上。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氨化、微贮、食用菌生产、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省农林厅)
21.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调整压缩太湖网围养殖面积,拆除东太湖、滆湖、长荡湖围网,年内完成东太湖网围养殖整治16.9万亩,滆湖8.4万亩,制定长荡湖围网整治方案。启动1100亩池塘循环水清洁养殖示范工程。(省海洋渔业局)
22.到年底,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先期选择20个不同类型的规划保留居民点开展试点,完成699个镇村布局规划规定的农村居住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年底前全部实现集中收集、集中处置。(省建设厅、省农林厅、省环保厅)
五、严格控制船舶污染
23.加大对太湖船舶污染防治的监管力度,严把入湖船舶签证关,加强对进入太湖水域船舶防污设施装备及使用情况的检查。年内完成太湖流域11座船舶垃圾收集站和12座油废水回收站的建设任务。依法查处船舶向太湖水域倾倒污染物的违法行为。完成太湖水域油船、危化船、客船(游览船)油水分离器和GPS安装工作。太湖水域客船(游览船)垃圾、油废水和生活污水基本实现零排放。(省交通厅)
六、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管理
24.年底前,太湖、贡湖、梅梁湖、阳澄湖等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要分别确定一级、二级保护区边界,并设置明确的界限标志。完成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编制任务,并抓好组织实施。对集中式水源保护区,全面实施生态隔离、防护等工程措施,防止蓝藻集聚污染。加快锡澄供水工程建设进度,抓紧规划建设其他备用水源和应急水源。开展城市间供水管网互联互备和饮用水深度处理工作,年底完成7条管网联通工程,总长度44.9公里,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环保厅)
25.对入湖河道排污口进行排查整顿,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入湖河口和“清水廊道”范围内的排污口。制定实施武进港、直湖港、太滆运河等主要入湖河道和太湖湖西、望虞河西岸、京杭运河沿线等重点区域水环境整治达标方案,确保在“十一五”期间达到治理要求。(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建设厅)
26.以节水减排为重点,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太湖地区五市全年万元GDP用水量下降4%。在造纸、印染、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开展节水行动,争创1-2个国家级节水型城市,1个省级节水型城市,40个节水型企业(单位)、8个节水型社区、6个节水型高校,扶持一批重大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开展节水型示范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加强开发区、工业园区循环用水,采用水网络集成技术,实施园区内厂际串联用水、污水资源化和非传统水源利用。(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经贸委、省科技厅、省环保厅)
27.年内开工建设走马塘工程。切实做好新沟河、新孟河等调水引流工程前期工作,编制完成新沟河、新孟河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
28.根据需要,通过望虞河“引江济太”工程向太湖进行适时、科学调水,通过开启梅梁湖泵站向大运河泄流,加快贡湖、梅梁湖水体流动,形成常年“调水引流”机制。(省水利厅、省气象局)
七、全面推进疏浚清淤和生态修复
29.对贡湖、梅梁湖及环太湖河道实施生态疏浚清淤,完成贡湖水源地清淤二期工程,完成清淤4.14平方公里、100万立方米的任务启动梅梁湖生态清淤。环太湖河道完成约816万立方米清淤任务,年内抓紧编制东太湖综合整治可研报告。(省水利厅)
30.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建设生态隔离带。先在沿湖1公里、主要水源保护区周边2公里、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两侧各500米等重点区域进行试点。其他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建立湿地农业高效生态示范区,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大幅度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省农林厅、省海洋渔业局、省林业局、省水利厅)
31.年内完成生态防护林建设66530亩,其中环太湖1公里范围内生态防护林建设62300亩,入湖河流上溯10公里两侧各500米范围内生态防护林建设4230亩。组织实施无锡太湖亮河湾、贡湖大溪港河口、宜兴大浦湖滨湿地、苏州东太湖湿地恢复工程,批复建立苏州荷塘月色省级湿地公园,筛选论证下年度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工程项目。继续开展种植水葫芦等净水植物试验,完成控制性种养面积1.5万亩。(省农林厅、省林业局)
八、组织科技攻关
32.开展太湖富营养化形成及消除机理、湖体氮磷污染控制、蓝藻生长暴发机理及控制、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城镇污水氮磷深度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筹备成立太湖研究院,建立太湖水污染治理科技支撑体系,开展水生生物抑藻技术攻关。(省科技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海洋渔业局)
33.加强化工、印染、酿造、造纸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工业废水处理与排污监控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水平,建设化工集中区工业废水综合治理、湖泊水体生态修复等科技示范工程。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中水回用、尾水生态处理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生活污染治理水平。(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建设厅)
34.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集成应用,推广精准施肥、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清洁技术,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水平。研究并推广水产养殖水净化及循环利用技术。(省科技厅、省农林厅、省建设厅、省海洋渔业局)
35.开展制水工艺科技攻关,重点进行水源地水质突变情况下水质应急处理工艺研究,确保饮用水水质符合要求。加强水污染监测和预警技术研究,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省科技厅、省建设厅)
36.抓紧推广应用“十五”国家“863”高技术项目科研成果,选择适宜地区开展湖体内源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工程建设,提高太湖自净能力。(省科技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
37.广泛收集国内外大中型湖泊治理蓝藻成功经验,集中力量开展蓝藻治理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研究。加快研制高效除藻专用船舶和设备。积极开展蓝藻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运用。(省科技厅、省农林厅)
九、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38.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年内将太湖地区污水处理费调整提高到每吨1.3-1.6元。太湖地区所有乡镇建成区年内开征污水处理费。对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征收氨氮、总磷超标排污费。(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建设厅)
39.切实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废除各地自行出台的减免政策,确保足额征收、规范使用。全面推行居民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不断完善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制度。修订完善城镇垃圾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扩大征收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物价局)
40.增加财政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20亿元以上专项资金,支持太湖调水引流、污水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监测预警等重点工程建设。省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污染防治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向太湖水污染防治倾斜,太湖地区各市、县(市)从新增财力中划出10%-20%,专项用于水污染治理。(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建设厅)
41.制定实施财政税收等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经营污染治理设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在太湖流域开展COD排污权有偿取得试点,建立有序的排污权交易市场。(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地税局、省物价局、省环保厅)
42.金融机构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允许用污水、垃圾处理收费许可进行质押贷款,并给予贷款利率方面的优惠。(省金融办)
43.总结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试点工作,制定并实施推广工作方案。(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财政厅)
十、建立完善监测、统计、考核体系
44.完成规划确定的太湖流域省市县行政交界断面、主要入湖河流、送水通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任务,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监测。对太湖流域所有排放COD、氮磷污染物的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自动监控系统,实行在线监测。加强省太湖水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全面开展监测工作。(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财政厅)
45.设立太湖湖区蓝藻监测站,配备太湖水污染应急监测设施,建立蓝藻水华监测预警机制。(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财政厅)
46.制定实施太湖地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方案,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加强饮用水水质日常监测。(省建设厅、省卫生厅)
47.安装重点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由环保部门负责验收并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实施第三方管理,运行和监测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省环保厅、省财政厅)
48.年内完成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源调查。年底前建立最先进、最科学 、最准确的太湖水污染监测数据共享平台,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省农林厅、省环保厅、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统计局)
49.制定实施太湖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的监测、统计制度,加强统计调查,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根据太湖水污染治理实际,健全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除继续执行COD、SO2减排约束性计划外,将氨氮和总氮、总磷排放指标列入约束性减排计划,把减排任务和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基层及重点排污单位。(省环保厅、省统计局、省经贸委)
50.向社会公布太湖地区主要污染物减排、入湖河道断面水质和治污工程完成情况,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省环保厅)
51.2008年6月5日开始实施新修订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研究制定城市给排水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省政府法制办、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建设厅)
52.加强对太湖地区重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重大的环境违法案件实行挂牌督办,依法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省环保厅、省监察厅)
53.在环保部门全面实行重点污染源监管责任制,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建立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渎职、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坚决予以查处,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负责人的责任。(省监察厅、省环保厅)
十一、加强宣传教育
54.组织新闻媒体宣传推广太湖水污染治理先进经验,揭露、曝光反面典型。广泛开展环保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全社会的环境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省新闻办、省环保厅)
55.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积极推进企业环境诚信建设,建立企业环保监督员制度。实行环保有奖举报,鼓励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省人事厅、省环保厅)
56.对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省人事厅、省环保厅)
57.组织开展生态市(县)、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各个层面的环保创建活动。(省环保厅)